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管婴儿之母”

来源 :国际人才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da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丽珠,女,白族,1921年出生于上海,中国著名妇产科医学专家。中共党员。1944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46年—1951年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美国纽约医院、英国伦敦玛丽居里医院等机构从事妇产科内分泌、病理学和肿瘤学临床研究。1952年调入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1958年参加北京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的创建,任妇产科主任至1984年。1982年晋升为教授,1989年起担任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1986年主持国家“七五”攻关课题《优生-早期胚胎的保护、保存和发育》,培育了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
  
  1988年3月,中国著名妇产科专家张丽珠教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功培育了中国首例试管婴儿,被业界誉为“送子观音”、“试管婴儿之母”。
  
  要从事一项工作
  就要尽力做好
  
  张丽珠祖籍云南大理市喜洲,194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44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医学院,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颁发的医学博士学位。1946年赴美国留学。由于所做的癌瘤早期诊断课题当时属于世界先进研究领域,张丽珠受聘于英国玛丽居里医院,从事妇产科肿瘤及临床医学方面的研究。1950年10月,张丽珠通过了英国国家考试,获得了英国皇家妇产科学院的文凭。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英国和中国成为敌对国家。张丽珠克服了种种困难,通过中国香港回到了大陆。
  1952年,张丽珠被分配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承担五五级学生的教学工作。接受过西方教育的张丽珠讲课时,能够全英文授课,英文表达非常完美,让学生们非常佩服。她讲课的开场白通常是:“今天很高兴在课堂上和大家见面了。”充满了异国情调。
  张丽珠教授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段往事:在她刚做实习大夫时的一天晚上,她从睡梦中被人叫醒,得知抢救室里有情况。那时从她的宿舍到达急救现场要穿过好几个庭院,一路上伸手不见五指,可她顾不上害怕,振作精神,马上赶到抢救室投入工作。从那天起她意识到,医生的一生,每时每刻都不能脱离自己的医疗岗位。不论日夜,随叫随到,不能有半点疏忽。人的生命是宝贵的,而医生手里把握着的是人的生命和健康。她觉得,当一个医生面对病人的时候,也正面对着整个社会。当谈到从英国回来,为什么从事妇产科工作并研究试管婴儿这一问题时,张丽珠教授表示,人生有许多机遇问题,就像最初在“航空救国”的感召下,张丽珠考取了南京中央大学航空学院,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去成,之后才到了上海的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无论回国后从事的肿瘤研究工作,还是后来在生殖内分泌方面的研究,她的信念是,要从事一项工作就要尽力做好,要坚持下去。张丽珠教授在这一岗位上一做就是50多年。
  
  圆一个母亲的梦
  
  世界上的第一例试管婴儿路易丝·布朗1978年7月诞生在英国剑桥,她是妇产科专家斯戴普托和组织胚胎学专家爱德华合作研究的成果。1960年美籍华裔学者张明觉曾用兔子卵体外授精,将胚胎移植到另一只兔子的子宫内,一窝小兔子由此诞生。
  据文献报道,中国台湾于1985年4月、中国香港于1986年12月各有1例成功范例,这些都是外国专家带着全套设备去那里实施的。
  在当时仅有的几个成功案例中,所使用的技术都是腹腔镜取卵。而张丽珠和她的研究小组通过对大量病例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内地的情况与上述地区的情况有所不同:中国内地的输卵管不通病症,有31.3%是由结核病引起的,盆腔内有重度粘连。在这种情况下,用腹腔镜根本看不到卵巢表面,看不到卵泡所在,术者需伸手进去摸到卵巢,摸出卵泡,才能穿刺取卵。最初“张丽珠们”采取的就是开腹取卵的办法,随后,这一技术发展为阴道B超引导下用一根针取卵的方式。
  张丽珠教授早于1986年就主持了国家“七五”攻关课题《优生—早期胚胎的保护、保存和发育》,培育了中国大陆的第一例试管婴儿。而在研究工作开展之初,国内的条件有限,资金短缺,许多硬件设施都不具备。随着课题的深入开展,课题组从自然科学基金中抽调一部分资金投入到基本建设中,研究工作才得以开展。
  中国社会有很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不少人对试管婴儿这种非自然怀孕的生殖方式持排斥态度。即使在今天,也有些人不能理解试管婴儿这一新技术的开展。也曾有人问张丽珠教授,中国有那么多人口,为什么还要搞试管婴儿呢?张丽珠教授认为,试管婴儿与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并不抵触,这项工作是计划生育工作的一部分。不育症给患者的家庭、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和危害,为人治病(包括身体上和精神上的疾病)是医生的天职。张丽珠教授曾分析过6300封不育症患者的来信,信中他们诉说了自己的痛苦,说在别人面前感到很自卑,人家都有孩子,而他们没有。不是他们不想要,而是他们要不了。有的家庭面临夫妇感情破裂、婆媳关系不和的状况。病人求子的迫切心情,以及他们痛苦的处境,成为张丽珠教授对试管婴儿技术进行研究的动力。她认为,这是一个医生的责任。
  
