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业生产离不开气象因素。目前,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气候信息对于农业生产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使气象与农业生产更好的结合,使我们值得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气候 小麦 病虫害 分析
【中图分类号】Q93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6-0223-01
小麦作为新安县的主要粮食作物,近年来,不断受到病虫害的影响,尤以2006年最为严重,各种灾害累计发生达130.5万亩次, 这与06年气候异常不无关系。
1 新安气候特征
新安县位于北纬34°36`~35°05`,东经112°09`~112°19`之间,县城位于北纬34°43`,东经112°09`。属于丘陵山区,大致西北高,东南低。气候冬夏温差大,季风气候明显,春季少雨增温快,夏季炎热多雨水,秋高气爽天凉,冬冷干旱大风多。全年日照时数达2187h,其中以5—7月份最多,1—2月份最少。平均气温14.2℃,一般年份在14.0—14.6℃之间,年际变化不太明显。历年平均降雨量642.2 mm,最多年1964年1097.3 mm,最少年1965年373.4 mm,年际变化比较大。作物生长季节降水量,≥0℃期间降水量为618 mm,≥10℃期间降水量为547.8 mm,这在常年一般可满足作物的生长发育,但因分布不均,常有旱象发生,对新安的作物生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2 小麦生长条件
小麦是新安县的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40万亩以上,占总耕地面积的63%。新安县种植的小麦品种,以半冬性为主,春性为辅,适宜温度为14—16℃,适播期一般在10月上、中旬,山区提前5—7天,次年的5月下旬成熟,全生育期240天左右。要夺取小麦高产,必须抓住冬前壮苗,培育冬前壮苗是实现高产稳产的关键。小麦一生中需要活动积温1700--2400℃,冬前壮苗最适积温500--700℃,最少不能低于400℃,否则形成弱苗,但也不能高于700℃,造成苗期旺长,不仅消耗土壤养分,而且植株营养物质积累少,抗寒力弱,冬季易受冻害,以致造成年后生长返青晚,影响产量。俗话说“麦收底墒”,如果阴历8月份有较大雨量,就能适时播种,但新安县往往是十年九旱,不能达到适宜播种要求。据统计新安县干旱年和偏旱年占47.8%,重旱年占34.8%。小麦是长日照作物,需要日照时间长,据资料计算小麦生育期(10月到次年5月)平均日照时数为1403h,平均日照百分率为39.8%,总辐射量为270.0J/cm2占全年部辐射量的58%;有效辐射量为137.7J/cm2占全年部辐射量的56%。
3 近几年气候特征与病虫害情况分析
2003年秋季麦播时期阴雨连绵,使麦播较往年延迟15—20天,导致冬季小麦苗情较弱,发育滞后。而冬季晴天多,日照足,气温高,是继2002年后有气象记录以来第二年冬季温度最高年份,2003年12月至2004年2月平均气温4.4℃,比往年平均值高出2℃,而2004年2月份平均气温7.9℃,比常年偏高4.9℃,其中2月8日后连续16天气温稳定在10℃附近,2月18—20日,连续3天气温达20℃,与往年三月份温度相差不大;3—4月份又经历了持续的高温干旱天气,直到4月中旬才下了一场透雨,缓解了旱情,这样暖冬暖春天气对小麦病虫害的越冬十分有利,造成纹枯病、蚜虫、红蜘蛛、麦叶蜂等发生早,繁殖速度快,盛期提前,而中后期高温干旱则对小麦白粉病等病害的发生不利,发生较轻。总体上看2004年小麦病虫害草害呈中度偏重发生,共发生面积94万亩次,其中虫害63万亩次,病害13万亩次,草害18万亩次。
