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已经强调很长时间了,各省市都开始付诸实践。在这几年里,酸、甜、苦、辣,什么滋味都有。在教学中,老酒新装的时候有,彷徨苦闷不知从何下手的时候有,有成就收获的时候亦有。所以,对于新课改仍然处于彷徨与迷茫之中。不禁感慨:新课改——想说爱你不容易啊!
最近学习了几节据说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感受颇深,让我对新课改产生了不少新的思考。这些老师都是新课改“觉悟先行者”,给我们在摸索中前进的广大老师不断输送“新的教育模式和教学理念”,可谓是对新课改的诠释和引导。他们的课堂特色是:①课堂异彩纷呈,学生的那股兴奋状态,老师的那种激情现状,让听者感动不已。②教学方式自由灵活,如“表演式”“采访式”“辩论式”等等。③课堂内容丰富,注重知识的拓展与延伸。④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表扬肯定满堂听。⑤多媒体技术运用娴熟,音乐、动画、优美的图片充斥整个课堂。⑥课堂讨论风盛极,课堂气氛很活跃。以上就是听课者对这些课的总体评价,也是新课改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践的。可是,就在我们夜深人静思前想后这些所谓的“示范课”“展示课”“观摩课”“公开课”时,总觉少了点什么。是什么呢?这些都是表面的繁华,只是“貌似”而“神不合”。因此,写下了几点反思,或许对我们的课改有所启示。当前课改,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 忽视文本的阅读,“作秀”盛行如潮
有些课堂,老师激情洋溢,出口成章,文学语言精彩纷呈,让学生和听课的老师敬佩不已。然而,我们静下心来深思这些课,给学生到底教了哪些知识,或者说挖掘了学生多少潜力时,我确实不敢恭维这些老师。深感课堂失去了对文本的挖掘和品析,而是预演了游离课本之外的“戏文”!我们不得不深思语文到底是什么,“语文”最终要达到什么目标,仅是看老师在表演,让听者听得云里雾里的吗?这不是又回到了传统课堂了吗?
二、 一味拓展,丢掉课本内容
曾听过一位优秀青年教师执教《珍珠鸟》,他对文本的处理仅仅是让学生粗浅地浏览了一下,便丢之一旁。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形式多样的有关鸟的散文、鸟的诗词、鸟的电影。一堂课下来,充斥学生耳目的是与文本毫不相关的鸟的各种知识。其实,《珍珠鸟》是一篇文笔细腻,感情真挚,极能触动读者心灵的美文,需要我们好好地去研读、感悟。现在的语文课堂,这种现象屡见不鲜,仿佛循规蹈矩地按着课文内容去组织课堂教学,那就体现不出自己的教学特色来。在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眼里,文体已不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而仅仅是一个教学的“引子”而已。
三、 语文教师的引导作用不能充分体现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出现了好多形式更为自由和灵活的教学方式,如“表演式”“采访式”“辩论式”等等。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为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原则。而我们的语文教师在理解这句话时,往往只是抓住了它的后半句,即“以学生为主体”。于是乎,有些语文课堂完全成了学生自我表演的场所,不管课文的内容是否适合,在学生看来,语文课就是话剧表演课,是记者采访课,是唇枪舌剑的辩论课。诚然,这样的语文教学方式确实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发挥出他们极大的学习潜能。然而看得多了,也不由得产生一些疑问:①是否所有的课文都适合这样的表演、辩论。②语文课堂经常性地让学生这样去表演,辩论,是否会让学生认为原来语文学习竟是这般的——只须学着明星的模样挤挤眉,弄弄眼,动动嘴皮子就行了。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大量脍炙人口的文章,是需要我们教师带着学生共同去潜心苦读的,经典的文章是要教师去引导他们赏析的。
四、 无原则的表扬
作为今天的学生,是很幸运的,在语文课堂上不管你回答得怎样,听到的一律是“你答得真好”“你很有自己的想法”。有篇教学文摘报道:一次语文公开课上,有一位学生读了朱自清的《背影》后,一大“发现”竟然是:父亲穿铁道,爬月台严重违反了交通规则!对此,老师居然还鼓励他的发现是独特的,并热情洋溢地号召其他学生向这位同学学习。感人至深的散文名篇被“发现”成这个样子,还是在老师的深情的赞许中,我想,朱自清先生岂不是会很失落?