  新生命的缔造者
  
  张教授介绍说,试管婴儿技术不能与人工授精混为一谈。试管婴儿是在体外授精,卵子在体外经过培养,精液经过处理,结合成受精卵后,再将成形的胚胎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试管婴儿技术属于生殖胚胎学及生殖医学的范畴。生殖,是生命科学里一个重要的核心部分,可以发展到遗传工程。所以,北京大学医学部从1984年起就组织工程研究组,开展了试管婴儿的研究项目。张丽珠和同事们一次次重复着诱发超排卵、监测卵泡发育、及时取卵、精子获能、体外授精及培植、胚胎移植等实验步骤,直到临床妊娠成功。
  1988年3月10日上午8点56分,在北医第三临床医院,张丽珠教授主持研究的中国首例试管婴儿成功生产,婴儿取名郑萌珠,体重7斤8两,身长52厘米。那一时刻,标志着中国生殖科学完成了一个新的突破。也是那一刻,作为小生命的缔造者,张丽珠教授的激动心情不亚于婴儿的母亲。
  1998年3月,北医三院举办了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将历年出生的试管婴儿聚集一堂,为第一例试管婴儿庆祝10周岁生日。看到众多试管婴儿都在健康地成长,张丽珠教授感到了莫大的欣慰和喜悦。
  而在郑萌珠出生之前,张丽珠在这样的条件下以同样的方法做了12例试管婴儿培育的探索。失败是成功之母,张丽珠教授总结经验,凭着韧性,一步步地迈向成功。1988年3月18日,中国大陆首例配子输卵管内移植婴儿也在张丽珠教授带领的团队诞生;第二例试管婴儿于1988年5月27日诞生。这两项成果先后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继而,张丽珠教授于1989年底,研究创新了阴道B超下一根针取卵方法。这项手术创伤小、可重复进行,所以被列为“常规取卵法”。她带领团队进行试管婴儿周期1300多次,使临床妊娠率从早期的6.4%上升至32%,活婴率达到20%。中国在这一技术上从此迈入了国际先进行列。
  上世纪90年代初,张丽珠独辟蹊径使一位因染色体异常、自身卵细胞不可用而屡次怀孕失败的患者有了自己的孩子。由此,中国大陆首例赠卵试管婴儿于1992年6月12日出生了。时隔3年,中国大陆首例冻融胚胎移植成功。接受治疗的患者是一位患有先天性无卵巢无月经的妇女,其丈夫又患有无精症。这一技术面世后震惊了社会,由于好奇,媒体不断地要求会见患者,对这一举动,张丽珠教授表示出坚决的反对。因此有人猜测其中必有隐情。面对人们的误解和质疑,张丽珠教授指出:一些人不懂得希波克拉底誓言中的深刻含义——医生除了无私地为病人进行诊治外,还要尽量保障病人的隐私权。
  张丽珠教授认为,不孕症患者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目前这一人群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疾病剥夺了这些患者的生育能力,让他们无法实现做父母的愿望。试管婴儿技术的建立和发展,使得他们重新看到了希望。
  与她相濡以沫一辈子的老伴唐有祺教授认为:一个不关心别人困难的人,是很难做医生的。一个医生没有眼光和胆识,也很难有所成就。他评价张丽珠:“这一辈子走过来不容易,虽有风风雨雨,却也无怨无悔。”
  1980年,张丽珠教授出席了联合国在挪威召开的“改变中社会的创造性妇女”国际研讨会并做了大会发言。同年,她作为代表的一员,再次出席了联合国主办的第二届世界妇女大会。在非政府组织论坛中,张丽珠教授宣传了中国解放后计划生育和妇女保健的成就,也结交了不少国际朋友。1980年至1982年间,她多次参加国家妇女代表团,出访北欧、西欧、英国、北非、拉丁美洲等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她数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做学术交流。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100多篇,多次获得优秀论文奖。并主编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妇产科分册》、《妇产科临床经验教训101例》和《临床生殖内分泌与不育症》等著作。
  在漫长的医学生涯中,张丽珠教授从没有停歇过。清晨她在门口等候医院的班车去上班,晚上6点乘坐班车回家。冬天下雪路不好走,她的研究生搀扶着她追赶班车。在她随身携带的背包里,装着论文、书稿以及专业期刊,她都是抽空阅读,找时间去完成。张丽珠教授整天忙忙碌碌,然而人们还是想方设法找到她看病;学生们经常从各地打来电话向她请教问题。那些堆在办公桌上的信件她永远都回复不完。如今,年逾八旬的张丽珠教授依然在为宣传、发展和提高中国的试管婴儿技术忙碌着。她说:在事业道路上无穷的探索,让我感到了幸福和快乐。
其他文献
From Tel Aviv the middle-west city in Israel to the north along the beautiful Mediterranean coast till Haifa the north port city is the “Silicon Valley” corridor of unique “future disposition”.  Forei
期刊
