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时代价值探讨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时代价值探讨

来源 :决策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yang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具备极强的开放性,不但为马克思生态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还为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化解指明了具体的方向,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本文就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时代价值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马克思生态哲学;生态问题;时代价值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尤其是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以后,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严重,主要反映为生态问题的爆发与不断恶化对人类的发展及生存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在近代工业文明时期,因为人类对于自然资源过度的开发、利用,导致了世界性的生态环境问题。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需充分掌握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一、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概述
  (一)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所有哲学自然观探索的关键问题。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是对传统哲学自然观的“取其精华、去其槽粕”,在严格遵守唯物主义准则的前提下,批判性地汲取了黑格尔与劳动中介相关的论述,认可自然界的客观存在性以及其相较于人类的领先地位。与此同时,在具体实践环节精准掌握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实践成果当中归纳出人与自然发展的基本规律,概括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无法离开社会的环境而存在,是以具体的个体并且凭借相应的社会状态而存在于各式各样的社会关系当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是人与自然关系不断恶化的重要反映。要想从根本上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就需要杜绝人类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过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妥善解决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
  二、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时代价值
  (一)指导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时代价值首先表现为指导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综合性的工程,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依存,共同组成了生态文明的统一体。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就是树立起牢固的生态文明价值理念,推动以往相对滞后的价值理念转向生态文明理念;制度为实现物质与精神层面的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生产模式的变革创新、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着生态文明制度的创建完善以及生态文明价值理念的树立。唯有遵守系统的基本准则,由系统层面着手对生态进行管理,完成好生态文明所有层面的建设工作,才可以建设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社会。
  (二)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
  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提出,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则需确保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两大系统间保持稳定的物质循环。违反基本的自然规律必定会导致灾难,人与自然之间爆发出的各类矛盾,其实都是源自于不合理、有违自然规律的经济发展模式。所以,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时代价值还反映在其对于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的促进方面。在以往,经济发展对于自然资源有着极强的依赖性,过度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往往采取粗犷型的经营方式,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循环经济发展方式严格遵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寻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共赢。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启发人们,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以及对物质利益的追求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运用,此类行为严重违背了自然发展的基本规律。人类社会要想有序、稳定地发展,首先就需妥善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杜绝以往那种粗犷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构建起“资源—产品—再资源”的循环发展方式,让能源与物质处在不间断的循环过程中,达到对于自然资源的循环运用。
  (三)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美丽中国建设是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双赢的主要渠道,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新阐述,同样是全新的希望与追求。美丽中国建设所指代的并非是纯粹的“碧海蓝天、山清水秀”,而是需要在推动文化与经济共同发展的过程中,高度重视社会发展的具体状况与广大民众的生活水平、质量。在美丽中国建设的具体环节,需要全面掌握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核心价值,在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上,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长期秉持科学发展观,为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而不断努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有着指导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理论依据的时代价值。现阶段,我们国家正面對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需充分发挥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时代价值,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水华.从“对象性关系”到“物质
  变换关系”——论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逻辑发展[J].生态经济,2014,30(1):186-190.
  [2]徐水华,刘勇.论马克思生态哲学思
  想的内在生成逻辑[J].前沿,2011(5):185-188.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2019年11月以来在党中央领导下,各级党委和政府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工作的经验启示为引子,通过对突发事件的分类、特点和应急运行的步骤进行分析,提炼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五个方面核心要素:及时报告、精准研判、科学决策、组织执行、信息公开,并进一步提出完善应急体系、强化应急管理工作的四个着力点:增强思想认识、加强体系建设、开展能力评估、提高干部能力,以期加强突发事件应急體系和能力建设,进而推
期刊
【摘要】本文以某省政策性基金运营状况为切入点,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提高财政资金投资效率,确保基金政策目标实现,以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及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政府性基金;绩效评价;政策评价  政策性基金与商业基金最大的不同在于目标导向,商业基金完全以经济结果为导向,而政策性基金在兼顾经济结果的同时,更关注政策导向与社会效益。  一、存在的问题  某省产业基金设立于20
期刊
【摘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的新形势下,国有企业作为党执政兴国的重要依靠力量,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中心工作深度融合意义重大。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地质路基设计研究处紧扣高质量发展,在探索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中心工作深度融合的实现路径方面积极行动,通过实践取得了一些有益经验:深化思想融合,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基础;深化载体融合,激发
期刊
【摘要】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线教学成为当前教学工作的主要方式。笔者以Y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教学团队为例,分别从“课前、课中、课后”介绍其做法,给高职院校如何更好地开展在线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课前;课中;课后;在线教学  在全民战“疫”的特殊时期,Y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教研室积极响应“延期不延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精心准备,攻坚克难,紧密围绕“课前、课中、课后”,在疫情期
期刊
【摘要】21世纪以来,互联网逐渐呈现出多样性、互动性强的特征,因此,巧妙运用新媒体技术有利于红色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播。本文对新媒体时代延安枣园革命旧址如何扩大红色文化传播影响力进行探究,重点分析了延安枣园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以期扩大红色文化的传播影响力。  【关键词】新媒体;红色文化;UGC;文化传播;互动2.0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强调传承好“红色基因”以及发扬革命精神的重要
期刊
【摘要】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长期以来引领推动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进步。近年来,聚焦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这一战略目标,围绕“老家河南”品牌,河南虽然在提升中原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对优秀文化资源挖掘不够、各文学艺术门类发展不均衡、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不多等问题也十分突出,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河南实际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对于切实提升中原文化
期刊
【摘要】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积极推进《建筑设备基础》课程思政改革,强调“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并重,本文以“管材的认识及选择”内容为例,介绍了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和专业素养。  【关键词】《建筑设备基础》;课程思政;价值引领;专业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
期刊
【摘要】近年来,浙江省在突出生态保护、统一规范管理、清晰资源归属、创新经营管理和促进社区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笔者通过调研发现,浙江省内涉林自然保护地比重较大,因此本文在梳理自然保护地内林农生存现状的前提下,试从细化林地确权工作、保障经营权的流转以及公益林分类补偿三个方面保障自然保护地内林农的权益。  【关键词】自然保护地;林农;林权;公益林
期刊
【摘要】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妇女工作方面的一系列探索,尤其是在妇女文化启蒙方面的实践,使陕甘宁边区妇女的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实质性改变。受到文化启蒙后的女子成长为革命女性的有益经验,更是推广到其他革命根据地,大范围解放妇女的同时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为民主革命时期党的群众工作与中国妇女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妇女;婚姻 ;解放  民主革命时期,文化建设是妇女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妇女文
期刊
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超复杂时期,既是新旧两个时代的交会时期,即旧的工业化时代正在走向终点,新的智慧化时代正在全面展开的时期,也是两种冲击影响的叠加时期,即世界经济转入衰退萧条、新产业革命已在各个领域展开的时期。在这种超复杂形势背景下,河南工业面临重建新型产业体系的历史选择,如何抵御和应对这场撼动根基的冲击震荡,如何破解今天的生存和发展困境,如何确定明天的方向和道路,是“河南制造”实现转型升级、重构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