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地中药材川贝母特异性PCR鉴别方法研究

来源 :中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2008s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建立快速检测中药材川贝母成分的特异性PCR法,从NCBI数据库下载植物HMGR基因序列,根据同源性区域设计兼并引物,对川贝母及其易混品鳞茎基因组进行扩增。通过比对川贝母特异性DNA片段区域,设计引物扩增获得川贝母基原物种特异核酸片段。从川贝母基原鳞茎中提取DNA,设计特异引物对BMH-TF/BMH-TR,优化PCR扩增条件,通过特异性、灵敏度实验验证,建立特异性PCR检测体系。采用该方法从川贝母基原中扩增出一条120 bp左右条带,而非川贝母样品、空白对照在相同条件下无扩增条带,检测灵敏度为2 ng/μL,检测下限为4 ng。对10个市售药材的检测结果证明,该方法简便可行、重现性好。该PCR法可快速、准确鉴别川贝母基原,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特异性高的优点。
其他文献
教育“双减”政策是立足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理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时国家为确保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适应当前及未来社会发展的教育不仅应始终具有育人性,还需具有促进人发展的可持续性和效率性。当前教育“双减”之“减”不仅指向学生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适当之“减”,还蕴含时间维度的终身教育之“增”和空间维度的成人成才的全面发展之“增”的意涵。落实“双减”,需在思考育人观的
学位
“双减”是国家为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重大举措,全面理解“双减”政策,需要以历史逻辑梳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政策的发展脉络,把握减负政策与时俱进的发展规律,明确“双减”政策是过去义务教育减负政策的继续与延展;以现实逻辑挖掘“双减”政策的时代背景,明确“双减”政策是清醒地认识当下义务教育发展现实的产物;以实践逻辑探索“双减”政策的实现途径,明确要构建确保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生态,需
根据人参和人参属其他物种的18S rRNA基因序列差异设计特异引物和探针,建立人参TaqMan实时荧光PCR鉴定方法.应用该方法测试58个样品,包括30个不同来源的人参样品、 15个其他人参属样品以及13个形态近似样品.结果表明:所有供试的人参样品均表现为阳性扩增,非人参及空白对照均未出现阳性扩增.灵敏度检测结果显示:此实时荧光PCR方法的最低检测限为0.03 pg/μL反应.此方法可快速、准确、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筛选高纯合度天麻种质材料的方法,为其纯系育种和杂交育种奠定基础。方法:以本课题组前期天麻全基因组测序和群体重测序为基础,利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开发20个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标记,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RFLP方法对15份天麻种质的20个RFLP标记进行限制性内切酶实验,根据20个RFLP标记位点酶切条带数目,计算15份天麻种质的纯合度,进而对
目的:建立一种同时鉴别九里香药材两基源九里香Murraya exotica和千里香M. paniculata的DNA分子鉴别方法。方法:通过比较九里香、千里香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差异,根据叶绿体基因组上的核苷酸多态性(SNP)变异位点分别设计九里香和千里香的特异性鉴别引物P03和P04,对影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结果的退火温度、循环次数、引物浓度比进行优化,建立了九里香和千里香的多重位点特异性P
目的:筛选适宜绞股蓝不同组织表达分析的内参基因,掌握绞股蓝皂苷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GpFPS在绞股蓝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性。方法:基于绞股蓝转录组数据,以10个内参基因作为候选基因,采用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和RefFinder分析绞股蓝不同组织中10个候选内参基因的稳定性。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内参基因,并实测基因GpFPS在绞股蓝不同组织中的
利用单因素试验结合L16(4~5)正交试验设计对国槐SSR-PCR反应体系中的5个主要影响因素(Mg2+、引物、dNTPs、ExTaq酶、模板DNA用量)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反应体系为(10μL):25 mmol/L Mg2+1.0μL,2.5 mmol/L dNTPs 0.2μL,10μmol/L上下游引物共0.5μL,5 U/μL ExTaq酶0.05μL,30 ng/μL模板DNA 1.0μ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