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视角诗意的表达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kkpum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常人看来,一声狼嚎不会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最多只是传播了紧张、恐怖与死亡这样的信息,但在利奥波德看来,这“深沉的骄傲的”“从一个山崖荡漾到另一个山崖”的嚎叫,“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是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文章开头大有深意,对狼嚎的一声特写裹卷着作家敏锐的眼光与智慧的思考。接着分别列举了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对这声狼嚎不同感受的解读,指出只有山才能客观地聆听,并能很好地理解其潜在的深层含义。文章以狼嚎入题,显得既突兀新颖、又简洁轻松,这是作家观察大自然多年的深刻体会,也表达了他对自然界生态环境失衡的深深忧患。
  山是没有生命的,但是,作家却赋予山以生命。山目睹了狼群的生存、发展与消亡,也知道自己的存活与狼的存活密不可分,而山的兴衰与否又直接影响了自然界气候的变化、人类的生存兴亡,因此,以《像山那样思考》为题就有了既含蓄隽永、又惊世骇俗般的效果。作家匠心独运的切入视角可谓用心良苦,不由读者不击节赞叹。已故著名作家孙犁认为,凡是伟大的作品,它本身就显耀着一种理想的光辉,《像山那样思考》就是这样的篇什。利奥波德作为一名外国作家,他的作品能收录在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里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纵观古今中外无数的诗文大家,无一不是对生活、自然、时政有着深刻领悟才流诸笔端,从而产生了深广的影响而传于后世的。同样,美国作家奥尔多·利奥波德于1935年购买了一个位于威斯康星河畔的已经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遭遗弃的沙乡农场,并在沙乡开始了13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在他自己的土地上“通过野生生物的耕耘管理而发现了某一种或另一种深刻的满足感”,也才有了这多年深思熟虑的结晶《沙乡年鉴》一书,这篇《像山那样思考》的随笔就收在这本书里。可以这样说,凡大家,总得有刻骨铭心的经历才会有深刻的感悟、独特的视角。
  按照科学事实的陈列,本文完全应该成为一篇科普论文,但作家娓娓道来,却给人诗意般的享受。你看,既然是谈狼,作家从第四段开始讲述了一只老狼和六只小狼被猎杀的故事。首先,作家营造了一个又惊险又刺激的画面:吃午饭是“在一个高高的峭壁上”,而“峭壁下面”,则是“一条湍急的河蜿蜒流过”,而那条后来被打死的老狼,那时正在“涉过这条急流”,忙着与她的儿女们会合。峭壁下的空地上蠕动和互相碰撞着的狼,则是老狼幸福和谐的一家子。当“六只显然是正在发育的小狼也从柳树丛中跑了出来”,“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的时候,猎人的枪声响了,老狼“已经倒了下来”,“一只小狼拖着一条腿”躲到了岩石中去。在“我们到达那只老狼的所在时”,从老狼眼中闪烁着的垂死的绿光里,“我”察觉到“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是某种只有它和这座山才了解的东西”。这东西到底是什么,作家卖了个关子,没说,只是告诉读者,在“我亲眼看见一个州接着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时,荒凉的光秃秃的山坡出现了,“弯弯曲曲的鹿径变得皱皱巴巴”,“所有可吃的灌木和树苗都被吃掉”,到处是“‘鹿群的饿殍’与死去的艾蒿丛一起变成了白色”。
  如果说有狼的时代,鹿在极度恐惧中生活,而没有了狼的时代,现在该轮到大山生活在恐惧中了。更有甚者,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无可挽回的退化,以生态环境的恶化这种高昂的代价换取的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也同时遭到了大自然无情的报复,肆虐的沙尘暴、汹涌的洪水、多年不遇的干旱、残酷无情的地震一次又一次甩向了人类。大自然有权利这样做:谁让你们人类不尊重我们的!跌宕起伏的打狼情节,狼被消灭后群山疲惫的神态,全在这张弛有度的记叙中得到了艺术地呈现。
  为了这一时代的和平与安全,人类不顾一切地破坏本来就不堪重负的地球,产生了长远的祸及子孙的危险,这样的做法值得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末段,作家把人类短视的安全观与长远的危险性作比后,这样写:“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也许是狼的嚎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富含哲理的话语不仅是提醒,是利奥波德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方式的良好建议,更是敲响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警钟。它的言外之意应该是:人,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我们并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没有什么两样,我们必须像山那样学会思考,不要愚蠢地去试图改变自然,而只能顺应它。
  读完全文,不仅有种大彻大悟的感觉,更被作家这种异于常人的视角与诗化语言的魅力所深深折服。
  (责任编辑韦淑红)
其他文献
善于从一些小腐小贪、小官小事上,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梳理分析乡镇乃至县委领导在政治站位、政治觉悟、政治责任等方面存在的偏差,是否真正做到了对标看齐、同频共振、步调一致。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十九大后中央纪委发文,从2018年到2020年持续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
出題人:江小白  难度:★☆  答题人:众小编  你参加跑步比赛,追过第二名,你是第几名?追过最后一名,你是第几名?
