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浦阳江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lv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浦阳江,发源于浙江中部浦江县花桥乡天灵岩南麓大园湾,向东南流经浦江县城、转东经诸暨市城区,至下游的茅渚埠,分东西两江。传说,古越国时,被称为中国历史上“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曾在浦阳江边浣纱。浦阳江的主流西江北流至祝桥,左纳五泄江,经姚公埠与东江汇合后,北流经萧山区尖山镇,至闻堰南侧的小砾山,注入浙江母亲河钱塘江。它的干流长149.7公里,集雨面积3451.5平方公里。当地流传着“三颗毛雨满江水,两个日头江朝天”的农谚。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上游先后建了通济桥、安华、青山、和平等中小水库一千多座,灌溉面积23万亩,治理了“小黄河”,确保域区老百姓旱涝保收。
  浦阳江,150公里长,没办法和钱塘江比,更不能和长江、黄河比。但是,自上世纪70年代起至今,古浦阳江流域自下而上先后发现了三种考古学文明,时间跨度达3000年。
  1973年,第一次考古发现河姆渡文化,经科学的方法测定,它的年代为距今约7000年,在众多的出土文物中,最重要的是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这是当时世界上发现最古老、最丰富的稻作文化遗址。它的发现,不但改变了中国栽培水稻从印度引进的传说,许多考古学者还依此认为河姆渡可能是中国乃至世界稻作文化的最早发源地。黑陶,也是河姆渡出土陶器的一大特色。在建筑方面,还发现大量干栏式建筑的遗迹,这是河姆渡文化为中华文明做出的贡献。1986年,河姆渡文化被编人中学历史教科书。
  1990年10月,在萧山湘湖区城厢砖瓦厂工地发现的跨湖桥遗址,经碳14测定距今7000-8000年,后被命名为跨湖桥文化,挖掘出土了人工栽培水稻,大量的陶器、石器等文物,有国内发现的最早的独木舟。另外,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栽培稻、中国最早的慢轮制陶技术和最早的彩陶等,让水稻栽培的历史又提前了1000年。
  2006年命名的上山文化,位于浙江中部浦阳江上游的浦江县渠南村北。最早发现于上世纪90年代,2001年开始挖掘。据碳14测定的结果是:上山遗址的年代为距今8400-11400年。上山遗址出土的夹炭陶片表面发现了较多的稻壳印痕,胎土中有大量稻壳、稻叶,还有稻米遗存,专家认为,这是长江下游地区目前发现最早的稻作遗存。中国考古协会理事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在《探寻中华文明源头》一课中说: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水稻发现地,是浙江浦江的上山遗址。在已出土的文物中,有约80件陶器,大多数器形为大口盆;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用于稻谷脱壳的石球、石磨盘等。2001-2006年的三期考古发掘和研究证实,距今万年的上山遗址,是中国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它将著名的河姆渡等史前文明上溯了整整3000年。
  上述三种文化,皆出自浦阳江流域,上山文化在上游、跨湖桥文化在中游、河姆渡文化在下游。读者也许会问:浦阳江是钱塘江支流,离余姚的河姆渡那么远,怎么会是浦阳江流域的?
