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什么学校教育不可能教授实用型技能?原因在于“实用型技能”与学校教育的类型本质上不一样。其次是学校对于知识的传播方式上的原因根本地导致了学校教育教授不了“实用型技能”。还有的就是学生自身的原因。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其实不用去追求“实用型技能”,应该去培养自己的“通用型能力”。
关键词:融入文化;养家糊口;归属感;通用型能力
“学校里教的东西没有用。”这是学生们甚至家长们都在抱怨的一句话。的确,学校教的知识和我们日常生活没有关系。跳楼用不着重力加速度,买菜用不着线性规划,剁手时更是如此。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学校不教授“实用型技能”?其实,学校教育从本质上就不可能教授“实用型技能”。
一、学习目的的两种类型
在回答题目的问题之前,我们先来问自己,学习的目的有些什么?
学习的目的,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融入文化”和“养家糊口”。
什么叫“融入文化”?不仅在学校,你与朋友们的任何一次聚会,一起打《王者荣耀》,甚至是聊天等等社交活动,都是在拉近你与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进行一次成功的社交活动需要你与朋友来上一次两次“会心一笑”。这样的“会心一笑”便是你与朋友之间特有的“文化符号”。同样的,在学校里,语文课上讲的课文,数学课上讲的几何题,你与同学共同解题,这些就会成为你和同学共有的文化符号。通过学习这些“文化符号”,你就融入了你和朋友的文化之中。
什么叫“养家糊口”?与“融入文化”相对的,如果你“融入文化”了,那么你就偏离既定目标了。这样的学习目的,就叫做“养家糊口”。比如,你从你爸爸口中知道了“降价促销冲销量”的营销手段。好了,当你下楼走到门口便利店时,发现门口居然有一块大大的板子上面写着四个大字“降价冲量”。这时候你的归属感来了:“哇,这不就是同道中人吗?”于是你就像和朋友一起打《王者荣耀》一样走近便利店,把便利店当做朋友一样豪爽地购物起来。你看,这时候你就“融入文化”了,那么你就偏离既定目标了——既没有管住财务,也没有通过学习赚到钱。
二、为什么学校教育不可能教实用型技能?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搞清楚,为什么人会需要学习“养家糊口”这样的能力?这种能力说到底是要“创造价值”,进一步说就是要获得“一技之长”。你需要有的是“一个比别人厉害的能力”。“比别人厉害”指的是“独特”的意思。如何做到独特?从一个经济学家的视角来分析,经济学把所有的“技能”看做每一个人的资产,而“独特的技能”能给人带来“租”。
什么叫“租”?“租”是对资产的付费。“租”就是因为只有你有独特的技能,那么每一家公司都来请你,给你开的工资一家比一家高,与其他普通员工相比起来,你“独特的技能”给你带来的额外收入,便是“租”。开发Alpha Go的人工智能工程师的工资就因其独特的思维方式而高于普通程序员几个数量级。人人都需要有那么“一技之长”,但这是相对的。任何有工作并且拿得到工资的人都一定是有“一技之长”的。就算是工厂里体力活工人,看上去好人人都能做,但这也是他们的“一技之长”。因为这样的工作并不是人人都愿意干的,而这些工人的“愿意”就是他们的“一技之长”,同样也能带给他们“租”。
所谓“一技之长”就是“养家糊口”的能力。所谓“降价促销冲销量”手段,就是“实用型技能”啊。但是,学校应该教授的不就是这个吗?
