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档案是指人们在各项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各种形式并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对新时期的档案文化,各界的认识不同,中国人民大学王英玮教授认为,档案文化是人类社会各种组织和社会成员,通过有意识的创造性劳动,逐步积累下来的维系和促进人类历史文明延续和发展的物质与精神文化财富。也有学者认为档案文化是指个体或社会化组织在特定的、历史性的情景和语境形成的一切与档案有关的实物、文本、方式、制度、理念等,以及在此基础上借助一定的技术或工具所进行的档案文化实践活动。但无论哪种理念都体现出档案文化具有记忆存史,媒介传播,借鉴参考和凭证依据的功能。
【关键词】武引 档案 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75 文献标志码:A
武引工程,被小平同志誉为“第二个都江堰”,是四川省“再造一个都江堰”战略目标的重点工程。工程共分三期建设,总投资约150亿元,控灌绵阳、遂宁、广元和南充4市10县320余万亩农田,受益人口1000余万。一期灌区工程主要包括取水枢纽、总干渠、石龙嘴电站、沉抗水库和涪梓干渠及其灌区渠系工程;二期包括武都水库和二期灌区工程,其中武都水库设计库容5.72亿立方米,二期灌区工程主要建设武都水库直灌区取水工程,包含西梓干渠、金峰水库、中小骨干渠系及其配套建筑物,目前正在建设中;三期为篷船灌区工程。
工程历时近30年,在这漫长的建设过程中,武引共计形月文书档案1367卷;航测图4500张;会计档案4682卷,一期]程竣工档案1648卷;武都水库工程档案共计9056卷。在建的武引二期灌区工程资料正在收集阶段。
这些大量的档案怎样体现出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怎样将档案文化的各种功能充分地呈现出来?具体表现为:
一、档案与水利文化的密切关系
(一)水利档案是水利文化的阶梯,是记忆存史的优盘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着优秀灿烂的水利文化。从大禹治水至秦汉,是防洪治河、运河、各类排灌水工程的建立和兴盛时期;三国至唐宋,是传统水利高度发展时期;元明清是水利建设推广普及和传统水利的总结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治国必先治水”把水利摆到了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首位,标志着我国水利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水利档案在继承、保持中国水利文化统一性和完整性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民族水利文化留存、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武引工程档案和档案工作存在和发生于水利文化全过程中,从一期建设的手挑肩扛,人工作业为主,到二期工程大型机械施工,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优化,到二期灌区整体浇筑、新材料的使用等等,既是整个水利工程技术水平不断创新创优的过程,也是水利文化呈阶梯上升的过程。这些不断创新的文化通过档案资料一点一滴记录传承下来,既是对前人水利工程经验的吸收总结,也为后期水利建设中档案利用提供原始资料。
(二)档案是水利文化传承的载体,是借鉴参考的模板
档案的传承价值是延续某一群体文化传统。水利档案意识就是水利文化意识,而从档案的原始性就能看出一种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如第一部水利通史《史记·河渠书》记载,大禹治水以疏导为主,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采用了无坝取水枢纽,后来的有坝取水,到现在的重力坝、土石坝等各类水利工程的新建等。工程档案就是水利文化其中的一个传承链条,利用档案创造的新的文化成果作为历史文化的精粹,成为当今文化的组成部分,档案为后人的文化创造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营养,使文化表现出明显的传承特性。武都水库在长达8年的建设期间,先后克服“国内没有,世界少有”严重地质缺陷、“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深层流砂层缺陷处理等诸多困难,提前半年实现导流洞封堵、底孔下闸蓄水和电站并网发电,一次性通过水利部正常蓄水位阶段验收,质量优良率达到80%(达到优良等级),被业界评为在复杂岩溶地质条件下修建高坝的典范,荣获“激浪杯2012全国有影响力十大在建水利工程”称号和2015年中国钢结构金奖。在困难一个个被攻克的过程中,很多新观念、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都是首次提出和使用,使武都水库工程成为后期水利工程建设借鉴参考的一个全新模板,大大扩充了水利工程的内在价值。
二、档案工作服务水利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树立科学的档案文化观,发挥档案凭证依据功能
