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绍兴市柯桥区王坛镇位于柯桥区南部山区,地处小舜江水库源头,会稽山纵深腹地,著名的古建筑、“越中三庙”之一的舜王庙就坐落在这里。每到农历九月廿七,这里总要举行盛大的庙会和祭舜活动,积淀形成了博大的虞舜文化。几百年来,这里的人们在虞舜文化的熏陶下,民风淳朴、社会和谐。王坛镇中学就坐落在小舜江畔,距舜王庙仅1.5千米。学校根据“以思想办学,以文化理校”的办学思路,充分利用这一地域文化资源,以传承虞舜文化为文化理校的切入点,积极探索促进学校发展的实践之路。
一、巧用“王坛”地名,提炼办学文化
“王坛”原名“黄坛”,是传说中舜巡狩会稽山之际,筑黄坛祭天、筑青坛祭地的遗址,当地至今仍有王坛村和青坛村两个村名。“坛”在当地老百姓心中有着特殊的感情。学校根据汉字“坛”的结构,把它左右拆分,提出了全校教师应遵循的“像土一样朴实的品质,像土一样踏实的行动;像云一样自由的思想,像云一样自如的创新”的“坛”字精神。“坛”字精神的主旨要义聚焦在“朴实、踏实、自由、创新”这八个字上。朴实体现了山区师生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为人品质,唯具朴实品质的师生才能踏实行动,攻坚克难,为追寻理想的教育教学生活而孜孜追求;师生在理想的课堂中天马行空,挣脱束缚,在蓝天和白云间品尝创新后的滴滴甘醇。“坛”字精神形象地反映了王坛镇中学的师生勇于开拓创新的豪情壮志,是几代人办学精神的写照,是学校深厚文化积淀的集中体现。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学校逐步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钻研,特别能合作”的四特教风和“特别有礼貌,特别有志气,特别有主见,特别有作为”的四特学风。
学校的校训为“鼓舜王之操,续杏坛之音”,校训中巧妙嵌入“王坛”两字,极具地域特质。舜王的道德操行,孔子的教学思想,构成了学校办学的核心理念。舜王是道德始祖,他的为政崇“德”、为人行“孝”、处世守“礼”的舜德操行已深入王坛老百姓的心中,“弘扬虞舜精神,争做合格公民”也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主题。校训提及的另一伟人孔子是道德文化的首创者,他是舜德精神忠实的传承和实践者。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和“温故知新,互蹉互学,相观而善,循序渐进,学以致用”思想对现实的教育极具指导意义,学校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做到前五条,要求学生努力做到后五条。
二、弘扬虞舜文化,开展主题德育
学校教育以“德育为首”,教育的基点就是立德树人,学校教育首先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大写的“人”。《史记》记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虞舜是中华民族崇德的始祖。王坛因为有舜王庙这样的古建筑和一年一度的舜王庙会,虞舜文化在当地有浓厚的影响力,学校据此构建了“弘扬虞舜精神,争做合格公民”的主题德育课程。
(一)营造文化氛围
学校从校园的显性文化布置入手,营造浓郁的孝德文化氛围:修建了一条60米長的舜文化墙,并命名为“舜的故事”,文化墙以59个画面配合中英文双语注释,记叙了舜帝的一生;把学校内一个精致的小花园改造成为虞舜文化主题公园——“舜耕园”,园内一座小山,一个小水池,东西两端各一座凉亭,东侧有一紫藤长廊,取名为“孝礼长廊”,紫藤长廊立柱的空隙间放上了“王坛镇中学学生二十四孝行动标准”,草坪上安放了文化石,上刻“孝”“和”二字,整个公园环境幽静,充满浓郁的虞舜文化气息。清晨傍晚,总能见到不少学生坐在舜耕园的草坪上、紫藤长廊的石凳上、亭子内的木凳上晨诵暮读,舜耕园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
学校还为校内各幢楼取名:行政楼取名为“明德楼”,出自“德自舜明”这句话,意喻学校管理者以德治校,全体行政人员崇德尚廉,洁身自好,努力做践行良好师德的先行者和示范者;新教学楼取名为“凌云楼”,出自“壮志凌云”一词,意喻王坛镇中学学子在近10年中上清华、北大的人数比率居全县前列,学生要有敢超学长的凌云壮志;旧教学楼取名为“恒志楼”,意喻要实现凌云壮志,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志向,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综合楼取名为“善歌楼”,意喻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但品学兼优,而且多才多艺,体现学校追求更真更全教育的美好愿望;两幢女生宿舍分别取名“风荷楼”和“藕香榭”,因校内有一荷塘,以荷花取名,意喻女生雅致清丽,冰清玉洁;因校内有一片竹园,故两幢男生宿舍取名为“凌竹阁”和“抱节轩”,出自诗句“凌霜竹箭傲雪梅”和“欲知抱节成龙处,虚