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录取中的不确定性与教育获得差异——以X省为例

来源 :社会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hl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育获得差异的研究中,控制考生学业表现之后,如果性别、民族、城乡等变量系数仍然显著,这些差异是什么机制产生的?在二本线以上,差异是由录取中的不确定性驱动的,而在二本线以下,差异是由不同群体考生对不同层次教育的偏好驱动的。本文采用X省完整高考数据,刻画了不确定性的分布情况、不同社会群体应对不确定性的行为差异以及最终对教育获得差异的影响,并探讨了教育扩张等政策对不确定性的影响。本文研究成果有助于打开教育获得差异生成机制的黑箱,为教育获得差异研究带来新的视角。
其他文献
本版发表的两篇文章,是黑龙江大学工农 兵学员理论组于去年十月初写的。 这些工农兵学员上大学以来,牢记毛主席的亲切教导,不忘阶级委托,不但 上大学,而且管大学,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去年年初以来,他 们紧紧围绕如何把学校改造成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问题,刻苦攻读马列著作和 毛主席著作,学习马列和毛主席关于教育革命的一系列论述.开展评论《水 游》的活动,使他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高了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和反 修防修的能力。当教育界刮起右倾翻案风的时候,这些小将不怕讽刺,不怕打 击,发扬敢于反潮流的革命
《社会学研究》开设"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专栏""专题研究""论文""研究述评"等栏目.本刊热诚欢迎国内外学者投稿.1.《社会学研究》官网(http://www.shxyj.ajcass.org)为本刊唯一投稿渠道,编辑部不再接受电子邮件及邮寄纸质投稿.2.本刊刊登社会学各分支学科的学术论文和研究述评等,不刊登国内外已公开发表的文章(含电子网络版).学术论文以15000-22000字为宜.3.稿件第一页应包括以下信息:(1)文章标题;(2)作者姓名、身份证号码、单位、联系电话、通讯地址、E-ma
期刊
本文将休谟放在道德科学兴起的传统中,考察其方法论及形而上学的转向。本文指出,随着自然目的论秩序的式微,休谟不再借助观念推演的方法来建立解证式的道德科学,而是通过实验革命去考察普通人的思维、激情与行动的规律。休谟对同情与效用的精神机制的探究,不是在瓦解道德的自然理性基础,而是返回日常的社会生活,将道德观念置于民众的精神因果关联中去理解,揭示道德现象的内在机理。对休谟道德科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回到神学形而上学向社会科学转化的思想语境,揭示出社会学自身的精神性面相,也有助于澄清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视野和伦理
期刊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一历程丰富和拓展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和理论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深深镌刻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进的光辉史册中.
儒家的人伦思想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已逐步走入了社会科学范畴。其中“关系本位”成为社会学家研究的核心。然而,对于“关系”的理论建立是否需要借助西方社会理论或放入本体论与认识论去讨论,关系到该理论建构的方向选择。有研究表明,以天人合一为框架的中国文化偏重于关联宇宙论,即以阴阳关系构成来认识世界。本文就此提出,儒家的社会理论是由“对偶生成”为起点建立的一种具有价值导向性的关系运作理论。
“社会(科)学本土化”或“去西方化”思潮反对西方知识霸权,主张社会科学知识的多元性,这种诉求具有正当性。但这种诉求是建立在传统实在论的基础之上的,其立场构成了一种地缘多元主义,这种地缘多元主义在追求知识多元性的同时放弃了知识的普遍性,隐含着使知识碎片化的危险。如果我们从话语建构论的立场出发,就能够建构出一种话语多元主义立场。这种话语多元主义在鼓励解构西方社会科学的知识霸权的同时,又允许追求普适性的社会科学知识。
自20世纪初中国社会学建立以来,其学科体系的中国化或本土化就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并在20世纪80年代学科重建后成为人们争辩的焦点。作为一场具有系统性和普遍性的学术运动,社会学本土化涉及如何使这一来自西方的知识体系能够反映我们民族的传统和时代精神,并服务于中国社会的改革和建设。从这一意义来说,自20世纪30年代起,不同时期的社会学本土化或中国化运动都具有鲜明的学术性与实践性向度;而围绕本土化最核心的议题是知识的“跨情境效度问题”,其争辩基础是“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两种立场的对峙。本文作者认为,当今中国深
2019年10月2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社会建设与社会学发展高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光金研究员主持,主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中国社会发展与中国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与会学者紧扣主题,分析研判社会发展形势、明确社会学的重大研究问题、探讨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