武引局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严格以“三同步”(即:工程設计与档案工作同步、工程施工与档案工作同步、工程竣工验收与档案专项验收同步)规范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我们的档案室除了有常规的文字材料,还有照片、磁盘、光盘、录像、武引各类文集、宣传册、书画等等,进一步丰富、优化了武引档案室的收藏结构;同时,在档案信息资源、现行文件资料的查询、利用等功能上狠下功夫,使武引档案室成为工程建设信息公开查阅点,营造档案室的文化和氛围,提升档案文化品位,扩大档案的积极影响。历年来,武引档案的凭证依据功能也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如沉抗水库移民集体上访,说当时没有给他们按移民搬迁标准赔付,一一列举缺少的项目,政府要求给他们满意的答复。我们通过翻查当年的移民征地搬迁资料,找出当年搬迁补偿标准文件,补偿内容记录及村民的亲笔签字,顺利解决了上访问题,使移民们心服口服。再比如,“5.12”特大地震对武都水库造成了较大破坏,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工程配套档案资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第一,依托工程档案,在震后的第一时间,对震损部位进行精确的分析、找出妥善有效的补救方案;第二,依托工程档案,武引局申报灾后重建资金,获得批复的资金数额近6个亿;第三,依托工程档案,结合武都水库工程特点及建设后期各类费用大涨的实际,工程获批的调概资金达20多个亿。
(二)大力推进档案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发挥档案媒介传播功能
档案作为武引工程的“原生态”记录,可以正听、纠误、传真,拓展档案服务领域,大力推进档案资源结构多元化、管理法制化、工作信息化,强化档案数字化进程,运用互联网、计算机、触摸屏等设施,一是加强档案信息网站建设,武引局安排组建了二期灌区工程档案整编QQ群,加强了参建各方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业务交流,及时更新档案管理方面的新规定、新要求,并邀请市档案局业务科对档案整理过程中不清楚、不明确的地方进行指导,确保工程档案在收集整理阶段就做到规范有序,为竣工整编工作打好坚实基础;二是建立目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武引局利用四川省电子文档管理系统和东方飞扬工程档案软件系统对文书、科技档案录入存档,从2012年开始,对文书档案展开全面的数字化处理并上传至软件库;目前正在对武都水库工程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三是建立多媒体数据库,针对在建的武引二期灌区金峰水库工程,我局于2015年投入资金十几万,购入全数字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对施工全过程实现24小时监控,监控数据刻录成碟,作为电子档案的一项重要内容永久保存,多形式多角度地监督了工程的质量、安全;四是进一步规范了电子文件管理,实现网上档案查询,举办网上档案展览,及时发布档案相关行业标准的新规定、新要求,为灌区群众和参建各单位提供热情周到、及时准确、方便快捷的档案服务,发挥档案的媒介传播作用,使广大群众了解档案、学会利用档案,更加重视和支持档案文化的全面建设。
【关键词】武引 档案 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75 文献标志码:A
武引工程,被小平同志誉为“第二个都江堰”,是四川省“再造一个都江堰”战略目标的重点工程。工程共分三期建设,总投资约150亿元,控灌绵阳、遂宁、广元和南充4市10县320余万亩农田,受益人口1000余万。一期灌区工程主要包括取水枢纽、总干渠、石龙嘴电站、沉抗水库和涪梓干渠及其灌区渠系工程;二期包括武都水库和二期灌区工程,其中武都水库设计库容5.72亿立方米,二期灌区工程主要建设武都水库直灌区取水工程,包含西梓干渠、金峰水库、中小骨干渠系及其配套建筑物,目前正在建设中;三期为篷船灌区工程。
工程历时近30年,在这漫长的建设过程中,武引共计形月文书档案1367卷;航测图4500张;会计档案4682卷,一期]程竣工档案1648卷;武都水库工程档案共计9056卷。在建的武引二期灌区工程资料正在收集阶段。
这些大量的档案怎样体现出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怎样将档案文化的各种功能充分地呈现出来?具体表现为:
一、档案与水利文化的密切关系
(一)水利档案是水利文化的阶梯,是记忆存史的优盘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着优秀灿烂的水利文化。从大禹治水至秦汉,是防洪治河、运河、各类排灌水工程的建立和兴盛时期;三国至唐宋,是传统水利高度发展时期;元明清是水利建设推广普及和传统水利的总结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治国必先治水”把水利摆到了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首位,标志着我国水利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水利档案在继承、保持中国水利文化统一性和完整性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民族水利文化留存、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武引工程档案和档案工作存在和发生于水利文化全过程中,从一期建设的手挑肩扛,人工作业为主,到二期工程大型机械施工,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优化,到二期灌区整体浇筑、新材料的使用等等,既是整个水利工程技术水平不断创新创优的过程,也是水利文化呈阶梯上升的过程。这些不断创新的文化通过档案资料一点一滴记录传承下来,既是对前人水利工程经验的吸收总结,也为后期水利建设中档案利用提供原始资料。
