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风摆角影响W火焰锅炉低负荷燃烧及NOx排放特性的试验研究

来源 :电力科技与环保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o1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优化锅炉燃烧系统和运行,采用工业试验方法研究三次风摆角(0°、15°和25°)变化对一台采用多次引射分级燃烧技术的350 MW超临界机组W火焰锅炉低负荷下燃烧及NOx排放特性的影响,旨在得出最佳的三次风摆角.测量参数包括浓煤粉气流着火特性,下炉膛温度分布,近燃烧器区域和近三次风区域的烟气组分浓度,炉膛出口飞灰可燃物含量和NOx排放浓度.研究表明:三次风摆角由0°增大到15°时,下炉膛火焰温度及燃烧器区域温度升高;浓煤粉气流着火距离由2.40m缩短至2.07 m;靠近燃烧器区域O2浓度减小,CO和NO浓度增大;靠近三次风区域NO浓度减小.三次风摆角为15°时,在燃烧器下方区域,O2浓度低至8.5%,而CO浓度高达2619 μL/L,NO浓度达到452 μL/L;飞灰可燃物含量最低,为4.83%.三次风摆角由15°增大到25°时,下炉膛火焰中心降低,冷灰斗区域温度升高;飞灰可燃物含量明显升高,达到5.72%.三次风摆角变化对NOx排放浓度影响较小,NOx排放浓度在660~681 mg/m3 (6% O2)之间,综合考虑煤粉着火、燃烧和NOx排放特性,推荐最佳三次风摆角为15°.
其他文献
工程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以及建造过程中施工工艺的有效性都需通过实际运行效果来检验.结合象鼻岭碾压混凝土拱坝结构设计及实际施工过程,对安全监测揭示的大坝预设缝工作性态进行了阐述和判断,供参考.
介绍了湖南沅水桃源水电站特殊的布局型式和面临的环境保护难题,通过对增设舌瓣门的研究,运用小流量泄水的方式安全有效地解决了左河槽库区表层水的流动问题,避免了死水氧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重力坝长期运行过程中,大坝可能出现渗漏、结构破损等病害.对于大坝上游面水下部分的病害,为提高检测的安全性和效率,降低检测成本,研发了一套具备沿坝面吸附爬行和在水中浮游两种工作模式的水下吸附机器人系统,并开展了应用研究.笔者介绍了水下吸附机器人系统的组成部分和功能特点,并研究了该系统在重力坝水下检测中的应用方案,通过工程应用验证了水下吸附机器人系统可用于重力坝渗漏、结构破损、拦污栅锈蚀和坝前淤积等病害的检测,为类似工程检测提供了参考.
随着基坑工程的规模向更大、更深的方向发展,基坑变形规律的监测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笔者从灰色系统、时间序列及其组合模型三个方面对工程实例进行模拟,并将拟合结果与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了各模型的精度.
白鹤滩水电站非常规预应力锚杆使用气腿式风钻、制浆注浆一体机EB-40施工,直径小、长度短、施工更便捷、省时且支护效果良好.应用计时统计法,科学、真实地测定现场人材机消耗量,并进行数理统计分析,提出非常规预应力锚杆预算定额.价格水平测算符合工程实际施工成本,为投资控制、办理结算等提供了支撑.
介绍了陈村大坝监测自动化三期系统改造情况,主要在已实施大坝观测自动化系统的大坝上新增自动化测点,对技术改造中的设计、实施和标准化方面进行研究.
大华滑坡体位于大华桥水电站库区内,水库蓄水后该滑坡体是否还能维持原有状态对库区安全有重大意义.边坡变形作为边坡稳定直接判定条件,是边坡安全监测的重点.笔者介绍了一种利用基于微电子机械系统的阵列位移传感器测试边坡变形的新方法,变形监测传感器可以放置在一个钻孔或嵌入结构内,具有精度高、功耗低、自动实时采集和无线传输数据等优点,可用于铁路、公路、基坑和水利枢纽工程边坡的变形监测,值得推广.
为提高煤粉工业锅炉燃烧效率,研究NOx生成特性,从燃烧系统的角度出发,通过CFD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内二次风开度下炉内流动、燃烧及NOx生成特性.结果 表明:各工况下,在燃烧器出口区域均形成了稳定的旋流回流区.烟气在高温旋涡燃尽装置中一部分贴着上壁面流向出口,另一部分则在下壁面形成一个低速烟气回流区,总体上在炉内形成对称稳定的“灯芯”形火焰.当内二次风开度为0%和30%时,炉膛内温度分布均匀,火焰充满度较好;而当内二次风开度为50%时,炉膛内火焰沿着燃烧器上下两侧逐渐分散.此外,在燃烧器中心的旋流回
综述电子海图导航系统的标准化历程和应用现状,从多维化、一体化、开放化、服务化以及移动化等维度分析电子海图导航系统的进化,介绍多维电子海图、船联网、S-100标准、E-Navigation、智能服务和移动导航APP等相关关键技术.结合智能船舶的发展趋势,分析环境感知、增强现实、VDES和自动驾驶等技术与电子海图导航系统相结合的应用前景.
二氧化碳(CO2)的大量排放加剧了气候变化.CO2捕集及其催化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工产品是目前处理CO2的主要方法之一.从CO2吸收/解吸以及CO2催化加氢制短链烯烃的角度展开综述,分别对吸收剂/吸附剂和催化剂的捕集转化CO2进行了总结.结果 表明,在CO2捕集中,有机胺吸收/解吸方法虽然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但是,其胺降解和逃逸是限制大规模应用的瓶颈之一;无机碱吸收/解吸方法不仅可以有效避免降解和逃逸问题,而且只需在现有有机胺吸收/解吸的工艺上稍作改进即可实现工业应用,尽管其仍存在吸收缓慢的弊端,但是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