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描叙了估测地壳应变固有特征的方法。运用阿拉木图地球动力学试验场激光测距的资料分析了在时间上的特征。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描叙了估测地壳应变固有特征的方法。运用阿拉木图地球动力学试验场激光测距的资料分析了在时间上的特征。
其他文献
本文综述断裂和碎形理论的最新进展。以分形的观点解释地震学经验公式,提出了地震作为自组织临界现象(SOC)的观点。地震的发生是地壳中的能量耗散过程,而地壳构造能量连续地得到补给。地壳的自组织行为达到临界状态,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形结构就自然地呈现出来。众所周知,在地震学中幂次律关系即是地壳临界状态的表述。本文还提出了一个地震的SOC模型,用以解释古登堡-里克特公式、大森的余震公式以及震源的分形分布。地
1.引言地震活动性的经典描述基于地震发生率λ(它等于给定时间段T内震级大于等于m_(min)的地震个数)、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中的b值和区域最大地震震级m_(max)。古登堡-里克特关系的形式为:logn(m)=a-bm(1)式中r(m)为震级大于等于m的地震事件个数,a和b为参数。高b值表明所考虑区域内高震级地展事件个数占地震事件总数的比例较小;相反,低b值表明高震级事件占有较大的比例。因为高震
1992年6月28日的兰德斯地震(M_w7.3)有一个突发性的初动。第一个大振幅的到达时刻相对于发震时刻滞后3s,前边有一个较小尺度的滑动。另外一些大地震已经观测到了类似的突发初动,但是,兰德斯地震是在附近台站上首次很好地记录到的地震之一。我们使用这些记录来研究震源和大能量释放的初动之间的空间关系,以确定3s震源形成过程的滑动函数。用大能量释放的初动相对于初始震源的相对定位表示它的发源地比初始震源
我们介绍一种新的计算方法用于实现Brillinger和Preisler(1984,1985)提出的对强震数据的单级最大似然分析。我们还再次核查了双级方法,与Masuda和Ohtake(1992)一致的看法是,精确的分析需要第二级回归时的加权矩阵中的非对角线项,但注意到Masuda和Ohtake没能解释方差的地震-地震方差分量。蒙特卡罗方法的分析表明:如适当应用单级和双级方法,这两种方法都是无偏的,
通过实验室的试验,发现了声发射(AE)时空分布的丛集现象。为了研究声发射发生的随机过程,测出了在不同应力水平下处于稳定蠕变阶段的声发射事件发生的时间。大岛花岗岩受不同强度的恒定单轴应力的持续作用。声发射事件的发生时间被分为油松过程和自激过程两部分;在后一过程中,前一个事件会激发下一个事件。应力越大源分布越集中,裂隙密度越大,自激发特性越强,这与在较高应力水平下源分布越集中的情况相符。
本文介绍了一种计算震源深度处地震波速度的方法,其中使用了球对称的层状地球模型及关于震中距与地震波走时之间的解析关系。该方法应用到蒂勒尼安南部区域和日本诸岛,可以由观测到的走时归算出震源深度的地震波速度,而无须借助于专门的速度模型。
1987年在克里特海设置了5台海底地震仪。在9天的时间里记录到了430个地方震,测定了其中85个微震的震中。根据海底地震仪和一些陆地上的希腊台站同时记录到的14次地震的数据,发现了震级M_L与海底地震仪记录上的地震持续时间之间的相关关系。给出了由海底地震仪记录到的M_L=2-4地震的震级-频度关系。绘制了描述克里特海岩石层体波振幅衰减的曲线图。通过对比实验和理论振幅曲线,对品质因素作了评估。计算出
本文主要目的是对天山的吉尔吉斯境内部分及其毗邻地区作出地壳速度不均匀性的填图。该区观测到大量地震,并由此拥有一个发展完好的地震台网,这对研究该地区地壳深部构造具有重大意义。尽管对整个中亚及其各个地区的地壳和上地幔已有相当研究,但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尚未完全弄清岩石层上层区域构造及此处所发生过程的概况。本文任务为试图在某种程度上弥补现有课题的不足。有关天山地壳的研究已发表了大量文献。这些文献一方面基于
我们对伊豆市一个温泉的水位、中伊豆的温泉水氡浓度以及伊豆-大岛火山喷发气体的温度变化进行了监测。在伊豆半岛东面近海1989年6月30日地震和火山活动之前和活动时期,这些观测数据都发生了变化。本文将这些观测结果和其他报道的水文变化一起加以概述。这些变化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在震群当中最大地震发生时的震时变化,这种变化是在离Teisi喷发中心20—30km的几个温泉中观测到的。另一种是在靠近喷发中心
一台预警系统的样机在1989年10月28日投入运行。该系统对1989年10月17日洛马普列塔7.1级地震后一系列余震(M≥3.7)的强地面震动在加州旧金山和奥克兰地区提供了几十秒钟的预警时间。该样机系统由四部分组成,即置于震中区的地动传感器、中央接收机、无线电中继器和无线电接收器。其中一台无线电接收机10月28日放置在位于已被破坏的加州奥克兰I-880高速公路赛普里斯路段的加州交通指挥总部大楼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