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职作文教学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学生大多谈“文”色变,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已刻不容缓。注重语言积累是提高作文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厚积才能薄发。本文从“从生活中积累语言”、“从贮藏材料中积累语言”、“从流行艺术形式中积累语言”三个方面探讨写作语言的积累。
关键词: 中职作文教学 生活 贮藏材料 流行艺术形式 积累语言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而低效的状况。每次作文课,台下总是怨声四起,学生厌烦作文,害怕作文,可谓谈“文”色变。为此,同仁不禁大发感慨:作文无法教了。基于此,有识之士也呼吁,要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抓住一个根本:组织学生学好语言,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其次要遵循一条途径: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也就是说要建筑高楼大厦,首先要准备好建筑材料;要写好文章,首先要准备好语言材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么语言材料从何而来?笔者将从几方面谈谈如何积累语言。
一、从生活中积累语言
现在,学生的生活视野受局限,语言材料缺乏,写作源泉枯竭。中学生生活的空间几乎是学校和家庭这两点一线之间,学生很少参加社会实践。这样,学生作文除了写写自己的家庭、老师和同学以外,就再也没有什么熟悉的内容可写了。
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所谓“人情练达”就是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它为文章提供了原材料,离开了生活,一切文章都变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了让学生有话可写,就要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让学生有较多的机会了解社会,接触现实生活,观察身边发生的事情,积累生活素材,从生活中积累语言。
1.从深入社会生活中积累语言。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沉重的“书包”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回到社会生活中,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中。美国诗人雪莱在《伊斯兰的起义·序》中说:“我从童年就熟悉山岭、湖泊、海洋和寂静的森林……我曾在遥远的原野里漂泊。我曾泛舟于波澜壮阔的江面,夜以继日地驶过山间的急湍,看日出日落,看满天繁星闪现。我见过不少人烟稠密的城市,……我就从这些泉源中吸取了我的诗歌形象的养料。”雪莱的这段话给我们十分有益的启示:要让学生写出好的文章,就必须真正地减轻学生的书包,还他们湛蓝的天空,任其自由自在地翱翔。让他们有较多的时间体验纷繁复杂的生活,发现大自然的美妙,从而使他们掌握丰富的语言材料。
2.从周围生活中积累语言。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天都有很多悲欢离合的故事在上演,有多少新奇的事在发生,学生虽然每天往返于两点一线之间,还没有真正走向社会,但发生在周边的生活现象:父母的叮嘱,老师的教诲,同学的争吵,家乡的变化,自己的梦幻,编织成了生活的五彩花环。只要留心,何愁新鲜的语言,只要勤观察,何愁语言材料。
3.从自身生活的体验中积累语言。有人说过,中学生的作文常常是华而不实,无病呻吟。其实,只要是学生从自身生活感受到的,语言就能新鲜活泼。曾有个学生,成绩一向不错,但在一次考试中,成绩考得一塌糊涂,老师问他家里出了什么事,他摇头,学习上是否碰到了什么困难,他还是摇头,后来他在作文中写出了考试失败的原因。原来他是对异性一种朦胧的追求,一种朦胧的向往,以致分散了注意力,他写道:“我一见到她,总觉得脸上发热,心怦怦直跳,就像枯水季节里举步维艰的纤夫。有时和她擦身而过,尽管她是极其平常的友好的一笑,而我却是莫名其妙的激动,无可名状的战栗。”从心理、生理的角度,这是属于青春期的骚动,“一个莫名的微笑引起对爱的追求”,按屠格涅夫的话说,“初恋那是一场革命”。这个学生有亲身体会,所以语言描述生动、细腻,给人以美感。叶圣陶早在1934年就指出:“必须根源于现实生活,文章才真能写通,写来才真有意义。”
二、从贮藏的材料中积累语言
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一种现象,忽视阅读和记诵,一提到创新教育就舍弃这一传统而有用的教学方法。加之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很少有阅读课外书籍的机会,即使有时间,也读不到几本好书,更谈不上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读一定数量的好书。同时,现在的中学生头脑中很少有装下几篇优美散文和几首精美诗歌的,语言材料贫乏,状况令人惊讶。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是写作的经验之谈,要想学生写出好文章来,一定要求学生多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实践经验的总结。语文教师常常叮嘱学生要贮备材料,这材料就是写入文章的“事实”或“论据”,数、理、化、天、地、生、文、史、哲乃至九流三教都是贮备的对象,读得多,背得多,语言材料积贮多,积累语言就会即兴而出,运用语言就会灵活自如。
