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一支思想政治觉悟高,教育观念更新快,研究能力强,能承担培养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人才重任的创新型教师队伍,是时代的要求。为此,我校把建立创新型教师队伍作为一项课题来研究。其基本内容是研究、科学设计教师创新能力的核心内容;探索三本(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课程),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研究评价体系,构建教师激励机制。
一、 研究大的发展阶段
1、学习新课程改革理念,努力成为“创新型教师”
2005年7月,我校就把“创新”的研究视角定位在“创新型教师的培养”上,我们先期组织编印了《创新文苑》,引导教师们学习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创新改革的“通识培训”。培训使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得到了更新,自觉地从“教书匠”到“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2、组织协作攻关课题,以“研究”方式推进课题研究
以校承担的省级课题为载体,我们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协作攻关,发动教师积极参加,近40名教师参与实验,逐步形成了校、组、个人的三级课题实验网络。从2003年到2006年,我们每年召开全校的学术研讨交流会议,并面向全区展示了实验教师创新活动示范课,做到了组组有课题,人人搞科研。课题研究活动引领了创新型教师走上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3、从课堂入手,积极开展由点到面的实验
面对开展创新型教师的培养缺乏外出学习,资料又短缺的客观实际,我们决定 “边干边学”。在2005年10月,我们结合创市一级小学的要求,进行了全校性评优课。高铁寨小学全体教师参与了评优课活动。未央区教研室的老师对各科教师进行了指导,并根据教师实际教学水平评出一、二、三等奖。根据评优课情况来看,我们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水平缺乏创新,为了以点带面,提高课堂效率,特安排了在评优课活动中获一等奖的教师向全体教师进行示范课。老师们在“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八字方针指导下,对示范课进行了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全体教师通过“学习——对比——剖析——理论——实践——理论”的良性循环,理念有所更新;为了再次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优课中获三等奖的老师进行“整改公开课”,接着又是组内的“同课异构课” 一步步将研课活动扩大全校教师的创新行动研究,为未来的创新教学、创新教师打下了坚实基础。
4、搭建信息技术平台,向网络主题探究延伸
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必须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利用互联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和海量的学习资源为研究服务。
5、 “教育叙事研究”和“教学案例分析”演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创新教育教学,教师必须首先成为“创新者”,而“创新”的含义之一就是专业化的发展。在校本培训同时,我们把课题向“校本研究”的方向推进。从教育叙事研究切入,组织教师发现和叙述当前创新教育活动中的教育故事和矛盾冲突,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以观察和评价为工具,揭示创新教育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记录创新教育活动实录,进行过程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撰写有关创新教育的“教学案例”。我们正围绕着这类案例,组织实验教师开展“案例分析教研活动”,为教师搭建“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平台,使“校本研究”融入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把针对创新教育的课题研究,变成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阶梯。
二、开展的专题研究
(一)创新意识、能力与素质的研究
针对课题研究第一阶段教师现状调查的结果,在第二阶段的工作中,我们重点考虑了如何科学设计我校教师研究与创新能力的核心内容。多次请课题的顾问予以论证,最后将其核心概括为“意识、精神、能力”六个字。具体包括:
1、三种意识。创新意识——教师拥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内驱力;问题意识——考察、探究、分析、归纳教育现象以及教育问题的前提;学习意识——顺利开展教育科研,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
2、五种精神。奉献精神——创造型教师师德的灵魂;主体精神——教师成为科研主体的心理基础;探索精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内在动力;合作精神——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品质特征;创新精神——创新型教师的素质核心,是教师开展创新活动的内驱力。
3、六种能力。自学及终生学习的能力;获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组织、指导、实践的能力;自身不断创新和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能力;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调控、培养、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能力。
