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雨蒸溽悼王昊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71152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7月26日,传出吉林大学王昊教授遽然离世的消息,学界一片唏嘘。王昊教授出生于1967年,生前兼任中国辽金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元好问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宋、辽、西夏、金元文学研究,尤长于词学,也曾应邀为本刊“元好问研究”专栏撰稿。去世后,中国辽金文学学会、中国元好问学会同仁以各种形式发出悼念。本期特选发一组纪念文章,表达我们对于一位勤奋治学而英年早逝的学者的缅怀。 ——编者
  学术事业需要英才,不幸的是,总有英才早陨。2020年7月26日,这样的不幸消息再度刺痛人心:吉林大学教授、著名辽金元文学研究学者王昊,当53岁盛年,突然离世。这怎么让人接受?一个真诚善良,对学术孜孜以求,对朋友谦谦友善,不断以深厚功力与睿智思考所得之成果贡献学林,正待推出更重更大成果时,突然告别学术,告别人世,实乃学术事业的极大不幸。
  天津7月25、26两日连续高温溽热。25日,硕士生开题,并接到天津市社科院罗海燕博士的电话,说他们搞的《天津历代文集丛刊》在出版社正待付印,他们院领导却决定要找我写序。26日凌晨5点起来开始写,早点后不休息继续写,到10点写完发走,这时看看手机,看到了王昊去世的消息。外边天气的溽热闷蒸似乎还能忍受,这突如其来的内心伤痛,实在难以承受。尽管有一堆事急等要做,但我再也无法坐下,在傻站或徘徊中直到过午。
  我与王昊教授认识较早,不过逐渐加深了解以至情谊深厚,还有一个机缘。2005年10月,我从安阳师院来到南开大学,带第一届硕士,则到了次年。由于我离开安阳师院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原因,且在省内形成一定影响,当时安阳师院主要领导不承认我离开的事实,于是2006年河南省高教系列高级职称评审会,我依然作为评审专家参与了。一天晚上有个集体活动,本来不接电话的,但有一个从天津打来的(非河南的)电话,我破例接听了,是选我做导师的研究生打来的,他叫刘嘉伟,是吉林大学免试推荐来的。后来才知道,是他本科老师王昊教授特意推荐,要他到南开选导师就选查老师。于是他成为我在南开带的第一个研究生。我感谢王昊教授。那时我刚从安阳师院来,很少人知道我是谁。应该说,只有无导师可选时,才来选我。而王昊教授特别推荐他认为极优秀的学生选我。刘嘉伟确实优秀,1982年出生,今年已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王昊教授后来认识了我的多个学生,他对这些学生,给予很多的肯定、鼓励与帮助。每每收到这方面的反馈,我都从内心感激。
  我虚长王昊教授10岁,惭愧的是,他对我的研究了如指掌,我对他的学术成就,了解并不全面,想来汗颜。他的研究涉及面很广,但基点是宋金词,兼及元代词曲,由此一直延伸到明清近代。我的研究集中在元代诗文文论,诗学是重点,涉及的是元代文学的整体。他的论文,凡与我研究交叉处,我都细读,他每每能在人们认为没有问题处提出问题,有时依据的多是常见材料,经他精细辨析,得出了令人信服的新结论,有时视角的转换令人佩服。如《论金词与元词的异质性——兼析“词衰于元”传统命题》,他认为,金词属于“歌本”与“辞本”同体统一的“声学”,其创作接受系文学——文化现象;“词曲递变”发生、词体蜕变下元词的创作和传播方式走向案头化,大部已仅是“辞本”的案头之作,书册阅读为其主要传播方式。金词在“移植性发生”之后,亦完成了北派风格的本土化建构,允称词史北派风格典型体现者;元词则由于金词和南宋词北、南两个遗留性发生源的存在,北、南词风交汇而逆向擅递,难称总体性之“北派”词,以故金词与元词异质。从词史定位言,金词对元词的发生和演化虽不无影响,但金词属于词史高峰进程中的产物,元词则是词史高峰后的余波,两者分野于不同的词史阶段。从“文化建构文学史观”观照12—14世纪词体文学内部的宋金元词演化和外部的“词曲递变”,“词衰于元”表明近世文学二维文化构型中雅消俗长、文化权力下移的趋势。这是一种独具眼光的解读。《论蒙元时代“乐府文学”的流衍及元人“乐府文学”观的建构》则是对元人“乐府”观念的清理,认为金亡至南宋灭亡(1234—1279)前的蒙元时代,就词曲擅递过程的文学生态而言,“乐府文学”流衍的含义系指存在着一个“亦词亦曲”的阶段;其次则指在曲体体式形成、确立后,仍复有一个词曲并行而同被目为“乐府文学”的时期。词曲合流为“乐府”而并行是一个自然过程,而又因其所属音乐体系并非同一个,这种“合流”“并行”也必然是阶段性的。元人广义的“乐府”观中是包含着那部分在蒙元特定时期仍然可歌的词体文学的,元人明确区分词曲的自觉意识乃萌生、形成于元代中后期。元人“乐府文学”观的建构的一个基本导向就是严雅俗之辨及其下的尊体意识,元人“乐府观”中的尊体意识最终结出的是“大元乐府”与唐诗、宋词有同等文学史地位的“鼎足论”。这是必有精细考察和精微思辨才可能得出的结论,对元词和元曲研究,都具有参考价值。《元人“元曲”观辨》明确提出,元代文人眼中可与唐诗、宋词并列的“大元乐府”,不是后人“一代之文学”的代表杂剧,而是“有文章”雅致的小令。这一点我特别赞同。他对这一领域的涉猎并不是很多,但一有涉及,即令人首肯。
