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识选修课(又称公共选修课)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践行通才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深化教学改革的产物。它对于促进文理交叉渗透、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完善学生的知识与智能结构及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课程内容无聊、教学方法单一、考核方式简单等因素影响了这种作用的发挥。本文在分析这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对策。
通识选修课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对策通识选修课(又称公共选修课)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践行通才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深化教学改革的产物。它对于促进文理交叉渗透、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完善学生的知识与智能结构及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充分发挥取决于通识选修课的课堂教学质量。那么,通识选修课的课堂教学质量怎样?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很容易想到这个事实:当前大多数通识选修课程的到课率并不高,到课的学生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要么玩手机要么做自己的事情。这不由得引发了笔者对通识选修课课堂教学质量深深地思考。
一、通识选修课课堂教学现状不乐观
据观察,有些课程的到课率甚至不到50%。为深入了解通识选修课教学现状,本课题组特制作了一份调查问卷对某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涉及大一、大二、大三的861名学生进行调查。据调查,本学期某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选修1门、2门、3门、3门以上通识选修课的比例分别为7%、13%、76%、4%;74%的学生所选通识选修课与本专业完全无关,19%的学生所选通识选修课与本专业完全有关,5%的学生所选通识选修课与本专业部分相关;学生在通识选修课上积极参与,经常发言,完成作业的18%,基本上参与的43%,很少参与的29%,10%的学生基本上不参与到课堂;为了提高上课效率,约57%的学生坐在靠前或中间位置,15%学生认为越靠后越好,这样可以不听课来做自己的事情,2%的学生会坐在靠近门的地方,以方便中途离开,26%的学生坐哪无所谓。关于通识选修课到课情况,调查显示,64%的学生每次都会上,34%的学生偶尔缺课,2%的学生经常旷课甚至是没到过课堂。在这个调查中,我们不难看出,通识选修课的平均到课率是64%。至于每门课的到课率怎么样,这就要看课程内容及任课教师的魅力了。
二、通识选修课课堂教学现状不乐观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调查中,我们不难看出,通识选修课的平均到课率是64%。到课率是衡量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最直观的因素,因此我们从学生的逃课原因开始分析。学生在描述自身的逃课原因时,仅有33%的学生回答为不逃课,15%的学生认为老师讲课方式沉闷,3%的学生看老师不常考勤所以逃课,31%的学生常常因为自己有其他事情需要处理而逃课,14%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无聊而不愿到课,另有4%的学生觉得公选课考核简单,不容易挂科。在就通识选修课整体到课率不高进行原因分析时,约31%的学生认为是课程无聊,老师讲课方式太乏味,27%的学生认为是这些同学未充分认识到公选课的重要性,19%的学生认为是老师不点名,考核不严格,10%的忙于社团、兼职等工作,另有13%的学生觉得是本专业课程压力大。总的来说,影响通识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课程内容无聊;老师讲课方式沉闷;公选课考核方式简单等。
1.通识选修课课程内容无聊
在自然科学类、哲学类、经济管理类、体育艺术类等四大类型的课程中,无论是从学生的期望还是学生的选课结果来看,学生选课偏爱倾向不明显,每类型的课所占的比例差别不大。在公选课教学上,约有76%的学生认为课程数量不够丰富,课程内容枯燥无聊,老师上课死板,24%的学生认为教师没有很好的维持课堂教学秩序。在是否需要教材上,39%的学生认为需要,54%的学生认为不需要,7%的学生认为应根据课程来确定。
2.通识选修课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通识选修课教学基本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老师讲、学生听,这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据学生反馈,在上课形式上,46%的学生喜欢户外实践,10%的学生支持课内实践,31%的学生倾向于问答互动、多媒体展示,13%的学生喜欢老师讲解;在教学方法上,15%选择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老师讲、学生听,最后期末考试,85%的学生支持老师课堂讲一部分、学生实验实践自主学一部分。
3.通识选修课考核方式简单
当前某地方高校通识选修课的考核方式大多采用一篇论文完事的简单形式,无论学生是否学到了知识、提升了能力,大多数学生对这种考核方式都颇有意见。典型的观点是认为这种考核方式不公平,毕竟现在网络发达,计算机水平整体都不错,很多学生平时不怎么到课,期末时只需“百度一下”就完成了,这对于老老实实上课的学生来说很不公平;从不缺课的学生则认为通识选修课的考核应奖励他们的勤勉态度,因而建议主要以出勤率来评定成绩。正是对这通识选修课考核方式上的意见不一,在面对“如果将公选课的成绩纳入学生综合测评范围,与奖学金的评比挂钩”这一问题时,44%的学生认为不公平,选修课的考试制度很不严格,即使闭卷考试也容易发生作弊现象,25%的学生认为没有意义,本来公选课就学不到什么知识,用绩点来强制要求同学认真学习不合理,18%的学生认为很好,选修课的考试那么简单,取得高分后平均绩点就会高很多,13%的学生觉得无所谓。在理想的通识选修课考核方式上,17%的学生支持开卷考试,4%的学生认为从公平出发应闭卷笔试,26%的学生支持写论文,22%的学生倾向于依据课堂表现来评定成绩,19%的学生希望依据出勤率来评分,12%的学生支持小组展示。
