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思归程》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hong18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雨思归程》,它饱蘸着浓浓的中华深情,以清溪般的文笔叙述了360年间,台湾阿里山邹族与河南邓州“台湾村”之间的血脉渊源,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作者吴天玺是郑州台资企业协会副会长,父母原籍为河南信阳、开封,1949年到台湾。吴天玺在台湾出生,自幼父母给她讲了太多太多中原文化和故乡亲人的故事。1991年,她怀着对祖国大陆和故乡的眷念,随同父母回到河南创业、定居。涉猎邓州“台湾村”信息的第一时刻,她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热忱。于是,她穿梭于阿里山与邓州“台湾村”之间,开始了历时5年的探访、考证。
  历史的真相渐渐完整起来:原来当年在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军旅里,有一位阿里山邹族的青年,名叫依那思罗,随郑成功部将黄廷到邓州屯垦。为报答黄廷的知遇之恩,践行“侍奉终生、马走人随”的诺言,依那思罗在邓州结婚生子。后来,他又随施琅将军的部队入台,带着两个儿子回到阿里山。部队返回大陆时,他的这两个孩子被奶奶留了下来。百年之后,其六世孙陈阿让又随捻军过邓州,他借机离队找到“台湾村”,与村里的陈道平等人一夜长叙,所说与邓州“台湾村”陈家代代相传,竟然惊人地一致。此后,两地便杳无音信。三百年来,“台湾村”有一首口口相传的葬歌:“爹呀(娘呀)!回去吧,返回故土,穿越大海,回到台湾,那里有阿里山,那里有日月潭,那是咱的家园。山也清,水也甜,列祖列宗盼团圆。”台湾阿里山的邹族人,也世代思念着在大陆的亲人。2009年12月18日,河南中原文化宝岛行巡访团一行三百多人共赴阿里山,举行拜祖认亲活动,两岸的高山族后代在离散360多年后又聚首在一起。此情只当人间有,长歌感天动地来。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离散、思念、寻根、团聚,这是贯穿中华民族根脉的永恒主题,是一种无比伟大的精神力量。我们无时不在思念着去台同胞,他们也像吴女士一样深情地思念故乡。河南省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有1亿多人。河南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3000多年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河南是中华姓氏的主要发源地,70%的姓氏发源于河南。河南物产丰饶,是重要的经济大省,商机无限。目前,豫台经贸已达168亿美元,在豫台商投资项目达2002家,累积利用台资100亿美元,政府也制定了保护台商权益的法规,豫台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的前景十分广阔。
  兩岸在经历60年隔绝之后,豫台交流相当热络,许多台胞回到河南投资置业,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中华民族经历了太多的屈辱,帝国主义、殖民者在祖国大地上留下了累累血债!如今完成两岸的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了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历经磨难的中华子孙,也应该有这种智慧!
  吴天玺女士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她不仅仅怀着浓浓的中华情、孜孜不倦地为两岸高山族的认亲团聚奔波、甘做奉献,而且当她看到“台独”分裂、“去中国化”的恶浪在岛内甚器尘上时,她就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把这件事与中华民族的团结联系起来,她的感情有了新的升华。火热的激情在她心中燃烧。她把这段血脉情缘写成了18万言的书,定名为《风雨思归程》,2009年在台湾用简体字出版。她的行为,对于两岸高山族的认亲、归宗和两岸和平统一都功德无量。2005年7月,邓州“台湾村”村民们做了一件精美的玉雕摆件放在吴天玺女士的案头,上面描绘了亲人团聚那一刻的动人场景,并刻诗一首:
  两岸邹陈百年离,
  世代相盼悲伤泣。
  路遥屏障谒亲难,
  徒涉达帮觅族迹。
  连接亲缘甚称奇,
  族人闻声皆欢喜。
  无私奉献德可歌,
  汗洒两岸为统一!
