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苏辙“养气说”的生命教育内涵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s1234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宋杰出的文学家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指出:“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这一识见颇具生命教育之意蕴,成为后世文学批评方面的常用术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谈论作文之道时,苏辙认为“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并且谈到了修养历练、积极实践的主张,在某种程度上指出了教育的真谛:重视生命本身的精神成长,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本身即是一种教育。
  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以生命为本的活动,离开人的生命,教育就无从谈起,极富人文意蕴的语文教育尤其如此。写作学习绝对不仅仅是学习文法技巧,决定文章厚重感的是诗意而浓郁的人文情怀。苏辙的重大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追慕先贤,体验生命价值
  善于学习圣人,获得崇高的人生操守。孔子提出“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论语·宪问》),表明儒家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德言统一、砥砺人生的传统。尤其文人,更是以静修文德为人生追求。苏辙秉承孟子的“浩然正气说”,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忧。行乎夷狄患难而不屈,临乎死尘得失而不惧, 盖亦未有不浩然者也。故曰:‘其为气也, 至大至刚, 以直养而无害, 则塞乎天地。’”将孟子浩然之气的至大至刚的内容具体化为对富贵、贫贱、夷敌、困难、死生、得失的正确态度,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
  努力学习勇者,获得坚强的奋斗精神。黄宗羲在《谢翱年谱游录注序》中提出:“夫文章,天地之元气也”,“逮夫厄运危时,天地闭塞,元气鼓荡而出,拥勇郁遏,坌愤激讦,而后至文生焉。”先贤们穷且益坚的抗争精神是形成美文的生命底色。苏辙曾在《为兄轼下狱上书》中说苏轼“少报有为之志”,并对其人格进行赞美,说明其兄长坚韧乐观的精神感染了苏辙,无论人生如何跌宕起伏,为人志气不可缺少。
  虚心学习智者,获得恢弘的人生智慧。苏辙最推崇的无疑是孔孟之书,也能在品读中有自己独到的人生感悟。在《缸砚赋》中,他借谈从黄泥而成为缸、到碎而为砚的现象,表达了他全真守正的人生思考,批评了世人汲汲于事物的变幻之中而不能自拔,指出“守性”乃是事物处于平静状态下最为本然的特质。养性的问题,就是一个使人向善而臻于理想人格的问题。苏辙在不自觉地努力涵养自己高贵的生命特质和文化人格。
  二、遍览山川,迸发生命激情
  体验首先是一个人的生命历程,然后才是内心的形成物。体验是生命在活动过程中的内在感受、主观体验和深刻情感,生命通过体验感知自我、认知他人、解读生活;生命更是通过体验获得意义、升华情感、净化灵魂。历史上的名人义士都十分重视游览名川大山,耳闻目见,生动深刻地体验人生百态,而后诉诸文字。
  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山川历目前, 而英灵助文字”(《碧溪诗话》)。自然伟大而永恒,钟灵毓秀、雄奇伟岸,总能给人以无限遐想,使人们敬畏而慨叹,从而变化气质,生发豪情。庄子主张“乘物以游心”,继而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白居易在《故京兆元少尹文集序》中说:“天地间有粹灵气焉,万类皆得之,而人居多;就人中,文人得之又居多。盖是气,凝为性,发为志,散为文。”正如苏轼称赞苏辙所言:“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苏辙生活的巴山蜀水,自古就是景色奇秀之地:“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旖旎的山水、变幻的风土人情给苏辙以无限的生命激情,长期徜徉其间,或居或游,耳濡目染,涤荡心灵,久而久之,便会化为一种秀杰之气,孕育华章。
  另外,游历过程中的目见耳闻即为丰富的社会资源,在经历中体会“万物洞察皆文章”,作为对读书养气的补充。司马迁早年遍游名山大川, 积累了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方能“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苏轼在《江行唱和集序》中也说:“山川之秀美, 风俗之朴陋, 贤人君子遗迹,与凡耳目之所以接者, 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苏辙更是大力倡导走进山水的“养气”之法,指出广泛游览可促进养气:“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时,“慨然想见古之豪杰”(《上枢密韩太尉书》)。反对一味死读书本,并且批评那种自闭于闺闼之中、兀然颓然而“曰知道知道云者”是“腐儒”(《上两制诸公书》)。
  苏辙在文章中多次提及登临游览的经历。他登上黄州快哉亭时,触景生情,于是感叹道:“士生于世, 使其中不自得, 将何往而非病?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表示了不随世俗流传、不戚戚于个人遭逢不幸的决心。他在游览过宜宾夷中乱山、目睹乱山之中生民的生活后,从内心迸发出“遥想彼居人,状类麋鹿窜。何时遂平定,戍卒从此返”(《过宜宾见夷中乱山》)的感叹。