心抱节山之河”,以竹子取名,意喻男生坚韧不屈,高风亮节;教师宿舍取名为“中和楼”,“中和”之意出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据传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允执厥中”体现了“中和”的执政理念,把“中和”作为楼名,意喻教师们应该自觉地汲取古今世界文明的精华,形成适应和谐社会的文化心态,以“中和”的心态和思维方式审视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探求文化实践层面的“视域融合”,以“开放、和谐、执中”的态度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强化课堂渗透
课堂是孝德教育的主阵地和着力点。学校要求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渗透孝德教育,特别是语文、思品、社会等人文学科要充分挖掘孝亲、感恩教育资源,对一些名人、伟人的孝亲内容,要求学生能认真学、记得住、讲得来、学着做,力求入心入脑,自觉内化为行动。学校编印了《畅游舜文化》和《虞舜传说》等系列校本教材,并列入授课计划,每周一节课。2013年3月,学校申请成立了绍兴市虞舜文化研究会王坛镇中学分会。在绍兴市虞舜文化研究会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先后邀请市虞舜文化研究会的成员及其他专家,如绍兴市虞舜文化研究会会长俞日霞、绍兴市上虞区虞舜文化研究会会长吴宝炎、绍兴市道德模范何亮等来校给学生授课,对学生进行孝德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开展实践活动
虞舜精神最突出的就是孝,学校根据中央文明办提出的中小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样一个活动主题,提出在全校开展“明孝礼 行孝德 知感恩”主题实践活动,把原来的孝心教育提升到感恩教育,使活动的内涵更宽。主题活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家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孩子;二是在学校做一个尊敬师长的学生;三是在社会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公民。学校以“学孝”“知孝”“行孝”为推进路径,通过师生互动、亲子互动、学生互动等形式,让学生用自己身边的具体事例教育周边的同学,让孝敬父母、感念亲恩更加具体化、实在化。实践活动每月一个主题,如把1月份安排为感悟亲情教育月,2月份安排为文明礼貌教育月,3月份安排为吃苦磨炼教育月,7月份安排为感恩教育月(开展由毕业班学生及其父母共同参加的感恩毕业典礼等)。学校还利用传统节日大力推行亲情作业,倡导学生以各种方式表达孝敬之情,自觉在言行中体现孝道美德,如:春节给学生布置的亲情作业是“把劳动带进家庭”;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给学生布置的亲情作业是“把快乐送给父母”;中秋节给学生布置的亲情作业是“把欢乐带进家庭”;重阳节给学生布置的亲情作业是“把问候送给老人”。每年开学初,学校组织师生捐款给“爱心基金”,已坚持十年多的“爱心基金”扶贫帮困活动多次在省、市级媒体被报道。这一活动教育学生理解爱,感受爱,学会爱,传递爱。此外,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开展“游舜庙古迹,扬虞舜精神”综合实践活动:组织虞舜文化研究社团的学生深入舜王庙实地考察,调查访问,撰写讲解词,然后由他们担任“小导游”为各班学生进行现场讲解。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感召下,孝德教育不断出现新的生长点,学校也涌现出一大批“孝德少年”“励志少年”,他们的事迹在校内外被传诵,大家深受感动。
(四)实施合理评价
校内“孝礼长廊”中的“王坛镇中学学生二十四孝行动标准”图文并茂。学校参照新旧二十四孝的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及时代要求,拟定了富有校本特色的“王坛镇中学学生二十四孝行动标准”,并创编了学校的《二十四孝歌》,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待人接物等方面作了比较全面的要求,如:把二十四孝中的第一条“常随父母看望长辈”,编写成“学校社区家国事,常和父母唠一唠,哥嫂叔伯等长辈,不忘随时访一访”四句话;把第二条“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编写成“平时回家常看看,逢年过节陪父母,礼物不必太贵重,懂得感恩孝心表”四句话。学校还制订了《学生孝行达标手册》,分年段分阶段确定学生“行孝”准则,并以三年为周期,对学生分阶段进行孝德教育和落实达标行动。学校要求学生对照《学生孝行达标手册》,不但把内容记于心中,更落实到行动上,并对落实情况进行每月一评,评价包括自评、同伴评、教师评和家长评等形式,评比结果作为评选“孝德少年”“励志少年”的重要依据,科学、合理、全员参与的评价机制为学校孝德教育的持续推进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三、聚焦课堂转型,凸显和谐互助
