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董卿的《朗读者》火爆荧屏,一时间,引发朗读热。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发现,小学阶段的学生阅读了很多书籍,可是并未在他们的记忆里留存多少。所以,我们必须注重朗读,加强诵读。基于以上考虑,我校开设了诵读课程《舌尖上的阅读》。
提到“舌尖”,首先想到的可能会是吃。吃,当然是极重要的,不去吃,不去吸收多种营养,身体不免单薄,生命也会凋零;当然,我们也会想到,不去咬嚼经典,不去吸收精神的食粮,灵魂难免枯竭,生命至少会变得蒼白。这就应验了《窃读记》中所言:“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一、舌尖上的阅读是最有滋味的阅读
舌尖是一个人对滋味的感觉最敏锐的地方,哪怕最细微的甜美也逃不过它的感觉,当然,轻微的渣滓也会引起它的不快。所以,我们希望学生读的是这样一些文字,它是能放在舌尖上品味的,味道淳厚或是恬淡,会产生由舌尖直至深入灵魂的快感。因此,“舌尖上的阅读”是最有滋味的阅读。
杨绛先生说:“读书,正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所以“把我放进去”的阅读,才是有滋味的阅读。把自己当作书中的一个“角色”,与书中的人物同悲同喜,同歌同泣。让自己成为故事中的主角,才能在故事情节处产生共振与共鸣,才能将书中的世界移植进自己的生活世界,成为自己童年生活的一部分。
二、舌尖上的阅读是有声的阅读
舌尖是人的最重要发音器官的一部分,每一个灵动的音符奏响都是它的欢快的舞蹈。经典的每一幅作品都值得我们去放声诵读,文字的口感是好的,不放声读我会感到不痛快。那些作品骨子里的旋律会在我们高声吟诵时美化我们的语言,纯净我们的灵魂。因此,舌尖上的阅读强调有声的阅读。
每周利用晨读课和午读时间阅读我校特色教材《舌尖上的阅读》中的国学经典内容,体悟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豪情,体会诗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书中现代文学里的一首首精美的小诗,在我们的精彩诵读下绽放出多彩的光芒。艾米丽狄金森的《神奇的书》让我们搭上了一艘非凡的战舰,驶向美好的未来;汪国真的《感谢》让我们每个人学会感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首《我们想要的男孩》让男孩子们明白了自己肩上的责任,也更加朝着人们心目中男孩的标准努力;而《可爱的女孩》,让女孩子们明白了忙碌、谦逊聪明、纯洁是女孩子的美德……
通过这样大声地诵读,既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又能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及音乐感。当然,大声朗诵,也并不一定局限于“清晨”,其他时间也完全可以进行。我们还会定期在班级举行诗歌朗诵会。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诗歌诵读水平。学生大胆、大气、大声地一遍遍去读,用耳朵吸纳,用嘴巴呼出,以富有音乐性的诗性文本,让儿童在语言里游戏,在声音里舞蹈。
三、舌尖上的阅读是有根的阅读
这里的“有根”既是“寻根”,即寻传统文化之根,更是“培根”,培语文素养之根。经典国学、古典诗文、现代文学等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特别是国学经典部分,我们精心挑选古代蒙学中最有生命力的一部分作品,为学生的当代语文学习续上传统之根,更为学生的一生发展打下文化的根基。因此,舌尖上的阅读强调有根的阅读。
我们学校一直强调要让儿童接触经典、走近经典,以至走进经典。校长形象地称之“这就像婴儿吃得少,就要吃最好,尽量吃到最优质的母乳”因此课外阅读要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学生在儿童时期能够背诵《弟子规》,明白做人的基本道理,对良好性格品质的养成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在诵读的同时,我还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要求学生每天读一读悬挂在教室内的《弟子规》,不仅会背,还要在行动中实践。我们还会带孩子们诵读经典的古诗词。在诵读中,理解古人做人的思想情怀。感悟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思乡情,领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慨叹……就这样,在诵读经典文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耳濡目染,陶冶情操,了解中国古人思想精髓,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祖国文化思想熏陶,也为学生的发展续上传统文化之根。
四、舌尖上的阅读还是有趣的阅读