2004年冬季我县降雪较多,经历了近十年来最冷的低温天气,大部分麦田受到不同程度的冻害,植株体内养分消耗过大,抗病抗虫能力差。由于2004年冬和2005年春雨雪偏多,土壤湿度大,冬前气温偏高,有利于小麦纹枯病的侵染,3—5月降水正常,气温偏高,有利于其进一步发生。同时由于4—5月份降水正常,气温偏高,田间湿度大造成蚜虫、白粉病等重度发生。据统计2005年各类小麦病虫害共发生110万亩次,其中虫害64万亩次,病害30万亩次,草害16万亩次。
2005年秋季麦播时我县土壤墒情足,底墒好,使麦播及时,出苗整齐,冬前小麦苗情较好。而冬季12月前少雨干旱,温度偏高,有利于蚜虫、红蜘蛛等的发生繁殖,使越冬病虫源基数较高;2006年春季3—5月前降雨偏少,旱情严重,干旱持续时间长,温度较高,利于红蜘蛛、蚜虫、麦叶蜂等虫害的发生,使其发生较重,而对白粉病产生了抑制作用,使病害发生较晚。而5月上旬后阴雨天气多,雨量大,诱发和加重了赤霉病、白粉病、锈病等病害的发生和危害。2006年我县共累计发生各类病虫害130.5万亩次,其中虫害发生面积89.5万亩次,病害发生面积为17万亩次,草害发生面积为24万亩次。
2006年冬季的暖冬天气,对红蜘蛛、蚜虫等的繁殖十分有利,使虫害越冬基数偏高。而2007年春季气温回升快,春季气温较常年偏高,气候干旱,降雨较少,仅在3月上、中旬降二次透雨,4—5月持续干旱时间较长,气温较高,春季气候对虫害发生有利,而后期持续严重的高温干旱对病害发生了抑制作用。总体上看,2007年小麦病虫害属中度发生年份,虫害重于病害。小麦病虫害草害总发生面积114万亩次,小麦红蜘蛛偏重发生,面积达28万亩;麦蚜偏重发生,发生面积27万亩;纹枯病中度发生,发生面积达6万亩;白粉病中度偏轻发生,发生面积6万亩。
4 防治措施
4.1 大力宣传。通过电视、印发资料、乡村集会、科技下乡等形式广泛宣传发动群众科学地展开病虫害的防治。
4.2 搞好技术指导。在各种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应该组织由气象、农业等人员组成技术指导小组,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具体指导。
4.3 早准备早安排。气象部门应和农业部门联合,结合本地气候特征及早做出病虫害预报,指导农业生产。农业部门应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工作,提出合理的防治技术,及时报送各业务部门和有关单位,做到早安排、早落实。
【关键词】气候 小麦 病虫害 分析
【中图分类号】Q93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6-0223-01
小麦作为新安县的主要粮食作物,近年来,不断受到病虫害的影响,尤以2006年最为严重,各种灾害累计发生达130.5万亩次, 这与06年气候异常不无关系。
1 新安气候特征
新安县位于北纬34°36`~35°05`,东经112°09`~112°19`之间,县城位于北纬34°43`,东经112°09`。属于丘陵山区,大致西北高,东南低。气候冬夏温差大,季风气候明显,春季少雨增温快,夏季炎热多雨水,秋高气爽天凉,冬冷干旱大风多。全年日照时数达2187h,其中以5—7月份最多,1—2月份最少。平均气温14.2℃,一般年份在14.0—14.6℃之间,年际变化不太明显。历年平均降雨量642.2 mm,最多年1964年1097.3 mm,最少年1965年373.4 mm,年际变化比较大。作物生长季节降水量,≥0℃期间降水量为618 mm,≥10℃期间降水量为547.8 mm,这在常年一般可满足作物的生长发育,但因分布不均,常有旱象发生,对新安的作物生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2 小麦生长条件
