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手段与环节。“生物化学”课程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将5种不同的实践教学过程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进行了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结果显示在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等综合素质方面均取得初步成效。
关键词: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生物化学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294-1
基金项目:“生物化学系列课程教學团队”(吉林省教育厅,2011);高等农业院校《生物化学》在培养实用性人才中的作用及创新模式构建(吉林农业大学,XJ1104)。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多元化,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用人单位满意度也成为大学教学成败最好的裁判。[1]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减轻就业压力,高等院校在转变人才培养观念的过程中,将“综合型、应用型”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就成为必然的选择。《生物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生物学人才培养中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生物化学”教学团队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以我校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制药三个专业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并取得初步成效。
1 实践教学内容
1.1 “基础性实验”锻炼学生基本实验技能与协调配合能力
开展“基础性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巩固专业知识、学习基本实验技能并具备初步的协调配合能力。我们在规定的40学时内,将生物化学的四大实验技术与生物化学中大分子物质的研究联系起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开设了“植物组织中DNA的提取与鉴定”“酵母RNA的提取与鉴定”“植物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以及“血糖含量的测定”等10个基础实验。经过这些实验的训练,学生对实验的统筹能力与动手能力明显增强。
1.2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会学生初步的科研思维与方法
为使学生能进行发散思维,不受思维定势的束缚,还应打破常规实验内容,开发探索性、设计性实验。如“血清、蛋清球蛋白的提取、分离与鉴定”实验即是如此。教师只给出学生实验的关键词“血清”“蛋清”和“中性盐沉淀”;结果要求“比较不同材料中的球蛋白的含量”。其他全部实验设计方案均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可以与教师一起进行讨论、评比,选出可行性方案进行实施。通过这种“设计性”实验的训练,学生从文献查阅到科研思维都能得相应的锻炼,实验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高。
1.3 “创新性、拓展性实验”培养学生敢于探索、求真务实的作风
“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的设立是学校为了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地参与科学研究等创新的创业活动。学科团队的各位老师积极参与其中,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学生的兴趣专长确定选题。导师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平台及科研素材,帮助学生完成创新性实验。现已培养了20多人参与的共5项科技创新项目。
1.4 “教学大实验模式”使学生具备团队合作理念
教学大实验是针对“制药工程”的学生而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从2009年以来,每学年开设一次历时一周的“蔗糖酶的提取、分离、纯化和鉴定”大实验。从实验分组、实验准备到结果分析、试验总结全部由学生完成。整个实验要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操作,小组间既有交叉又有不同的内容。因此,这不仅是一次完全的主体实验过程,而且会充分体现学生的团队意识。
1.5 毕业论文导师制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提升实践教学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2]导师根据学生进入实验室的时间,分批分段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设计。论文选题从分离提取、蛋白和酶活测定等“生物化学”的基础研究到与分子生物学相联系的机理研究多个角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且与老师相处时间较长,导师人格力量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其他方面。
2 多层次实践教学的应用效果
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在不消耗更多教学资源的条件下,引导学生发挥个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一个从传授已有的知识,向培养学生主动认知能力转变的过程[3],同时也会对学生的意识形态有所改变与提高。很多学生后来反映,在大实验的过程中理解了“细节决定成败”“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等真正的涵义;“大实验提高了我们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培养了耐心和毅力”。几乎所有学生在实习总结报告中都深有感触地说“这是大学几年来最有收获的实验”“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学会了理解宽容、认识到责任的重要”,这“对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受益终身”。
我国目前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主要考虑专业自身的特殊要求。但学校在开展教学工作的同时,亦担负着许多社会职责,促进毕业生就业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采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是当前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充分适应社会发展、服务社会的重要环节,也是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有效的手段与措施。但是,就业是个系统工程,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还有许多的工作需要我们认真去做好。
参考文献
[1] 梅志清,王分枝,朱玉尊.毕业生是否“好用”不再大学说了算[J].南方日报,2006年10月25日,第A07版.
[2] 占梅英.高校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途径探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29(11):9-13.
[3] 花向红,邹进贵,向东.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7):114-116.