  这本书以邓州“台湾村”、阿里山高山族后裔的寻亲思归和吴天玺一家思归返乡为架构,展开叙述,娓娓道来,使人读起来像看电视剧一样,有很强的可读性,艺术上也是成功的,我想读者也会喜欢这本书的。我相信,这本《风雨思归程》一定会在增强两岸的亲情、促进两岸的往来汇合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其他文献
晚清以来,西方关于中国的观察文本层出不穷。从卫三畏的《中国总论》、盧公明的《华人的社会生活》,到明恩溥的《中国乡村生活》,西人的研究不仅包含着对异国的好奇,还有传教等复杂因素。在西方的有色目光下,中国形象难免遭受歪曲。而中国对此的回应,起初是沉默,后逐渐发声,出现了陈季同《中国人自画像》、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和林语堂《吾国与吾民》等作品。随着更多华人自觉投身到向西方介绍中国社会的行列,对西人偏见
期刊
位于晋南地区黄河、汾河交汇处的后土祠,是一处具有悠久历史的祠庙,方志中记载“其祠庄严宏巨,为海内祠庙之冠”。当地的后土崇拜由来已久,金以前盛行国家祭祀,金元两朝改为皇帝派官员祭祀,明清时代“沦为”民间信仰,文化内涵丰富而厚重。本文拟以后土崇拜的渊源、祭祀沿革为主线,探究后土祭祀由皇家主持转为官方推行并最终成为民间信仰的变化过程及其缘由。  关于晋南地区后土崇拜的研究,学界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其中一些
期刊
刺桐城的沿海有一个港口,船舶往来如织,装载着各种商品,驶往蛮子省的各地出售。这里的胡椒出口量非常大,但其中运往亚历山大港以供应西方各地所需的数量却微乎其微,恐怕还不到百分之一。刺桐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买卖的盛况令人难以想象。([意大利]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梁生智译,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第217页)  刺桐港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甚至可以说就是
期刊
丧葬仪式是重要的民间礼俗活动,仪式主体多,程式反复,参事者众多,鼓乐并进,在各地传统文化中已形成一种家族信仰体系。在整场丧葬活动的进程中,丧葬的礼制体系贯穿其中,礼乐、祭祀物品的运用及街坊邻居的参与均与其核心体系相伴相生,并服务于此。鲁西南民间木版罩方画便由此应运而生。  罩方画是基于当地丧葬纸扎制作产生的一种木版画形式。鲁西南地区历来重视丧葬仪式的庄严隆重性,其传统仪式繁复琐碎,仪式所使用的工具
期刊
祁承?(1565-1628),字尔光,号夷度,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他一生藏书宏富,“所藏几与宛委山等”,为著名的江南藏书楼澹生堂主人。历任知县、知府等职,天启二年(1622年)任兵部员外郎,后又任河南按察佥事等职。在任期间积极推行劝业农桑、整修水利、赈灾救荒、推行清丈、平赋税等惠政。事迹见于《明史·艺文志》、雍正《浙江通志》、同治《苏州府志》等。居乡期间,他积极参与地方公益事业,造福
期刊
青木正儿(1887-1964)是现代日本一流的汉学家,也是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的顶梁柱之一。青木出生于本州西南端山口县下关一个世代悬壶之家,父亲是饱读汉籍的医生,曾师从中津藩儒者白石照山学习朱子学和汉诗,颇具汉学修养。行医之余,居家以读汉籍、吟汉诗为乐。受这一家风熏陶,青木正儿自幼对中国文化就有浓厚兴趣,中学时代开始亲近中国古典文学,成年后他选择中国文学作为专业乃至终身追求。  1908年,青木
期刊
江苏省吴江市有黎里古镇,古镇的中心街上有一座闻名遐迩的“赐福堂”,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603平方米,建筑面积2862平方米。整座建筑布局既遵循传统礼制,又具有自身特色,是同时代、同类型中的上乘之作,具有颇高的建筑、艺术与历史研究价值。2006年6月,赐福堂以“柳亚子旧居”的名义成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赐福堂的由来  赐福堂全称“周赐福堂”,本是清乾隆朝工部尚书周元理在任期间所建的私邸,
期刊
2018年8月,是李白凤先生仙逝40周年。白凤先生的学术思想、人格魅力令人敬仰,人生境遇又让人唏嘘不已。再读先生文集,心情仍然无法平静,思绪追随着先生的文学创作回溯。  2014年8月,李白凤先生百年诞辰之际,河南大学出版社推出《李白凤文集》三卷本,分别是《李白凤新诗集》《李白凤诗词集》《李白凤小说集》。每次捧读,“未尝不临文嗟悼”,先生与郭沫若、茅盾、巴金、柳亚子、戴望舒、周作人、沈从文、田汉、
期刊
大约在1934年,父亲刘朴(字伯荣)辞去江苏无锡国学专科学校的续聘,回到湖南大学任教。长沙著名的明德中学是他的母校,校长又是他的好友,他便受邀在明德中学兼课。  湖南大学位于长沙城湘江对岸的岳麓山下,而明德中学在长沙城北,两地相隔较远,父亲单身住岳麓山,母亲带我们兄弟姊妹住在明德中学。中学安排我们住进校园里的一座小白楼,用现在的话来说,就等于住进一所别墅了。  当时有一种说法是“北有南开,南有明德
期刊
2000年以来,本人以全部精力从事中国家谱资料的整理与研究,主编《中国家谱总目》(“十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与专著《中国家谱通论》(“十一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先后出版。《中国家谱总目》与《中国家谱通论》均先后荣获国家新闻出版奖、上海哲学社科优秀著作奖等多项省部级以上奖项。这些主要是汉族家谱研究。2009年,本人进入古稀之岁,开始重点对中国少数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