(二)档案是水利文化传承的载体,是借鉴参考的模板
档案的传承价值是延续某一群体文化传统。水利档案意识就是水利文化意识,而从档案的原始性就能看出一种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如第一部水利通史《史记·河渠书》记载,大禹治水以疏导为主,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采用了无坝取水枢纽,后来的有坝取水,到现在的重力坝、土石坝等各类水利工程的新建等。工程档案就是水利文化其中的一个传承链条,利用档案创造的新的文化成果作为历史文化的精粹,成为当今文化的组成部分,档案为后人的文化创造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营养,使文化表现出明显的传承特性。武都水库在长达8年的建设期间,先后克服“国内没有,世界少有”严重地质缺陷、“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深层流砂层缺陷处理等诸多困难,提前半年实现导流洞封堵、底孔下闸蓄水和电站并网发电,一次性通过水利部正常蓄水位阶段验收,质量优良率达到80%(达到优良等级),被业界评为在复杂岩溶地质条件下修建高坝的典范,荣获“激浪杯2012全国有影响力十大在建水利工程”称号和2015年中国钢结构金奖。在困难一个个被攻克的过程中,很多新观念、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都是首次提出和使用,使武都水库工程成为后期水利工程建设借鉴参考的一个全新模板,大大扩充了水利工程的内在价值。
二、档案工作服务水利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树立科学的档案文化观,发挥档案凭证依据功能
武引局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严格以“三同步”(即:工程設计与档案工作同步、工程施工与档案工作同步、工程竣工验收与档案专项验收同步)规范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我们的档案室除了有常规的文字材料,还有照片、磁盘、光盘、录像、武引各类文集、宣传册、书画等等,进一步丰富、优化了武引档案室的收藏结构;同时,在档案信息资源、现行文件资料的查询、利用等功能上狠下功夫,使武引档案室成为工程建设信息公开查阅点,营造档案室的文化和氛围,提升档案文化品位,扩大档案的积极影响。历年来,武引档案的凭证依据功能也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如沉抗水库移民集体上访,说当时没有给他们按移民搬迁标准赔付,一一列举缺少的项目,政府要求给他们满意的答复。我们通过翻查当年的移民征地搬迁资料,找出当年搬迁补偿标准文件,补偿内容记录及村民的亲笔签字,顺利解决了上访问题,使移民们心服口服。再比如,“5.12”特大地震对武都水库造成了较大破坏,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工程配套档案资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第一,依托工程档案,在震后的第一时间,对震损部位进行精确的分析、找出妥善有效的补救方案;第二,依托工程档案,武引局申报灾后重建资金,获得批复的资金数额近6个亿;第三,依托工程档案,结合武都水库工程特点及建设后期各类费用大涨的实际,工程获批的调概资金达20多个亿。
(二)大力推进档案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发挥档案媒介传播功能
档案作为武引工程的“原生态”记录,可以正听、纠误、传真,拓展档案服务领域,大力推进档案资源结构多元化、管理法制化、工作信息化,强化档案数字化进程,运用互联网、计算机、触摸屏等设施,一是加强档案信息网站建设,武引局安排组建了二期灌区工程档案整编QQ群,加强了参建各方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业务交流,及时更新档案管理方面的新规定、新要求,并邀请市档案局业务科对档案整理过程中不清楚、不明确的地方进行指导,确保工程档案在收集整理阶段就做到规范有序,为竣工整编工作打好坚实基础;二是建立目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武引局利用四川省电子文档管理系统和东方飞扬工程档案软件系统对文书、科技档案录入存档,从2012年开始,对文书档案展开全面的数字化处理并上传至软件库;目前正在对武都水库工程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三是建立多媒体数据库,针对在建的武引二期灌区金峰水库工程,我局于2015年投入资金十几万,购入全数字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对施工全过程实现24小时监控,监控数据刻录成碟,作为电子档案的一项重要内容永久保存,多形式多角度地监督了工程的质量、安全;四是进一步规范了电子文件管理,实现网上档案查询,举办网上档案展览,及时发布档案相关行业标准的新规定、新要求,为灌区群众和参建各单位提供热情周到、及时准确、方便快捷的档案服务,发挥档案的媒介传播作用,使广大群众了解档案、学会利用档案,更加重视和支持档案文化的全面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