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请求行为策略的中亚留学生汉语语用能力发展研究

来源 :现代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zhiqiangge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书面的开放式语篇补全测试,对中亚五国汉语言专业留学生“请求”言语行为策略发展情况进行考察,探讨中亚留学生汉语语用能力的发展。研究结果表明,初级汉语水平中亚留学生的请求中心语话语策略、外部辅助策略水平和语用策略总量低于中高级水平中亚留学生,且初级中亚学生在以上方面均与汉语母语者有显著性差异。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中高级中亚留学生请求策略水平较初级中亚学生有所发展,但在很多方面仍与母语者存在显著差异。这反映了语用策略能力培养和语用教学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将发展汉语交际能力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目标的必要性。
  关键词:言语行为;请求策略;交际能力
  1966年Hymes提出交际能力概念,Canale & Swain(1980)的研究丰富了Hymes的交际能力理论。刘珣(2000:295-296)指出,对外汉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2008 年,国家汉办颁布了《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明确规定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课程教学的总目标是具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郑通涛(2017)指出,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学界对有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目标进行了探讨,学者们达成共识,认为应将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定为漢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总目标。
  策略能力是交际能力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Canale & Swain(1980)的研究,策略能力是指掌握言语和非言语策略,补救交际中断,加强交际效果。策略能力反映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交际能力。这里我们将探讨中亚五国来华留学生请求言语行为策略能力,主要回答两个问题:
  1.中亚留学生的请求策略水平与其整体汉语水平呈现怎样的关系,请求策略水平是否随着汉语水平而发展?不同汉语水平学习者的请求策略水平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2.不同汉语水平中亚留学生的请求策略水平与汉语母语者是否有差异?请求策略水平是否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而越来越接近汉语母语者?
  一、研究设计
  (一)请求行为策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1.“请求”言语行为
   请求指的是那些具有明确目的话语,其目的是表明说话人意欲用话语影响听话人的行为,也就是让听话人做某事。
  2.“请求”言语行为策略
  (1)“请求”中心语策略
  请求策略即实施“请求”行为的方式和手段。Blum-Kulka et al.(1989)指出,直接策略中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十分明显,所以表达起来就简单明了,不容易产生歧义,但是某些简单明了的句子在某些场合中却容易给人留下生硬或违反常规的感觉。规约性间接策略是命题内容(意义)和语言形式结合在一起来传递言外之力。非规约性间接策略,无论是命题内容、语言形式还是语用之力,在原则上都是开放性的,没有形式上的限制,听话人可以对非规约性间接策略(暗示)作出不止一种理解与解释,同时不得不进行推理以理清说话人的真实意图。这样说话人就避免了承担公开提出某一言语行为的责任。
  直接请求策略,是指发话人直截了当地向受话人发出请求,通常使用祈使句、陈述句来实现,比如“……吧”,“最好……”,“应该……”等。
  间接请求策略主要包括规约性间接策略和非规约性间接策略。
  规约性间接策略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第一种方式是询问对方的能力、意愿和请求的可能性。询问式策略包含询问的前提条件,询问受话人的能力、意愿或可能性。多用疑问句式来实现,句中往往出现“可不可以、能否、可否、是否可以、是否、能……吗、能不能”。第二种方式是用提建议的方式表达请求。主要用“要不、你看这么样、不如、为什么不”等词语。
  非规约性间接策略,也称“暗示策略”,是指发话人的表达含蓄委婉,话语多为暗示性言语,话语意思具有多重性和非具体性,即语用模糊性。受话人需要根据交际的语境作出判断其是否是请求行为。一般不会出现规约性间接策略中的特定词汇,采用的句式也不确定。
  (2)外部辅助策略
  辅助策略是利用语境辅助言外之意表达的手段。它既可以位于中心行为语之前,表示试探和搭讪,如“你今天有空吗?”之类的话语;也可以位于中心行为语之后,表示承诺回报,如“请你吃饭”之类的话语。