4.通识选修课上课时间与地点安排不合适
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修相应课程,但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更注重某門课程的上课时间与地点,极少愿意在周末上课。以上课时间安排在周一至周四下午与晚上、周五下午、周五晚上、周六及周日等四个时间段来调查,支持率分别为79%、11%、8%、3%;在地点上,学生更倾向于选修那些在离宿舍近的教学楼、楼层低的教室上课的课程。在从哪个学期可以开始选修公选课的调查中,83%的学生认为应从大一开始修读,仅有17%的学生支持大学二年级开始选课。 某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实施通识选修课教学的过程中,兼顾到这种需求,大部分课程安排在周一至周四的下午或晚上,少部分安排在周末。但随之出现了“课间十分钟赶课”的现象,致使学生奔波于各教学楼之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提升通识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对策
1.丰富课程内容
通识选修课的开设直接将整个学校的教学水平呈现在全体学生面前。可以说,通识选修课教学质量的高低反映了一所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学生选择一所学校,不是简单选择了一个专业的一群教师,而是选择了这所学校所有专业的全体教师。因此,学校应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鼓励更多地优秀教师开设公选课,以保障充足的课程资源供学生选择。同时严格遴选制度,把好课程开设关,在开课前,应提交相应课程的教学大纲、开课对象要求等材料。
在课程建设上,从通识选修课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的教学目标出发,注重课程知识的趣味性与实用性,而不仅仅是一门跨专业的选修课程。具体来说,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课程内容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注重知识更新,及时揭示科学知识的迅猛增加及学科与专业的新变化;以提示事物的本质为主,旁征博引,有较大的信息量;指点前沿,介绍不同的观点和任课教师自己的研究成果。
2.采用问题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
相对于专业课教学而言,通识选修课对教师的教学素养要求更高。因为通识选修课是面向全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教育背景的学生开设的课程,仅凭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足以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需采用问题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在课前通过访谈法、调查法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精选问题,列入教学内容和要点,使“问题”和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纲,从解决问题出发,深入阐释教学内容;同时采用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课程学习中。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关键点是提高质量和资源共享。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的同时,应结合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购买教材的实际,积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其在知识广度、深度、教学完整性和条理性等方面的优势,精心制作PPT课件以展示课程内容及相关知识的衔接关系,避免通识选修课教学流于形式。
3.严格通识选修课考勤与考核制度
严格通识选修课课堂考勤制度,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具体可采用如下办法:每个教学班,由任课教师指定一名学生负责考勤;任课教师每学期抽查点名应不少于3次,凡抽查点名3次不到者,取消其该门课程的修读资格,不予参加考试;学生请假要严格履行请假手续,请假的学生须本人持所在系的主管领导批准后的书面请假单及相关证明材料向任课教师请假,否则一律按旷课论处。
强调日常教学的重要性,加大平时成绩在最终成绩认定中的比重,采用注重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制度。结合课程特点采用适当的考核方式,如开卷考试、闭卷考试、论文、课堂表现、出勤率、小组展示等,避免千篇一律的论文考查形式或以一篇论文评定成绩的简单形式。
4.合理安排上课时间与地点
针对周末学生无心上课、老师应付教学而督导及教学管理人员监管困难的现象,通识选修课部分课程可适当安排在周一至周四下午。同时针对部分学生根据上课时间与地点来选课的实际,注意同一时间段每一类型通识选修课在各个教学楼的均匀分布,方便学生根据自己课表选择合适的课程修读,避免“课间十分钟赶课”的现象。
5.充分发挥督导与评价体制的作用
大多数通识选修课安排周末或晚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督导及教学管理人员监管困难。因此,应把通识选修课教学情况列入教学检查、评估等常规教学管理之中;加强教学大纲、教材、课件、教案、讲稿等教学文件建设;重视相关实验条件建设。组织督导不定期地对通识选修课教学情况进行听课、检查,并及时与教师交流,指出教学的优缺点;不定期地召开教学督导会议,对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并梳理出改进意见。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于课程结束前进行网上评教,将评价结果或建议反馈给任课教师,便于任課教师改进教学。
参考文献:
[1]朱玲.对高校公选课教学管理的哲学反思[J].教育与职业,2008,(3).
