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某高磷鲕状铁矿选矿工艺研究

来源 :现代矿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z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有效地开发利用国外某高鳞鲕状铁矿资源,针对矿物鲕状构造、嵌布粒度细、磷含量高且与铁矿物紧密共生、不利于矿石单体解离、选别难度极大的特性,同时开展了常规选矿工艺、化学选矿工艺、磁化焙烧工艺和直接还原工艺试验研究。研究分别得出了各选别工艺的技术指标,并对各工艺的优缺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对比,为该矿后续开展半工业试验和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路线,也为类似矿产资源的的开发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太白金矿矿体围岩为钠质板岩,为了进一步提升井巷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首先探讨了影响板岩巷道的稳定性因素,阐述了锚网喷浆联合支护技术在板岩巷道中的施工工艺。并通过对比不同的支护方式,证明锚网喷浆联合支护技术具有较为理想的支护效果,可以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
针对某矿山上向水平分层进路充填采矿方法充填接顶率不高的问题,开展了新型膨胀性高效胶结充填材料的性能研究实验。充填料浆在相同的浓度和灰砂比条件下,对不同的新型膨胀性胶结材料添加量的膨胀性、充填体强度进行了数据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辅料添加10%、充填尾砂浓度60%左右时,充填体的膨胀系数约为11.8%,28 d龄期强度可达1.68 MPa。新型膨胀性胶结材料的性能基本上能达到充填接顶的目的,满足该矿充填采矿要求。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是和睦山铁矿-200 m中段后和睦山矿段主体的采矿方法,但存在采场结构参数(分段高度为12.5 m,进路间距为12 m,进路规格为3.2 m×2.8 m)不合理问题,2条相邻进路之间的脊部矿石在下一分段难以回收。为尽可能回收脊部残留矿石,通过对椭球体放矿理论的研究,确定适合后和睦山的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采场结构参数。结果表明:①采场合理的分段高度取值范围是12.15~12.57 m,目前后和睦山矿段采用的12.5 m分段高度是合理的;②通过最优回采进路间距经验公式计算,回采进路间距以8~10
安徽某铜矿石为低品位斑岩铜矿,为确定合理的选矿工艺流程,在小型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1粗3精2扫流程、二步法选铜流程、二步法选铜优化流程以及二步法选铜+中矿再磨优化流程4种不同工艺的连选试验,最终确定浮选工艺为1粗3精2扫原则流程。连选试验最终获得的铜精矿含铜17.11%,铜回收率87.43%;铜精矿中的金、银含量分别为10.48g/t和54.30g/t,金、银回收率分别为70.66%和23.35%;该工艺流程结构简单稳定,对矿石性质适应性强,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实现矿山效益最大化。
蒙古国某磁铁精矿含硫较高,为了提质降硫进行了脱硫试验研究。试验采用磨矿+反浮选+磁选工艺,主要考察了磨矿细度、活化剂种类及用量、捕收剂等对浮选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磨矿+反浮选+磁选工艺可获得铁精矿产率86.91%、全铁品位69.14%、全铁回收率90.75%的铁精矿,铁精矿含硫0.35%,硫含量降低到0.5%以下,达到了提质降硫的目的。
为提高采空区稳定性评估工作的精准性,构建了基于G1法—属性识别的采空区稳定性综合评价模型。首先,选取12个典型影响因素建立了采空区稳定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进行分级;其次,采用G1法确定指标权重,根据指标分级情况,建立了单指标属性测度函数,通过计算单指标属性测度和综合指标测度,基于置信度准则判断稳定性等级;最后,以某地下铜矿的2个采空区为研究背景,进行采空区稳定性评价,并与云物元、未确知测度模型评估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该模型评价结果合理可靠、符合实际,进一步丰富了采空区稳定性评估理论成果。
为了使深海采矿资源开发具有更高的安全性、集成性,针对现阶段国内外相关矿物处理技术的差距,对目前深海采矿矿物处理技术进行了深度剖析,提出了矿物脱水、矿物存储与转运、尾水处理3个重要子系统的概念,并对深海采矿矿物处理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出:安全高效的设备、绿色环保的理念、低能耗高自动化是未来矿物处理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对深海采矿工程总体设计研发和工程实施均具有重要意义。
山西某矿底抽巷掘进工作面为硬岩巷道,使用现有的综掘机作业时速度慢、效率低,提出改用以钻爆法为主,采用钻装一体机组的高效作业方法实施掘进。为确定最佳炮孔深度,利用ANSYS软件进行模拟,并实施现场工业试验。结果表明:炮孔深度1.8 m时,在爆破效率、节约成本以及安全作业这3个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某铁矿选厂为了抛出块状废石提高入磨铁品位,同时回收粉矿,进行了3#皮带机预选工艺设备安装设计。设计了非标十字滑块、框架式钢结构底座、返块条铁、粉矿回收隔筛及排岩管道,实现了预抛块岩,提高了入磨品位,有效回收了粉矿,保证了金属回收率。
为合理开发利用广西某难选褐铁矿资源及为后续选厂设计提供依据,针对其矿石性质进行了系统的选矿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一段磨矿(-0.074 mm60%)强磁、强磁精矿再磨(-0.074 mm85%)反浮选闭路工艺,可获得精矿铁品位56.88%、铁回收率63.59%的良好试验指标,可为类似褐铁矿的开发利用提供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