  三、对话名士,获得生命感悟
  米靖指出:“对话即意义在个体之间或通过个体而流动,这种流动导致某些新的意义产生,从而在团体中形成某种‘共享的意义’,作为保持社会或群体团结一致的粘合剂。”世界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提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样看来,中国古代的稷下之谈、书院教学均与现代的对话教育思想有神和之处。与同时代的名士交往,成为古代文人尊崇的时尚。
  苏辙出身于诗书之家,当然重视对孔孟之书的学习。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能看到“百氏之书”“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气”(《上枢密韩太尉书》,下同),主张积极交游当时各类名人贤士,借以“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壮”。苏子由曾经激动地描述他拜谒欧阳修时的场景:“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可见其难以抑制遇到志同道合者的喜悦之情,并且格外珍惜对话交流的机会。他在《兄除翰林承旨乞外任札子四首》中自谦地说,“臣自知才气学术皆不如兄”。在与其兄长交流的过程中,他总能获得裨益、取长补短。他曾说:“今大天下之士,辙已略观之矣, 可谓见多识广。”他深深体会到, 一个人,于此有不足, 则于彼有所长;于此有所蔽,则于彼有所见, 其势然矣。他同苏轼一样,兼济儒释道各家思想。因此, 他在荣升之时,决不会“春风得意马蹄疾”;失意落魄之时,也能始终保持乐观、不改素志。他的所作所为充分证明,广泛接触各类人物, 确实能对开阔眼界、养气起到促进作用。在行文时总是把持有度、敦厚持重,这与其广交名士、深入对话、感悟生命真谛不无关系。
  总之,苏辙在重视文学写作时能够较早地认识到“功夫在诗外”的道理。他的养气说重视学养与阅历,这也正是言语活动不可或缺的两大元素。正所谓“凝心以养气,炼识而成其才”,“养气”本质上是个人禀赋、情感情结、经验阅历的潜移默化,虽然漫长缓慢,然有智慧之光烛照其中,亦有生命之火燃于其间。
  参考资料:
  1.叶澜《“新基础教育”语丝 》,《基础教育月刊》2004年第5期。
  2.程红艳《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22期。
  3.余冠英等《唐宋八大家全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4.米靖《论基于对话理念的教学关系》,《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3期。
  5.〔巴西〕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1993—1994年辽金史研究概述吴海涛1993—1994年的辽金史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出版的有关学术专著有《中国宋辽夏金习俗史》(柯大课编著,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和《中国宋辽夏金军事史》(刘庆、毛元
经常听到家长抱怨:孩子看了半天的图画书却讲不出故事来;看图不仔细,讲述出来的内容总是干巴巴的几句话;从头到尾总是频繁地使用口语,好词好句只是零星地被 Often hear pare
苏加·肯,25岁,出身于企业家世家,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管理科学士学位以后,供职于摩根银行。 布兰特·哈比格,32岁,父亲是生化学家,母亲是护士。他毕 Suga Ken, 25, from an e
21CBR:在房地产市场屡受政策打压的情况下,厨电市场还能长期保持30%的年增长率吗?黄启均:尽管目前房地产市场屡受政策打压,但社会的刚性需求仍然强烈,而厨房是整个房屋中投资
网游,到目前为止,仍是一个不必担心缺乏关注的话题,特别是当网游和孩子联系到一起时,更是能够让许多为人父母者心头一惊,唯恐网游和自己的孩子联系到一起。基于这一点,本刊自
期刊
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是历史教学中的最大障碍,因而如何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也是广大历史教师所努力追求的。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地图、挂图、模型、放录像及
随着65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7.5万人被确诊为艾滋病患者,艾滋病问题在中国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如今,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和众多非政府组织正在采取新的应对策略防止艾滋病的
我国约有1.2亿人携带乙肝病毒,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3000万例,是严重危害健康、威胁生命的进展性疾病,本栏2004年第6期已介绍了乙肝的传播途径以及预防等知识,下面向您介绍乙肝
4.问:为什么要一步到位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答:新中国的选举法最早于1953年制定,1979年重新修订,其后经过五次修改。历次修改中,农村与城市每一位人大代表所
进入寒假后,在地铁站常常看见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走出家门,在旅行中体验真实的生活。不过,当“知识”与“学习”这两组字的重量真实地压在父母亲的心中时,大家的精神显然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