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把凭”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劝我同良话当真,郎是一心来结情。
  若是有心就趁早,趁早结伴送把凭。
  这首山歌是黔东南一带浩瀚“歌海”里的一朵小浪花。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玩山一般需要经历“初相会”“架桥”“放把凭”“相思”“成双”等几个阶段。“把凭”是“架桥”后男女双方互相赠送的信物,表示信守爱情的承诺。“把凭”一般是头巾、布匹、银手镯、红头绳、鞋垫、衣服等,在贫困年代,这些东西已是上好的物品了。我耳闻目睹过很多“把凭”,然而,我看到过的最美的“把凭”却不是这些。
  十多年前,我在一个乡村学校教书。
  我刚到那个乡村学校教书不久,便听说学生腊梅家最困難,于是,我把她家定为家访的首选。
  腊梅还没满月的时候,她的妈妈受不了近乎潦倒的家庭境况,出去打工就再也没有回来。腊梅的爸爸忠厚老实,长年在外做泥水工,过年才回一次家。她现在是和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腊梅家独居在山腰一处田畴旁边,稻谷在金色的夕阳下翻着金浪,一条小溪从屋旁叮咚淌过。风景很美,可是她的家与周围的景致一点都不协调,杉木皮与瓦片交杂着摊在屋顶,廊檐下没有窗户,无遮无拦地洞开着,板壁和上楼的楼梯被风雨侵蚀得已近腐朽,整栋房屋像个老者一样歪坐在地上。
  屋里光线暗淡,腊梅一家三口正在吃晚饭,见我来了,不约而同地站起来跟我打招呼。包着头帕的爷爷满脸堆笑地给我让座,奶奶忙不迭地要去盛饭给我。我说已吃过饭,谢绝了她的盛情。
  时光在爷爷奶奶的面颊上刻下一道道皱纹,老旧的电风扇吱呀吱呀地转,板壁和天花板都糊了报纸,碗柜和餐具抹得纤尘不染。一只毛色深灰的猫悠悠地踱过来,趴在腊梅脚边,喉咙咕的一声,埋下头去,闭目养神。
  我一直以为,被贫困困扰的山里人总是唯唯诺诺、自卑自闭的,不想离群索居的腊梅一家却是十分从容与安逸。
  正说话间,我发现奶奶手腕上戴着一个奇特的手镯,手镯是黑褐色的,锃亮而呈节状。我央求奶奶摘下来给我看,她浅笑着,看了看老伴,摘下递给我。
  这手镯是南竹根制成的。当地房前屋后到处是南竹,人们都喜欢用南竹根来做烟袋杆,用来做手镯我却还没见过。手镯做工很精细,衔接处咬合得很密实,由于常年与皮肉摩擦,手镯透出黑里透亮的光泽。腊梅问我:“老师,我奶奶的手镯好看吗?”
  “真好看!”我点点头说。
  “大娘,您为什么戴竹根手镯呢?好像您还蛮喜欢它的。”我掂着手镯问。
  奶奶又扭头去看老伴,脸上有一丝羞涩。
  “哦,这手镯呀,是四十多年前……”奶奶正要说起,爷爷忙用“吭吭”的干咳声制止。
  二老的举动逃不过我的眼睛,我说:“就让大娘说吧,大爷。你们一定收藏着一个美丽的故事。”
  “这算什么美丽的故事啊,都老掉牙了,说出来让人笑话。好好好,老师你爱听就讲给你听吧。”大爷朗声大笑道。
  1960年,就是爷爷修完湘黔铁路回来的那一年,在赶集的路上认识了桃子岭的奶奶,两人一见钟情,就约定日子在山上对歌互诉衷肠,暗定终身。在那个包办婚姻的年代,他俩不顾别人的嘲笑和鄙夷,花前月下爱得酣畅淋漓。但是,他们的爱情遭到了双方父母的强烈反对,原因是男方父母嫌女方家庭成分不好,女方父母嫌男方太穷。
  于是,爷爷怀揣一把砍刀,奶奶挎个竹篮,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私奔了。他们去了很远的地方挨村挨寨编晒席谋生。奶奶的竹篮里除了两套换洗的衣服,还有一段家织布。奶奶用家织布给爷爷缝了一块头帕,爷爷没有什么东西送给奶奶,在山上砍竹子时突发奇想就挖了南竹根给奶奶做了一个手镯。
  我又央求爷爷解头帕来给我看。随着头帕被我们一寸一寸地拉直摊平,我看见上面密密麻麻地缝满了补丁。爷爷说头帕经过年复一年的洗濯和日晒雨淋,有了很多破洞,奶奶就年复一年地在灯下缝补那些没完没了的窟窿。
  爷爷奶奶生了腊梅爸爸后才返乡,腊梅的太姥姥太姥爷见生米煮成了熟饭也就作罢了。太姥姥几次要将自己陪嫁的银手镯送给奶奶,奶奶都不要,奶奶觉得她手腕上的南竹根手镯比任何手镯都贵重。
  “大爷大娘,你们互送把凭时也唱歌吧?”我饶有兴致地问。
  “唱了。”奶奶笑着说。
  “要不,你们唱两首给我听听?”我诚恳地问。
  奶奶不好意思了,脸上飞起了一片红霞,眯着眼去瞅爷爷。
  “唱吧。”爷爷说。
  “你先唱。”这时,奶奶当年的羞涩样又一览无余。
  爷爷轻咳两声,抿了抿凹陷的嘴唇,唱了起来:
  三间房屋落了磴,石板栽花成了根;
  手拿把凭递给你,再不起心恋别人。
  奶奶接着唱:
  妹的帕子送情哥,帕子头上绣飞蛾;
  帕子烂了飞蛾在,头发落了心不落。
  接着两人又合唱:
  讲个当真就当真,刀破铜钱两边分;
  哥拿半边把凭做,妹拿半边做把凭。
  生生死死结成对,不准那人起反心;
  哥起反心遭雷打,妹起反心火烧身。
  听了这个故事和二老唱的山歌,万千感慨一下子盈满了我的心胸。在一个乡村,在一个封闭的大山深处,两个老人用温暖的心去捂热生活的清贫,耳鬓厮磨,笑看红尘。人生路上风风雨雨一路走来,一路吟唱圣洁的爱情诗篇。见证他们爱情的南竹根手镯和补丁头帕,这样的把凭难道不是弥足珍贵的吗?