Introduction  With the ever-growing of industrial production, energy production, farming and maintaining services, human activities which are hard to control have begun to cause irreversible changes t
期刊
龙云,女,号云淞园居士。1975年冬月出生于山水甲天下的故乡——桂林,现定居北京。从小有着浓厚绘画兴趣的云龙,是当今著名山水画兼工笔画画家。她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工笔协会会员,北京松云书画院常务秘书长,特级院士,专职画家,中国公益事业促进会理事,中国书画联谊会会员,中国清新文化协会会员。  其作品多次在中国展出过,多次荣获奖项。画风秉承当代各级大师笔墨华濨厚重的特点,追崇大家风范,博大精深,博众家之
期刊
Long Yun, whose literature name is Yunsongyuan Lay, was born in Guilin, a city “with the finest scenery under Heaven” in winter, 1975. Now she lives in Beijing. Cultivated with the awareness of painti
期刊
今天的中国高校,已经踏上国际化的快速通道,出国留学访问与回国任教讲学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越来越多的“海归”,已成为高校教学科研战线的骨干力量,有的已走上领导岗位,现在已涌现出一大批“海归”校长。海外留学、工作的经历,不仅让他们掌握了各自学术领域国际领先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研究成果,更令他们拥有开阔的视野、全新的理念,作为中国高校的掌门人,他们在引领高校现代化、国际化,推动中国高校自主创新培养人才方面发挥
期刊
In the evening of August 12, 2015, dangerous goods warehouse of Ruihai International Company exploded, which is at Binhai District Tanggu development zone of Tianjin. This explosion is the second haza
期刊
On July 8, 2015, Democratic Party of Hong Kong released that the lead content in the tap water of some buildings of Kai Ching Estate, public housing in Kowloon,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the Hong Kong
期刊
The beautiful land of Ireland has bred many talented poets as well as touching legend that it is the hometown of famous poet, playwright and proser William Butler Yeats. It is also the birthplace of M
期刊
2015年4月16日,中国国务院正式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将实施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和生态修复制度,节约保护水资源,全力保障水生态安全。“水十条”提出,到2020年,长江、黄河等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比例总体达到70%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全国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比例总体达到75%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得到消除,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
期刊
中国海洋大学被誉为我国海洋学家的“摇篮”,是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显著特色的国家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在国家海洋事业发展中处于不可替代的位置。该校校长吴德星是一位有着海外留学经历的学者型海归校长,1992年1月回国,历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外求学的经历给了他开阔的视野和全新的理念,2005年7月,吴德星被任命为中国海洋大学校长。    在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