作者简介:杨美英(1974-),女,吉林农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与科研工作。
关键词: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生物化学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294-1
基金项目:“生物化学系列课程教學团队”(吉林省教育厅,2011);高等农业院校《生物化学》在培养实用性人才中的作用及创新模式构建(吉林农业大学,XJ1104)。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多元化,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用人单位满意度也成为大学教学成败最好的裁判。[1]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减轻就业压力,高等院校在转变人才培养观念的过程中,将“综合型、应用型”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就成为必然的选择。《生物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生物学人才培养中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生物化学”教学团队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以我校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制药三个专业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并取得初步成效。
1 实践教学内容
1.1 “基础性实验”锻炼学生基本实验技能与协调配合能力
开展“基础性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巩固专业知识、学习基本实验技能并具备初步的协调配合能力。我们在规定的40学时内,将生物化学的四大实验技术与生物化学中大分子物质的研究联系起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开设了“植物组织中DNA的提取与鉴定”“酵母RNA的提取与鉴定”“植物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以及“血糖含量的测定”等10个基础实验。经过这些实验的训练,学生对实验的统筹能力与动手能力明显增强。
1.2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会学生初步的科研思维与方法
为使学生能进行发散思维,不受思维定势的束缚,还应打破常规实验内容,开发探索性、设计性实验。如“血清、蛋清球蛋白的提取、分离与鉴定”实验即是如此。教师只给出学生实验的关键词“血清”“蛋清”和“中性盐沉淀”;结果要求“比较不同材料中的球蛋白的含量”。其他全部实验设计方案均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可以与教师一起进行讨论、评比,选出可行性方案进行实施。通过这种“设计性”实验的训练,学生从文献查阅到科研思维都能得相应的锻炼,实验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高。
1.3 “创新性、拓展性实验”培养学生敢于探索、求真务实的作风
“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的设立是学校为了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地参与科学研究等创新的创业活动。学科团队的各位老师积极参与其中,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学生的兴趣专长确定选题。导师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平台及科研素材,帮助学生完成创新性实验。现已培养了20多人参与的共5项科技创新项目。
1.4 “教学大实验模式”使学生具备团队合作理念
教学大实验是针对“制药工程”的学生而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从2009年以来,每学年开设一次历时一周的“蔗糖酶的提取、分离、纯化和鉴定”大实验。从实验分组、实验准备到结果分析、试验总结全部由学生完成。整个实验要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操作,小组间既有交叉又有不同的内容。因此,这不仅是一次完全的主体实验过程,而且会充分体现学生的团队意识。
1.5 毕业论文导师制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提升实践教学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2]导师根据学生进入实验室的时间,分批分段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设计。论文选题从分离提取、蛋白和酶活测定等“生物化学”的基础研究到与分子生物学相联系的机理研究多个角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且与老师相处时间较长,导师人格力量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其他方面。
2 多层次实践教学的应用效果
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在不消耗更多教学资源的条件下,引导学生发挥个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一个从传授已有的知识,向培养学生主动认知能力转变的过程[3],同时也会对学生的意识形态有所改变与提高。很多学生后来反映,在大实验的过程中理解了“细节决定成败”“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等真正的涵义;“大实验提高了我们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培养了耐心和毅力”。几乎所有学生在实习总结报告中都深有感触地说“这是大学几年来最有收获的实验”“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学会了理解宽容、认识到责任的重要”,这“对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受益终身”。
我国目前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主要考虑专业自身的特殊要求。但学校在开展教学工作的同时,亦担负着许多社会职责,促进毕业生就业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采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是当前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充分适应社会发展、服务社会的重要环节,也是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有效的手段与措施。但是,就业是个系统工程,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还有许多的工作需要我们认真去做好。
参考文献
[1] 梅志清,王分枝,朱玉尊.毕业生是否“好用”不再大学说了算[J].南方日报,2006年10月25日,第A07版.
[2] 占梅英.高校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途径探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29(11):9-13.
[3] 花向红,邹进贵,向东.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7):114-116.
作者简介:杨美英(1974-),女,吉林农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与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