  这个问题答案在《绍兴县志》。明代之前,浦阳江出诸暨、经萧山后,转折向东,经绍兴、上虞东流人海,是一条与钱塘江独立的河流,河姆渡所在位置处于古浦阳江下游区域。可以想见,当年的西施,应该也是沿着这条水路到达越都会稽的。明成化九年(1473)戴琥任绍兴知府,他在考察了绍兴水利形勢后,认为是浦阳江扰乱了整个鉴湖水系。戴琥为此组织百姓筑堤数十万丈,围海得田四万余亩,人称“戴公堤”;在萧山临浦修筑麻溪坝,截断浦阳江与山会平原的关系,让浦阳江水就近直接入钱塘江,水患为此根绝,浦阳江作为独立入海的历史也宣告结束。戴琥还以四季农事为重,兼顾航行、交通,将浦阳江水位调控原则与方法刻之于碑,立于府署,寄语后任对地方水利事业要“视如家事,随时葺理,不避嫌,不恤谤,不令大败,以佐吾民”。即为后世著称的《戴琥水利碑》,亦称《绍兴府境全图记碑》(今存禹陵)。
  河姆渡文化、跨湖桥文化和上山文化,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稻作的遗存和出土的陶器和石器,而且,三者之间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石器用来加工稻壳使其成米,陶器很可能就是做饭烧粥的用具。陶器出现了,农业出现了,磨制石器的技术也出现了,所以,在考古上叫作“新石器时代革命”,也叫“农业革命”,距今10000年左右。
  一直以来,黄河流域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摇篮,六千多年前孕育了半坡文化,五千多年前的华夏民族,就是在黄河领域的中原地区形成、繁衍和发展的,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长江,全长6380公里,是中国第一和世界第三大河流。和半坡文化几乎同时期,长江流域也孕育了河姆渡文化。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之前,几乎所有的出土证据都表明:中华文明在公元前3000年诞生于黄河流域。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为中国史学界和考古界提供了一个新的依据:那就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不仅仅局限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此后,黄河、长江两流域便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共同的中心。
  位于钱塘江流域的良渚文化,也是长江下游地区的代表性文化遗址,距今4000-5300年左右。该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镯、柱形玉器等诸多器形;陶器也相当细致;还有良渚古城遗址以及古城具有的世界同期最早的防洪水坝系统。
  2012年,良渚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玉器上的纹饰主题神人兽面纹,是良渚先民“天人合一”观念的体现和信仰,并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良渚文化,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
  从浦阳江到钱塘江直至长江,从跨湖桥文化到上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直至良渚文化,中华文明一路浩浩荡荡流淌。
  责任编辑:崔家妹
其他文献
刚下课,就看到办公室虎头虎脑的宽宽,在椅子上歪着。我摸了摸他的头:“宽宽啊,咋没有上课呢?”  “周老师,我今天心情一点儿也不好,不想上课了,需要回家。”他有气无力地说。  这是一个看见学习就头疼、遇到写作业心情立刻变阴天的孩子,我拉着他的手,笑着看着他:“宽宽心情不好,是需要回家,可是,你看老师需要宽宽帮我呢。”他一听,马上坐直了。我先让他给花浇水,整理书籍,帮老师描红,他干得很是开心,但到了吃
期刊