“舌尖上的阅读”落点还是要在“趣”上。只有让孩子们沉浸在阅读的胜境里,真正喜欢阅读,并发自内心产生一种愉悦,方能亲近阅读、爱上阅读、享受阅读。童年是好玩的时光,而该阶段的阅读也应当好玩起来。因此,舌尖上的阅读强调有趣的阅读。
周国平说:“这是一个无趣的时代,孩子们满脸沧桑,从早到晚被关在校内的教室里和校外的屋中做无穷的功课。”无趣的时代,需要有趣地生活。孩子们更是如此,让他们用阅读改变自己的无趣生活。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寻找阅读的趣味,就是在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书籍,可以给孩子们的童年生活涂抹上斑斓的色彩。因为,书籍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世界。让孩子们在海量阅读中形成阅读自觉,如果在起步阶段,过分关注“读什么”,不仅可能制约孩子们阅读兴趣的培养,更容易让“趣味正”这一目标成为难以企及的空中楼阁。先博览群书以培养孩子浓厚的阅读兴趣,而后在广泛的阅读中逐步积淀其醇正的阅读趣味,“让阅读如呼吸般成为孩子们生活的方式”才会成为一种可能。
到了高年级,我们还可以采用一篇文带动一本书的方法,进行联带阅读,激发孩子持续阅读的兴趣。例如,学习课文《草船借箭》,当学生们被诸葛亮的“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所折服时,就将《火烧赤壁》推荐给学生,让学生继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又是如何神机妙算的。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也了解到曹操、周瑜、鲁肃、黄盖等这些人物,他们之间又会发生哪些故事?这时就可以介绍《三国演义》给学生,让学生带着渴望走进课外阅读,走进经典名著。又如学习《童年·冬阳·骆驼队》就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城南旧事》;学习《猴王出世》就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西游记》……老师课内有意识地一步一步引导,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在联带阅读中提升语文素养。
把书读开去。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们要引导他们读整本的书。读大部头的书,甚至阅读“系列丛书”,做名副其实的“读书人”。我们通过有味、有声、有根、有趣的阅读,让学生在文学的滋养下、在母语的浸润中成长。真正引领儿童向更高境地攀登,让他们在阅读的路途上,登得更高,看得更远。
提到“舌尖”,首先想到的可能会是吃。吃,当然是极重要的,不去吃,不去吸收多种营养,身体不免单薄,生命也会凋零;当然,我们也会想到,不去咬嚼经典,不去吸收精神的食粮,灵魂难免枯竭,生命至少会变得蒼白。这就应验了《窃读记》中所言:“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一、舌尖上的阅读是最有滋味的阅读
舌尖是一个人对滋味的感觉最敏锐的地方,哪怕最细微的甜美也逃不过它的感觉,当然,轻微的渣滓也会引起它的不快。所以,我们希望学生读的是这样一些文字,它是能放在舌尖上品味的,味道淳厚或是恬淡,会产生由舌尖直至深入灵魂的快感。因此,“舌尖上的阅读”是最有滋味的阅读。
杨绛先生说:“读书,正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所以“把我放进去”的阅读,才是有滋味的阅读。把自己当作书中的一个“角色”,与书中的人物同悲同喜,同歌同泣。让自己成为故事中的主角,才能在故事情节处产生共振与共鸣,才能将书中的世界移植进自己的生活世界,成为自己童年生活的一部分。
二、舌尖上的阅读是有声的阅读
舌尖是人的最重要发音器官的一部分,每一个灵动的音符奏响都是它的欢快的舞蹈。经典的每一幅作品都值得我们去放声诵读,文字的口感是好的,不放声读我会感到不痛快。那些作品骨子里的旋律会在我们高声吟诵时美化我们的语言,纯净我们的灵魂。因此,舌尖上的阅读强调有声的阅读。
每周利用晨读课和午读时间阅读我校特色教材《舌尖上的阅读》中的国学经典内容,体悟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豪情,体会诗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书中现代文学里的一首首精美的小诗,在我们的精彩诵读下绽放出多彩的光芒。艾米丽狄金森的《神奇的书》让我们搭上了一艘非凡的战舰,驶向美好的未来;汪国真的《感谢》让我们每个人学会感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首《我们想要的男孩》让男孩子们明白了自己肩上的责任,也更加朝着人们心目中男孩的标准努力;而《可爱的女孩》,让女孩子们明白了忙碌、谦逊聪明、纯洁是女孩子的美德……