[2]张从容.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
通识选修课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对策通识选修课(又称公共选修课)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践行通才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深化教学改革的产物。它对于促进文理交叉渗透、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完善学生的知识与智能结构及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充分发挥取决于通识选修课的课堂教学质量。那么,通识选修课的课堂教学质量怎样?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很容易想到这个事实:当前大多数通识选修课程的到课率并不高,到课的学生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要么玩手机要么做自己的事情。这不由得引发了笔者对通识选修课课堂教学质量深深地思考。
一、通识选修课课堂教学现状不乐观
据观察,有些课程的到课率甚至不到50%。为深入了解通识选修课教学现状,本课题组特制作了一份调查问卷对某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涉及大一、大二、大三的861名学生进行调查。据调查,本学期某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选修1门、2门、3门、3门以上通识选修课的比例分别为7%、13%、76%、4%;74%的学生所选通识选修课与本专业完全无关,19%的学生所选通识选修课与本专业完全有关,5%的学生所选通识选修课与本专业部分相关;学生在通识选修课上积极参与,经常发言,完成作业的18%,基本上参与的43%,很少参与的29%,10%的学生基本上不参与到课堂;为了提高上课效率,约57%的学生坐在靠前或中间位置,15%学生认为越靠后越好,这样可以不听课来做自己的事情,2%的学生会坐在靠近门的地方,以方便中途离开,26%的学生坐哪无所谓。关于通识选修课到课情况,调查显示,64%的学生每次都会上,34%的学生偶尔缺课,2%的学生经常旷课甚至是没到过课堂。在这个调查中,我们不难看出,通识选修课的平均到课率是64%。至于每门课的到课率怎么样,这就要看课程内容及任课教师的魅力了。
二、通识选修课课堂教学现状不乐观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调查中,我们不难看出,通识选修课的平均到课率是64%。到课率是衡量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最直观的因素,因此我们从学生的逃课原因开始分析。学生在描述自身的逃课原因时,仅有33%的学生回答为不逃课,15%的学生认为老师讲课方式沉闷,3%的学生看老师不常考勤所以逃课,31%的学生常常因为自己有其他事情需要处理而逃课,14%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无聊而不愿到课,另有4%的学生觉得公选课考核简单,不容易挂科。在就通识选修课整体到课率不高进行原因分析时,约31%的学生认为是课程无聊,老师讲课方式太乏味,27%的学生认为是这些同学未充分认识到公选课的重要性,19%的学生认为是老师不点名,考核不严格,10%的忙于社团、兼职等工作,另有13%的学生觉得是本专业课程压力大。总的来说,影响通识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课程内容无聊;老师讲课方式沉闷;公选课考核方式简单等。
1.通识选修课课程内容无聊
在自然科学类、哲学类、经济管理类、体育艺术类等四大类型的课程中,无论是从学生的期望还是学生的选课结果来看,学生选课偏爱倾向不明显,每类型的课所占的比例差别不大。在公选课教学上,约有76%的学生认为课程数量不够丰富,课程内容枯燥无聊,老师上课死板,24%的学生认为教师没有很好的维持课堂教学秩序。在是否需要教材上,39%的学生认为需要,54%的学生认为不需要,7%的学生认为应根据课程来确定。
2.通识选修课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通识选修课教学基本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老师讲、学生听,这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据学生反馈,在上课形式上,46%的学生喜欢户外实践,10%的学生支持课内实践,31%的学生倾向于问答互动、多媒体展示,13%的学生喜欢老师讲解;在教学方法上,15%选择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老师讲、学生听,最后期末考试,85%的学生支持老师课堂讲一部分、学生实验实践自主学一部分。
3.通识选修课考核方式简单
当前某地方高校通识选修课的考核方式大多采用一篇论文完事的简单形式,无论学生是否学到了知识、提升了能力,大多数学生对这种考核方式都颇有意见。典型的观点是认为这种考核方式不公平,毕竟现在网络发达,计算机水平整体都不错,很多学生平时不怎么到课,期末时只需“百度一下”就完成了,这对于老老实实上课的学生来说很不公平;从不缺课的学生则认为通识选修课的考核应奖励他们的勤勉态度,因而建议主要以出勤率来评定成绩。正是对这通识选修课考核方式上的意见不一,在面对“如果将公选课的成绩纳入学生综合测评范围,与奖学金的评比挂钩”这一问题时,44%的学生认为不公平,选修课的考试制度很不严格,即使闭卷考试也容易发生作弊现象,25%的学生认为没有意义,本来公选课就学不到什么知识,用绩点来强制要求同学认真学习不合理,18%的学生认为很好,选修课的考试那么简单,取得高分后平均绩点就会高很多,13%的学生觉得无所谓。在理想的通识选修课考核方式上,17%的学生支持开卷考试,4%的学生认为从公平出发应闭卷笔试,26%的学生支持写论文,22%的学生倾向于依据课堂表现来评定成绩,19%的学生希望依据出勤率来评分,12%的学生支持小组展示。
4.通识选修课上课时间与地点安排不合适
