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资本主义”看来不受欢迎,否则,几个月前的外刊文章,不会引来主流舆论的一致反对。今年1月21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刊发了一组“国家资本主义”专栏文章,文章指出中国、俄罗斯等新兴国家积极发展国有企业,威胁到了“自由资本主义”。
四个月后,这组专栏文章的观点遭到国内主流媒体批驳。《求是》杂志发表《发达国家批评“国家资本主义”的实质》一文,认为《经济学人》的文章“反映了国际垄断资本集团面对新兴经济体崛起不甘失落的心态。”不久后,《人民日报》撰文《乱贴“国家资本主义”标签用意何在?》认为“乱贴‘国家资本主义’标签,不仅是为新自由主义危机辩护,还有压制竞争对手、创建有利于己的新游戏规则等多重考虑。”
在国内媒体看来,我国的经济形式并非国家资本主义,西方媒体之所以要这么定义,是有人对新兴市场大好前景“羡慕嫉妒恨”,才炮制出这种阴险的论调。目的是要在国际社会中形成一种“压制竞争对手”舆论导向,但这种舆论完全在混淆是非。
所谓“国家资本主义”,是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这一概念最早由列宁在1917年十月革命前提出,他认为应该由国家强迫把工业合并经营,并对德国实施“国家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办法”大加推崇,认为它是“最准确、最精密、最严格调节消费的模范国家”。
二战前的德国和前苏联,这两个推崇“国家资本主义”的国家最终未能善终。前者发动侵略战争,将世界带入地狱般的二次世界大战,数千万人死于战火;后者在执政70年后也土崩瓦解,不仅经济发展陷入泥潭,还造成了大量的人道主义灾难。更糟糕的是,那些全盘接受前苏联经济和政治体制的国家,大多陷入同胞相残、经济崩溃的境地。
在人类的记忆当中,“国家资本主义”不仅是个妖魔化的标签,其本身就是个会带来灾难的恶魔。所以,西方媒体对这种经济体制保持着警惕,而被贴上这种标签的国家政府,也会感觉到浑身不自在。
官方媒体对“国家资本主义”的驳斥,并非没有道理,因为中国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并不是要走“国家资本主义”道路,而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现实当中这两种体制并没有一条界线,划分两种体制的国有企业分量的标准是什么,没人说得清楚。
如果我们不是“国家资本主义”,或者说政府也反对中国的经济体制滑向“国家资本主义”,那么,我们就应该有更好的方向和目标——不走“国家资本主义”道路,我们要走哪条路?我们该如何让自己远离“国家资本主义”?不论是《求是》杂志还是《人民日报》,都未能回答上述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究竟是什么?理论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现实中我们也看到,中国除了国企,还有民企、外企等多种经济形式,甚至国有企业也通过公开上市发行股票,成为某种“集体所有制”企业。
可是,在近些年来的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获得的政策扶持和资源倾斜,明显优于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差距日益增大。有统计表明,中国最大的国企中国石化,其营业收入比最大的民企华为要高出10倍。而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中,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额占90%,收入和收入规模都占82%,排名前38位的都是国企。
中国500强企业中,国有企业有316家,除此之外,全国上下还有超过十万家规模不等的国企,他们垄断地方上的金融、公共服务、城市投资等受政府控制的领域,是地方政府的“钱袋子”,是称雄一方“利益集团”,在他们有限的经营领域,拥有比民企更多的特权。
国有企业的迅速膨胀证明,获得政府关照是中国商业成功的便捷之路,这种路径也吸引很多民营企业。不少民企都因与政府(或者说政府官员)深度合作,获得巨大财富,房地产领域产生富豪的事实已证明这点。甚至,有不少掌握实权的政府官员,利用“马甲”身份直接经营私人企业,故此,人们对“某科级干部拥有上亿身家”的新闻,也已司空见惯。
我们的确不是“国家资本主义”,因为现实中“权贵资本主义”、“利益集团资本主义”和“腐败官员资本主义”也占了不少比重。如果说500强企业中的国企,还是代表国家和公众的利益,那么,与权力相伴的“权贵、腐败和利益集团企业”代表的又是谁的利益?