通过这样大声地诵读,既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又能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及音乐感。当然,大声朗诵,也并不一定局限于“清晨”,其他时间也完全可以进行。我们还会定期在班级举行诗歌朗诵会。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诗歌诵读水平。学生大胆、大气、大声地一遍遍去读,用耳朵吸纳,用嘴巴呼出,以富有音乐性的诗性文本,让儿童在语言里游戏,在声音里舞蹈。
三、舌尖上的阅读是有根的阅读
这里的“有根”既是“寻根”,即寻传统文化之根,更是“培根”,培语文素养之根。经典国学、古典诗文、现代文学等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特别是国学经典部分,我们精心挑选古代蒙学中最有生命力的一部分作品,为学生的当代语文学习续上传统之根,更为学生的一生发展打下文化的根基。因此,舌尖上的阅读强调有根的阅读。
我们学校一直强调要让儿童接触经典、走近经典,以至走进经典。校长形象地称之“这就像婴儿吃得少,就要吃最好,尽量吃到最优质的母乳”因此课外阅读要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学生在儿童时期能够背诵《弟子规》,明白做人的基本道理,对良好性格品质的养成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在诵读的同时,我还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要求学生每天读一读悬挂在教室内的《弟子规》,不仅会背,还要在行动中实践。我们还会带孩子们诵读经典的古诗词。在诵读中,理解古人做人的思想情怀。感悟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思乡情,领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慨叹……就这样,在诵读经典文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耳濡目染,陶冶情操,了解中国古人思想精髓,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祖国文化思想熏陶,也为学生的发展续上传统文化之根。
四、舌尖上的阅读还是有趣的阅读
“舌尖上的阅读”落点还是要在“趣”上。只有让孩子们沉浸在阅读的胜境里,真正喜欢阅读,并发自内心产生一种愉悦,方能亲近阅读、爱上阅读、享受阅读。童年是好玩的时光,而该阶段的阅读也应当好玩起来。因此,舌尖上的阅读强调有趣的阅读。
周国平说:“这是一个无趣的时代,孩子们满脸沧桑,从早到晚被关在校内的教室里和校外的屋中做无穷的功课。”无趣的时代,需要有趣地生活。孩子们更是如此,让他们用阅读改变自己的无趣生活。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寻找阅读的趣味,就是在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书籍,可以给孩子们的童年生活涂抹上斑斓的色彩。因为,书籍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世界。让孩子们在海量阅读中形成阅读自觉,如果在起步阶段,过分关注“读什么”,不仅可能制约孩子们阅读兴趣的培养,更容易让“趣味正”这一目标成为难以企及的空中楼阁。先博览群书以培养孩子浓厚的阅读兴趣,而后在广泛的阅读中逐步积淀其醇正的阅读趣味,“让阅读如呼吸般成为孩子们生活的方式”才会成为一种可能。
到了高年级,我们还可以采用一篇文带动一本书的方法,进行联带阅读,激发孩子持续阅读的兴趣。例如,学习课文《草船借箭》,当学生们被诸葛亮的“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所折服时,就将《火烧赤壁》推荐给学生,让学生继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又是如何神机妙算的。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也了解到曹操、周瑜、鲁肃、黄盖等这些人物,他们之间又会发生哪些故事?这时就可以介绍《三国演义》给学生,让学生带着渴望走进课外阅读,走进经典名著。又如学习《童年·冬阳·骆驼队》就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城南旧事》;学习《猴王出世》就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西游记》……老师课内有意识地一步一步引导,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在联带阅读中提升语文素养。
把书读开去。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们要引导他们读整本的书。读大部头的书,甚至阅读“系列丛书”,做名副其实的“读书人”。我们通过有味、有声、有根、有趣的阅读,让学生在文学的滋养下、在母语的浸润中成长。真正引领儿童向更高境地攀登,让他们在阅读的路途上,登得更高,看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