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娱时代的另类突围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作为以汉字听写为主题的节目,播出后在众多电视娱乐节目中突出重围,引发热议。本文从民族文化的节目理念和节目本身的特色入手,分析节目的成功之处。
  【关键词】文化 汉字听写 节目 成功
  2013年8月2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登陆荧屏,首期节目播出后就登顶微博话题“热门榜”,话题点击率高达18万次,在当天所有和电视节目有关的话题中排名第一,超越“好声音”和《快乐男声》等节目。①根据索福瑞公布的9月6日全国电视平均收视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为2.13%,只比《中国好声音》低0.03个百分点。这场以汉字听写为主题的节目,在众多电视娱乐节目中突出重围,引发全民热议。本文拟从民族文化的节目理念和节目本身的特色入手,分析节目的成功之处。
  一、民族文化的节目理念
  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既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同时还是中华文明的标志和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②我国的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记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它的存在,传承了中华文化,成为民族身份的象征。《中國汉字听写大会》秉承民族文化的节目理念,通过书写文化的重温、汉字魅力的重拾、汉语自信的重建,让观众重新感受到了汉字的美。总导演关正文也直言,节目追求的并不是收视率,“我的终极目标在于高收视背后的文化影响力。中国是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多方言国家,汉字是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的重要工具,一年一度的汉字狂欢,它的意义甚至超过汉字本身。”③
  1、书写文化的重温
  汉字是表意的文字,以象形为基础,以表意为主体,一方面,汉字字形与声音没有直接的联系,它不像拼音文字那样,拼写和读音是统一的,这就给汉字的书写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使汉字容易被人们遗忘;另一方面,随着传播方式从口语传播走向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再到电子传播的转变,记录文字的方式也在发生变革,从最早的隽刻龟甲兽骨上的“卜辞”,到纸张时代的手写文字,再到电脑键盘时代的无纸化办公,技术的进步解放了人们的双手,却降低了人们手写汉字的能力,给汉字的书写带来了冲击。据了解,在《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现场的成人体验团中,有70%的人写不出“癞蛤蟆”,“熨帖”一词的正确率也只有10%。《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作为一档大型汉字听写教育类电视节目,采用听写的形式,把人们熟悉而又陌生的汉字搬到荧屏上,节目还开通了官方微博和大家一起互动,号召大家积极参与听写。节目播出时,好多观众会准备好纸和笔,同步书写,有的更是全家一起书写,比赛谁写的正确率高,有的网友还发来同步书写图片,记录自己的听写成绩,北京林业大学还把比赛搬到校园里……全面掀起的书写热情,使人们重新拿起笔,重温了汉字的书写文化,也唤起了人们手写时代的记忆。
  2、汉字魅力的重拾
  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中国汉字保存的象形文字很好的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人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以及重形重意的审美倾向,在汉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书法文化,可以说是文字表达文化的最好说明。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文字,能像汉字一样,从本身的外在形式、音韵格律、象形会意内涵意义到演变传承,都具有极大的魅力。④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汉字形成了“横”、“竖”、“撇”、“捺”的基本笔画,按照偏旁部首,按上下、左右、内外、交叠四种基本组合生成,灵活书写,汉字书法更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艺术品;汉字抑扬顿挫的发音,婉转动听。汉字之美,美在形体,美在音韵。节目中,选手在田字格上书写,展现了汉字书法的形体美,新闻主播纯正的发音,再现了汉字的音韵美,唤起了好多观众儿时的记忆,重拾了汉字的魅力。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总监金越也说,“这不是一个秀场,呈现出来的状态可能非常单纯、简朴,但却可以吸引观众在电视机前同步参与,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
  3、汉语自信的重建
  早在2011年12月,汉语综合应用能力测试开考推出之时,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副司长张世平就指出:“一段时间以来外语外文对咱们国家母语语言文化冲击比较厉害,所以推出汉语能力的这个考试,希望能够提升全体老百姓普遍的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帮助他们成才成长成功……”无独有偶,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网络流行语的肆虐,汉语的自信力在消解却是不争的事实。全民“英语热”愈演愈烈,中小学疯狂的补习英语,占用了学习汉语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强化汉语教学,规范汉语应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以“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为宣传语,把汉字听写搬到屏幕上,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和CCTV的平台,呼吁汉字文化的回归,在社会上产生强大的影响力,重新唤起了人民对汉语的热情和对传统汉字文化的重视。节目播出后,催生一大批“听写族”,引发网友集体追忆小学语文课,诺亚舟优学派还通过举办明星选手见面会、模拟国家级汉字听写大赛等线下活动,成功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影响力扩散到一个又一个城市,再次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汉字热。
