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启明 中国赛道设计第一人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h7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上海市市政工程研究院,有一位年轻的女工程师,名叫姚启明。短短两年时间内,她从一名普通的市政工作者,成为国内设计国际赛车场的第一个中国人,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国际汽联认可的赛道设计师,为国家节约了上千万元的设计费。
  那么,是什么样的力量推动她今日的成就?是什么样的因素促成她今日的成功?
  


  “我只是在一个好时代里,赶上了一个好机会。”对于自己取得的超乎同龄人的成就,时年28岁的上海市市政工程研究院女工程师姚启明显得很淡然。
  
  敢于挑战:“偶然”引领她走向成功
  
  “我是偶然闯入赛道设计领域的。”2003年,在设计上海F1国际赛车部分配套设施的施工图时,姚启明和赛道有了近距离的接触。2004年2月的一天,姚启明下班后仍在单位加班,耳朵里忽然飘进“防撞墙”这样的字眼。
  “或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吧,我居然听到了同事小声的谈论。”若在平时,一向只专注于本职工作的姚启明是根本不会对同事的日常谈论过多留意的。但是这次不一样,他们是被防撞墙难住了,而当初姚启明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曾准备去美国攻读碰撞领域的博士。
  喜欢挑战的她抓住了这次机会,得以在其中小试牛刀,并以此为契机,开始了她在汽车赛道设计领域的卓越之旅。短短两年时间内,她从一名普通的市政工作者,成为第一个设计国家赛车场的中国设计师,开创了两个“第一”——
  2004年,作为总设计师,短短3个月的时间内,她出色地完成了DTM上海国际汽车街道赛赛车场从总体方案到施工图的全部设计工作,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中国汽车运动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在这次设计中,姚启明充分发挥自己GRE、TOEFL高分的英语优势,在较短的时间内遍览国际汽车运动联合会(以下简称“国际汽联”)的所有网页,灵活运用自己在防撞墙领域的积累,提出了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更加经济合理的新型赛道防撞墙结构方案。这一方案改变了国际汽联延用了几十年的赛道防撞墙设计方案,得到国际汽联安全顾问的赞赏和好评,仅材料费就为国家节约了近百万元人民币,那一年,她年仅26岁。
  上海DTM街道赛结束以后,姚启明并没有停止在这一领域的探索,而是开始向更高的目标进军。当时国内有四个国际标准赛车场,但都出自国外设计师之手。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使命感涌上姚启明的心头,中国的赛车场为什么不能由中国人自己设计?
  “我希望中国的下一个赛车场能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姚启明的这一想法得到了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以下简称“中汽联”)的大力支持。2005年6月,长春市决定兴建中国第一个F3000标准国际赛车场,设计重任交给了时年27岁的姚启明。
  “这是中汽联第一次尝试让中国人自己设计赛车场,我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给中汽联领导一份满意的答卷,才能不负厚望,在国际汽联官员的面前为中国人赢得一份尊严!同时,也给长春市政府和人民一个交代。因此,这是一次不允许失败的尝试。”
  在中国,国际标准赛道的设计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牵涉到规划、建筑、结构等十几个专业,却没有任何经验、没有任何参考资料,有的只是交出成果的最后期限!
  在最无助的时候,姚启明曾经鼓足勇气尝试着给世界知名的赛道设计公司,德国TILKE公司发了一封E-mail,向他们请教赛车场设计方面的国际规范,但是回信的内容却让她刻骨铭心:“Unfortunately we can’t give you becauseit is a part of our knowledge but of course we can do thisfor money。”(遗憾的是,我们不能给您任何答案,因为赛道设计参考规范也是我们知识产权的一部分;不过,如果您付费,我们可以给您作赛道设计。)
  他们的拒绝并没有挫败姚启明征服困难的勇气,相反激发了她内心深处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经过6个月的日夜拼搏,在中汽联有关专家、领导的帮助下,姚启明终于突破一道道难关,模拟出赛车在赛道行驶的理论走向、速度曲线、滑行轨迹和运动模型,完成了赛车场全部规划设计方案。
  作为项目负责人,姚启明永远也忘不了,在巴黎国际会议上,长春赛车场设计方案顺利通过国际汽联的安全模拟测试后,中汽联主席从法国发给她的报喜短信——中国从此正式具备了设计国际赛车场的资格。
  与会各国专家对设计方案一致肯定的同时,也不得不对中国人在这一领域取得的飞速突破表示震惊。该成果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的空白,打破了此前中国赛车场只能由外国人设计的局面,被中汽联誉为“中国汽车运动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其中,仅设计费一项,就为国家节约了近千万元人民币。
  而这只是姚启明在“副业”领域取得的成就之一二。在其“主业”——市政领域,同样是硕果累累。从2003年3月毕业参加工作至今,姚启明共参与设计、检测、评估、咨询的道路与桥梁工程项目达20多个。与此同时,她笔耕不辍,陆续发表学术论文13篇。
  由于表现突出,姚启明先后被授予“DTM国际汽车街道赛杰出贡献奖”、共青团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委员会“优秀青年突击队员”荣誉称号、上海市市政工程研究院“优秀员工”荣誉称号、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青年岗位实践成才奖”,还被选人参加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青年干部读书班。
  “她的工作,不仅打破了此前中国赛车场只能由外国人设计的局面,同时,还打破了国际上建筑行业设计赛车场的格局,为市政行业在汽车运动领域争得了新的市场,为上海市市政行业赢得了骄傲,也为我们研究院赢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上海市市政工程研究院一位领导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
  
