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年前,我有一个辉煌的文学梦想——有朝一日在大学堂里深造,攀文学高峰,出惊世之作,要像民国临水照花人的张爱玲、一身诗意千寻瀑的林徽因那样,在文学的舞台上尽展芳华。
初三我复读了三年,夜以继日地苦读,按我们农村的老话,算是鲤鱼跳出了龙门。虽然只是称为一个小小的中专生,但在当时也是让许多人艳羡且未来可期的少年。毕业后我被分到石棉制品厂,高大宽敞的生产车间,机器耸立如铁搭,人待在里面感觉自己特别渺小。机器昼夜轰鸣,工人师傅一身油腻,打招呼几乎靠喊,整日灰尘敷面。自己苦曳苦熬地坚持这么多年,一身的诗和远方,被生活打回了原形。转念又一想,这可是吃“皇粮”的国家干部,不用每日脸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就能吃上大米白面,自我宽慰着,就像张爱玲说的,坐在冷板凳上,虽然不舒服,毕竟有凳子可坐。嘴里念叨着,到底还是睡着了。
还未充分品尝工人生活的喜怒哀乐,就被下岗的浪潮席卷,两千多口人的国家企业说倒闭就倒闭了,只留下几十个职能部门的人员核算资产,其余的树倒猢狲散,我也下岗失业了。原来虽然抱怨工厂生活不如意,但毕竟是捧着铁饭碗的人,现在手里的铁饭碗砸碎了,成了三无人员,没地可种,下海怕浪,生活陷入瓶颈。原来可以炫耀的中专文凭,如今羞于说出。诗中的钟鸣鼎食,却不能充果腹之饥。因手头日益拮据,就常到早市摊贩那里买些处理的蔬菜,以节省开支。
市场上有一旧书摊,收集来的书籍胡乱地堆积在一起,任凭人扒拉来扒拉去。摆摊的是位中年男子,破旧的麦秸编织帽歪戴在脑袋上,嘴里叼着一根草棒,一副痞子的模样,和读书人的斯文半点不搭。“两块钱一本,十元六本!”他大声吆喝着,草棒一上一下地跟着抖动。我是知底的,他们是按斤回收旧书,再以一本多少钱卖出,中间吃差价,摊贩透着生意人的市侩和机灵。一次,我在《月亮和六便士》书前驻足,漆黑的封面,左上方一略带沧桑的中年男性,两手叠搭在胸前,下颌微抬目光沉稳坚毅。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月亮”和“六便士”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物件,有了对接,有了取舍,有了千丝万缕的缠绕纠结?我和摊主讨价还价,一元七角入手。按说,囊中羞涩的人,不应该在这些“无用”的闲书上浪费资财,然而,黑夜如此诡谲深邃,这张棱角分明、像是被造物主刀削斧砍过的男人,到底在寻找什么呢?也许,他会给我别样的答案。
小说的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原本拥有一位优雅美丽且善于社交的妻子、一双儿女聪慧可爱、一份令人艳羡的工作,生活美满而安逸,他和妻子恩爱相守多年,看上去一切都是完美无瑕。但四十几岁的他却在某一天抛妻棄子,离家出走,去追寻自己的画画梦想。这期间他困顿辗转,饥寒交迫,流离失所,却从未放弃过画画。最后在一座小岛,与当地的土著女孩结婚,过上了离群索居的生活。他苦寻安放生命灵魂的密码,守住一颗赤子之心,他不是脚垫六便士、意欲奔赴蟾宫的人生双赢家,而是义无反顾地打翻了赖以生存的优渥生活,踏上抚慰灵魂的登月之旅,继而掉进生活的泥潭不能自拔,他奋力摆脱现实生活枷锁的桎梏,历程是如此的惊世骇俗,犹如史诗般壮烈!
