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傅斯年先生的“史料即史学”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insun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笔者在研读“历史学理论与方法”的相关资料时,常为一个问题所困惑。相当多的论著在谈到“史料学即史学”这个论断时,往往认为,“在历史上确曾有人以崇尚史实即是历史学的说教,来反对理论对史学的指导地位。我国清朝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盛行的‘乾嘉学派’对历史就专一主张训诂考据史料,不事义理分析;后来又有人提倡‘史料即史学’的历史研究宗旨。但是,他们都忽视了前边我们所说的一个事实,即史料尤其历史文献,既然是由主题的人所记述,就难免掺杂着许多记述者的主观色彩和成分,这里除了其他一些偶然因素外,归根到底是这些记述者的阶级局限与时代局限所致”。这里所说的“史料学即史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理论?是谁提出来的呢?
  “史料学即史学”是时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提出来的。1928年,他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集中发表了《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原文是:
  历史学和语言学在欧洲都是很近才发达的。历史学不是著史;著史每多多少少带点古世中世的意味,且每取伦理家的手段,作文章家的本事。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所以近代史学所达到的范域,自地质学以至目下新闻纸,而史学外的达尔文论,正是历史方法之大成。
  在这里,傅斯年明明白白说的是“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是将“近代史学”与“古世中世”的“著史”作比较,说明“近代史学”是“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并没有泛泛而谈“历史学只是史料学”。
  而更系统阐述傅斯年“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观点的是《史学方法导论》,该书的“史料略论”篇、“中国及欧洲历代史学观念演变之纲领”篇详细地阐明了傅斯年对中西史学历史变迁的认识,由此可窥见傅斯年的史观。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傅斯年认为,司马迁的《史记》传信存疑以别史料,能作八书,排比列国纪年,“若干观念比19世纪的大名家还近代些”。欧阳修的《五代史》不是客观史学,而《集古录》“下手研究直接材料,是近代史学的真工夫”。欧阳修的《五代史》、朱熹的《纲目》代表中世古世的思想,司马光的《通鉴》则能利用无限的史料,考订旧记。“宋朝晚年一切史料的利用,及考定辨疑的精审,有些很使人更惊异的。照这样进化到明朝,应可以有当代欧洲的局面了。”在《史学方法导论》中,傅斯年先生更进一步说明,“在中国详述比较史料的最早一部书,是《通鉴考异》。这里边可以看出史学方法的成熟和整理史料的标准。在西洋则这方法的成熟后了好几百年,到十七八世纪,这方法才算有自觉的完成了。”由此可以看出,傅斯年虽然认为中国史学发达甚早,并将宋代史学的诸多特征指为新史学,实际上却是以欧洲近代的新史学作为标准,来反证中国的史学发展程度。
  那么,傅斯年认为的新史学是如何呢?傅斯年早年留学欧洲,曾留学英、德,学习西方社会、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并深受兰克学派的影响。学界一般认为傅斯年先生的史观是兰克学派在中国的分支。兰克学派认为,历史学的根本任务在于说明真正发生过的事情,要想探明历史的真相,只有穷本溯源,研究原始资料。他们认为当事人或目击者提供的证据是最珍贵的,档案、古物一类的原始史料乃是历史的瑰宝。治史者要持“不偏不倚”的态度,让史料本身来说话。这样历史学才能成为科学。
  作为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学人,傅斯年先生有着那个时代学者特有的教育经历。幼时在私塾学习中国传统的“经”“史”,在北大上学时被胡适“用科学方法整理国故”的思想深深折服,以后留学欧洲,亲身体验“欧风美雨”的洗礼,接受着当时最“时髦”的思潮。在深深地理解了几千年来中国旧史学被封建伦理道德、纲常名教所束缚,中国知识分子被奴化的现实后,傅斯年坚决主张,旧史学是把史学作为传道的工具,大肆宣扬君权神授以维护封建统治,而新史学就是要打破旧史学,实实在在地做学问,不再沦为封建伦理的附庸。与此同时,五四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想流派都被介绍进入中国,它们相互交锋,激烈争论。