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有卢仝饮茶七碗: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茶味是蒸得极好的,连品七碗,便飘飘欲了仙。
湖北恩施
湖北恩施,一段被烟雨朦胧浸在骨子里的土壤。
东连荆楚,西临渝黔,南接潇湘,向北,还摸了摸神农架的角。于是养了一方好茶,唤作玉露。茶生五峰,山有空灵。山在这里,茶在那里,嗅的是自然。有温和的气候,充沛的雨量,朝夕云雾缭绕,滔滔清江环抱;眨一下眼等一次暮云合璧,便在平峪地、砂壤土里绿出一春玉露,摘叶蒸香。
它又被叫作“玉绿”。其叶“外形紧圆挺直,色绿如玉”,故落名恩施玉绿。后来大概是时间泡出了它的味道,新茶入水的工艺越发的香鲜爽口。蒸茶后其叶紧圆光滑,色泽苍翠绿润,毫白如玉,有记载:“外形白毫显露,色泽苍翠润绿,形如松针,汤色清澈明亮,香气清鲜,滋味醇爽,叶底嫩绿匀整”,故改名“玉露”。于是乎,这款别具一格、品质特色的恩施玉露,流传开来,成为独特、唯一的存在,远销大洋彼岸,饮出湖北恩施墨色山水的艺术。
玉露茶并不骄脆,反而柔出了湖北恩施的风情,浓绿的叶色是五峰这座山最基础的墨色。山水情也并不孤独,一芽一叶,一朝一露,若中国独有的水墨,而泼墨后又不是黑白基调,这符合恩施的层峦,符合少数民族的文化,温柔出苗族少女的面容和老年人手有拙茧的茶香。真要是把这里看成一幅茶墨山水画,用一首诗说来:
一山有四季,
十里不同天。
一茶读一页,
千卷有风情。
古香玉绿
相传陆羽蒸茶,写过玉绿。《茶经》记它是为数不多的“蒸青绿茶”。当水浸入叶丝,看它若游龙浮生,婷婷悬浮杯中,继而沉降杯底,似玉下落,闻气清香,带入的画面感,莫不是那年那月那时陆羽一道瘦马天涯的独醉,无谓名利,杯水玉绿。
恩施玉露的杀青是唐代绵延下来的方法,就像这款茶绵延的味道,已经经久不可代替。自唐时即有“施南方茶”的记载。明代黄一正《事物绀珠》载:“茶类今茶名……崇阳茶、蒲圻茶、圻茶、荆州茶、施州茶、南木茶(出江陵)。” 恩施产茶,历史悠久。远在宋代,这里已有茶叶生产。恩施玉露之创作,始于清康熙年间。当时恩施芭蕉黄连溪有一蓝姓茶商,垒灶研制,其焙茶炉灶,与今日之玉露茶焙炉极为相似。所制茶叶,外形紧圆挺直,色绿,珍贵如玉。到三六年,湖北民生公司,与黄连溪毗邻接壤的宣恩县庆阳坝设厂制茶,出茶香鲜味爽,外形色泽翠绿,毫白如玉,格外显露。
于是这恩施玉露,开始远销国外,以香气高、味醇爽、汤明澈、叶柔嫩、条匀齐且细紧圆直似针,受国内外市场青睐,恩施玉露分春茶、秋茶、夏茶,最被日本欣赏。称其做“松针”。落脚在东京的茶馆,坐下看泡茶的艺术,经沸水冲泡,芽叶复展如生,平伏完整,茶叶在杯中悬浮而渐渐下落,汤色嫩绿明亮,如玉露,与落水沉龙截然不同。香气清爽,滋味醇和。观其外形,赏心悦目;饮其茶汤,沁人心脾。
醉茶玉露
若是让我说这玉露的性格,我只能说,它是醉人的。
玉露生长在五峰便开始醉人。先用茶色一墨一墨地渲写恩施,融入阡陌巷道的人文,卷帘起风茶香云中,醉在这里的雨后,取一瓢雨露热了茶叶,落英缤纷,能让记忆安静地流淌,茶有灵性,是在这里淋漓尽致地活跃。
苗族姑娘采下那一叶一芽也是醉人,恰当的季节,自然吹得五峰空明,不骄不躁。山歌可以嘹亮一段历史,信手拈来的是片片鲜叶,取支笔,若文人那般斯斯文文地记下来,千卷不解其情,万字难述心醉。
蒸青煎茶的时候也醉,这里醉得不慌不乱,因为在蒸茶这门艺术面前,永远的历史感和源远的文化气息只能让自己秉着呼吸去等结果。一套套流程,一步步操作,有条不紊地走了这么几千年的时光,而我触目煎茶之后,那一饼饼翠绿,默默地祈祷。
饮茶更是容易醉人,先不说饮。单单水落叶丝的那一刻,就值得记忆,有人用大笔大笔的修辞写它再次张开生命力的美,我倒觉得不如焦距自己的目光,看它又一次复生后的张力。玉露本身就能醉在艺术里,想牢牢地刻上时间和文化的印记,仅这么一瞬间足够。等它张弛出力量,那么品就成了最醉的美。最初说了,卢仝引了七碗,自觉飘飘欲仙。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爱茶成痴,醉叹生生不息。
有人说恩施玉露讲究心性,品茶时若能达到宠辱偕忘,怡然自得,任其天地悠悠不尽,沧桑藐藐无绝,便可成百岁不老之人,至于渔樵于江渚,侣鱼虾而友麋鹿,又何憾焉?????虽是夸张了,但是说能虔诚的醉在恩施玉露绝不为过,从它发芽到水泽若玉,醉茶玉露。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茶味是蒸得极好的,连品七碗,便飘飘欲了仙。