为了让山里的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让师生享受教育的幸福,实现生命的梦想,学校努力构建“和谐”的课堂文化。学校把虞舜精神的实质归纳总结为:为政崇“德”,为人行“孝”,处世守“礼”。讲“德、孝、礼”归根到底是为了创造一个和谐的育人环境,因此,学校把“和”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最高基点。
据此,学校提出以师友互助为主要手段,以构建“和谐互助”的人际教学环境为最终目的的课堂转型思路,并确立了体现和谐互助特色的“激趣、互助、达成”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搭建平台,平稳有序地推进课堂转型工作:一是校长亲自把关理论学习内容,转变教师观念;二是完善课堂模式的理论综述及操作方略,给教师提供参照的依据和行动标准;三是组织教师考察学习,吸取外校经验,完善行动方案;四是搭台唱戏,分享集体智慧,破解疑难杂症;五是典型试点,以点带面全面铺开。学校成立课堂转型联盟小组,在联盟小组中每个学科推荐一人作为核心组成员,学校聘核心组中的一人为课堂转型校长助理,每月给予一定的薪酬。核心组成员由课堂转型校长助理牵头,每周一次研讨转型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提出实施课堂转型的推进措施并率先示范,及时把好的做法展示和介绍给全校教师。学校在教师会上增设课堂转型论坛,学校内网设立课堂转型交流板块为教师提供交流求助的平台,及时解决课堂转型过程中碰到的疑惑。教师们一次次召开课堂教学改革专题会议,学习一篇篇校长推荐的文章,欣赏一堂堂示范课,探讨一个个教学案例。学校还先后邀请省、市、县各级专家来校为教师指点迷津,传授先进的教学理念;组织教师赴省内外课改名校考察,学习和借鉴课堂转型的经验。学校还分两学期与浙江省课改联盟学校之一的绍兴市柯桥区实验中学开展同课异构的攻擂和守擂活动,让教师们在学到宝贵经验的同时也收获满满的自信。此外,学校还开展一系列评比活动,如“轻负优质教师”“课堂转型标兵”“王中最美教师”“王中魅力青年教师”等。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一批课改先锋已然崭露头角。
目前,學校七、八年级已全面推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热情、表达能力均有明显的进步。不少学生说:“这样的课堂我们喜欢,因为我们能作主,同学间的关系也因为师友互助而更和谐了。”外校教师在学校借班上课后,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能力给予了好评。绍兴市柯桥区教师发展中心的领导和各位教研员对学校的课堂教学进行调研后也对学生表现出来的积极的学习状态、良好的表达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
注重提升学习品质,追求师生共同愉悦的课堂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学校的教学质量在短期内迅速提升。不仅如此,学校聚焦课堂转型,实现科学提质的整体战略也为学生减轻负担、进行课外拓展提供了可能。为不同学生提供异质发展平台的30多个社团在每周五的下午定时开展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也为不同潜质的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发展的平台,学校的课外拓展战略也让学生和学校收益颇丰。
总之,学校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用足用好这一文化资源优势,文化理校的办学品牌不断打响。2012年11月,学校受邀参加浙江省历史文化研讨会并在会上作了“虞舜文化进校园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发言,受到了与会专家的好评。2013年11月,学校文化治校的特色办学历程受到市级媒体关注,绍兴市电视台《走进绍兴》栏目对学校进行了长达10多分钟的宣传推介。2014年4月23日,由绍兴市柯桥区关工委、文明办、教体局联合主办的柯桥区孝德教育进校园启动仪式在学校举行,与会领导专家对学校前期的孝德教育成果予以充分的肯定,并把学校列为区孝德教育进校园的试点学校。
“发展”正未有穷期。如果说“以思想办学,以文化理校”办学思路在短期内已给我们打造了一个坚实平台的话,那么,站在这个平台之上,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的征程中,学校一定会写出更加精彩绚烂的篇章!