(二)创新型教师的引领与培养
创新型教师的培养离不开教师为主体的教育科研,必须植根于本校这块沃土之上,具体说来,我们研究总结了以下模式。
1、目标导向
目标是人行动的预期结果和成就,是推动教师向创新型发展工作的重要动机因素。我们从总体上确定了“创新”的总目标;对青年教师提出了“参与教育创新、提高教育工作的创新含量;校级创新型教师;市级学科创新带头人”三个级次的目标要求,并要求每个教师结合实际制订本人努力目标。这样,使学校目标和教师个体目标结合一起,组成具有吸引力的目标系统,成为全校教师的行为准则。
在目标导向下,全校构建了创新先导的规范制度体系,把创新兴师、兴校、兴教三者统一在一起,通过“三本”活动形成培养创新型教师的运行机制。做到(1)思想认识到位。学校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培养创新型教师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坚持以创新促工作、促教学、促管理,形成“创新兴师”的合力。(2)制度建设到位。制定学校创新兴师的规章制度,把学校创新兴师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3)网络建设到位。在校长领导下,由教导处负责,教研组落实,组成创新兴师的网络机构,使教学、研究、培训融为一体。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创新型教师建设体系:
岗前培训——明确导师——岗位练兵——示范教学——塑造名师
2、校本培训
我们具体实施了以下几种培训形式:(1)覆盖型。专家来校作理论讲座,使全体教师从宏观上把握教育改革的走向,掌握现代教育理论。(2)读书型。结合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读书活动。要求实验教师每年读一本理论专著。(3)研讨型。结合实践,开展专题研讨,交流经验,互相启迪,拓宽思路。(4)诊断型。结合教育教学实践的个案,用理论进行分析,从某些方面、某种环节进行诊断性研究。(5)专题交流。召开理论学习交流会。在有准备的基础上,结合实践,进行学习经验和体会的交流,使大家从中得到启示。
通过校本培训,教师有了自己的见解,尊重权威而不盲从,课堂创新不浮于形式,能够紧紧抓住学科本质,形成自己的思想。校本培训开拓了教师视野,了解了课改动态,同时也使教师找到了自身的差距,明确了改进方向,为课堂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校本教研
自我反思,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两种基本力量。
(1)重视教学反思。
教师自我反思具有研究性质。
1)改革备课制度,做好教前反思。学校向老师提供了电子备课系统,借助教学资源库和现成的优秀教案,要求教师结合个人的教学反思,进行二次设计。此法的实施取代了过去老师深感疲乏的机械性抄写教学预案,从而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教学设计的思考上,有效地提高了备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种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以及分析能力。
2)调整角色,改变方式,做好教学中反思。毋庸置疑,课堂教学是实现创新的最大潜力所在。为此,我校大力推行“青蓝工程”。继续实施“一、三、五”名师培养工程,通过“一帮一”活动,具体落实“三个转变”和“三个帮助”: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由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实践的研究者和研究的实践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实际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和取向。实践表明,教学中的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教学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
3)撰写教学随笔,促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提高教师自身的总结和评价能力。教学随笔分为“过程描述”和“我的感悟”两个部分。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月至少写一篇优秀的教学随笔,这一做法实施一年多以来,全校老师的撰写能力得到了提高。
4)课题带动课题研究是教育教研的基本活动,也是培养创新型教师必不可少的途径。我校决定以课题研究为契机,引领教师创新发展。
在课题的管理上,我们采取了三点做法:首先为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学校领导率先垂范。从校长到主任,每人挂靠一个教研组,参与一个课题的研究,分学科确立承担了六个中心教研课题,相应成立了课题组。这种做法能及时给予课题组理论上的指导、方法上的论证、过程的监控和经费上的支持,便于课题的研究。其次,挑选业务精、工作能力强、富有创新意识的市、区骨干教师担任课题组长。学校强化对课题研究的评价与考核,把课题成员参与教研的态度、研究成果都纳入到教师考核评估之中,作为申报各级骨干教师的依据。对课题组长实行位次激励。加强实验过程管理。每个课题组都依据本科实际,制订出实验计划、实施方案,确定对比班级,摸清实验数据,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最后,学校对所有课题的进展情况实施有效监管:每个专题的实验计划、实施方案、实验记录都及时归档,注重实验过程的材料积累;课题组成员间每周集合一次,探讨实验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交流成功的做法;深入开展说课、听课、评课活动,优化教学过程;课题负责人期末提交实验总结和阶段报告,全体教师上交子课题报告。这些措施,为搞好课题研究、实施创新学习奠定了基础。
4、校本课程
