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庸之“德”、“知”与“行”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_miz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庸并不是无原则的埋没自己的观点,谄媚的接受别人的要求,也不是无限制的折中,而是是一种恰到好处、准确而又真实地把握的处世的方略和境界。
  关键词:中庸;德;知;行
  中庸之道是孔子倡导的一种处世的态度,也是一种理想的和谐社会状态,对于个人来说,它是个人的一种成熟的生命特征。“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执其两端的思维和不稳定的、极端的心理状态都是无法真正理解中庸的,只有一个成熟的生命在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时候不断的修身,才能产生一种兼顾周全,变通于世的心理,这种心理就是中庸之道的思想。当然这种中庸并不是无原则的埋没自己的观点,谄媚的接受别人的要求,也不是无限制的折中,而是是一种恰到好处、准确而又真实地把握的处世的方略和境界。
  《尚书》记载,尧禅位给舜的时候说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就是人心多变难以驯服,道心不变潜隐深微,只有精深专一、诚诚恳恳、老老实实坚持中道,才能使人心稳定。“中庸”是儒家思想的哲学理论,同时也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内在修为方法,就是“中道”。在日常行为当中将心比心,顺应天意,行中正之道。这是由内而外,将“德性”与“知性”相统一,“尊德性”与“道问学”相结合。
  一、中庸之“德”
  中庸之道虽然是儒家的思想准则,但是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文化流派的思想容纳了这种方法论,是儒家所追求的为人处世的最高规范。中庸之道最早由孔子提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中”作为一种价值标准,是适度的、恰当的,“庸”作为一种时间标准,是平常。所以,中庸的中包括执守中道、因时制宜、发而中节,也包括和而不同。中庸是一种涵养,孔子将中庸放在道德的最高地位,理想的将中庸内化的人是君子。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在自然中产生,这自然产生的万事万物又成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天地所生之物,都有各自存在的权利、价值,所以人人平等,在生命的意义上也是相同的。人的本性来源于天,是天赋之性是,遵循上天的要求做事就是符合道义的。儒家所说的“参赞化育”是儒家生态方面的一种精髓思想。中庸之“德”既是天之为天者,也是人之为人者。人的存在是符合天的目的的,所以就要“天人合一”。中庸的至德就在天人合一里。由于每个人的道德修养程度和境界是不同的,所以需要后天的学习和修身来提升自己,修己是提升的最好办法,修己就要学习,达到内外合一、内圣外王,达到人道与天道的相配。儒家重视人的发展,儒家学说是围绕着道德的责任者展开的。它的重视自我并不是要否定他人的价值,而是将“己”与“人”结合在一起,“爱人”与“利人”结合在一起。在修养自身的时候,一定要选用正确的方法,就是符合规律的方法。规律的方法产生于日常的生活之中,所以就要在日常生活中修养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道”的存在。这个“道”就是“仁”和“礼”,崇尚礼义,以礼义来制中的程度。
  中庸的的“德”是需要修道的,修道需要一种心的境界,修道的结果也会达到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是有君子之心的人才可以完成的,也是君子可以达到的,就是“慎独”的境界。“慎独”是儒家的一种自我修养方法,要求人在独处的时候审察自己的言行,消除干扰自己的杂念,通过净心而使内心澄澈。儒家“中庸”的思想也在强调克己自省,通过内省、慎独、改过等实现身、心之和。省察自己的内心,正确对待自己的感情;在独处时谨慎的对待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并极力改正。只有这样才能以平和之心面对一切,避免极端行为和思维,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慎独”的境界不仅是修身的境界,也是修心的境界。
  二、中庸之“知”
  道问学,是以问学为道,通过学习修正自己的困惑,勤学好问,使自己的知识广大、精致入微,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学习和修养的能力。但是这里除了“初学”还有“温故”,“温故知新”,从旧的思想中悟出新的道理、新的见解。孔子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作为自己终生的行身立命之根,“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来致力于“知”。在我国,古代的学者的学习大多是为己之学,即通过学习来获得知识、提升自己的修养。只有先“为己”了才能“为人”,“为己之学”是“为人之学”的前提基础,修己在前,利人在后。加强个人的知性修养对于提升自己的学识,明辨功利与超越功利价值层面的不同是至关重要的。
  三、中庸之“行”
  事物是不断变化的,每一阶段的情况都不相同,“君子”就应该审时度势,适时做出应对措施,使自身之性得以“恰到好处”地发挥。这既是一种应变的能力,又是一种德性要求。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懂得礼仪规范,进退有度,这样的人才能展现君子之风。平常人在行为过程中的“过”与“不及”都是根据自身好恶而进行所造成的,是因为没有遵循事物自身的要求。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人就应该“文”与“质”相互协调, 这样才能体现自身的生命力。
  中庸是一种实践性的思维方式,既要顾全自己,又要维持整体的利益。所以,中庸的思考方式都是站在全局的立场上,要求修身的人在自然与社会两方面达到一种适度与均衡,至于如何做,这就需要内在修为与外在的践行高度统一。“中庸”是一种“和”,要求的是事物之间达到一种平衡、稳定、协调的状态。“中”是实现“和”的手段,“和”是“中”的目的。在实践中践行中庸,将“中庸”的思想用于调节自身的和谐,是自己的身心都符合一种“中道”。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安分守己是君子的修养,这样可以提高自身的德行和才能。君子待人处事都是符合“道义”的,守中持远,坚持中道,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即使为“明哲保身”也总有一天会“受命于危难之际”所以说在中庸之“行”上就有君子之道与小人之道,智者之道与愚者之道,贤者之道与不肖者之道。一般来说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深刻感知它,可是能感知的东西很多时候却不是都能理解的,这也就是中庸为何容易感知却少有人能够理解其中的道理,更不用说践行它了。总之,我们在实践上做到的中庸是一种在和而不流、中而不倚、刚柔相济的品质基础上“行”。
  四、结语
  中庸的内容有“七观”:中和观、自然观、九为观、至诚观、自修观、人际观、忠恕观。中庸之道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追求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虽然从个人的角度看功利追求难以避免,并且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们也要追求一些“超功利”的追求,来培养自己的德行,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圣。中庸之道强调内心的“中”与外在的“节”相融合,恰当地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等关系。在实践上遵循仁德即仁、义、礼、智、信等一切符合仁德的规约,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中避免过度与不及。中庸思想贯穿在宇宙万物的规律当中,影响着中国文化和为人处世,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郑钦镛,郑一帆.中国伦理美学史话[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2]束景南.朱子大传(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束景南.朱子大传(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5]王岳川.《中庸》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大学》《中庸》讲演录(之三) [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56-74.