  二、内容为王的节目创作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没有明星们的渲染和华丽的舞台,没有煽情的抱头痛哭,只有平均年龄14岁的初中生的听写,但收视率却一路飙升,本文认为其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内容为王的节目创作。
  1、节目情节简单却扣人心弦
  福斯特把情节定义为一系列具有因果关系的叙述出来的事件。⑤《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看似是简单的听写节目,缺少故事化的情节,但一方面,节目竞争残酷,赛事紧张,扣人心弦。节目从32支代表队中,只选出一位年度汉字听写冠军,选手写错一个字就要离场,赛制残酷,竞争激烈,增加了情节的可看性。这种规则简单明确、内容单纯的竞赛,可以方便大家观看,有利于制造悬念和形成强烈的紧张感,具有很强的收视快感。⑥如在半决赛第一场中,来自杭州外国语学校的刘浥尘以一敌七,最后独战群雄,带领浙江队闯进决赛,比赛扣人心弦;在个人最佳晋级赛中,三个选手争两个名额,同进同退,比赛趋于白热化,网友“轻微自我毁灭患者”发微博说:“跟看球赛一样紧张兴奋激动人心啊”。另一方面,观众对答案的期盼,增加了比赛的悬念。在比赛过程中,观众会跟着写,也会关注选手怎么写,能不能写对,看到选手把写对的改错也会捏一把汗,观众对答案的期盼,增加了情节的曲折性。在总决赛的时候,选手于加敏在最后一秒写出“倚徙”,紧张激烈;张诺娅犹豫再三,把“骡头”改为“络头”,书写成功等等,这些比赛的过程牵动着观众的心。   2、节目娱乐性和知识性的统一
  文艺批评家仲呈祥先生曾嚴肃地指出:“如果我们不注意对电视艺术的思想内涵、文化内涵和审美格调的追求,让思想平庸、文化稀薄、格调低下的电视艺术品泛滥成灾,那么它将培养造就一种浮躁而不沉稳、肤浅而不深刻、油滑而不幽默的群体性的欣赏心理,就会造成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审美修养的滑坡。”⑦当各种选秀节目充斥荧屏,观众淹没在娱乐至死的洪流中时,当今电视的泛娱乐化令人堪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融知识性和娱乐性于一体,节目娱乐而不庸俗,教育而不呆板。首先,节目强手如云,紧张刺激。以最简单的规则构筑节目,它所形成的紧张氛围、带有强烈悬念感的戏剧性、精彩的成功和令人扼腕的失利,同样具有超强的愉悦大众的功能⑧;其次,节目的考题来源于《辞典》、《字典》、《词库》等图书,援引著作包括《水经注》、《红楼梦》、《水浒传》等名著,内容涵盖天文、地理、生物、化学、方言术语、生僻地名等名词,包罗万象,具有很强的知识性;最后,在节目中,评委会对每一个词进行解释,观众不只是在听写,更像是在享受文化大餐。
  3、节目的全民参与
  随着网络等新技术的发展,受众的意识得到觉醒,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渴望主动参与到节目中去。《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全民参与性首先体现为“全民听写”。节目把听写的场地由课堂搬到屏幕上,好多观众怀着学习的态度跟着听写,有的很早就准备好在电视机前守候,积极参与到节目的听写中,进行自检。节目的官方微博还发起了同步听写活动,号召大家参与,这种全民听写活动让电视机前的观众产生现场参与感,仿佛身临其境,不仅增加了观众对汉字的热情,而且激起了观众对节目的兴趣。
  其次体现为网络参与。节目播出后,网友在网上晒出听写大会的词汇列表,供大家参考学习。一些优秀的选手也引起网友热议。如带领江苏队晋级半决赛的王笑奕,被赞智慧气质双全,成为网友追捧的“学霸女神”;一路过关斩将,带领浙江队闯入决赛的大师刘浥尘,都成为网友热议的选手,网友们甚至还在新浪和腾讯微博上开通了“刘浥尘粉丝后援会”,交流分享。这种参与性,使观众能够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心愿,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表达欲得到满足。
  结语
  2013年10月12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做好2014年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编排和备案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坚持自主创新,加强引进管理和抵制过度娱乐,防止雷同浪费的要求。电视内容的过度娱乐化又一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从民族文化的节目理念和节目本身的特色入手,在荧屏吹起了一股文化风。继《百家讲坛》掀起国学热之后,电视媒体在娱乐节目泛滥荧屏之时,开始重新挖掘其所承载的文化传播作用,承担文化责任,进而唤起民众的文化自觉,在限娱时代另类突围,这无疑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①新华网:《〈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收视直逼“好声音”》,http://www.sh.xi-
  nhuanet.com/2013-09/05/c_132693472.
  htm
  ②黄高才等:《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06
  ③《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为何这么火》,《中国新闻周刊》,http://culture.inewsweek.cn/20131012/detail-72715-
  all.html
  ④沧浪:《汉字的魅力》[M].中国妇女出版社,2010
  ⑤饶芃子:《暨南大学文艺学博士研究生学术论文集》[D].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169
  ⑥许莎莎,《关正文:让大家都来关注我们的汉字》[J].《 环球人物 》,2013(23):84
  ⑦《关于电视艺术的审美思索——中国文联副主席仲呈祥专访》[J].《北方传媒研究》,2005(6)
  ⑧搜狐网:《汉字听写逆袭选秀》,http://roll.sohu.com/20131021/n388
  581576.shtml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责编:周蕾
其他文献
七年前,我当上县直部门后备干部后,兴奋不已。  在我们部门,后备干部有三个,其他两个,我都没瞧在眼里——论资历,我在单位干了十年了,他们还不到六年;论能力,我获得过全市先进工作者称号,他们还是“白纸”一张。  本以为我一成为“后备”就等于进了“保险箱”,可四年前,一个晴天霹雳袭击了我——部门领导任命结果宣布:小张当选。  当晚,我烂醉如泥。  朋友对我说:“对其他后备干部一点都不提防,你傻呀!” 