我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按照“确立课程目标——分析课程资源——确定开发内容——完成设计实施——完善评价机制“这几个环节,开发了体现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数学小秘密》与《古诗文赏析》校本教材共八本。校本课程,填补了我校在课程管理体制中的空白部分,形成一个三级整体。实现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互补性;同时,校本课程的课时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总课时具有整体性,丰富了学生学习生活;最重要的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国家课程的育人功能具有很好的辅助性。校本课程的开发引领教师自主,创新的发展。
5、人际互动
正确处理好人际互动关系,有利于创新型教师的成长。为此,我们强化了校长、中层领导、教师的三联互动:学校的办学目标和课题方案必须经过校长、中层领导反复论证、共同研究的结果。但是,仅此还是远远不够的。没有来自教育现场的教师参与、办学目标和课题方案很难制订符合实际,也很难获得教师的认同。我们必须确立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的主体地位,使教师全面了解学校课题提出的原因、过程、目的和结果,并从头开始参与整个研究过程,这也是培养创新型教师的重要途径之一;强化了榜样和群体的互动。我们一方面充分发挥榜样生动的教育说服力量,用榜样来引路,用榜样来说话,增强“创新兴师”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我们以榜样为带头人,强化个体间的互动,使榜样不断壮大,雪球越滚越大,形成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局面;强化了群体内部的互动。人与人之间,由于满足了各自的需要,就会产生亲密的关系,双方都会感到心情舒畅;反之,就会关系疏远,彼此矛盾,甚至敌对。学校群体中人际互动关系的和谐,有助学校群体内凝聚力的形成,这也为培养创新型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6、机制激励
为了全面、全程、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工作,彻底打破过去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局面,我校于2006年2月制订了《高铁寨小学教师岗位津贴分配方案》。坚持按劳分配,优劳优酬,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奖惩分明等原则,科学客观地实施教师工作的职效评价。
三、研究成果
校本课程、校本教研、校本培训,三者的结合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实现着教师自我更新和发展的目标,引领教师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单是教育论文本学期获奖人数就有近百人(附:近三年论文、教学设计获奖对照表);
推进了名师工程:在未央区教师全过程评优课中2人一等奖;在青年教师优质课展评中2人一等奖,4人二等奖,李婷老师的课代表陕西省在北京研讨,教学光盘在全国发行。贺芳军获陕西省骨干教师称号,张俊平获市骨干教师称号,王丽君等五人获区骨干教师称号;学生学习成绩逐步提高,课堂教学一派生机;创新、超越成为全体教师的不懈的追求。
当然,本次研究也存在不足:如校际联系不够;评价时应设立创新教育专项奖但只有想法却未实施,对教师在专业方面 “博”“专”“精”“新”的四字要求做得还不到位等,有待于进一步努力。 (作者单位 西安市未央区高铁寨小学)
责任编辑王波
一、 研究大的发展阶段
1、学习新课程改革理念,努力成为“创新型教师”
2005年7月,我校就把“创新”的研究视角定位在“创新型教师的培养”上,我们先期组织编印了《创新文苑》,引导教师们学习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创新改革的“通识培训”。培训使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得到了更新,自觉地从“教书匠”到“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2、组织协作攻关课题,以“研究”方式推进课题研究
以校承担的省级课题为载体,我们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协作攻关,发动教师积极参加,近40名教师参与实验,逐步形成了校、组、个人的三级课题实验网络。从2003年到2006年,我们每年召开全校的学术研讨交流会议,并面向全区展示了实验教师创新活动示范课,做到了组组有课题,人人搞科研。课题研究活动引领了创新型教师走上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3、从课堂入手,积极开展由点到面的实验
面对开展创新型教师的培养缺乏外出学习,资料又短缺的客观实际,我们决定 “边干边学”。在2005年10月,我们结合创市一级小学的要求,进行了全校性评优课。高铁寨小学全体教师参与了评优课活动。未央区教研室的老师对各科教师进行了指导,并根据教师实际教学水平评出一、二、三等奖。根据评优课情况来看,我们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水平缺乏创新,为了以点带面,提高课堂效率,特安排了在评优课活动中获一等奖的教师向全体教师进行示范课。老师们在“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八字方针指导下,对示范课进行了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全体教师通过“学习——对比——剖析——理论——实践——理论”的良性循环,理念有所更新;为了再次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优课中获三等奖的老师进行“整改公开课”,接着又是组内的“同课异构课” 一步步将研课活动扩大全校教师的创新行动研究,为未来的创新教学、创新教师打下了坚实基础。
4、搭建信息技术平台,向网络主题探究延伸
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必须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利用互联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和海量的学习资源为研究服务。