傅斯年反对利用史学为普及这个运动、那个主义服务,力图保持历史学的纯粹的科学认识功能,“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文词,不是伦理,不是神学,并且不是社会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作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或那个主义”。因此他强调纯就史料以探史实,反对对史料妄加解释,认为只要把材料整理好,则事实自然显明。他说,“我们反对疏通,我们只是要把材料整理好,则事实自然显明了”,“使用史料时第一要注意的事,是我们但要问某种史料给我们多少知识,这知识有多少可信,一件史料的价值便以这一层为断,此外断不可把我们的主观价值论放进去”。在面对几千年的旧史学和各种花样的新思潮时,在对中西史学的对比思考中,傅斯年找到了他所认为正确的史观,即实证主义史观,并在回国后在创办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工作中,积极鼓吹,希望“要科学的东方学之正统在中国”。方法论确立了,具体应如何操作呢?傅斯年先生说:
  我们可以把一句很平实的话作一个很概括的标准:(一)凡能直接研究材料,便进步。凡间接地研究前人所研究或前人所创造之系统,而不繁丰细密地参照所包含的事实,便退步。上项正是所谓科学的研究,下项正是所谓书院学究的研究。……(二)凡一种学问能扩张它研究的材料便进步,不能的便退步。……(三)凡一种学问能扩充它作研究时应用的工具的,则进步;不能的,则退步。
  在这里,傅斯年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对新史学发展的建议:研究直接材料、扩张研究材料与扩充研究工具。
  许多批判傅斯年“史料即史学”史观的学人,往往从这个角度出发,认为他的“史学只是材料的堆积”,“……推论是危险的事……材料之外我们一点也不越过去说”,是资产阶级的唯物史观的和形而上学,有些不可知论的嫌疑,不可能得出规律性的结论,也谈不上史论的进一步结合。更有学人将“只讲微观认识一些个别的历史现象”作为傅斯年的“史料学即是史学”论断的弊病,这多少有些曲解了他的本意,因为他虽然反复强调史料的作用,但从未否定史观,只是他从不空谈史观。在傅斯年1935年所写《闲谈历史教科书》对此有所阐述。他说:编历史教科书与编算学、物理等教科书有绝不同之处,“算学与物理科学是可以拿大原则概括无限的引申事实的。这个凭藉,在地质、生物各种科学已难,在历史几不适用……物质科学只和百来种元素办交涉。社会科学乃须和无限数的元素办交涉,算学家解决不了三体问题,难道治史学者能解决三十体?若史学家不安于此一个庞氏所谓‘天命’(庞加赉,Henri Poincare,认为可以重复出现的事实,如元素、种类,使科学得以发展),而以简单公式概括古今史实,那么是史论不是史学,是一家言不是客观知识了。在一人著书时,作史论,成一家言,本无不可,然而写起历史教科书来,若这样办,却是大罪过,因为这是以‘我’替代史实了。物质科学中,设立一个命题,可以概括无限度的引申命题……大约有三个领导的原则。第一项,列定概括命题,以包涵甚多引申的命题与无限的事实。第二项,据切近于读者的例,以喻命题之意义。第三项,在应用上着想。这些情形,一想到历史教科书上,几乎全不适用。第一项固不必说,历史学中没有这东西。第二项也不相干,历史上件件事都是单体的,本无所谓则与例。第三项,历史知识之应用,也是和物质知识之应用全然不同的”。由此可见,傅斯年不是“轻视理论指导”,而是认为在史学研究中,历史事实是特殊、个别的事例,事实之间往往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不能用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原理来套在史学研究中。要“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绝不能自己想当然,凡事都硬往上套。
  新中国成立后,史学研究领域在展开了对“史料即是史学”的批判之后曾刮起一阵“以论带史”之风,对史实的研究全套在这个理论框架之下,过分强调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对我们的史学研究带来了简单化绝对化的倾向。如今,史学界已经对这种倾向有了强烈的反思,但是还不够,如果能将傅斯年先生“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的话真正落实,“史学即是史料学”将不再是对“史料学派”的批判,而是史学发展的真动力。
  (本文编辑 谢宁)
其他文献
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是一个关注、分析经济力量如何影响传媒体系、传媒行业和传媒机构,探寻出版、广电、网络等具体传媒行业的内在经济机理及其对传媒文化的作用规律的研究领域。在过去数十年中,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并广泛开展。近年来,中国传媒业在国内外宏观环境和相关产业政策的影响下,正快速经历市场化、产业化转型,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因此在中国获得愈来愈多的关注。中国政府对文化体制改革战略部署的明