【摘 要】2013年9月16日,江苏卫视和优米网联合推出《赢在中国蓝天碧水间》,这是国内首档商业明星公益真人秀。《赢在中国蓝天碧水间》不仅节目形式、内容新颖,最重要的是它通过12位商业明星的12场商业实战,将公益传播和品牌推广结合起来,节目实用性强,社会意义大。本文分析了《赢在中国蓝天碧水间》的“成”与“惑”,以为其它电视综艺节目提供借鉴。  【关键词】《赢在中国蓝天碧水间》 商业 公益  一、《
【摘 要】《爸爸去哪儿》以傲人的收视成绩成为年度最受欢迎的电视节目之一,在引进版权后进行风格创新,为观众提供全能视角下的观看体验以及利用衍生品再造新热点等创新举措是其成  2013年12月27日,湖南卫视大型父子亲情互动真实记录栏目《爸爸去哪儿》第一季完美落幕。作为国内第一档明星亲子野外真人秀节目,从2013年10月11日第一期节目开播以来,此后的十一期节目,《爸爸去哪儿》接二连三创造收视率奇迹,
优秀的管理人才一直是企业争抢的对象。因此,一般来说,管理人员的待遇和地位在企业中是比较高的,从基层员工往管理层发展也是很多职业人的正常发展轨迹,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技术人向管理人的转化。由于技术人尤其IT行业的技术人在工作中应用的技术更新很快,所以,很多技术人才在考虑职业发展路径时,把转岗做管理当做是自己的职业目标。但是,这是否意味着每个技术人都适合朝着管理方向发展呢?  案例透视:  司徒毕业于计
【摘 要】本文综合分析美国社会各界对FOX电视台于2008年1月开播的电视真人秀节目《真心话大冒险》的讨论,从隐私权和媒体社会功效两个角度来探讨媒体在面对商业利益时应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本文认为,媒体不仅具有商业性质,更应该成为社会的守望者,承担社会教育和审美引导的责任。  【关键词】电视真人秀 《真心话大冒险》 社会责任  一、节目簡介  《The Moment of Truth》是美国FOX电
【摘 要】职场类电视节目的定位究竟该立足于求职服务功能还是转而向娱乐化的真人秀发展?本文认为,在当今就业形势依旧严峻的大背景下,职场类电视节目应当在立足于专业性的基础上,采用更加新颖、灵活的策划和宣传手段,打造求职电视节目的服务功能。本文以职场类电视节目《职来职往》为例,探索如何通过凸显节目专业水平,服务节目内外受众,来打造求职电视节目的服务功能。  【关键词】职场 电视节目 服务  职场类电视节
很多人读不懂华西村,读不懂这里亦农、亦工、亦商的经济形态;很多人读不懂华西集团,读不懂那里既吃“大锅饭”,又搞股份制的特殊体制;很多人读不懂吴仁宝,读不懂他既拜毛泽东、邓小平,又供着观世音菩萨的矛盾信仰。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企业与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南京海综经济研究所所长叶克林研究员在接受《新民周刊》专访时,直截了当地表示:“当年若是什么都搞清楚了,就没有今天的华西了!”  华西村与“苏南模式”
【摘 要】本文以白岩松在《新闻1 1》中评论性的主持语言为范本,分析白岩松的电视语言观及新闻评论主持语言表达风格,即具有贴近性、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引导性和记者化,并探讨了新媒体背景下既符合大众传播规律又具有正能量的新闻评论主持语言。  【关键词】白岩松 贴近性 感性与理性 引导性 记者化  一、评论性电视新闻节目的特点及其对主持人的要求  评论性电视新闻节目在中国50多年的电视历史中属于“后来居上
【摘 要】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电视作为传统媒体,过去单向的传播模式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特别是对专业财经电视频道来说,“全媒体”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CNBC作为全球著名的财经电视,在栏目编排、主持团队、品牌节目、传播渠道等方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传播格局,为专业财经频道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全媒体 CNBC 财经节目  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  “全媒体”时代昭示了媒介生态环境
1.聲音传得远  谁说话的声音传得最远?  2.脚不沾地  小张走路脚从来不沾地,为什么?  3.数指头  3个小朋友在猜拳,一个出剪刀,一个出石头,一个出布,请问3个人共有几根指头?  4.奇怪的“永动机”  世界上什么东西以近1700千米/小时的速度载着人奔驰,却不用加油或其他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