一、巧用“王坛”地名,提炼办学文化
“王坛”原名“黄坛”,是传说中舜巡狩会稽山之际,筑黄坛祭天、筑青坛祭地的遗址,当地至今仍有王坛村和青坛村两个村名。“坛”在当地老百姓心中有着特殊的感情。学校根据汉字“坛”的结构,把它左右拆分,提出了全校教师应遵循的“像土一样朴实的品质,像土一样踏实的行动;像云一样自由的思想,像云一样自如的创新”的“坛”字精神。“坛”字精神的主旨要义聚焦在“朴实、踏实、自由、创新”这八个字上。朴实体现了山区师生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为人品质,唯具朴实品质的师生才能踏实行动,攻坚克难,为追寻理想的教育教学生活而孜孜追求;师生在理想的课堂中天马行空,挣脱束缚,在蓝天和白云间品尝创新后的滴滴甘醇。“坛”字精神形象地反映了王坛镇中学的师生勇于开拓创新的豪情壮志,是几代人办学精神的写照,是学校深厚文化积淀的集中体现。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学校逐步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钻研,特别能合作”的四特教风和“特别有礼貌,特别有志气,特别有主见,特别有作为”的四特学风。
学校的校训为“鼓舜王之操,续杏坛之音”,校训中巧妙嵌入“王坛”两字,极具地域特质。舜王的道德操行,孔子的教学思想,构成了学校办学的核心理念。舜王是道德始祖,他的为政崇“德”、为人行“孝”、处世守“礼”的舜德操行已深入王坛老百姓的心中,“弘扬虞舜精神,争做合格公民”也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主题。校训提及的另一伟人孔子是道德文化的首创者,他是舜德精神忠实的传承和实践者。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和“温故知新,互蹉互学,相观而善,循序渐进,学以致用”思想对现实的教育极具指导意义,学校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做到前五条,要求学生努力做到后五条。
二、弘扬虞舜文化,开展主题德育
学校教育以“德育为首”,教育的基点就是立德树人,学校教育首先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大写的“人”。《史记》记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虞舜是中华民族崇德的始祖。王坛因为有舜王庙这样的古建筑和一年一度的舜王庙会,虞舜文化在当地有浓厚的影响力,学校据此构建了“弘扬虞舜精神,争做合格公民”的主题德育课程。
(一)营造文化氛围
学校从校园的显性文化布置入手,营造浓郁的孝德文化氛围:修建了一条60米長的舜文化墙,并命名为“舜的故事”,文化墙以59个画面配合中英文双语注释,记叙了舜帝的一生;把学校内一个精致的小花园改造成为虞舜文化主题公园——“舜耕园”,园内一座小山,一个小水池,东西两端各一座凉亭,东侧有一紫藤长廊,取名为“孝礼长廊”,紫藤长廊立柱的空隙间放上了“王坛镇中学学生二十四孝行动标准”,草坪上安放了文化石,上刻“孝”“和”二字,整个公园环境幽静,充满浓郁的虞舜文化气息。清晨傍晚,总能见到不少学生坐在舜耕园的草坪上、紫藤长廊的石凳上、亭子内的木凳上晨诵暮读,舜耕园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
学校还为校内各幢楼取名:行政楼取名为“明德楼”,出自“德自舜明”这句话,意喻学校管理者以德治校,全体行政人员崇德尚廉,洁身自好,努力做践行良好师德的先行者和示范者;新教学楼取名为“凌云楼”,出自“壮志凌云”一词,意喻王坛镇中学学子在近10年中上清华、北大的人数比率居全县前列,学生要有敢超学长的凌云壮志;旧教学楼取名为“恒志楼”,意喻要实现凌云壮志,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志向,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综合楼取名为“善歌楼”,意喻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但品学兼优,而且多才多艺,体现学校追求更真更全教育的美好愿望;两幢女生宿舍分别取名“风荷楼”和“藕香榭”,因校内有一荷塘,以荷花取名,意喻女生雅致清丽,冰清玉洁;因校内有一片竹园,故两幢男生宿舍取名为“凌竹阁”和“抱节轩”,出自诗句“凌霜竹箭傲雪梅”和“欲知抱节成龙处,虚心抱节山之河”,以竹子取名,意喻男生坚韧不屈,高风亮节;教师宿舍取名为“中和楼”,“中和”之意出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据传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允执厥中”体现了“中和”的执政理念,把“中和”作为楼名,意喻教师们应该自觉地汲取古今世界文明的精华,形成适应和谐社会的文化心态,以“中和”的心态和思维方式审视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探求文化实践层面的“视域融合”,以“开放、和谐、执中”的态度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强化课堂渗透