  回校的路上,我看见一路灿烂的繁星……
  十多年过去了,我早就离开了那所学校,离开了那个乡村,但我知道腊梅他们一家已经走出贫穷,这除了国家大好政策如春风般吹遍城乡各地外,还因为他们有一颗忠于爱情、热爱生活的火热的心。
  (发稿编辑/苏 朝)
其他文献
开台歌:  阳春三月木棉开,  壮乡处处搭歌台;  四方歌友来相会,  唱起山歌乐开怀。  木棉花开朵对朵,  壮家儿女爱唱歌;  歌唱伟大新时代,  歌唱我们新生活。  李隆球(苗族):  三月初三摆歌台,  我在八桂等歌来;  欢迎各地众歌友,  以歌代酒同我筛。  罗世平(布依族):  师傅今天摆歌台,  黔南布依弟子来;  我筛茅台把师敬,  弟子不乖望教乖。  李隆球:  为接贵客到来玩
期刊
林家是中医世家。林童天资聪颖,把祖上传下来的医术发扬光大,不到二十岁,就有了“小神医”的绰号。  这天,一驾马车拉着一个六十多岁的老汉来求医。这老汉姓魏,一看就是个有钱人。林童不敢怠慢,仔细把脉,随后开出药方。  一个月后,魏老汉痊愈,派仆人带着厚礼前来答谢。又过了一个月,太监魏公公前来下旨,宣林童入朝。直到此刻林童才明白,原来,两个月前那位来求医的魏老汉竟是魏公公的父亲,魏公公得知林童医术精湛,
期刊
广西的首府南宁一年四季山清水秀,绿意盎然,瓜果飘香。南宁的一山一水、一街一庙处处都透着灵气。南宁的美食也叫作邕味,做法和吃法五花八门,据说是得了仙人的真传呢。  却说八仙得道成仙后,有一天,观音菩萨嘱咐他们做一件普惠众生的善事。八仙商议,在民间凡人诸事中,当然是食为先,送可口的佳肴给众生,应该是普惠众生的善事。于是八仙相约,化作凡人到邕州民间,尝味百食,以佳者传世。七七四十九天后,八仙聚集举行美食
期刊
壮乡纪念刘三姐,  三月初三是歌节;  到处举办山歌赛,  好比过年还闹热。  村村搭起山歌台,  四方歌友聚拢来;  带来五色糯米饭,  互相品尝表情懷。  三月花开满山红,  青年男女乐融融;  男的想找靓妻子,  女的想找帅老公。  假若你还是单身,  快到歌圩去谈情;  山歌帮你牵红线,  保你找到意中人。  龙江河水波连波,  歌圩男女對山歌;  有人唱歌结朋友,  有人唱歌得老婆。  
期刊
又是一年三月三,  山歌声声飞满天;  村村寨寨成歌海,  男女老少笑开颜。  人逢喜事精神爽,  草遇清水把头昂;  壮乡人民逢歌海,  三天三夜不思粮。  山歌能够当茶饭,  山歌还比蜜糖甜;  来到壮乡把歌唱,  幸福快乐似神仙。  壮乡歌海在哪里?  歌海就在我广西;  三姐来撒山歌种,  八桂处处成歌圩。  众人齐赞我八桂,  处处都见山歌飞;  草儿听了更嫩绿,  羊儿听了更壮肥。  
期刊
广西歌节三月三,  各族人民大联欢;  到处举办山歌会,  民族文化永承传。  鲤鱼最爱清水滩,  广西最爱三月三;  穿戴各族衣和帽,  大街小巷是歌壇。  山歌节日三月三,  红男绿女满街玩;  人讲情路比山陡,  广西歌友不觉难。  不信你往那边看,  人群簇擁在一团;  当代牛哥和三姐,  唱起山歌把情谈。  山歌连情千千万,  会唱山歌不孤单;  种下荷塘得佳藕,  连情就来三月三。
期刊
叔叔:“小明,爸爸和媽妈谁对你好一点啊?”  小明:“他们对我都很好!”  叔叔:“那如果爸爸和妈妈吵架,你会站在哪一边啊?”  小明:“我站旁边……”
期刊
有个高中男生觉得牛仔褲上有破洞挺酷,就把自己的褲子剪了好几个洞。穿脏之后就拿去给学校洗衣房的阿姨洗。  取衣服时,他惊呆了——阿姨不但把裤子洗得干干净净,还把裤子上的洞全都缝好了。
期刊
我正在家里吃饭,突然聽到楼下有个男的大喊:“打,打,往死里打!”接着他又喊:“反了!反了!”我一聽,要出大事了,赶紧跑下楼。  和我一起跑下楼的还有几个邻居。大家下来一看,一个男的正在指挥老婆停车。
期刊
一个酒鬼倒立着“走”进了酒吧,大声嚷道:“伙计,给我来一杯上等的白兰地。”  老板十分惊奇,问道:“你何苦这样走路呢?”  酒鬼答:“我太太昨晚逼我發誓今后决不再涉足酒吧了。我要信守诺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