  (二)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的测试对象是大连外国语大学汉学院的中亚五国留学生(来自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根据他们所在的教学班级(初级/中级/高级班)和HSK级别、分数,将其分为初级水平组、中高级水平组。初级水平组24人、中高级水平组21人,年龄在16~30岁之间。为将中亚留学生的数据与汉语母语者进行对比,我们还收集了30位汉语母语者的基线数据。这些母语者都是中国本科生,年龄、教育背景与中亚留学生被试相近,便于我们进行比较分析。
  (三)研究工具
  1.被试背景信息调查问卷
  被试背景信息调查问卷,分为问卷1和问卷2两部分。问卷1:中亚学习者背景信息,要求被试填写年龄、性别、学习汉语时长、在中国居住时长、HSK考试级别等信息。问卷2:汉语母语者的背景信息(年龄、性别等)。
  2.语篇补全测试(Discourse completion test)
  本次研究采用书面的开放性语篇补全测试,以考察被试的请求言语行为策略能力。测试题目提供具体的情景描述,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写下自己的真实回答,长度不限。例如:
  你和朋友在一个饭馆吃饭,你们买了一瓶酒,可是酒瓶打不开,你想让服务员帮忙打开。你会说:
  
  考虑到初级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及汉语阅读的困难,测试中的答题指令及情景问题除了以汉语呈现外,还附有拼音、注释。同时,为避免部分学生可能存在的汉字书写方面的问题,规定被试可以选择用拼音或者汉字来完成任务。汉语母语者的测试卷全部为汉文,并要求用汉字作答。   (四)数据收集与编码
  本次研究共调查中亚留学生47名,发放问卷共47份,收回有效问卷45份,其中初级班24份,中、高级班21份。调查汉语母语者30人,收回有效问卷30份。
  本研究借鉴Blum-Kulka et al.(1989)、Zhang(1995)的研究成果,同时根据本研究的特点和需要,制定了编码方案。由研究者本人和两位课题组成员分别完成测试答案的编码。经统计,编码者之间信度为0.90,针对编码有分歧的部分,三人共同商议决定最终编码方案。编码完成以后,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中亚留学生请求言语行为策略统计
  在中亚留学生请求言语行为中,正确使用的语用策略有中心语话语策略(直接策略、规约性间接策略)和多种辅助策略。不同汉语水平中亚学生的正确策略情况比较,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中亚五国初级学生平均使用直接策略4.46次,中高级学生平均使用直接策略3.81次,中高级学生的直接策略使用频次比初级学生有所降低,但是仍多于中国学生。中亚五国初级学生平均使用规约性间接策略2.42次,中高級学生平均使用规约性间接策略3.67次,中高级学生的规约性间接策略使用频次比初级学生有所提高,与中国学生有一定差距。中亚五国初级学生平均使用辅助策略3.50次,中高级学生平均使用辅助策略4.90次,中高级学生的辅助策略使用频次比初级学生有所提高,与中国学生有较大差距。
  中亚五国初级学生的语用策略总量是10.38次,中高级学生的语用策略总量是12.38次,中高级学生的语用策略总量比初级学生增加,但仍不及中国学生。
  从上述统计可知,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中亚五国中高级留学生正确使用的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辅助策略和语用策略总量都较初级学生有所提高。
   再看中亚留学生请求策略使用情况组间比较,具体如表2所示:
  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在直接策略使用方面,中亚五国初级学生与中国学生之差为1.492,p=0.000<0.05,存在显著性差异;中高级学生的直接策略水平发展很快,与中国学生已无显著性差异。
  在规约性间接策略使用方面,中亚五国初级学生与中高级中亚学生之差为-1.250,p=.004<0.05,存在显著性差异。中亚五国初级学生与中国学生之差为-2.650,p=0.000<0.05,存在显著性差异;中高级学生与中国学生之差为-1.400,p=.001<0.05,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虽然中亚五国中高级学生比初级学生在规约性间接策略方面有明显发展,但是中高级学生与中国学生仍有显著差距。
  在辅助策略使用方面,中亚五国初级学生与中国学生之差为-5.800,p=0.000<0.05,存在显著性差异;中高级学生与中国学生之差为-4.395,p=0.000<0.05,存在显著性差异。
  从语用策略总量上看,中亚五国初级学生与中国学生之差为-6.958,p=0.000<0.05,存在显著性差异;中高级学生与中国学生之差为-4.952,p=0.000<0.05,也存在显著性差异。
  (二)中亚留学生请求言语行为策略的发展趋势
  根据上文统计结果来看,中亚五国中高级汉语水平学生请求行为中的直接策略水平、规约性间接策略水平、辅助策略水平、语用策略总量均比初级汉语水平学生有所发展。其中,中高级学生的直接策略水平已经与中国学生没有显著差异,规约性间接策略水平虽与中国学生有显著差异,但相对于初级中亚学生来说有明显进步。中高级学生的辅助策略和语用策略总量与中国学生仍有明显差距。
  三、中亚留学生请求言语行为中的语用失误
  社会权势、社会距离、礼貌等是影响言语行为的重要社会因素,中亚留学生的社会权势意识、社会距离意识、礼貌意识在请求言语行为中有明显表现,这也体现在语用失误上。
  (一)社会权势方面的失误
  在“职员向老板请假”情景中,有的学生不注意双方的权势关系,请求行为不够尊重,过于直接和生硬。例如:
  (1)老板,现在我有事,以后来。
  (2)张经理,今天我有问题,要向你请假。下个星期我加班并完成都你任务。
  (3)老板,我现在有非常急的事儿,所以要请假。
  (4)老板,我知道我们的公司现在很忙,但我有事,请您让我请假。
  (5)张经理,我知道我们的公司最近很忙,但是我必须要请假,回来时,我可以加班。