细读《月亮和六便士》,对我个人来说是鞭策也是警钟。
有人说“世人慌慌张张,不过是图碎银几两,偏偏这碎银几两,能解世间万种慌张,保老人万年安康,儿女入得学堂,柴米油盐五谷粮”。寥寥数语诠释了世俗之人的无奈和心酸,我不能执拗地捧着过去所谓“天之骄子”的美誉不落凡间,双脚要踏实地站在泥土里,要在泥泞的土地上开出艳丽的花。
我背上行囊,成为二十年前最早的北漂之一,房无一间,地无一垄。蹬一破三轮,走街串户卖煮玉米、摆地摊售袜子、出夜市贩烤鱼,头顶星星来,揽着月亮归,把所有假想在自身上的光环都一一清退,我就是向世俗讨生活的芸芸众生者之一,不谈文学梦。没有三餐之供养,哪来诗和远方,光是肚子咕咕的响动,就扰乱你欣赏白月光的意境。用汗水换来这碎银几两,娃可以堂堂正正地端坐在明亮的课堂,听取书声琅琅;换来这碎银几两,全家人可以安顿在温暖的小屋,满炉火光,飘满饭菜的馨香。
窗外尽是风雨飘摇。
夜阑人静时,静心欣赏倾泻在窗前如水的月光,打开尘封已久的书籍,触摸字节的跳动,尽情放飞自我,博古论今,纵横天下,与智者对话,与贤达通达,只身扎进灵魂深处对梦想的追求中,暂时忘却这世俗里万千羁绊,勇敢地追求自我,抬头只望见天边银白如盘的圆月。此时,天上月即是心中月,伸手够下来,幻化成心头的朱砂痣。夜晚,我又回归自我精神上的贵族,拿起书,提起笔,在诗和远方里安顿疲惫荒芜了的灵魂,希望能找到揭开“惊世之作”的神秘面纱。
翌日,为了这“碎银几两”,又满血复活,投入到辛苦的劳作中,月光也只是昨晚的白月光,暂时隐匿于昨夜的星空中。
我想我是世俗之人,白天归顺生活,夜晚臣服灵魂,尽力让生活和梦想更好地兼顾。《月亮和六便士》的画家斯特里克兰德,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在艺术的王国里,他的灵魂终是自由的、不羁的。而我想要碗中的白米饭就着皎洁明艳的白月光,咀嚼出生活的美味来。
本栏责任编辑 张琳琳
初三我复读了三年,夜以继日地苦读,按我们农村的老话,算是鲤鱼跳出了龙门。虽然只是称为一个小小的中专生,但在当时也是让许多人艳羡且未来可期的少年。毕业后我被分到石棉制品厂,高大宽敞的生产车间,机器耸立如铁搭,人待在里面感觉自己特别渺小。机器昼夜轰鸣,工人师傅一身油腻,打招呼几乎靠喊,整日灰尘敷面。自己苦曳苦熬地坚持这么多年,一身的诗和远方,被生活打回了原形。转念又一想,这可是吃“皇粮”的国家干部,不用每日脸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就能吃上大米白面,自我宽慰着,就像张爱玲说的,坐在冷板凳上,虽然不舒服,毕竟有凳子可坐。嘴里念叨着,到底还是睡着了。
还未充分品尝工人生活的喜怒哀乐,就被下岗的浪潮席卷,两千多口人的国家企业说倒闭就倒闭了,只留下几十个职能部门的人员核算资产,其余的树倒猢狲散,我也下岗失业了。原来虽然抱怨工厂生活不如意,但毕竟是捧着铁饭碗的人,现在手里的铁饭碗砸碎了,成了三无人员,没地可种,下海怕浪,生活陷入瓶颈。原来可以炫耀的中专文凭,如今羞于说出。诗中的钟鸣鼎食,却不能充果腹之饥。因手头日益拮据,就常到早市摊贩那里买些处理的蔬菜,以节省开支。