小麦是新安县的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40万亩以上,占总耕地面积的63%。新安县种植的小麦品种,以半冬性为主,春性为辅,适宜温度为14—16℃,适播期一般在10月上、中旬,山区提前5—7天,次年的5月下旬成熟,全生育期240天左右。要夺取小麦高产,必须抓住冬前壮苗,培育冬前壮苗是实现高产稳产的关键。小麦一生中需要活动积温1700--2400℃,冬前壮苗最适积温500--700℃,最少不能低于400℃,否则形成弱苗,但也不能高于700℃,造成苗期旺长,不仅消耗土壤养分,而且植株营养物质积累少,抗寒力弱,冬季易受冻害,以致造成年后生长返青晚,影响产量。俗话说“麦收底墒”,如果阴历8月份有较大雨量,就能适时播种,但新安县往往是十年九旱,不能达到适宜播种要求。据统计新安县干旱年和偏旱年占47.8%,重旱年占34.8%。小麦是长日照作物,需要日照时间长,据资料计算小麦生育期(10月到次年5月)平均日照时数为1403h,平均日照百分率为39.8%,总辐射量为270.0J/cm2占全年部辐射量的58%;有效辐射量为137.7J/cm2占全年部辐射量的56%。
3 近几年气候特征与病虫害情况分析
2003年秋季麦播时期阴雨连绵,使麦播较往年延迟15—20天,导致冬季小麦苗情较弱,发育滞后。而冬季晴天多,日照足,气温高,是继2002年后有气象记录以来第二年冬季温度最高年份,2003年12月至2004年2月平均气温4.4℃,比往年平均值高出2℃,而2004年2月份平均气温7.9℃,比常年偏高4.9℃,其中2月8日后连续16天气温稳定在10℃附近,2月18—20日,连续3天气温达20℃,与往年三月份温度相差不大;3—4月份又经历了持续的高温干旱天气,直到4月中旬才下了一场透雨,缓解了旱情,这样暖冬暖春天气对小麦病虫害的越冬十分有利,造成纹枯病、蚜虫、红蜘蛛、麦叶蜂等发生早,繁殖速度快,盛期提前,而中后期高温干旱则对小麦白粉病等病害的发生不利,发生较轻。总体上看2004年小麦病虫害草害呈中度偏重发生,共发生面积94万亩次,其中虫害63万亩次,病害13万亩次,草害18万亩次。
2004年冬季我县降雪较多,经历了近十年来最冷的低温天气,大部分麦田受到不同程度的冻害,植株体内养分消耗过大,抗病抗虫能力差。由于2004年冬和2005年春雨雪偏多,土壤湿度大,冬前气温偏高,有利于小麦纹枯病的侵染,3—5月降水正常,气温偏高,有利于其进一步发生。同时由于4—5月份降水正常,气温偏高,田间湿度大造成蚜虫、白粉病等重度发生。据统计2005年各类小麦病虫害共发生110万亩次,其中虫害64万亩次,病害30万亩次,草害16万亩次。
2005年秋季麦播时我县土壤墒情足,底墒好,使麦播及时,出苗整齐,冬前小麦苗情较好。而冬季12月前少雨干旱,温度偏高,有利于蚜虫、红蜘蛛等的发生繁殖,使越冬病虫源基数较高;2006年春季3—5月前降雨偏少,旱情严重,干旱持续时间长,温度较高,利于红蜘蛛、蚜虫、麦叶蜂等虫害的发生,使其发生较重,而对白粉病产生了抑制作用,使病害发生较晚。而5月上旬后阴雨天气多,雨量大,诱发和加重了赤霉病、白粉病、锈病等病害的发生和危害。2006年我县共累计发生各类病虫害130.5万亩次,其中虫害发生面积89.5万亩次,病害发生面积为17万亩次,草害发生面积为24万亩次。
2006年冬季的暖冬天气,对红蜘蛛、蚜虫等的繁殖十分有利,使虫害越冬基数偏高。而2007年春季气温回升快,春季气温较常年偏高,气候干旱,降雨较少,仅在3月上、中旬降二次透雨,4—5月持续干旱时间较长,气温较高,春季气候对虫害发生有利,而后期持续严重的高温干旱对病害发生了抑制作用。总体上看,2007年小麦病虫害属中度发生年份,虫害重于病害。小麦病虫害草害总发生面积114万亩次,小麦红蜘蛛偏重发生,面积达28万亩;麦蚜偏重发生,发生面积27万亩;纹枯病中度发生,发生面积达6万亩;白粉病中度偏轻发生,发生面积6万亩。
4 防治措施
4.1 大力宣传。通过电视、印发资料、乡村集会、科技下乡等形式广泛宣传发动群众科学地展开病虫害的防治。
4.2 搞好技术指导。在各种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应该组织由气象、农业等人员组成技术指导小组,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具体指导。
4.3 早准备早安排。气象部门应和农业部门联合,结合本地气候特征及早做出病虫害预报,指导农业生产。农业部门应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工作,提出合理的防治技术,及时报送各业务部门和有关单位,做到早安排、早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