登一座山,也是为了与一座山告别。  生命之短暂,路途之遥远,能走多远就走多远吧。去扶王山的路上,我反反复复,就是这样想的。  生在宁乡,长在宁乡,也许我还应该早一点儿组织去扶王山看看的。  春天,是一個巨大的舞台,有的山是主角,有的山注定成为背景。从县城出发,结伴而行的车队是背景,从早到晚的太阳是背景,数不尽的山峦,在落日下燃烧是背景。我,同样愿意,成为此行的背景。  一切都似曾相识,一切又都面目
期刊
那年,王玉海和姜莲英处对象时,岳父姜思哲坚决反对。原来,他的父亲王福仁和王东平、姜思哲是拜把子兄弟,王东平、姜思哲同时相中了他这个“准女婿”。怎么办?  王玉海十四五岁时,王东平和他的女儿王玉兰捷足先登抢先表明了态度,家里有了像样的饭菜就叫他去吃,过年过节,他们又买衣服又给压岁钱,无奈,王家闺女是外向型女人,大大咧咧,心直口快,说话处事不管不顾,二人性格不投缘。相反,姜莲英性格内向,温柔朴实,对老
期刊
在江西省高安市华林山的南岭,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石洞。1934年至1937年间,红军在华林山区开展游击战,他们利用南岭山洞地理优势,神出鬼没,与敌人展开周旋和激战。  汪克明,湖北省阳新县人,1906年出生,1928年参加红军。他一生征战无数,是一位著名的铁血悍将。他当班长期间,有一次率队与敌人激战,战斗中,他一枪打死了敌军班长,同时,他也被一颗流弹打中腰部,血流如注,卫生员赶了过去,给他简单包扎了一
期刊
天上下起雨来,是疏也好,是骤也罢,我是不情愿打伞的,我不忍心把这些个从天上散落而来的精灵们挡在薄薄的油布外面,只想与它们肆意嬉闹一番。  天街小雨,如烟如丝,温润着我有点儿沙化了的心,独自一人漫步在林荫小道上,任由鞋子与刚沾湿的地面玩闹,嘿,鞋尖踢着秋雨向前,后跟儿却想抱住雨水,我猜它是想抱住秋天吧。不觉间,裤角用润湿的嗓音提示我,哈,你要不要打伞啊?沾了薄薄一层雨汽的外套瓮声瓮气地说,不用了,不
期刊
工作地距老家仅三十余公里,前一段突然有消息传出,生我养我的小山村因政府扩建工业园区要整体搬迁进城,这就意味着老家将要桑田变工业园,不复存在了。活了大半辈子,没想到老家就要没了,再回家看看的想法涌上心头。  初夏的周末早晨,我早早吃过早饭,开上私家车,向家奔去。半个小时,我就回到了我的家——河南省鹤壁市鹤山区郭家岗村。这次,我无心先回父母给我们留下的那一处农家小院,决定到西山上的雁卧鼻——我小时候经
期刊
蓝天、碧海、红瓦、绿树,是对青岛的一个概括。我有幸与大海为邻,甚至觉得是吃住在海上——270°的海景房。  公寓是日本设计师的杰作,以前却是青岛的一个造船厂。2016年8月1日,我们签下这处公寓。在此年斑斓的秋天里,开始设计装修,几乎倾尽了先生全部的心血。一年后升级打造成功。从九号楼搬来这里,转眼间一年多了。  我非常喜欢这里的居住环境,因为是高层,前边又有小高层住宅区,红瓦绿树,观海条件得天独厚
期刊
姑妈并非我的亲姑妈,她与我同楼而居,是邓老师的亲姑妈,今年102岁了,思维敏捷,记忆力好,动作轻盈,行动自如,只是听力稍差,有点儿驼背。平时她快乐得像个小孩儿,总是乐呵呵的。  姑妈的丈夫姓李,老家在湛江吴川塘缀,有三个兄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来到毗邻越南的广西东兴谋生,后来到越南海防经商,做面包、糕点卖。因膝下无子女,便过继一个侄子做儿子。后来,她收养了一个两岁的小女孩儿,该女孩儿因父亲经常
期刊
小时候,我老家的院子里总有黑、红两堆东西,黑色的是煤,红色的是土。红土是和煤和在一起后烧火用的,所以,又称为烧土。烧土虽然被称为红土,但并不是那种大红的颜色,只是比一般的土色相对发红。烧土还有个特点就是黏度较大,可以把松散的煤粒黏合成形,也是为了节约煤。  煤需要购买,而烧土是从田地里拉回来的。一般情况下,烧土是村里人为浇灌土地在田地里打水井挖出来的深层红土,所以,那时有水井的地方往往就堆放着烧土
期刊
盛夏的中午,柏油路面几乎都被烈日烤软了,我幸运地躲在车里,但那空调似乎也不给力,明晃晃的阳光射透了玻璃,握方向盘的手臂有灼伤的感觉。在温瑞大道的十字路口,等待绿灯亮起,我要到瑞安办一件要事。  车道的缝隙里有一个白发老者在靠近,一个老乞丐,长发长须,手里握一旧碗。这个路口是不缺乞丐的,往常,遇见红灯停车,便会有一拨乞丐涌上来,有怀抱婴儿的,有出示残臂的,有拿鸡毛掸子主动给你擦挡风玻璃的……今天的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