司马迁《史记》里的传记,在取材上,即是网罗文献,又是周诏博访,把书本知识跟生活经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学生不可能达到这么高的境界,但是搜罗古今中外几句格言警句来装扮自己的作文也并不是太难的事。古人云:“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一篇文章中只要有精彩的语句,整个文章就会熠熠生辉。
例如,“勤奋”,我们就可以从贮藏的语言材料库中积累这样一些名言警句: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荀况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毛泽东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
“在天才和勤奋两者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是几乎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爱因斯坦
三、从流行的艺术形式中积累语言
现在学生作文水平下降与忽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有关,特别是对现行丰富多彩的流行艺术缺乏指导性的欣赏,认为新鲜的、流行的东西不具备传统美德,缺乏发现美的眼光,以老眼光观新事物,导致学生敏锐力不强,美感力不够,对当今新生活的看法显得苍白无力。曹禺说:“好的美的真实的语言是从自己好的美的真实的生活与思想来。”用美育的观点指导学生写作,用审美的观点去观察现实生活中流行艺术的美,从中汲取养料,从中积累优秀的语言。
当今世界,社会信息化,报刊新闻,影视文艺,流行歌曲,宣传广告,可以说是八面来风,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有意注意”学习语言的机会。
洪镇涛老师在作专题报告时讲了个故事:有一个4岁的小孩在大街上看见男女青年手挽手行走,她就问妈妈:“这哥哥姐姐手拉手卿卿我我干啥呀?”4岁的小孩能脱口说出“卿卿我我”这一词语,这肯定是从香港电视剧中看到的,绝不是老师教的,领悟了,很自然记住了这个词,在街上见景发问,自然运用上了。可见流行艺术对青少年的影响,我们只要指导得法,就可从中获取好的语言。
中学生正处在多彩的季节里,大多是“编着歌唱给自己,寻找个梦感受心情”。他们正处在能写好作文的年龄,接受语言的能力强得惊人,昨天还在电视里唱的歌词,第二天就在作文里出现了。只要老师指导有方,流行艺术中好的语言形式就会被学生迅速接受。说来也怪,歌词点缀得好,就像一锅汤里,加入适量的盐——就提味了。
如: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我的未来不是梦。
潇洒走一回。
这点痛算什么,至少我们还有梦。
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
魏书生规定每个学生一学期要唱熟几十首歌,这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打了一个比方,语言教学不同于工业,而有点像农业,那么让我们这些新世纪的语文教师趁着明媚的春光,宜人的季节,多洒一些甘露,多培一些沃土,让丰厚的土壤生长出茁壮的新苗。
关键词: 中职作文教学 生活 贮藏材料 流行艺术形式 积累语言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而低效的状况。每次作文课,台下总是怨声四起,学生厌烦作文,害怕作文,可谓谈“文”色变。为此,同仁不禁大发感慨:作文无法教了。基于此,有识之士也呼吁,要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抓住一个根本:组织学生学好语言,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其次要遵循一条途径: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也就是说要建筑高楼大厦,首先要准备好建筑材料;要写好文章,首先要准备好语言材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么语言材料从何而来?笔者将从几方面谈谈如何积累语言。
一、从生活中积累语言
现在,学生的生活视野受局限,语言材料缺乏,写作源泉枯竭。中学生生活的空间几乎是学校和家庭这两点一线之间,学生很少参加社会实践。这样,学生作文除了写写自己的家庭、老师和同学以外,就再也没有什么熟悉的内容可写了。
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所谓“人情练达”就是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它为文章提供了原材料,离开了生活,一切文章都变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了让学生有话可写,就要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让学生有较多的机会了解社会,接触现实生活,观察身边发生的事情,积累生活素材,从生活中积累语言。
1.从深入社会生活中积累语言。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沉重的“书包”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回到社会生活中,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中。美国诗人雪莱在《伊斯兰的起义·序》中说:“我从童年就熟悉山岭、湖泊、海洋和寂静的森林……我曾在遥远的原野里漂泊。我曾泛舟于波澜壮阔的江面,夜以继日地驶过山间的急湍,看日出日落,看满天繁星闪现。我见过不少人烟稠密的城市,……我就从这些泉源中吸取了我的诗歌形象的养料。”雪莱的这段话给我们十分有益的启示:要让学生写出好的文章,就必须真正地减轻学生的书包,还他们湛蓝的天空,任其自由自在地翱翔。让他们有较多的时间体验纷繁复杂的生活,发现大自然的美妙,从而使他们掌握丰富的语言材料。