5、 “教育叙事研究”和“教学案例分析”演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创新教育教学,教师必须首先成为“创新者”,而“创新”的含义之一就是专业化的发展。在校本培训同时,我们把课题向“校本研究”的方向推进。从教育叙事研究切入,组织教师发现和叙述当前创新教育活动中的教育故事和矛盾冲突,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以观察和评价为工具,揭示创新教育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记录创新教育活动实录,进行过程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撰写有关创新教育的“教学案例”。我们正围绕着这类案例,组织实验教师开展“案例分析教研活动”,为教师搭建“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平台,使“校本研究”融入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把针对创新教育的课题研究,变成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阶梯。
二、开展的专题研究
(一)创新意识、能力与素质的研究
针对课题研究第一阶段教师现状调查的结果,在第二阶段的工作中,我们重点考虑了如何科学设计我校教师研究与创新能力的核心内容。多次请课题的顾问予以论证,最后将其核心概括为“意识、精神、能力”六个字。具体包括:
1、三种意识。创新意识——教师拥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内驱力;问题意识——考察、探究、分析、归纳教育现象以及教育问题的前提;学习意识——顺利开展教育科研,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
2、五种精神。奉献精神——创造型教师师德的灵魂;主体精神——教师成为科研主体的心理基础;探索精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内在动力;合作精神——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品质特征;创新精神——创新型教师的素质核心,是教师开展创新活动的内驱力。
3、六种能力。自学及终生学习的能力;获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组织、指导、实践的能力;自身不断创新和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能力;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调控、培养、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能力。
(二)创新型教师的引领与培养
创新型教师的培养离不开教师为主体的教育科研,必须植根于本校这块沃土之上,具体说来,我们研究总结了以下模式。
1、目标导向
目标是人行动的预期结果和成就,是推动教师向创新型发展工作的重要动机因素。我们从总体上确定了“创新”的总目标;对青年教师提出了“参与教育创新、提高教育工作的创新含量;校级创新型教师;市级学科创新带头人”三个级次的目标要求,并要求每个教师结合实际制订本人努力目标。这样,使学校目标和教师个体目标结合一起,组成具有吸引力的目标系统,成为全校教师的行为准则。
在目标导向下,全校构建了创新先导的规范制度体系,把创新兴师、兴校、兴教三者统一在一起,通过“三本”活动形成培养创新型教师的运行机制。做到(1)思想认识到位。学校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培养创新型教师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坚持以创新促工作、促教学、促管理,形成“创新兴师”的合力。(2)制度建设到位。制定学校创新兴师的规章制度,把学校创新兴师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3)网络建设到位。在校长领导下,由教导处负责,教研组落实,组成创新兴师的网络机构,使教学、研究、培训融为一体。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创新型教师建设体系:
岗前培训——明确导师——岗位练兵——示范教学——塑造名师
2、校本培训
我们具体实施了以下几种培训形式:(1)覆盖型。专家来校作理论讲座,使全体教师从宏观上把握教育改革的走向,掌握现代教育理论。(2)读书型。结合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读书活动。要求实验教师每年读一本理论专著。(3)研讨型。结合实践,开展专题研讨,交流经验,互相启迪,拓宽思路。(4)诊断型。结合教育教学实践的个案,用理论进行分析,从某些方面、某种环节进行诊断性研究。(5)专题交流。召开理论学习交流会。在有准备的基础上,结合实践,进行学习经验和体会的交流,使大家从中得到启示。
通过校本培训,教师有了自己的见解,尊重权威而不盲从,课堂创新不浮于形式,能够紧紧抓住学科本质,形成自己的思想。校本培训开拓了教师视野,了解了课改动态,同时也使教师找到了自身的差距,明确了改进方向,为课堂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校本教研
自我反思,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两种基本力量。
(1)重视教学反思。
教师自我反思具有研究性质。
1)改革备课制度,做好教前反思。学校向老师提供了电子备课系统,借助教学资源库和现成的优秀教案,要求教师结合个人的教学反思,进行二次设计。此法的实施取代了过去老师深感疲乏的机械性抄写教学预案,从而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教学设计的思考上,有效地提高了备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种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以及分析能力。