  优秀是一种习惯:“必然”铸就她的辉煌
  
  姚启明的成功更多的是一种必然。在姚启明的成长字典里,有这样一句话:优秀是一科习惯。当良好的品行变成一种习惯时,你会惊奇地发现,想不坚持都难!
  在姚启明看来,优秀有很多层面,首先是要学会思考。平时,无论工作多忙、压力多大,每隔一段时间,她都会给自己留出思考的时间。这一点,使得她与同龄人相比,多了些成熟、历练与稳重。她说,人可以因为梦想而忙碌,但不能因为忙碌而失去梦想。从大学时代起,姚启明就养成了一种习惯:每年的元旦,都会把自己关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静心思考自己的过去与将来。
  优秀的第二个层面,是勤奋。每一次国际国内赛车比赛,姚启明都会尽可能地把它录下来。与别人看赛车时欣赏风驰 电掣的赛车、选手所不同的是,姚启明的关注点在于,从观察赛车在赛道上奔驰的路线,来分析解剖赛道。对于其工作的领域,细到什么型号的水泥、什么规格的钢筋,她都能倒背如流。回忆起自己这几年走过的历程,姚启明依然感觉往事历历在目。
  2004年上海DTM街道赛场地设计过程中,申城38度的高温天气,她头顶炎炎烈日,脚踩滚烫的沥青路面,从早上8点到晚上11点,连续十几天工作在赛道上,回来后半夜三更还要洗掉被汗水浸透了的衣服,考虑第二天的工作。“但是那时候,我似乎早已感觉不到任何辛苦和疲惫,唯一能感觉到的就是和申城气温一起攀升的责任感与成就感。”
  2005年长春国际赛车场,从现场踏勘到赛道设计,姚启明的工作时间以分钟来计算。为了更多地了解相关资料,她辗转于各地的赛车场,常常是周五晚上离开上海,周六或周日返回,以保证周一到周五依然照常上班,因而被母亲笑称“坐飞机就像坐公交”。
  两年多来,姚启明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个晚上是凌晨一两点钟才离开单位,也记不清多少个清晨天还没亮就起床工作,更记不清多少个周末一个人闷在屋子里钻研。为了工作,她放弃了近乎所有的节假日,牺牲了几乎全部和亲人团聚的时间。
  对此,“我没有任何遗憾,因为我探索的是一个对中国人来说未知的领域,我推开的是一扇对中国人来说神秘的大门。我用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了: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人也能做到。”姚启明说。
  “有人说我不懂得生活,有人说我不会享受,甚至有人笑我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其实他们都错了,我何尝不想休息,但是我所做的是一份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荣辱的工作,既然当初我选择了,我就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对所有信任我的人负责!”
  这也是姚启明成长字典里优秀的第三个层面,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据介绍,小时候,姚启明就是家里的小大人,大事小事都必须征求她的意见。幼年时萌生的家庭责任感,延续到上学以后,衍生成班级的集体感。在大学、研究生阶段,姚启明一直担任团支部书记。最让她自豪的是,大学入学一个月后,班级选举班委,一共30名同学,最后公布选票时,姚启明的票数居然是33票。连她自己都觉得诧异,后来调查才得知是因为有的同学既选她做班长又选她做团支部书记。
  姚启明没有辜负同学们的期望,到大学毕业典礼那一天,全校几十个班级里唯独姚所在的班级是毕业人数与入学人数相同的。这与她的责任心是分不开的。
  大三时,一名来自福建偏远山区的同学期末考试三门不及格,按照他以前累积的不及格科目,如果他开学补考有一门通不过就要留级,这三门不及格的科目都是很难的力学,他都没有超过30分。一个暑假的时间,怎么可能补回来?当时所有的同学都绝望了!
  力学是姚启明的拿手科目,看到这个同学绝望的眼神,姚启明一个暑假没有回家,每天从早到晚给同学补习,帮他找回自信。后来,这个同学居然三门全部高分通过补考。从那以后,他就像开了窍,学习成绩飞速直上。
  姚启明的弟弟现在中央美院考前辅导班学画,每月不菲的学习费、生活费都由姚启明负担,在她看来,这也是源于一种责任。
  1999年寒假,凌晨一点多钟,姚启明发现弟弟居然还在学画。因为画架太高,10岁的弟弟够不着,只好跪在椅子上。东北的冬夜,非常寒冷,弟弟不时地把手放在膝盖下面取暖。这一幕,强烈地震撼并打动了姚启明。
  “那时候,我就决定,自己以后有能力了一定要帮助弟弟实现梦想。”姚启明说,“囿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人的一生真正能够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是很难的,我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走了很多弯路,既然弟弟从小就对绘画有天赋,作为姐姐,我有责任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梦想,让他的人生更精彩。”
  