  (二)社会距离方面的失误
  在“请陌生女孩帮拍照片”“向陌生女性问路”情景中,交际双方是陌生关系,有些初级学生的请求显得过分直接、不够礼貌,这反映出部分初级学生的社会距离意识较为薄弱。例如:
  (6)你帮我拍个照。
  (7)同学来拍我在这个雪景。
  (8)美女,帮我拍照一下。
  (9)对不起,请您帮我做照片。
  (10)请你帮我拍照片。
  在“请爷爷别抽烟”情景中,却过分客气,显得关系疏远。例如:
  (11)爷爷请你别抽烟这儿。
  (12)爷爷,为了列车的安全,请不要抽烟。
  (13)请爷爷不要在火车抽烟。
  (三)礼貌失误
  一些中亚留学生的礼貌意识也存在问题,在“请同屋打扫厨房”和“请爷爷别抽烟”情景中,有些学生的请求言语行为显得很不礼貌。例如:
  (14)在这儿不可以吸烟!忍住一下,马上就下车了。(对“爷爷”说)
  (15)这里是无吸烟的列车,你别抽烟了。(对“爷爷”说)
  (16)爷爷,难道你不知道在列车无吸烟吗?(对“爷爷”说)   (17)快把厨房打扫!我要请朋友吃饭。(对“同屋”说)
  (18)你应该收拾厨房。(对“同屋”说)
  (四)语气混乱
  在“请同屋打扫厨房”“请陌生女孩拍照”“请服务员开酒瓶”情景中,有些中亚留学生在使用请求语气中裹挟了“命令”的语气。例如:
  (19)今天晚上我朋友回来吃饭,您怎么也得把厨房洗干净。
  (20)你今天可以打扫厨房,我很忙。
  (21)打扰一下,您可以帮我拍一张照片。
  (22)美女,麻烦你,请帮我,拍我啊!
  (23)服务员,来吧,要你的帮助。
  (24)服务员,您可以帮我们打开这个酒瓶。
  从上述用例可以看出,中亚留学生在书面输出语料中存在多种语用失误。这些现象的存在限制了其交际能力的发展,应予以充分重视。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在培养留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时,除了要夯实语法、词语基础知识以外,还必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四、启示
  从上文的统计可以看出,中亚留学生的汉语请求行为策略表达是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而稳步上升的。中亚五国初级学生的各类语用策略水平与汉语母语者都有显著差距,说明应该在初级阶段加强汉语言语行为能力和语用能力的培养。通常情况下,初级阶段的语用教学不被重视、不够明晰,缺乏显性教学,留学生的语用知识不牢固,语用能力不突出。因此,到了中高级阶段,在请求策略的很多方面,留学生与汉语母语者仍有明显差距。策略能力是交际能力重要的组成部分,策略水平发展滞后不利于第二语言学习者交际能力的发展。这些均反映出语用策略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同时,还可以看出,在课堂语言项目操练中,中亚留学生经常会出现语用失误。而在真实交际中,语用失误就会违背会话原则,可能會冒犯交际对象,损害对方面子,产生消极后果,甚至导致交际失败。因此,汉语学习者除了掌握必要的语法和词汇系统外,还要重视语用策略能力的提高,注意语用失误。陈新仁(2013)指出,语用教学强调语境中语言使用的得体性,以产出合适、得体的语用行为为目的。课堂语用教学能够让学习者更好、更快地掌握目的语的语用特征与使用规则,比简单地接触目的语更有利于二语语用能力的发展。
  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总目标,已成为学界共识。《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也明确规定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课程教学的总目标是具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留学生的汉语语用能力和实用交际仍存在一些问题,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交际能力的培养仍需要足够重视和持续关注。因此,将培养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长期目标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修订版)[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4.
  [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3]郑通涛.复杂动态系统理论与语言交际能力发展[J].海外华文教育,2017,(10).
  [4]Canale & Swain.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J].Applied  Linguistics,1980,(1).
  [5]Blum-Kulka,S. & J.House. Cross-cultural and situational  variations in requesting behavior[A]. In S.Blum-Kulka, J.House & G.Kasper (eds. ),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Requests and Apologies[C]. Norwood, NJ: Ablex,1989.
  [6]Zhang,Y. Strategies in Chinese requesting[A].In G. Kasper (ed. ),Pragmatics of Chinese as Native and Target Language[C].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 Second LanguageTeaching and Curriculum Center,1995.