1  男孩把头从队伍里转过来,望着新来的老师。我有恨意。他说。我有恨意时就是这种眼神。他觉得这样说还不够酷,又把右手圈在眼睛上,戴上独眼龙望远镜似的,冷冷地补了一句:我是咸鱼眼。  男孩第一次见到新来的老师,是在几天前,课间休息时,他走进教室,发现多了一张陌生面孔。你有没有见过这么大的蚊子?他经过她身边时,信手比划了一下。我见过了,都可以放到屁股下面骑了。哪儿呀?她转过身,好奇地打量着他。他指了指
三国中的曹操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的人生信条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以“奸绝”著称。随着《三国演义》电视剧的普及,这种认识“深入人心”,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认识《短歌行》中真正的曹操造成了障碍。光凭借注释,很难矫正人们根深蒂固的认识,所以需要补充《三国志》、《资治通鉴》中曹操的相关材料。还原曹操,是理解《短歌行》的前提。  (一)《三国志》、《资治通鉴》中的曹操。  1.
人的煩恼大多因为“事与愿违”。想年轻健康,却要面对老病死;想亲人团聚,却要爱别离;想成功发达,却所求不得。事与愿违,可能是努力不够,可再努力;可能是因为方法不对,可改进方法;事与愿违还常常可能是因为愿望本身不合实际——不是“事与愿违”,而是“愿与事违”,是愿望本身错了。错误的愿望即是“贪图”。这时只能放下贪图,放下错误的愿望和执着。这才是许多解脱的开始。  (小宝摘)
摘要:隐喻具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话语蕴藉特征,归根结底是一种个人性的存在体验,具有生存论的现实依据和维度。身处抗战的生死场,萧红凭借隐喻的艺术将目光聚焦于老人、女人和孩子,不论是在生与死的极点考验母性,尖锐地触及人性,还是由性切入乡村社会,完成文化价值判断和批判,抑或是发掘出生的真相和死的必然,完成对个体的悲悯书写,萧红的人物隐喻书写都始于修辞隐喻而止于存在隐喻,從艺术直觉出发直抵生存真相,和鲁
笔者去山东杜郎口中学学习,听到一个故事,杜郎口中学的校长崔其升有一次听到学生的言论,“老师讲的课,还没我们自己讲得好呢!要他们干什么?”这给了他深刻的思考,经过深刻的思考,崔其升决定让当时教学成绩最差的一位老师做一个大胆的实验,他没有把自己的考虑对这位老师和盘托出,怕伤了老师的自尊,只是说希望这位老师对课堂教学作一些调整,提高教学质量,此后,崔其升经常跟班听这位老师的课,与其商讨教学技巧。节骨眼上
雨林深处,一只变色龙遇上了麻烦,他的的颜色出乱子了。  “讨厌!”他苦恼地说,“趴在黄色的花上,我应该变黄色,可是你瞧瞧——我变成红的了!”  变色龙不甘心,还想再试试。他跳到石头上,变成了蓝色带粉点儿。  他走到草丛里,变成了橘黄色!全错了,真是乱七八糟的!  恰巧猴子和笔尾獴溜达过来,看到变色龙,他们说:“变色龙,今天你的颜色不对劲啊!”  “我的颜色全乱了!”变色龙叫起来,“都是因为昨天晚上
“谁要是想教学生,却不按照他们能领会多少,而是按照教师所希望的多少,这完全是愚笨的行动。学生所要求的是扶持,而不是压迫;而且教师,就好像医生一样,只不过是病人的仆役,而不是其主人翁。”这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担任中学校长时,对一堂所谓“优课”的评价。读着夸美纽斯掷地有声的教诲,“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呼声更嘹亮地响彻耳畔,静心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我强烈地意识到:要想真正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率,让学生成为
9月4日,中国驻布基纳法索大使馆一封情真意切的劝告信让一位意图徒步穿越非洲的鲁姓网友引发关注。在这封信里,使馆领事语重心长地劝道:“勇敢不是鲁莽……提升对人生价值的感悟并不意味着以生命为赌注去试探危险的边界”,试图让这位网友放弃接下来的陆上旅程,乘机回国。  原来,今年4月,中国驻马里大使馆就曾对鲁某执意前往马里中北部地区进行过多次劝阻,并对外发出领事提醒。不过,这次提醒并未让鲁某停下腳步,他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