课堂是孝德教育的主阵地和着力点。学校要求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渗透孝德教育,特别是语文、思品、社会等人文学科要充分挖掘孝亲、感恩教育资源,对一些名人、伟人的孝亲内容,要求学生能认真学、记得住、讲得来、学着做,力求入心入脑,自觉内化为行动。学校编印了《畅游舜文化》和《虞舜传说》等系列校本教材,并列入授课计划,每周一节课。2013年3月,学校申请成立了绍兴市虞舜文化研究会王坛镇中学分会。在绍兴市虞舜文化研究会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先后邀请市虞舜文化研究会的成员及其他专家,如绍兴市虞舜文化研究会会长俞日霞、绍兴市上虞区虞舜文化研究会会长吴宝炎、绍兴市道德模范何亮等来校给学生授课,对学生进行孝德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开展实践活动
虞舜精神最突出的就是孝,学校根据中央文明办提出的中小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样一个活动主题,提出在全校开展“明孝礼 行孝德 知感恩”主题实践活动,把原来的孝心教育提升到感恩教育,使活动的内涵更宽。主题活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家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孩子;二是在学校做一个尊敬师长的学生;三是在社会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公民。学校以“学孝”“知孝”“行孝”为推进路径,通过师生互动、亲子互动、学生互动等形式,让学生用自己身边的具体事例教育周边的同学,让孝敬父母、感念亲恩更加具体化、实在化。实践活动每月一个主题,如把1月份安排为感悟亲情教育月,2月份安排为文明礼貌教育月,3月份安排为吃苦磨炼教育月,7月份安排为感恩教育月(开展由毕业班学生及其父母共同参加的感恩毕业典礼等)。学校还利用传统节日大力推行亲情作业,倡导学生以各种方式表达孝敬之情,自觉在言行中体现孝道美德,如:春节给学生布置的亲情作业是“把劳动带进家庭”;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给学生布置的亲情作业是“把快乐送给父母”;中秋节给学生布置的亲情作业是“把欢乐带进家庭”;重阳节给学生布置的亲情作业是“把问候送给老人”。每年开学初,学校组织师生捐款给“爱心基金”,已坚持十年多的“爱心基金”扶贫帮困活动多次在省、市级媒体被报道。这一活动教育学生理解爱,感受爱,学会爱,传递爱。此外,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开展“游舜庙古迹,扬虞舜精神”综合实践活动:组织虞舜文化研究社团的学生深入舜王庙实地考察,调查访问,撰写讲解词,然后由他们担任“小导游”为各班学生进行现场讲解。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感召下,孝德教育不断出现新的生长点,学校也涌现出一大批“孝德少年”“励志少年”,他们的事迹在校内外被传诵,大家深受感动。
(四)实施合理评价
校内“孝礼长廊”中的“王坛镇中学学生二十四孝行动标准”图文并茂。学校参照新旧二十四孝的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及时代要求,拟定了富有校本特色的“王坛镇中学学生二十四孝行动标准”,并创编了学校的《二十四孝歌》,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待人接物等方面作了比较全面的要求,如:把二十四孝中的第一条“常随父母看望长辈”,编写成“学校社区家国事,常和父母唠一唠,哥嫂叔伯等长辈,不忘随时访一访”四句话;把第二条“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编写成“平时回家常看看,逢年过节陪父母,礼物不必太贵重,懂得感恩孝心表”四句话。学校还制订了《学生孝行达标手册》,分年段分阶段确定学生“行孝”准则,并以三年为周期,对学生分阶段进行孝德教育和落实达标行动。学校要求学生对照《学生孝行达标手册》,不但把内容记于心中,更落实到行动上,并对落实情况进行每月一评,评价包括自评、同伴评、教师评和家长评等形式,评比结果作为评选“孝德少年”“励志少年”的重要依据,科学、合理、全员参与的评价机制为学校孝德教育的持续推进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三、聚焦课堂转型,凸显和谐互助