湖北恩施
湖北恩施,一段被烟雨朦胧浸在骨子里的土壤。
东连荆楚,西临渝黔,南接潇湘,向北,还摸了摸神农架的角。于是养了一方好茶,唤作玉露。茶生五峰,山有空灵。山在这里,茶在那里,嗅的是自然。有温和的气候,充沛的雨量,朝夕云雾缭绕,滔滔清江环抱;眨一下眼等一次暮云合璧,便在平峪地、砂壤土里绿出一春玉露,摘叶蒸香。
它又被叫作“玉绿”。其叶“外形紧圆挺直,色绿如玉”,故落名恩施玉绿。后来大概是时间泡出了它的味道,新茶入水的工艺越发的香鲜爽口。蒸茶后其叶紧圆光滑,色泽苍翠绿润,毫白如玉,有记载:“外形白毫显露,色泽苍翠润绿,形如松针,汤色清澈明亮,香气清鲜,滋味醇爽,叶底嫩绿匀整”,故改名“玉露”。于是乎,这款别具一格、品质特色的恩施玉露,流传开来,成为独特、唯一的存在,远销大洋彼岸,饮出湖北恩施墨色山水的艺术。
玉露茶并不骄脆,反而柔出了湖北恩施的风情,浓绿的叶色是五峰这座山最基础的墨色。山水情也并不孤独,一芽一叶,一朝一露,若中国独有的水墨,而泼墨后又不是黑白基调,这符合恩施的层峦,符合少数民族的文化,温柔出苗族少女的面容和老年人手有拙茧的茶香。真要是把这里看成一幅茶墨山水画,用一首诗说来:
一山有四季,
十里不同天。
一茶读一页,
千卷有风情。
古香玉绿
相传陆羽蒸茶,写过玉绿。《茶经》记它是为数不多的“蒸青绿茶”。当水浸入叶丝,看它若游龙浮生,婷婷悬浮杯中,继而沉降杯底,似玉下落,闻气清香,带入的画面感,莫不是那年那月那时陆羽一道瘦马天涯的独醉,无谓名利,杯水玉绿。
恩施玉露的杀青是唐代绵延下来的方法,就像这款茶绵延的味道,已经经久不可代替。自唐时即有“施南方茶”的记载。明代黄一正《事物绀珠》载:“茶类今茶名……崇阳茶、蒲圻茶、圻茶、荆州茶、施州茶、南木茶(出江陵)。” 恩施产茶,历史悠久。远在宋代,这里已有茶叶生产。恩施玉露之创作,始于清康熙年间。当时恩施芭蕉黄连溪有一蓝姓茶商,垒灶研制,其焙茶炉灶,与今日之玉露茶焙炉极为相似。所制茶叶,外形紧圆挺直,色绿,珍贵如玉。到三六年,湖北民生公司,与黄连溪毗邻接壤的宣恩县庆阳坝设厂制茶,出茶香鲜味爽,外形色泽翠绿,毫白如玉,格外显露。
于是这恩施玉露,开始远销国外,以香气高、味醇爽、汤明澈、叶柔嫩、条匀齐且细紧圆直似针,受国内外市场青睐,恩施玉露分春茶、秋茶、夏茶,最被日本欣赏。称其做“松针”。落脚在东京的茶馆,坐下看泡茶的艺术,经沸水冲泡,芽叶复展如生,平伏完整,茶叶在杯中悬浮而渐渐下落,汤色嫩绿明亮,如玉露,与落水沉龙截然不同。香气清爽,滋味醇和。观其外形,赏心悦目;饮其茶汤,沁人心脾。
醉茶玉露
若是让我说这玉露的性格,我只能说,它是醉人的。
玉露生长在五峰便开始醉人。先用茶色一墨一墨地渲写恩施,融入阡陌巷道的人文,卷帘起风茶香云中,醉在这里的雨后,取一瓢雨露热了茶叶,落英缤纷,能让记忆安静地流淌,茶有灵性,是在这里淋漓尽致地活跃。
苗族姑娘采下那一叶一芽也是醉人,恰当的季节,自然吹得五峰空明,不骄不躁。山歌可以嘹亮一段历史,信手拈来的是片片鲜叶,取支笔,若文人那般斯斯文文地记下来,千卷不解其情,万字难述心醉。
蒸青煎茶的时候也醉,这里醉得不慌不乱,因为在蒸茶这门艺术面前,永远的历史感和源远的文化气息只能让自己秉着呼吸去等结果。一套套流程,一步步操作,有条不紊地走了这么几千年的时光,而我触目煎茶之后,那一饼饼翠绿,默默地祈祷。
饮茶更是容易醉人,先不说饮。单单水落叶丝的那一刻,就值得记忆,有人用大笔大笔的修辞写它再次张开生命力的美,我倒觉得不如焦距自己的目光,看它又一次复生后的张力。玉露本身就能醉在艺术里,想牢牢地刻上时间和文化的印记,仅这么一瞬间足够。等它张弛出力量,那么品就成了最醉的美。最初说了,卢仝引了七碗,自觉飘飘欲仙。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爱茶成痴,醉叹生生不息。
有人说恩施玉露讲究心性,品茶时若能达到宠辱偕忘,怡然自得,任其天地悠悠不尽,沧桑藐藐无绝,便可成百岁不老之人,至于渔樵于江渚,侣鱼虾而友麋鹿,又何憾焉?????虽是夸张了,但是说能虔诚的醉在恩施玉露绝不为过,从它发芽到水泽若玉,醉茶玉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