  在这里,我还有责任为他学术上的一个疑点做出解释。检索中国知网会发现,王昊有一篇文章在两家期刊同时刊出。同样两个题目并列,发表时间相同,发表单位是两家期刊,很显眼,也很刺眼。作为著名大学的知名教授,有些不可思议。这事与我有关。有一次,一家期刊要我组一个栏目,须三篇文章,我答应了。我需要自己提供一篇,再约两篇。我约了王昊教授和另一位我一向敬重的先生的文章。之所以约这位先生,是因为先生跟我说他对某问题有了发现,正在写一篇文章,当时我就约下了,先生也欣然同意。不久收到王昊的稿子,但那位先生的稿子过了一年才给我,还说是草稿要我过目。预想不到的是,先生的文章最关键处有文献解读问题,我无法处理,更不敢给编辑部,只好硬着头皮跟先生商量修改。这一去又过了一年多没有返回。我既无法面对编辑部,也不好跟王昊教授说。这就带来两个后果,第一,编辑部多次找我,我不好解释,此事拖了近两年,编辑部实在无法再等,只好取消栏目计划,将我和王昊的文章编发,先生的文章另行处理。这当然不是多么愉快的结局。第二,由于拖得太久,王昊不好问我,以为这里不发,只好将文章另投他刊。巧也正是不巧的是,两刊竟然同时出刊,他没有时间要任何一家撤稿。后续,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打算转载王昊的大文,已经编排了,发现竟是两家期刊同时刊载。这是让他们吃惊的大问题。人大有关专家看出,其中一家的发表可能与我有关,大约也是慎重起见,没有跟两个编辑部联系,给我打电话,了解情况,提出问题。我当时向人家做了具体说明,明确表示,这不是作者的责任,更不存在学术道德问题。结果是,该文不再转载,此事也不再提。过后我把情况告诉王昊,王昊还一直说感谢我,我无言以对,因为在这件事上,他有无法弥补的损失。现在说明这件事,是為王昊释疑,不改变我对那位先生的敬重。而我做的,不说是失误也是失策,当然也是事先难以预料的。万一有人提到王昊作为名校名教授一稿两发,以我此言作证,这不是他的问题。
  王昊突然走了。所有的朋友都知道,他有庞大的研究计划,他有多个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他有不少正在写作的学术论著。这一切,随着他的离世戛然而止。他为学术而生,学术之外别无他好。他孑然一身,相伴他的,除了四壁图书,就是与他为伴的那只有灵性的猫。他在键盘上打字,猫咪也来帮忙,按按键盘,弄出个莫名其妙的错字。他在给朋友写邮件,猫咪按了回车,把没有写完的邮件发出去了。这些趣事,再也不会发生。王昊在天有灵,他顾念的,是他未完成的项目和著述,他的学生,他的朋友,也可能还有那只灵猫。
  王君平生厌世纷,一夕驾鹤归净土,人间唯留书四壁。
  昊天此际独沉静,连日蒸云洒墨泪,英灵借作文百篇。
  2020年7月27日
  作者: 查洪德,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内蒙古元代文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闽南师范大学闽江学者讲座教授。主要著作有《理学背景下的元代文论与诗文》、《姚燧集》(整理)、《元代诗学通论》、《元代文学通论》、《元代文学文献学》(与李军合作)、《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金元卷》(主编)等。
其他文献
关键词:苏步青 诗词 人生  在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西南联大是学术圣殿,也是精神生活的象牙塔。诗正是这座象牙塔上的珍宝,不仅人文学科的师生,就是理工法商各系,也绝对不遑多让。比如两位至今妇孺皆知的人物——杨振宁和华罗庚,都是诗的爱好者,水平虽不敢恭维,毕竟有情感上的心香一脉在焉。  华罗庚刚到昆明时,得到闻一多的帮助,两家人在一间屋子里,以布帘相隔。如此艰苦的环境,却不影响各自搞各自的学术。华罗庚
期刊
学科意义上的中国当代文学,通常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起点,其存在的时间段,与“二战”后形成的世界冷战格局,高度重合。然而,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众多的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和研究,包括数量惊人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冷战”却从未成为呈现、认识、观照和建构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视角。事实上,无论是“二战”后世界冷战格局下所引发的“热战”,还是两大阵营冷战对峙的“热点”,中国大陆都置身其中——可谓处于