学校怎么教这个啊?太难了。因为“实用型技能”从根本上就不能让你“融入文化”。我们再来当一回经济学家:经济学上说:“熟人之间合作靠感情,陌生人之间靠市场。”当你的行为进入“市场”之后,你身边便再也没有“熟人”了,因为感情不能当饭吃,这时候基本上你的所有关系都带有了“博弈”的成分:你拼命地把东西卖贵,买家拼命地把价格讲下来。陌生人组成的博弈游戏,你不能去融入他们的文化,而应该坚持自己的文化。如果学校里教授这些东西,那就太过于残忍了。老师与同学就要变成“陌生人”,书本与学生的关系会变得“博弈”,学生便不再信任书本。所以学校教育不可能教“实用型技能”。真的教授起来,也许在某些方面会是好的,比如老师教学方式上的创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等等。但是对于“文化的归属感”变会大大被削弱。
反过来想想,学校真的没有教授“实用型技能”吗?你的数学老师没有和你讲过一道数学题是如何出题的吗?因为出题人也是人,所以你不需要超出常人的思维能力也能够把题解出。这不就是所谓的“实用型技能”吗?它与“降价促销”手段一样,在考场上或学习中都是“实用”而不是“吹嘘”的技能。不知道你看出来没有,老师教你这一点时已经超出了教学大纲的范畴,甚至还充满了“博弈”的思想,从你的角度帮你考虑问题,即你与出题老师之间的博弈。老师在很多情况下是很为你考虑了,这就是老师在学校教育、应试制度下所能教授的最大程度“实用”的技能了。
说“学校里学的东西没用”的人,一定不是能把远大理想和日行一善联系起来的人。你说,计算功率这么简单的事我直接看说明书就行了啊。是的,就是因为学校里教授的东西大家都会了,你不能因为学校里的技能比别人厉害了,所以才导致了这些东西不可能成为你的“一技之长”,不可能仅仅靠学校里的知识就超过你的同班同学,因为你们学的都是一样的。所以,未必是学校里不教授“实用型技能”,而是学校在传播方式上,就已经决定了你不可能就此获得“一技之长”;亦或者,是你把“一技之长”的标准定的太高,导致了自己看不上学校里教授的技能。
学校应该成为学生文化的港湾,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根据地。学生们在学校要学习的,是文化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融入”其文化,才能“融入集体”,学会合作。同时,还要有一定的“悟性”,培养批判性思维等多元思考方式,“悟出”自己的“实用型技能”。
三、我们应该怎么做?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了解接受学校教育的本质目的。有研究表明,现在拥有大学文凭的人,比起没上过大学的人,收入要高出73%。为什么?因為你“寒窗苦读”的行为,为你带来了“租”,这个“租”,就是针对你学习能力的“租”,你要比起那些完不成学业的人能力强。这其实就是著名的,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教育信号理论”。表现出“教育信号”的人,既能够更多的被人接受,能力也更加值得信任。
所以,作为学生,我们其实不用去整天嗔怪没有什么“实用型技能”,它其实自己会在日常的作业实践中生根发芽。毕竟,当学校真的只教“实用型技能”的那一天,天天去学校就学习钻木取火、割锯木条,思维境界得不到提升,思想中的火花便被压灭了,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我们只需要把学校里那些抽象、枯燥的科目学好,释放出“教育信号”,实现锻炼自己与证明自己的统一。我们要锻炼自己的“通用型能力”——不管学什么,我都能把它学好。这样的能力,不才是个人价值的硬通货吗?
参考文献
[1]邓名奋.寻租与反寻租:一个理论模型[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02):33-37.
[2]郭丛斌,闵维方.中国城镇居民教育与收入代际流动的关系研究[J].教育研究,2007(05):3-14.
[3]王敏,李茜.教育深化、社会资本差异与我国代际收入公平——新“读书无用论”引发的思考[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8(05):107-111.
作者简介
陈大有(2000.11.10—),男,汉族,云南省昆明人,在校高中生,具体研究方向:用经济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纠结与疑惑。
关键词:融入文化;养家糊口;归属感;通用型能力
“学校里教的东西没有用。”这是学生们甚至家长们都在抱怨的一句话。的确,学校教的知识和我们日常生活没有关系。跳楼用不着重力加速度,买菜用不着线性规划,剁手时更是如此。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学校不教授“实用型技能”?其实,学校教育从本质上就不可能教授“实用型技能”。
一、学习目的的两种类型
在回答题目的问题之前,我们先来问自己,学习的目的有些什么?
学习的目的,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融入文化”和“养家糊口”。
什么叫“融入文化”?不仅在学校,你与朋友们的任何一次聚会,一起打《王者荣耀》,甚至是聊天等等社交活动,都是在拉近你与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进行一次成功的社交活动需要你与朋友来上一次两次“会心一笑”。这样的“会心一笑”便是你与朋友之间特有的“文化符号”。同样的,在学校里,语文课上讲的课文,数学课上讲的几何题,你与同学共同解题,这些就会成为你和同学共有的文化符号。通过学习这些“文化符号”,你就融入了你和朋友的文化之中。
什么叫“养家糊口”?与“融入文化”相对的,如果你“融入文化”了,那么你就偏离既定目标了。这样的学习目的,就叫做“养家糊口”。比如,你从你爸爸口中知道了“降价促销冲销量”的营销手段。好了,当你下楼走到门口便利店时,发现门口居然有一块大大的板子上面写着四个大字“降价冲量”。这时候你的归属感来了:“哇,这不就是同道中人吗?”于是你就像和朋友一起打《王者荣耀》一样走近便利店,把便利店当做朋友一样豪爽地购物起来。你看,这时候你就“融入文化”了,那么你就偏离既定目标了——既没有管住财务,也没有通过学习赚到钱。
二、为什么学校教育不可能教实用型技能?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搞清楚,为什么人会需要学习“养家糊口”这样的能力?这种能力说到底是要“创造价值”,进一步说就是要获得“一技之长”。你需要有的是“一个比别人厉害的能力”。“比别人厉害”指的是“独特”的意思。如何做到独特?从一个经济学家的视角来分析,经济学把所有的“技能”看做每一个人的资产,而“独特的技能”能给人带来“租”。
什么叫“租”?“租”是对资产的付费。“租”就是因为只有你有独特的技能,那么每一家公司都来请你,给你开的工资一家比一家高,与其他普通员工相比起来,你“独特的技能”给你带来的额外收入,便是“租”。开发Alpha Go的人工智能工程师的工资就因其独特的思维方式而高于普通程序员几个数量级。人人都需要有那么“一技之长”,但这是相对的。任何有工作并且拿得到工资的人都一定是有“一技之长”的。就算是工厂里体力活工人,看上去好人人都能做,但这也是他们的“一技之长”。因为这样的工作并不是人人都愿意干的,而这些工人的“愿意”就是他们的“一技之长”,同样也能带给他们“租”。
所谓“一技之长”就是“养家糊口”的能力。所谓“降价促销冲销量”手段,就是“实用型技能”啊。但是,学校应该教授的不就是这个吗?