为了让山里的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让师生享受教育的幸福,实现生命的梦想,学校努力构建“和谐”的课堂文化。学校把虞舜精神的实质归纳总结为:为政崇“德”,为人行“孝”,处世守“礼”。讲“德、孝、礼”归根到底是为了创造一个和谐的育人环境,因此,学校把“和”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最高基点。
据此,学校提出以师友互助为主要手段,以构建“和谐互助”的人际教学环境为最终目的的课堂转型思路,并确立了体现和谐互助特色的“激趣、互助、达成”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搭建平台,平稳有序地推进课堂转型工作:一是校长亲自把关理论学习内容,转变教师观念;二是完善课堂模式的理论综述及操作方略,给教师提供参照的依据和行动标准;三是组织教师考察学习,吸取外校经验,完善行动方案;四是搭台唱戏,分享集体智慧,破解疑难杂症;五是典型试点,以点带面全面铺开。学校成立课堂转型联盟小组,在联盟小组中每个学科推荐一人作为核心组成员,学校聘核心组中的一人为课堂转型校长助理,每月给予一定的薪酬。核心组成员由课堂转型校长助理牵头,每周一次研讨转型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提出实施课堂转型的推进措施并率先示范,及时把好的做法展示和介绍给全校教师。学校在教师会上增设课堂转型论坛,学校内网设立课堂转型交流板块为教师提供交流求助的平台,及时解决课堂转型过程中碰到的疑惑。教师们一次次召开课堂教学改革专题会议,学习一篇篇校长推荐的文章,欣赏一堂堂示范课,探讨一个个教学案例。学校还先后邀请省、市、县各级专家来校为教师指点迷津,传授先进的教学理念;组织教师赴省内外课改名校考察,学习和借鉴课堂转型的经验。学校还分两学期与浙江省课改联盟学校之一的绍兴市柯桥区实验中学开展同课异构的攻擂和守擂活动,让教师们在学到宝贵经验的同时也收获满满的自信。此外,学校还开展一系列评比活动,如“轻负优质教师”“课堂转型标兵”“王中最美教师”“王中魅力青年教师”等。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一批课改先锋已然崭露头角。
目前,學校七、八年级已全面推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热情、表达能力均有明显的进步。不少学生说:“这样的课堂我们喜欢,因为我们能作主,同学间的关系也因为师友互助而更和谐了。”外校教师在学校借班上课后,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能力给予了好评。绍兴市柯桥区教师发展中心的领导和各位教研员对学校的课堂教学进行调研后也对学生表现出来的积极的学习状态、良好的表达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
注重提升学习品质,追求师生共同愉悦的课堂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学校的教学质量在短期内迅速提升。不仅如此,学校聚焦课堂转型,实现科学提质的整体战略也为学生减轻负担、进行课外拓展提供了可能。为不同学生提供异质发展平台的30多个社团在每周五的下午定时开展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也为不同潜质的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发展的平台,学校的课外拓展战略也让学生和学校收益颇丰。
总之,学校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用足用好这一文化资源优势,文化理校的办学品牌不断打响。2012年11月,学校受邀参加浙江省历史文化研讨会并在会上作了“虞舜文化进校园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发言,受到了与会专家的好评。2013年11月,学校文化治校的特色办学历程受到市级媒体关注,绍兴市电视台《走进绍兴》栏目对学校进行了长达10多分钟的宣传推介。2014年4月23日,由绍兴市柯桥区关工委、文明办、教体局联合主办的柯桥区孝德教育进校园启动仪式在学校举行,与会领导专家对学校前期的孝德教育成果予以充分的肯定,并把学校列为区孝德教育进校园的试点学校。
“发展”正未有穷期。如果说“以思想办学,以文化理校”办学思路在短期内已给我们打造了一个坚实平台的话,那么,站在这个平台之上,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的征程中,学校一定会写出更加精彩绚烂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