期刊
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号召:“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名作欣赏》杂志社将举办以“我爱祖国”为主题的全国青少年线上书法大赛,旨在通过书法比赛来激发广大青少年的爱国情怀,感受和体验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增强爱国意识,弘扬爱国精神,同时提升青少年练习书法的兴趣,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现将赛事相关情况发布如下。 
期刊
讲述中国故事,是时代赋予中国作家的光荣使命。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市场经济、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带来了社会财富的极大增长和社会阶层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催生了各种各样的人生故事,呼唤着文学加以记录、反映和表现,以折射时代生活巨变中不同文化主体的精神与道德光谱,引起国人对民族集体精神走向的反思。对于当代作家来说,在新技术和全媒体所营造的令人眼花缭乱的符号世界面前,如何沉入生活的底
期刊
去年,买过鲍鹏山先生的《中国人的心灵——三千年理智与情感》,这是一本非常感性也颇显任性的文学史,它竭力沉潜于“人”的情感中,继而放大三千年历史中“人”的心灵世界去给当下读者品味、咀嚼与靠近,因其“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有趣味”,读来极易产生强烈的共鸣。从鲍鹏山先生的文字中,清晰可见的是,他对当前“学术化”文风与体式的一种干脆的批驳,甚至要和“学者们的学术规范开一回玩笑”,要“不讲理一回”,因为“
期刊
上大学的时候,就曾多次在阅览室捧读《名作欣赏》。“捧读”二字,说的倒是实情:座位都占满了,只能站着。这是一份令人敬重的刊物。以当代文学论,所刊发的文章,不论名人与否,只论作品好坏,所以上面常能看到陌生的作者。就我记忆所及,那些陌生的作家或学者,后来成大名者,竟不在少数。《名作欣赏》的编辑,实在是有眼力的。  这份刊物,常让我想起山崖上的荆棘花,是淡紫色的,似有草药的味道;酿成了蜜,是琥珀色的,可以
期刊
出生于20 世纪50 年代前期,一眨眼,六十余年的光阴,六十余年的沧桑,“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但对于文学的阅读兴趣,初心未减,痴迷依然,经常沉醉其间而不问今夕何夕。我曾经著文称谢冕先生是“为诗歌的一生”,在我自己,也可以说是“为小说的一生”了。  从小喜欢听故事,是因为母亲擅长讲故事,不但可以讲大量的民间传说,还能讲《秋翁遇仙记》,即“三言二拍”中的“灌园叟晚逢仙女”,讲巴金《家》中的鸣凤投
期刊
2020年4月,杨大忠教授的专著《木心十七讲——〈温莎墓园日记〉解析》由北岳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是第一部全面解读木心小说思想的大作,对木心研究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当前,对木心其人及其作品,往往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要么过誉,要么过贬。客观公正的看法较为寥寥。就研究动机而言,大忠教授可谓非常纯正。2006年木心隐居家乡桐乡乌镇,2011年去世,历时5 年;大忠2010年任职
期刊
2020年7月25日,是个周六。夜晚合上书准备休息时,翻看了一下当天的朋友圈,看到小友张德恒说“辗转难眠”“再不能回报恩师于万一”之类的句子,疑惑地翻看了他微信所配的图片,是一本王昊老师送给他的签名书。当时有些晚了,于是第二天一早六点多发微信问他:“你说的王昊老师,是吉林大学的吗?他怎么了?”我知道德恒硕士毕业于吉林大学,博士毕业于山西大学,所以他发王昊老师的图片,我就很是疑惑他所指称的对象。果然
期刊
在明代文坛上,袁宏道是一位引人注目的作家,这不仅在于他的才情,还在于他的文学主张与别样的人生趣味。袁宏道认为,真正的文学“大都独抒灵性,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中流出,不肯下笔”(《袁小修诗》),不粉饰蹈袭,不为传统绳墨所拘,崇尚真情的抒发,强调个性化的文学创作,脱尽了文人习气,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与文学趣尚相一致,袁宏道不愿为官场羁绊,自言“性之所安,殆不可强,率性所行,是谓真人”(《识张幼于箴铭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