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包含多重源扩展拱类型的太阳射电运动Ⅳ型爆发

来源 :中国科学(A辑) | 被引量 : 15次 | 上传用户:tradinga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中国国家天文台(NAOC)高时间分辨率射电宽带频谱仪观测到了一个复杂的太阳射电运动Ⅳ型爆发,通过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太阳射电望远镜(SSRT)高空间分辨率观测资料的对照,发现这是一个稀少类型扩展拱引起的射电运动Ⅳ型爆发,并发现射电源空间结构的振荡和移动可能与射电辐射时间结构的脉动有关.此外,该爆发还伴生射电多重长周期脉动现象,这意味着在一个大的扩展拱中,包含多个不同尺度的磁结构.该Ⅳ型爆发是归因于扩展拱中捕获的高能电子的同步加速辐射,而多重准周期脉动则是归因于等离子体谐波辐射.
其他文献
介绍在加速质子的谱演化、加速电子的束特征、γ射线谱分类、正负电子湮灭线的时变特征、高能延迟事件、以及在耀斑动力学过程和连续辐射起源等太阳高能物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新结果。
期刊
中国科学院“九五”基础研究重大项目,“23周峰期太阳活动及近地空间效应的观测和研究”(Storm23)推动了我国在23周太阳活动峰期天文学、空间和地球科学多学科的交叉和合作. 这一重大项目包括7个互相联系的课题.它们是太阳磁场、速度场观测和太阳灾变事件产生的磁活动机制研究(负责人:邓元勇,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太阳灾变事件中初始能量释放过程、离子加速、传播及与背景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负责人:甘为
期刊
利用在美国基特峰天文台观测到的一个谱斑的高质量光谱,包括Hα,Hβ,CaⅡH和K线以及红外三重线等7条谱线轮廓,考虑到太阳谱斑的精细结构,构造了二元模型,对3个不同的填充因子分别给出了相应的热元模型,热元与冷元的加权平均,能较好地再生观测到的7条谱线轮廓.还简要讨论了太阳大气日冕底部的柱密度mo,宏观湍动速度ν等参量对填充因子以及对加权后的谱线轮廓的影响,同时把二元模型同一元的半经验模型进行了比较
期刊
对22个完整太阳黑子周滑动月均值资料,进行了时间归一化处理,使活动周的相似性更加明显。对归一化后的黑子周进行了本征模分析,结果表明,用前5个本征模可以很好地拟合出这些黑子周的变化,根据第23周前半周的滑动黑子月均值资料预测了该周后半周黑子数的变化。预测指出,第23黑子周(按滑动月均值)将持续127个月,于2006年12月结束,其最小黑子数估计为6.2。
期刊
2000年9月14~18日紫金山天文台赣榆站观测到一个小δ活动区,它发展迅速,15~17日中在磁反变线有一立体绞缠暗条,磁轴同赤道成85°。16日产生一个较大的耀斑,3B级,有较强的地球物理效应。利用向量磁图反推出磁力线分布,QSL立体图分析发现在暗条附近有一零点或交叉点,这可用来理解这大耀斑的形成和强抛射。
期刊
根据谱线形成深度理论中的贡献函数的物理意义,将从线心到线翼观测到的连续波段组成的二维Hα日面耀斑图像进行了三维重构。所用到的贡献函数是对应表面出射辐射强度的函数。它表明了大气的不同层次对于表面辐射量的贡献或逃逸光子数目在视线方向上的深度分布。对2001年3月26日的一个Hα日面色球耀斑前后两个时段进行了三维图像重构,从而展示了其在视向上三维形态结构的演化过程。
期刊
基于对一组初发于可见日面的日冕物质抛射的源区研究,证认两类太阳大尺度磁场结构,指出这些大尺度磁场结构是太阳磁场的内禀分量,它们的不稳定性、向外膨胀和抛入行星际空间的过程,是导致日冕物质抛射的基本过程。这两类大尺度太阳磁场结构是联结太阳南北半球两个活动带的巨磁环和巨暗条(暗条通道)及与之相关的磁场结构。后者在光球全日面磁图和综合磁图上,表现为排成两列的相反极性的黑子或谱斑磁场,其磁场极性反变线(磁中
期刊
日冕磁绳灾变与日珥喷发、日冕物质抛射、双带耀斑等太阳爆发现象密切相关.采用直角坐标下的二维三分量理想MHD模型,对全开放背景磁场下的日冕磁绳的平衡特性进行数值研究.磁绳由光球浮出并进入日冕,其轴向磁通和环向磁通由单一的“浮现参数”控制.对于已进入日冕的磁绳,人为改变它的轴向磁通和环向磁通,并通过时变数值模拟使整个系统达到新的平衡态.结果表明,当磁绳的浮现参数、轴向磁通或环向磁通小于某一临界值时,磁
期刊
设定了电子脉动事件的含义.从2001年3月16日的一个慢速、晕状(Halo)CME入手,而后收集了几十个事件,分析了CME,太阳高和低能质子事件,太阳耀斑电子脉动事件和地磁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太阳质子事件可视为CME到达地球的表征事件,而电子脉动事件又可视为太阳质子事件,特别是低能太阳质子事件的表征事件;不仅快速CME会给地球带来剧烈的影响,慢速CME对地球的影响更经常,也不可忽视;绝大多数E
期刊
在1998年11月28日的X3.3级耀斑和CME的共生事件中,利用我国的太阳射电宽带快速频谱仪、日本野边山射电日像仪和偏振计、Yohk0h以及SOHO卫星等观测数据,发现该事件的两个重要特征:(1)X射线和EUV冕环明显呈现出环与环的相互作用,并形成扭曲磁环的结构,这和Amari等人关于耀斑和CME事件起源的理论计算比较吻合.(2)射电观测呈现频率的缓慢漂移,日像仪观测到的射电源也具有相应的运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