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修相应课程,但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更注重某門课程的上课时间与地点,极少愿意在周末上课。以上课时间安排在周一至周四下午与晚上、周五下午、周五晚上、周六及周日等四个时间段来调查,支持率分别为79%、11%、8%、3%;在地点上,学生更倾向于选修那些在离宿舍近的教学楼、楼层低的教室上课的课程。在从哪个学期可以开始选修公选课的调查中,83%的学生认为应从大一开始修读,仅有17%的学生支持大学二年级开始选课。 某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实施通识选修课教学的过程中,兼顾到这种需求,大部分课程安排在周一至周四的下午或晚上,少部分安排在周末。但随之出现了“课间十分钟赶课”的现象,致使学生奔波于各教学楼之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提升通识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对策
1.丰富课程内容
通识选修课的开设直接将整个学校的教学水平呈现在全体学生面前。可以说,通识选修课教学质量的高低反映了一所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学生选择一所学校,不是简单选择了一个专业的一群教师,而是选择了这所学校所有专业的全体教师。因此,学校应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鼓励更多地优秀教师开设公选课,以保障充足的课程资源供学生选择。同时严格遴选制度,把好课程开设关,在开课前,应提交相应课程的教学大纲、开课对象要求等材料。
在课程建设上,从通识选修课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的教学目标出发,注重课程知识的趣味性与实用性,而不仅仅是一门跨专业的选修课程。具体来说,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课程内容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注重知识更新,及时揭示科学知识的迅猛增加及学科与专业的新变化;以提示事物的本质为主,旁征博引,有较大的信息量;指点前沿,介绍不同的观点和任课教师自己的研究成果。
2.采用问题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
相对于专业课教学而言,通识选修课对教师的教学素养要求更高。因为通识选修课是面向全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教育背景的学生开设的课程,仅凭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足以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需采用问题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在课前通过访谈法、调查法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精选问题,列入教学内容和要点,使“问题”和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纲,从解决问题出发,深入阐释教学内容;同时采用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课程学习中。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关键点是提高质量和资源共享。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的同时,应结合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购买教材的实际,积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其在知识广度、深度、教学完整性和条理性等方面的优势,精心制作PPT课件以展示课程内容及相关知识的衔接关系,避免通识选修课教学流于形式。
3.严格通识选修课考勤与考核制度
严格通识选修课课堂考勤制度,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具体可采用如下办法:每个教学班,由任课教师指定一名学生负责考勤;任课教师每学期抽查点名应不少于3次,凡抽查点名3次不到者,取消其该门课程的修读资格,不予参加考试;学生请假要严格履行请假手续,请假的学生须本人持所在系的主管领导批准后的书面请假单及相关证明材料向任课教师请假,否则一律按旷课论处。
强调日常教学的重要性,加大平时成绩在最终成绩认定中的比重,采用注重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制度。结合课程特点采用适当的考核方式,如开卷考试、闭卷考试、论文、课堂表现、出勤率、小组展示等,避免千篇一律的论文考查形式或以一篇论文评定成绩的简单形式。
4.合理安排上课时间与地点
针对周末学生无心上课、老师应付教学而督导及教学管理人员监管困难的现象,通识选修课部分课程可适当安排在周一至周四下午。同时针对部分学生根据上课时间与地点来选课的实际,注意同一时间段每一类型通识选修课在各个教学楼的均匀分布,方便学生根据自己课表选择合适的课程修读,避免“课间十分钟赶课”的现象。
5.充分发挥督导与评价体制的作用
大多数通识选修课安排周末或晚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督导及教学管理人员监管困难。因此,应把通识选修课教学情况列入教学检查、评估等常规教学管理之中;加强教学大纲、教材、课件、教案、讲稿等教学文件建设;重视相关实验条件建设。组织督导不定期地对通识选修课教学情况进行听课、检查,并及时与教师交流,指出教学的优缺点;不定期地召开教学督导会议,对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并梳理出改进意见。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于课程结束前进行网上评教,将评价结果或建议反馈给任课教师,便于任課教师改进教学。
参考文献:
[1]朱玲.对高校公选课教学管理的哲学反思[J].教育与职业,2008,(3).
[2]张从容.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