  姚启明成长字典里优秀的第四个层面,是要学会与人沟通。
  国际汽联高级赛道检查官兼DTM赛道总指挥Roland先生第一次见到姚启明时,说“I can’t believe the designer is a very young girl before I see you.”在没有见到姚启明之前,很多人都把她想象成头发花白的男工程师。很多人都不敢相信,眼前这个年轻的、在赛场上跑来跑去、沟通能力超强的女孩子,就是鼎鼎大名的设计师。
  工作中共事的人的年龄基本上都和自己的父母差不多,不用说经验,就是社会阅历也相差甚远,因为经常学习与人——特别是和年长者——沟通的技巧,这使得年轻的姚启明工作起来毫不逊色。
  姚启明成长字典里优秀的第五个层面,是要学会感恩。
  谈到自己取得的成绩,姚启明说得最多的是感恩。她对身边的许多人都充满感激之情,“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的领导给了我很多支持和鼓励;上海市市政规划设计研究院的领导、同事,尤其是分管我的张院长和专业师傅陈总工;中汽联的有关专家、领导毫无保留地把经验传授给我,支持我、鼓励我;还有我的父母对我的理解和支持;……正是他们,鼓励并推动我一步一步向前进。”
  
  憧憬2007
  
  目前,姚启明正在进行自动化出图的程序开发,进而推动低高度梁技术在市政工程中推广应用,同时,还在进行城市桥梁养护评价系统的研发,另外也在为国内下一条赛道的设计作准备。
  谈及2007年的打算,姚启明的规划不少,其中一个是学会开车,在下一个赛道设计中多角度去体会赛道设计的真谛;还有一些纯粹个人的想法,比如读个博士,强化管理学方面的知识等。
  有朋友笑称,“姚启明现在陷入市政工程、赛道设计、后备干部三个夹角里,忙得不亦乐乎”,对于这种说法,姚启明一笑了之。
  在姚启明看来,未来不是自己百分之百能掌控的,但进一步修炼自己却是自己能够把握的。
  
  姚启明
  女,中共党员,出生于1978年3月,辽宁营口人。毕业于沈阳建筑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2003年3月到上海市政工程研究院(现上海市政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作,先后在综合研究室和桥梁室从事道路设计、桥梁景观、交通分析、结构设计等不同专业的设计、咨询、检测和科研工作。第一个设计国际赛车场的中国设计师,中汽联外聘专家委员、《汽车运动》特邀专家。
其他文献
  介绍了德国地源热泵工业现状,并分析总结了德国地源热泵项目运作模式,在项目改造中运用合同能源管理,对阻止全球气候变暖作出了贡献,同时阐述了德国地源热泵项目新市场,从商业
  本文的课题实验对象为1.2万m2办公大楼“海泰大厦”,根据其1.2万m2冷暖负荷所需水量,水温的需求,选择了330~400m成压含水层为灌采目的层.针对国内地热源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开凿
  水源热泵技术是利用低品位的浅层地下水作为冷热源,进行冬季采暖、夏季制冷的技术。该技术具有明显的节能环保效应并实现了低位能向高位能的转化。本文主要针对天津某水源
我国对银行职工身体健康状况资料报导甚少。为了解掌握此特种人群健康状况,为防治疾病、加强保健措施提供依据,我院于1993年5—6月份对金融业某银行职员进行职业性体检。现
  通过对天津地矿珠宝公司联合应用水源热泵与深部地层储能技术进行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系统运行的分析,结合天津地区浅层地热能条件,认为该技术可应用于天津地区浅层地热
  随着空调技术的发展,水源热泵系统被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在现有的大型建筑中,一般采用方式为夏季供冷、冬季供热,很少在夏季提供制冷的同时,提供生活热水的用热。友谊宾馆专家
  本文以拟建大型水源热泵系统为例,概述了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热源井群布局和运行方案,分析了抽水试验和回灌试验结果,评估了满足水源热泵系统需水量要求及实现1∶1同层全额回
  本文对地下水源热泵地下取水时引起含水层土体颗粒运动的力学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为研究和解决地下水源热泵取水井长期运行后可能出现的井壁坍塌和井壁周围颗粒重组等实际
  本文较系统介绍了国家大剧院景观水池加热与冷却系统采用恒有源(HYY)单井循环换热地能采集技术如何设计及一个冬季运行发现的问题。在我国北方地区如此大的室外景观水池
  单井循环换热地能采集系统以地下岩土体为主要热源,其供热能力与地下温度场关系密切。本文介绍了对地下温度场的实验研究,包括数字化温度测量技术的应用和2007年全年及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