其他文献
摘 要:网络用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是网络文化的符号表征。它反映了网民对自身、社会、时代的态度,体现了国家的文化包容性和与时俱进的状态。在互联网成为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时代,网络用语的翻译对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进国际友谊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基于翻译目的论视角,选取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17年度网络十大用语”,分析译者在英译网络用语时,所采取的翻译方法和欲实现的功能间的关系。
期刊
摘 要:“大哥”本是汉语亲属称谓中的重要一员,代表年纪最大的哥哥,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哥”一词在当代社会交际中有了十分广泛的称谓对象,其词义也呈现扩大的趋势。“大哥”除了表示亲属称谓以外,由于社会称谓的缺失,“大哥”一词被广泛用来称呼陌生的男子;同时也可以特指青年女性对自己爱人的稱呼。此外,“大哥”也在一些特定的群体中用来称呼有能力、有担当的女性。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媒体时代的冲击,“大哥
期刊
摘 要: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大学生自媒体语言使用情况及态度进行调查后发现,自媒体语言已成为大学生日常沟通交流的重要交际语言,微信是使用自媒体语言最重要的平台,其次是QQ和微博。自媒体语言主要用于网络聊天,使用的语言类型丰富多样,其中使用符号型的人数最多。使用时保持着相对理智的心态,会在不同的场合、选择合适的对象使用。对自媒体语言的态度是接受并包容,能客观认识到自媒体语言的优缺点。绝大多数受访者易
期刊
摘 要:中学生作为语言的传承者和国家未来的希望,他们对语言的态度既会影响自身对语言的选择与使用,也会影响语言格局的发展与变化。通过对郴州市宜章县农村中学生语言态度的调查发现:一是对普通话“功能”和“地位”的认可度远远高于家乡话,普通话占据一定优势,处于主导地位;二是对普通话的期待程度高于家乡话,大多数学生希望自身普通话能达到熟练的水平。  关键词:语言态度 普通话 家乡话 农村 中学生  一、引言
期刊
摘 要:面子与礼貌言语在维系和谐的社会人际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同的社会文化反映不同的面子观与礼貌言语表征。中国文化自古就有众多关于面子的表达,如“颜”“脸”“面”“相”“貌”等。“礼貌”一词既关乎礼仪(即“礼”),也关乎面子(即“貌”)。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对面子和礼貌行为的研究有助于促进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人际互动模式的理解,减少或消除跨文化冲突。基于社会语用学视角,着重考察中国文化语境
期刊
摘 要:形容词的“级”是印欧语语系中重要的语法范畴,汉语中没有形容词“级”这一语法范畴,但有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的语法意义。本文通过对大量中文语料进行考察,总结出汉语形容词“比较级”的表现形式,并与英语形容词比较级作比较。通过比较发现,英语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在形式上有一定的标记性,用法更灵活,形式更多样。相对于英语,汉语形容词的比较级缺少标示性,但是汉语形容词比较级有独特的语法标记,能够借助更
期刊
摘 要:在马来西亚,由于设备短缺、师资不足等原因,来自不同语言环境、生活背景的华裔与非华裔学生往往被安排在同一班级上课。华文教学与华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同步进行,以华文教学为“主”、华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为“辅”。研究发现,在这种情况下,华裔、非华裔学生对同一词汇的掌握程度存在统计意义上的非绝对差异。其中,带有强烈口语倾向的马来西亚华语与汉语同形异义词是较为典型的案例之一。  关键词:马来西亚华语;汉
期刊
摘 要:基于BCC语料库,对副词“的确”与“实在”的相关情况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在不同的语境中,“的确/的确是”“实在/实在是”的情感色彩有异有同。“的确”与“实在”的否定和转折用法也有不同。通过分析这些异同,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参考与帮助。  关键词:的确;实在;对比分析  一、引言  “的确”与“实在”是一对有共同特点的虚词。我们先看在一些词典对两词的解释。吕叔湘(1999)《现代汉语八百词
期刊
摘 要:目前,人们对东北方言中“精”的性质认识不一,主要分歧在于“精”到底是词缀还是程度副词。从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的角度来看,由“精”构成的词类为状态形容词;从词缀的意义和形式的角度来看,“精”由于缺少周遍性,不宜看作词缀。因此,东北方言中的“精”既不是词缀也不是程度副词,而是词汇性的构成成分。  关键词:东北方言;“精”;词汇性构成;词缀;程度副词  一、引言  目前,人们对东北方言中“精”的认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框架理论为基础,结合唐诗《静夜思》及其德译本,探讨原文与译文的框架互动与转换机制,以期拓展認知语言学在翻译中的适用范围。研究发现:原文框架与译文框架存在框架保留、框架嵌入以及框架置换三种语义框架互动模式;由于原文作者与译者之间存在文化背景和类型学差异,原文框架与译文框架之间多呈现嵌入与置换框架模式;作为汉语经典外宣的重要途径,把握唐诗的意合特征是提高译文品质、保留中国汉语文化特色的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