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液限黏土工程特性及改良试验研究

来源 :路基工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ul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浙江高速公路沿线天然高液限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路用性能及不同含水率下石灰、水泥掺量的改良效果.结果 表明:当含水率较低时,增大击实功,压实度显著提高,而含水率超过最优含水率后影响不明显;土体在未浸水情况下CBR值较高,CBR值随含水率的增大呈递减趋势,浸水后强度明显降低;掺石灰与水泥后击实曲线明显变缓,使得改良土具有更为宽阔的压实含水率区间;石灰和水泥对高液限土CBR值的提高、线膨胀率的降低效果显著,但石灰改良土的线膨胀率远小于水泥改良土,石灰改良土水稳性更优,综合分析,4%石灰掺量改良效果最优.
其他文献
依托某高速公路软地基土处理工程,对工程现场路基软土性能指标进行检测,提出了水泥石灰钢渣碎石夯扩桩加固方案,并与传统水泥搅拌桩加固方案的机理进行对比分析.在对比两种软基土加固施工工艺的基础上,明确水泥石灰钢渣碎石夯扩桩设计方案的重点参数和关键工艺;对水泥石灰钢渣碎石夯扩桩试验段进行承载力检验和沉降变化监测,明确其软基土加固的有效性;最后,对比水泥搅拌桩和水泥石灰钢渣碎石夯扩桩的工程造价和施工效率,佐证了水泥石灰钢渣碎石夯扩桩设计方案的经济性和总体优势.
依托四川省某软土路基分级填筑工程(5级),通过在路堤中部剖面布设沉降管和在坡脚布设水平测斜仪的方法,监测分级填筑过程中的路基变形指标;采取实测沉降值和单日最大侧向位移双指标沉降控制方案,拟合验算各级填筑的最佳沉降时间节点;计算标准沉降时间对应的单日最大侧向位移并验证其规范性.结果 表明:软土路基在分级填筑施工过程中会发生沉降变形和横向变形,最大值一般在路堤中部填筑面和某填筑深度坡脚处;第1级到第5级填筑对应的标准沉降期分别为32,79,130,192,305天;标准沉降时间对应的单日最大侧向位移分别为0.
对不同橡胶颗粒掺量的TDA黄土混合物进行变水头渗透试验,分析混合物以最大干密度配比时渗透系数的变化规律;研究TDA黄土混合物作为路基填料、渠道填料的水理特性.结果 表明:随着时间增长,TDA黄土混合物的渗透系数逐渐减小,且变化幅度由剧烈趋于缓和;孔隙比对渗流作用影响与颗粒联通性、最小粒径有关;掺量小于20%的混合物与素黄土渗透性质接近,而当掺量大于30%后,黄土与橡胶颗粒契合度降低,渗透系数增长明显,呈指数变化模式;掺量为20%~30%时,渗透系数先减小后增大,防渗最佳掺量约为25%.
为研究一体机技术在沥青路面层间黏结性能,运用ABAQUS有限元模拟分析不同超载和刹车工况下的层间拉应力和剪应力,并研究了沥青路面层间黏结的技术需求,对比了传统黏层施工技术3种状态(未受破坏、受到破坏、受到污染)下的黏结强度.结果 表明:超载和刹车对层间应力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刹车对层间应力影响更为明显;提出了超载+刹车极限受力状况下沥青路面层间黏结强度的技术指标要求,即复合件拉拔和剪切强度分别不小于0.2,0.5 MPa;传统施工受到污染和破坏两种工况下层间黏结强度均不能满足技术指标要求,而一体机技术可以
依托南京地铁4号线一期工程徐金区间隧道下穿京沪高铁联络线及仙宁铁路项目,运用理论分析与现场变形观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铁路路基在盾构隧道施工期及工后期的沉降规律.研究表明:Peck沉降理论计算的地表沉降极大值发生在两个隧道中心对应的地表处,随地层损失率的增加而增加,具对称性;与一般黏性土或者砂性土不同,软土地质条件下盾构隧道穿越高速铁路路基引起的沉降量主要发生在工后,沉降比率最大达75.64%,沉降稳定时间长、沉降槽的深度和宽度较大;实际观测的沉降值远大于理论计算值,受施工影响沉降槽曲线呈现出非对称性.研究
为验证和修正规范中规定的超高值(最大值及推荐值)在货车专用匝道应用的合理性,分析对比点质量-刚体(PMR)与点质量-悬挂(PMS)计算模型的优缺点,提出适用于大货车专用匝道的超高计算模型;参考日本规范,建立货车专用匝道的超高与横向力系数分配模型,并提出推荐值.运用Trucksirn仿真软件,验证新的力学计算模型和分配模型提出的超高值合理性.结果 表明:新提出货车专用匝道极限最小半径相较于规范值更合理.
针对粉状沥青的成粉方法问题,系统研究了赤泥基沥青粉的成粉机理和材料配比,进行了赤泥基沥青粉固化粉土可行性验证研究,设计了赤泥基沥青粉材料配比试验和固化粉土试验.结果 表明:赤泥基沥青粉中随着赤泥掺量的增大,赤泥基沥青粉的细度和储存稳定性越好,材料配比为赤泥:沸石粉:#70基质沥青=22∶1∶10的赤泥基沥青粉在细度和储存稳定性达到最优;赤泥基沥青粉能够大幅度提高固化粉土的强度和水稳定性,可以作为低等级公路基层使用.
分析路基产生侧向变形的力学机理,采用弹性理论法和有限元法对路基坡脚处的侧向变形进行计算,并采用地下连续墙作为地基的侧向约束结构进行模型试验,监测地基不同深度处的侧向变形.结果 表明:弹性理论法的计算结果偏小,但同时说明路基的沉降计算不应忽视侧向变形的影响,路基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塑性变形是工后沉降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侧向变形是路基产生塑性变形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试验得出,地下连续墙作为地基的侧向约束结构能够有效限制地基土的侧向变形,减小地基沉降.
为确保水泥稳定碎石(CSG)基层在交通荷载反复作用的情况下不出现疲劳开裂,提出了基于结构与材料一体化控制的CSG材料强度标准的确定方法;研究了CSG基层的力学特性和疲劳特性,建立了力学强度增长模型、力学指标间的关系模型和疲劳方程;推荐了四川省典型沥青路面抗疲劳断裂的CSG基层强度标准.研究发现:CSG的各项强度指标都随养生龄期呈非线性增长,采用骨架密实结构有利于提高CSG的力学强度.提出的力学强度增长方程可以准确预估不同龄期CSG的力学强度;提出了控制疲劳开裂的CSG基层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标准与7天劈裂强
深圳机场不停航施工区地基处理,采用管桩复合地基为主的方案,通过控制注浆压力、注浆量、压桩力、管桩桩长等指标来控制地基处理的施工质量,很好地解决了不停航施工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