  [6]王中江.儒家"仁爱"意识与"天人观"[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14-17.
  [7]谢裕中.论孔子的中庸和谐思想[J].经济研究导刊,2014,(30):304-304
  [8]刘敏.对“中庸”思想现代价值的探讨[J]. 青年文学家,2013(20):221-221.
  [9]岳德常.《大学、中庸》新诠[M].河南:黄河水利出版社,2014
  [10]冯家禄.大学中庸三解[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
  [11]丹明子.中庸的谋略[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2]陈来.朱子哲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3]卫湜.中庸集说[M].广西:漓江出版社,2011.
其他文献
我从未潜心研究过诗,但我自幼就爱读诗.近几年来陆陆续续读到令狐安的一些诗,因为是朝夕相见的同志,便特别关注.日积月累,感慨良多.我非诗人,也非评论家,现在将这些零星体会
摘要:如何看待汉语话题与主语的关系实质关系到汉语话题是什么,怎么定性的问题。本文在回顾汉语话题句法说和话题主语等同说的基础上,根据韩礼德关于语言元功能的思想,认为话题属于句子的信息结构,主语、宾语等属于事件结构,同一个成分,在不同结构里有不同的身份,因而主語、宾语、状语都可以成为话题。  关键词:话题;主语;重庆方言  汉语话题的研究长期以来存在争论,以黄正德(1982)为代表的一派学者主张话题结
目的:总结并归纳生化检验项目在肝硬化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0例肝硬化患者为研究组观察对象,纳入同期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观察对象,对两组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各
中国文学理论在20世纪末伴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大量涌进,用了近十年的时间实现了三次大的转向-非理性转向、语言论转向和文化学转向,那么21世纪的中国文论在这样一个转换多
一、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伴随着公路桥梁建设规模的扩大,现代公路桥梁建设的技术要求和公路桥梁建设的难度系数越来越高。因此对后勤管理工作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长期的后勤管理工作容易给工作人员造成一些原地踏步、依经验办事的程序化工作态度、形式主义、创新不足、被忽视忽略的不平衡心理等。这些现象归结起来就是后勤工作人员工作不实、不精、不细的问题。需要后勤政工干部结合工作实际,与时俱进地引入
1941年4月间,中国人民的好朋友、美国著名作家艾格妮丝·史沫特莱在回国途中经停香港一月.她与萧红算是“老相识”了.忆当年,正是鲁迅介绍她与萧红、萧军相识的.见到史沫特莱
摘 要: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当然,这也显示互联网的兴起与不断发展,继电话、电视以来,网络成为当今人们最重要的通讯以及获取信息的手段。并且广泛渗透在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的各个角落中,其中最明显的体现即人们的语
"花钹舞"做为秧歌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或独立成队或穿插于其他秧歌,例如高跷秧歌、地秧歌之中进行演出,花钹舞也是一种以钹为主要道具的民族民间舞蹈,有相当的艺术感染力和影响力。  "花钹舞"流传于朝阳地区的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大城子镇和凌源县乌兰白乡一带,因由儿童表演亦称"童子舞"。它是早年大城子皇会(俗称"九道会")中的一道会,多在农历四月二十八大城子药王庙天成观庙会期间,随九道会一同演出。  九
摘要:激励理论的研究成果,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国际、国内企业管理中被广泛应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我国公共部门自1993年以来,逐步在管理中引入激励机制,应用激励理论,取得了一些成效。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激励和公共部门管理的概念进行界定和阐述。第二部分,对激励理论进行梳理和概述。第三部分,浅要论述了在公共部门管理中应用激励理论的重要性。第四部分,为了更好的发挥激励的效用,在公
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是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索精神、并能够将所学与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物理学科本身就是对世界的一种探究,近至日常生活,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