本次语文项目学习设计于我国新冠疫情接近尾声之际,我们一直倡导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所以疫情中,笔者也曾搜集相关时事材料作为教学载体,带领学生探讨疫情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可是,由于素材缺乏一定的典型性,整个教学过程呈现出杂乱的状态,对于学生的触动也是片段式的。李煜辉说:“语文教学的主要载体还是具有典范性的文学作品,我们要抓住根本,依托经典阅读构筑牢固的防线,培养学生对真假、善恶、美丑的辨识力,让学生具
2009年元旦刚过,我高兴地去北京师范大学英东楼543室见我的导师林崇德教授。手捧着《我的心理学观——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我急着翻看正文内容时。听到导师说“封笔著作”,我一下蒙了,在我心目中,林崇德教授永远蒸蒸日上的,怎么就封笔了呢……  读完了这部50多万字的著作,我思考万千。现在,我还不时地翻阅其中的片断。    一部娓娓道来的叙事学术著作    “心理学观”、“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
读“80后”散文家韩晗的新著《布拉格之夜——一个作家的蜜月札记》(九州出版社2014年1月版),令人有移步换景之感。在书中,作者用明白晓畅、洗炼自如的语言与文化散文的创作方式,站在时代的高度,描绘了捷克的文化、历史、艺术、政治等独特的人文风景,并从大文化视角客观分析了捷克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对中国发展的启示,认为不同的国家应该拥有不同的发展方式,“道路自信”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软实力”。  与时
关于当代文学在新世纪以来的颓败,论者多从外部找原因,以为市场经济及其带来的新的文化生产、消费方式是主因。这个外部原因自然重要,但衡量文学是否颓败,还要有一个内部指标。那就是:文学精神的丰盈程度。从这个指标来看,当代文学自新世纪以来的颓败就更加触目惊心。因为,对许多作者而言,文学早已不是志业,而是职业,甚至是商业。正是这种内部认知的位移,导致文学精神的萎缩,文学品格的陷落。其表征是文学认可度的降低。
八九个年轻男子竖起大拇指朝向你笑着,其中几个十足还是个孩子。他们一身戎装,满满地挤在一辆开往滇西抗日前线的军车上,目光似乎不全是对着相机镜头。哦,那是对着欢送他们的中国老百姓——用作一本书的封面与封底的这幅照片,穿过65年的历史尘埃,紧紧地揪住了我的心,脑中顿时闪现爱伦堡对1941年6月22日凌晨牺牲于希特勒突然袭击的苏联红军年轻士兵的描述:那一天,他们还来不及用鲜花和亲吻向恋人表达爱情……  苏
旅游,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窗口。打开旅游这扇窗,《地球的故事》系列为您呈现窗外的世界景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忙碌的人类每天都在勤恳地为自己的前途而奔波劳累,这种忙碌的感觉也许是我们普通人的常态,但不能算作一种“生活的消费”。旅游,就是我们的身体和心灵同时在路上,在旅行的途中,我们留下脚印,收获友情,领略各式风情,看遍这神奇的蓝色星球上每天发生的异彩纷呈的故事。所有的故事来自人类的探索,更需要人类
近日翻看十年前的《读书》杂志,读到康正果先生《浮世的炎凉风光》(1995年第11期)一文。文中,作者提到晚明色情文化泛滥的原因时说:“很多学者往往喜欢把淫书的盛行归罪于当时社会的全面腐败。”他认为这夸大了现实生活中的淫风与色情出版物大行其道的因果联系,并认为出版牟利的动机是不可忽视的。  康先生的讨论主要围绕《金瓶梅》展开,而我由此却想到了民国时期的性文化兴起问题。民国时期,有关性问题的著作大量涌
国家典籍博物馆集中展陈空间位于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建筑面积 11549 平方米,拥有展厅 10 个,是依托国家图书馆宏富馆藏,以展示中国典籍、弘扬中华文化为主旨的国家级博物馆,不仅是国内首家典籍博物馆,也是世界同类博物馆中面积 较大、藏品较丰富、代表性展品较多的博物馆。  国家典籍博物馆是图书阅览的一种新形式,是以收藏、保护、宣教、研究为主要职能的新的学术平台和文化交流平台,其的建立可以使博物馆与
中古时代时局动荡,许多文人死于非命,历仕北齐、北周、隋三个王朝的著名诗人薛道衡(540-609)就是其中一位——他在70岁时被隋炀帝杨广(569-618)杀掉。  《隋书·薛道衡传》载,隋炀帝上台后,薛老由检校襄州总管调任播州刺史,不久即上书请求退休,炀帝不同意,召他进京,准备另行安排为秘书监;而薛老到京以后,特别呈上《高祖文皇帝颂》,把今上的父皇隋文帝杨坚(541-604)大大歌颂了一番,不料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