西方媒体不了解中国。我们在现实当中,感受到的“社会主义经济”并非“国家资本主义”,而是多种形式共存经济——以国有企业为主体、权贵和腐败资本与之共生、私企受到挤压的经济结构。谁都知道这不好,所以,光“理直气壮”地驳斥《经济学人》是不够的,还应该给出更好的方向。
四个月后,这组专栏文章的观点遭到国内主流媒体批驳。《求是》杂志发表《发达国家批评“国家资本主义”的实质》一文,认为《经济学人》的文章“反映了国际垄断资本集团面对新兴经济体崛起不甘失落的心态。”不久后,《人民日报》撰文《乱贴“国家资本主义”标签用意何在?》认为“乱贴‘国家资本主义’标签,不仅是为新自由主义危机辩护,还有压制竞争对手、创建有利于己的新游戏规则等多重考虑。”
在国内媒体看来,我国的经济形式并非国家资本主义,西方媒体之所以要这么定义,是有人对新兴市场大好前景“羡慕嫉妒恨”,才炮制出这种阴险的论调。目的是要在国际社会中形成一种“压制竞争对手”舆论导向,但这种舆论完全在混淆是非。
所谓“国家资本主义”,是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这一概念最早由列宁在1917年十月革命前提出,他认为应该由国家强迫把工业合并经营,并对德国实施“国家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办法”大加推崇,认为它是“最准确、最精密、最严格调节消费的模范国家”。
二战前的德国和前苏联,这两个推崇“国家资本主义”的国家最终未能善终。前者发动侵略战争,将世界带入地狱般的二次世界大战,数千万人死于战火;后者在执政70年后也土崩瓦解,不仅经济发展陷入泥潭,还造成了大量的人道主义灾难。更糟糕的是,那些全盘接受前苏联经济和政治体制的国家,大多陷入同胞相残、经济崩溃的境地。
在人类的记忆当中,“国家资本主义”不仅是个妖魔化的标签,其本身就是个会带来灾难的恶魔。所以,西方媒体对这种经济体制保持着警惕,而被贴上这种标签的国家政府,也会感觉到浑身不自在。
官方媒体对“国家资本主义”的驳斥,并非没有道理,因为中国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并不是要走“国家资本主义”道路,而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现实当中这两种体制并没有一条界线,划分两种体制的国有企业分量的标准是什么,没人说得清楚。
如果我们不是“国家资本主义”,或者说政府也反对中国的经济体制滑向“国家资本主义”,那么,我们就应该有更好的方向和目标——不走“国家资本主义”道路,我们要走哪条路?我们该如何让自己远离“国家资本主义”?不论是《求是》杂志还是《人民日报》,都未能回答上述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究竟是什么?理论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现实中我们也看到,中国除了国企,还有民企、外企等多种经济形式,甚至国有企业也通过公开上市发行股票,成为某种“集体所有制”企业。
可是,在近些年来的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获得的政策扶持和资源倾斜,明显优于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差距日益增大。有统计表明,中国最大的国企中国石化,其营业收入比最大的民企华为要高出10倍。而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中,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额占90%,收入和收入规模都占82%,排名前38位的都是国企。
中国500强企业中,国有企业有316家,除此之外,全国上下还有超过十万家规模不等的国企,他们垄断地方上的金融、公共服务、城市投资等受政府控制的领域,是地方政府的“钱袋子”,是称雄一方“利益集团”,在他们有限的经营领域,拥有比民企更多的特权。
国有企业的迅速膨胀证明,获得政府关照是中国商业成功的便捷之路,这种路径也吸引很多民营企业。不少民企都因与政府(或者说政府官员)深度合作,获得巨大财富,房地产领域产生富豪的事实已证明这点。甚至,有不少掌握实权的政府官员,利用“马甲”身份直接经营私人企业,故此,人们对“某科级干部拥有上亿身家”的新闻,也已司空见惯。
我们的确不是“国家资本主义”,因为现实中“权贵资本主义”、“利益集团资本主义”和“腐败官员资本主义”也占了不少比重。如果说500强企业中的国企,还是代表国家和公众的利益,那么,与权力相伴的“权贵、腐败和利益集团企业”代表的又是谁的利益?
西方媒体不了解中国。我们在现实当中,感受到的“社会主义经济”并非“国家资本主义”,而是多种形式共存经济——以国有企业为主体、权贵和腐败资本与之共生、私企受到挤压的经济结构。谁都知道这不好,所以,光“理直气壮”地驳斥《经济学人》是不够的,还应该给出更好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