学校怎么教这个啊?太难了。因为“实用型技能”从根本上就不能让你“融入文化”。我们再来当一回经济学家:经济学上说:“熟人之间合作靠感情,陌生人之间靠市场。”当你的行为进入“市场”之后,你身边便再也没有“熟人”了,因为感情不能当饭吃,这时候基本上你的所有关系都带有了“博弈”的成分:你拼命地把东西卖贵,买家拼命地把价格讲下来。陌生人组成的博弈游戏,你不能去融入他们的文化,而应该坚持自己的文化。如果学校里教授这些东西,那就太过于残忍了。老师与同学就要变成“陌生人”,书本与学生的关系会变得“博弈”,学生便不再信任书本。所以学校教育不可能教“实用型技能”。真的教授起来,也许在某些方面会是好的,比如老师教学方式上的创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等等。但是对于“文化的归属感”变会大大被削弱。
反过来想想,学校真的没有教授“实用型技能”吗?你的数学老师没有和你讲过一道数学题是如何出题的吗?因为出题人也是人,所以你不需要超出常人的思维能力也能够把题解出。这不就是所谓的“实用型技能”吗?它与“降价促销”手段一样,在考场上或学习中都是“实用”而不是“吹嘘”的技能。不知道你看出来没有,老师教你这一点时已经超出了教学大纲的范畴,甚至还充满了“博弈”的思想,从你的角度帮你考虑问题,即你与出题老师之间的博弈。老师在很多情况下是很为你考虑了,这就是老师在学校教育、应试制度下所能教授的最大程度“实用”的技能了。
说“学校里学的东西没用”的人,一定不是能把远大理想和日行一善联系起来的人。你说,计算功率这么简单的事我直接看说明书就行了啊。是的,就是因为学校里教授的东西大家都会了,你不能因为学校里的技能比别人厉害了,所以才导致了这些东西不可能成为你的“一技之长”,不可能仅仅靠学校里的知识就超过你的同班同学,因为你们学的都是一样的。所以,未必是学校里不教授“实用型技能”,而是学校在传播方式上,就已经决定了你不可能就此获得“一技之长”;亦或者,是你把“一技之长”的标准定的太高,导致了自己看不上学校里教授的技能。
学校应该成为学生文化的港湾,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根据地。学生们在学校要学习的,是文化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融入”其文化,才能“融入集体”,学会合作。同时,还要有一定的“悟性”,培养批判性思维等多元思考方式,“悟出”自己的“实用型技能”。
三、我们应该怎么做?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了解接受学校教育的本质目的。有研究表明,现在拥有大学文凭的人,比起没上过大学的人,收入要高出73%。为什么?因為你“寒窗苦读”的行为,为你带来了“租”,这个“租”,就是针对你学习能力的“租”,你要比起那些完不成学业的人能力强。这其实就是著名的,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教育信号理论”。表现出“教育信号”的人,既能够更多的被人接受,能力也更加值得信任。
所以,作为学生,我们其实不用去整天嗔怪没有什么“实用型技能”,它其实自己会在日常的作业实践中生根发芽。毕竟,当学校真的只教“实用型技能”的那一天,天天去学校就学习钻木取火、割锯木条,思维境界得不到提升,思想中的火花便被压灭了,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我们只需要把学校里那些抽象、枯燥的科目学好,释放出“教育信号”,实现锻炼自己与证明自己的统一。我们要锻炼自己的“通用型能力”——不管学什么,我都能把它学好。这样的能力,不才是个人价值的硬通货吗?
参考文献
[1]邓名奋.寻租与反寻租:一个理论模型[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02):33-37.
[2]郭丛斌,闵维方.中国城镇居民教育与收入代际流动的关系研究[J].教育研究,2007(05):3-14.
[3]王敏,李茜.教育深化、社会资本差异与我国代际收入公平——新“读书无用论”引发的思考[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8(05):107-111.
作者简介
陈大有(2000.11.10—),男,汉族,云南省昆明人,在校高中生,具体研究方向:用经济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纠结与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