市场上有一旧书摊,收集来的书籍胡乱地堆积在一起,任凭人扒拉来扒拉去。摆摊的是位中年男子,破旧的麦秸编织帽歪戴在脑袋上,嘴里叼着一根草棒,一副痞子的模样,和读书人的斯文半点不搭。“两块钱一本,十元六本!”他大声吆喝着,草棒一上一下地跟着抖动。我是知底的,他们是按斤回收旧书,再以一本多少钱卖出,中间吃差价,摊贩透着生意人的市侩和机灵。一次,我在《月亮和六便士》书前驻足,漆黑的封面,左上方一略带沧桑的中年男性,两手叠搭在胸前,下颌微抬目光沉稳坚毅。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月亮”和“六便士”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物件,有了对接,有了取舍,有了千丝万缕的缠绕纠结?我和摊主讨价还价,一元七角入手。按说,囊中羞涩的人,不应该在这些“无用”的闲书上浪费资财,然而,黑夜如此诡谲深邃,这张棱角分明、像是被造物主刀削斧砍过的男人,到底在寻找什么呢?也许,他会给我别样的答案。
小说的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原本拥有一位优雅美丽且善于社交的妻子、一双儿女聪慧可爱、一份令人艳羡的工作,生活美满而安逸,他和妻子恩爱相守多年,看上去一切都是完美无瑕。但四十几岁的他却在某一天抛妻棄子,离家出走,去追寻自己的画画梦想。这期间他困顿辗转,饥寒交迫,流离失所,却从未放弃过画画。最后在一座小岛,与当地的土著女孩结婚,过上了离群索居的生活。他苦寻安放生命灵魂的密码,守住一颗赤子之心,他不是脚垫六便士、意欲奔赴蟾宫的人生双赢家,而是义无反顾地打翻了赖以生存的优渥生活,踏上抚慰灵魂的登月之旅,继而掉进生活的泥潭不能自拔,他奋力摆脱现实生活枷锁的桎梏,历程是如此的惊世骇俗,犹如史诗般壮烈!
细读《月亮和六便士》,对我个人来说是鞭策也是警钟。
有人说“世人慌慌张张,不过是图碎银几两,偏偏这碎银几两,能解世间万种慌张,保老人万年安康,儿女入得学堂,柴米油盐五谷粮”。寥寥数语诠释了世俗之人的无奈和心酸,我不能执拗地捧着过去所谓“天之骄子”的美誉不落凡间,双脚要踏实地站在泥土里,要在泥泞的土地上开出艳丽的花。
我背上行囊,成为二十年前最早的北漂之一,房无一间,地无一垄。蹬一破三轮,走街串户卖煮玉米、摆地摊售袜子、出夜市贩烤鱼,头顶星星来,揽着月亮归,把所有假想在自身上的光环都一一清退,我就是向世俗讨生活的芸芸众生者之一,不谈文学梦。没有三餐之供养,哪来诗和远方,光是肚子咕咕的响动,就扰乱你欣赏白月光的意境。用汗水换来这碎银几两,娃可以堂堂正正地端坐在明亮的课堂,听取书声琅琅;换来这碎银几两,全家人可以安顿在温暖的小屋,满炉火光,飘满饭菜的馨香。
窗外尽是风雨飘摇。
夜阑人静时,静心欣赏倾泻在窗前如水的月光,打开尘封已久的书籍,触摸字节的跳动,尽情放飞自我,博古论今,纵横天下,与智者对话,与贤达通达,只身扎进灵魂深处对梦想的追求中,暂时忘却这世俗里万千羁绊,勇敢地追求自我,抬头只望见天边银白如盘的圆月。此时,天上月即是心中月,伸手够下来,幻化成心头的朱砂痣。夜晚,我又回归自我精神上的贵族,拿起书,提起笔,在诗和远方里安顿疲惫荒芜了的灵魂,希望能找到揭开“惊世之作”的神秘面纱。
翌日,为了这“碎银几两”,又满血复活,投入到辛苦的劳作中,月光也只是昨晚的白月光,暂时隐匿于昨夜的星空中。
我想我是世俗之人,白天归顺生活,夜晚臣服灵魂,尽力让生活和梦想更好地兼顾。《月亮和六便士》的画家斯特里克兰德,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在艺术的王国里,他的灵魂终是自由的、不羁的。而我想要碗中的白米饭就着皎洁明艳的白月光,咀嚼出生活的美味来。
本栏责任编辑 张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