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反沉默螺旋”现象分析

来源 :青年记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h8886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传播学界的经典理论,但在新的舆论传播环境下,“反沉默螺旋”现象出现.在新媒体时代,“反沉默螺旋”一方面有效地避免了“多数的暴虐”现象的发生,维持着网络社会的生态平衡;另一方面,也存在被一些非理性少数派利用的情况,从而成为极端性舆论轰炸的工具.因此,探索“沉默的螺旋”与“反沉默螺旋”之间的张力关系,理性看待新媒体舆情,是当下新媒体舆论传播研究的重点.
其他文献
学位
宣传、新闻、传播,这三个词的意思不同.宣传是政治性的,新闻是社会性的,传播是技术性的,厘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以为很重要,也很有必要.rn如果没有思想,没有价值观,没有路线,没有“主义”,没有斗争,那就没有政治,没有政治,也就搞不了宣传,马克思主义是讲思想、讲价值观、讲主义、讲路线斗争的,因此,马克思主义讲政治、讲宣传、讲真理;不讲政治宣传,不讲真理,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这是第一点.
期刊
媒体融合是技术飞跃带来的深刻变革,更是媒体在党中央战略谋划下实现的创新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就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作出深刻阐述,提出明确要求.学习这些重要论述,可以帮助媒体人建立起媒体融合发展的坚定信念、立场、观点和方法.
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培养什么人”一直都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问题.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格外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掘墓人”,寄希望于越来越多“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有针对性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其中,培养什么人关乎目标,如何培养人关乎路径,为谁培养人关乎立场.
期刊
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研究国际传播的会议,体现了国际舆论斗争和新闻传播研究在当下的重要性.近期学界业界召集一系列会议,也旨在解决现实问题.rn疫情以来,西方利用自身话语权及在文化市场的优势地位,借各种事件抹黑攻击中国,形成了“政府定调、媒体炒作、政客爆料”等一整套固定动作.在此背景下开展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研究工作非常重要.
期刊
互联网正在重建个体、社会、媒介之间的连接方式与关系结构,为我们重新理解文化产品带来了新的语境.作为媒介的文化产品其具体作用机制表现为三个方面:为个体认识“地方”搭建桥梁,触发消费者情感认同和推进文化话语权的表达.
智能媒介终端的使用带来了主体的“形变”,媒介使用从“多中心”走向“再中心化”,与阅听主体深度连接,使得主流媒体进入个体的物质空间,实现精神空间的融通;嵌入主体的社会空间,强化文化认同,提高融媒体产品的影响力.
大家常讲近四十年以西方为代表的主流新闻理论有一定的政治偏向,有很强的现代化意识形态指向,甚至是冷战意识指向.我的感受是,这些政治偏向和它在知识质量上的低水平是挂钩的——为了与冷战的现代化意识形态保持一致,为了将西方市场新闻业的规范塑造成普适性原则,它们往往会对历史材料进行大幅度的筛选和重组.比如,在主流的新闻历史和理论叙述中,特定时代和环境中的欧美新闻业被描述为逐步开放进步的、新闻本位的、专业主义的.我们需要对复杂的历史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压低知识质量的反智过程.
期刊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在今天的中国提出这样的任务,可谓正当其时、恰逢其时.这种战略性课题,放在过去不大可能提出来,即便提出来也不大可能完成.而今天不同了,这样的课题既有必要提出,也有可能完成.
期刊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