2.从周围生活中积累语言。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天都有很多悲欢离合的故事在上演,有多少新奇的事在发生,学生虽然每天往返于两点一线之间,还没有真正走向社会,但发生在周边的生活现象:父母的叮嘱,老师的教诲,同学的争吵,家乡的变化,自己的梦幻,编织成了生活的五彩花环。只要留心,何愁新鲜的语言,只要勤观察,何愁语言材料。
3.从自身生活的体验中积累语言。有人说过,中学生的作文常常是华而不实,无病呻吟。其实,只要是学生从自身生活感受到的,语言就能新鲜活泼。曾有个学生,成绩一向不错,但在一次考试中,成绩考得一塌糊涂,老师问他家里出了什么事,他摇头,学习上是否碰到了什么困难,他还是摇头,后来他在作文中写出了考试失败的原因。原来他是对异性一种朦胧的追求,一种朦胧的向往,以致分散了注意力,他写道:“我一见到她,总觉得脸上发热,心怦怦直跳,就像枯水季节里举步维艰的纤夫。有时和她擦身而过,尽管她是极其平常的友好的一笑,而我却是莫名其妙的激动,无可名状的战栗。”从心理、生理的角度,这是属于青春期的骚动,“一个莫名的微笑引起对爱的追求”,按屠格涅夫的话说,“初恋那是一场革命”。这个学生有亲身体会,所以语言描述生动、细腻,给人以美感。叶圣陶早在1934年就指出:“必须根源于现实生活,文章才真能写通,写来才真有意义。”
二、从贮藏的材料中积累语言
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一种现象,忽视阅读和记诵,一提到创新教育就舍弃这一传统而有用的教学方法。加之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很少有阅读课外书籍的机会,即使有时间,也读不到几本好书,更谈不上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读一定数量的好书。同时,现在的中学生头脑中很少有装下几篇优美散文和几首精美诗歌的,语言材料贫乏,状况令人惊讶。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是写作的经验之谈,要想学生写出好文章来,一定要求学生多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实践经验的总结。语文教师常常叮嘱学生要贮备材料,这材料就是写入文章的“事实”或“论据”,数、理、化、天、地、生、文、史、哲乃至九流三教都是贮备的对象,读得多,背得多,语言材料积贮多,积累语言就会即兴而出,运用语言就会灵活自如。
司马迁《史记》里的传记,在取材上,即是网罗文献,又是周诏博访,把书本知识跟生活经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学生不可能达到这么高的境界,但是搜罗古今中外几句格言警句来装扮自己的作文也并不是太难的事。古人云:“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一篇文章中只要有精彩的语句,整个文章就会熠熠生辉。
例如,“勤奋”,我们就可以从贮藏的语言材料库中积累这样一些名言警句: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荀况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毛泽东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
“在天才和勤奋两者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是几乎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爱因斯坦
三、从流行的艺术形式中积累语言
现在学生作文水平下降与忽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有关,特别是对现行丰富多彩的流行艺术缺乏指导性的欣赏,认为新鲜的、流行的东西不具备传统美德,缺乏发现美的眼光,以老眼光观新事物,导致学生敏锐力不强,美感力不够,对当今新生活的看法显得苍白无力。曹禺说:“好的美的真实的语言是从自己好的美的真实的生活与思想来。”用美育的观点指导学生写作,用审美的观点去观察现实生活中流行艺术的美,从中汲取养料,从中积累优秀的语言。
当今世界,社会信息化,报刊新闻,影视文艺,流行歌曲,宣传广告,可以说是八面来风,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有意注意”学习语言的机会。
洪镇涛老师在作专题报告时讲了个故事:有一个4岁的小孩在大街上看见男女青年手挽手行走,她就问妈妈:“这哥哥姐姐手拉手卿卿我我干啥呀?”4岁的小孩能脱口说出“卿卿我我”这一词语,这肯定是从香港电视剧中看到的,绝不是老师教的,领悟了,很自然记住了这个词,在街上见景发问,自然运用上了。可见流行艺术对青少年的影响,我们只要指导得法,就可从中获取好的语言。
中学生正处在多彩的季节里,大多是“编着歌唱给自己,寻找个梦感受心情”。他们正处在能写好作文的年龄,接受语言的能力强得惊人,昨天还在电视里唱的歌词,第二天就在作文里出现了。只要老师指导有方,流行艺术中好的语言形式就会被学生迅速接受。说来也怪,歌词点缀得好,就像一锅汤里,加入适量的盐——就提味了。
如: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我的未来不是梦。
潇洒走一回。
这点痛算什么,至少我们还有梦。
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
魏书生规定每个学生一学期要唱熟几十首歌,这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打了一个比方,语言教学不同于工业,而有点像农业,那么让我们这些新世纪的语文教师趁着明媚的春光,宜人的季节,多洒一些甘露,多培一些沃土,让丰厚的土壤生长出茁壮的新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