2)调整角色,改变方式,做好教学中反思。毋庸置疑,课堂教学是实现创新的最大潜力所在。为此,我校大力推行“青蓝工程”。继续实施“一、三、五”名师培养工程,通过“一帮一”活动,具体落实“三个转变”和“三个帮助”: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由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实践的研究者和研究的实践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实际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和取向。实践表明,教学中的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教学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
3)撰写教学随笔,促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提高教师自身的总结和评价能力。教学随笔分为“过程描述”和“我的感悟”两个部分。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月至少写一篇优秀的教学随笔,这一做法实施一年多以来,全校老师的撰写能力得到了提高。
4)课题带动课题研究是教育教研的基本活动,也是培养创新型教师必不可少的途径。我校决定以课题研究为契机,引领教师创新发展。
在课题的管理上,我们采取了三点做法:首先为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学校领导率先垂范。从校长到主任,每人挂靠一个教研组,参与一个课题的研究,分学科确立承担了六个中心教研课题,相应成立了课题组。这种做法能及时给予课题组理论上的指导、方法上的论证、过程的监控和经费上的支持,便于课题的研究。其次,挑选业务精、工作能力强、富有创新意识的市、区骨干教师担任课题组长。学校强化对课题研究的评价与考核,把课题成员参与教研的态度、研究成果都纳入到教师考核评估之中,作为申报各级骨干教师的依据。对课题组长实行位次激励。加强实验过程管理。每个课题组都依据本科实际,制订出实验计划、实施方案,确定对比班级,摸清实验数据,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最后,学校对所有课题的进展情况实施有效监管:每个专题的实验计划、实施方案、实验记录都及时归档,注重实验过程的材料积累;课题组成员间每周集合一次,探讨实验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交流成功的做法;深入开展说课、听课、评课活动,优化教学过程;课题负责人期末提交实验总结和阶段报告,全体教师上交子课题报告。这些措施,为搞好课题研究、实施创新学习奠定了基础。
4、校本课程
我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按照“确立课程目标——分析课程资源——确定开发内容——完成设计实施——完善评价机制“这几个环节,开发了体现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数学小秘密》与《古诗文赏析》校本教材共八本。校本课程,填补了我校在课程管理体制中的空白部分,形成一个三级整体。实现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互补性;同时,校本课程的课时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总课时具有整体性,丰富了学生学习生活;最重要的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国家课程的育人功能具有很好的辅助性。校本课程的开发引领教师自主,创新的发展。
5、人际互动
正确处理好人际互动关系,有利于创新型教师的成长。为此,我们强化了校长、中层领导、教师的三联互动:学校的办学目标和课题方案必须经过校长、中层领导反复论证、共同研究的结果。但是,仅此还是远远不够的。没有来自教育现场的教师参与、办学目标和课题方案很难制订符合实际,也很难获得教师的认同。我们必须确立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的主体地位,使教师全面了解学校课题提出的原因、过程、目的和结果,并从头开始参与整个研究过程,这也是培养创新型教师的重要途径之一;强化了榜样和群体的互动。我们一方面充分发挥榜样生动的教育说服力量,用榜样来引路,用榜样来说话,增强“创新兴师”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我们以榜样为带头人,强化个体间的互动,使榜样不断壮大,雪球越滚越大,形成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局面;强化了群体内部的互动。人与人之间,由于满足了各自的需要,就会产生亲密的关系,双方都会感到心情舒畅;反之,就会关系疏远,彼此矛盾,甚至敌对。学校群体中人际互动关系的和谐,有助学校群体内凝聚力的形成,这也为培养创新型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6、机制激励
为了全面、全程、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工作,彻底打破过去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局面,我校于2006年2月制订了《高铁寨小学教师岗位津贴分配方案》。坚持按劳分配,优劳优酬,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奖惩分明等原则,科学客观地实施教师工作的职效评价。
三、研究成果
校本课程、校本教研、校本培训,三者的结合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实现着教师自我更新和发展的目标,引领教师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单是教育论文本学期获奖人数就有近百人(附:近三年论文、教学设计获奖对照表);
推进了名师工程:在未央区教师全过程评优课中2人一等奖;在青年教师优质课展评中2人一等奖,4人二等奖,李婷老师的课代表陕西省在北京研讨,教学光盘在全国发行。贺芳军获陕西省骨干教师称号,张俊平获市骨干教师称号,王丽君等五人获区骨干教师称号;学生学习成绩逐步提高,课堂教学一派生机;创新、超越成为全体教师的不懈的追求。
当然,本次研究也存在不足:如校际联系不够;评价时应设立创新教育专项奖但只有想法却未实施,对教师在专业方面 “博”“专”“精”“新”的四字要求做得还不到位等,有待于进一步努力。 (作者单位 西安市未央区高铁寨小学)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