五、 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的众多优势,与新课改的目的不谋而合。它不仅从手段、形式上,更从观念、过程、方法及师生角色等多方面赋予语文课堂教学以深层含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教学情境。众所周知,多媒体可在瞬间展示大量突破时空的生动形象资料,更大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学生引入一个个崭新的教学情境,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它毕竟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必要的讲授、点拨,学生必要的质疑、讨论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多媒体之于语文课堂教学,运用得当就会如虎添翼,运用不得当则会误人子弟。视多媒体为法宝而每课必用,收到的效果只是事倍功半甚至事與愿违。不仅仅是让教师手忙脚乱、学生视觉疲劳;更为严重的是,长时间的媒体展示,会把学生读书、思考、交流的时间挤掉,长时间的音像刺激,会使学生的思考和想象能力退化。优秀的文学作品是需要用我们的心去研读,去品味,去咀嚼的。这绝非是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施所能替代的。
六、 课堂讨论风盛行
新课标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部分教师狭隘地认为:所谓合作学习,即是课堂讨论,将这二者简单地画上等号。由此,各种形式的讨论便纷纷呈现出来,似乎没有讨论,就没有真正落实课改。随着老师一声令下“讨论”,学生分组围成一团,讨论声响成一片。而我们听到的,往往仅是少数几个学生的侃侃而谈,多数学生或是插不上几句,或是干脆在一旁无所事事。讨论结果也只是几个优等生口若悬河的展示,其他学生只是在那里静静地当“看客”。这种只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不注重实际效果的空洞讨论,实在是有很多的弊端的。
语文永远和人生相伴。人生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人类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新课改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前进,为了我们中华的大语文。
(盐城市第三中学)
最近学习了几节据说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感受颇深,让我对新课改产生了不少新的思考。这些老师都是新课改“觉悟先行者”,给我们在摸索中前进的广大老师不断输送“新的教育模式和教学理念”,可谓是对新课改的诠释和引导。他们的课堂特色是:①课堂异彩纷呈,学生的那股兴奋状态,老师的那种激情现状,让听者感动不已。②教学方式自由灵活,如“表演式”“采访式”“辩论式”等等。③课堂内容丰富,注重知识的拓展与延伸。④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表扬肯定满堂听。⑤多媒体技术运用娴熟,音乐、动画、优美的图片充斥整个课堂。⑥课堂讨论风盛极,课堂气氛很活跃。以上就是听课者对这些课的总体评价,也是新课改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践的。可是,就在我们夜深人静思前想后这些所谓的“示范课”“展示课”“观摩课”“公开课”时,总觉少了点什么。是什么呢?这些都是表面的繁华,只是“貌似”而“神不合”。因此,写下了几点反思,或许对我们的课改有所启示。当前课改,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 忽视文本的阅读,“作秀”盛行如潮
有些课堂,老师激情洋溢,出口成章,文学语言精彩纷呈,让学生和听课的老师敬佩不已。然而,我们静下心来深思这些课,给学生到底教了哪些知识,或者说挖掘了学生多少潜力时,我确实不敢恭维这些老师。深感课堂失去了对文本的挖掘和品析,而是预演了游离课本之外的“戏文”!我们不得不深思语文到底是什么,“语文”最终要达到什么目标,仅是看老师在表演,让听者听得云里雾里的吗?这不是又回到了传统课堂了吗?
二、 一味拓展,丢掉课本内容
曾听过一位优秀青年教师执教《珍珠鸟》,他对文本的处理仅仅是让学生粗浅地浏览了一下,便丢之一旁。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形式多样的有关鸟的散文、鸟的诗词、鸟的电影。一堂课下来,充斥学生耳目的是与文本毫不相关的鸟的各种知识。其实,《珍珠鸟》是一篇文笔细腻,感情真挚,极能触动读者心灵的美文,需要我们好好地去研读、感悟。现在的语文课堂,这种现象屡见不鲜,仿佛循规蹈矩地按着课文内容去组织课堂教学,那就体现不出自己的教学特色来。在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眼里,文体已不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而仅仅是一个教学的“引子”而已。
三、 语文教师的引导作用不能充分体现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出现了好多形式更为自由和灵活的教学方式,如“表演式”“采访式”“辩论式”等等。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为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原则。而我们的语文教师在理解这句话时,往往只是抓住了它的后半句,即“以学生为主体”。于是乎,有些语文课堂完全成了学生自我表演的场所,不管课文的内容是否适合,在学生看来,语文课就是话剧表演课,是记者采访课,是唇枪舌剑的辩论课。诚然,这样的语文教学方式确实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发挥出他们极大的学习潜能。然而看得多了,也不由得产生一些疑问:①是否所有的课文都适合这样的表演、辩论。②语文课堂经常性地让学生这样去表演,辩论,是否会让学生认为原来语文学习竟是这般的——只须学着明星的模样挤挤眉,弄弄眼,动动嘴皮子就行了。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大量脍炙人口的文章,是需要我们教师带着学生共同去潜心苦读的,经典的文章是要教师去引导他们赏析的。
四、 无原则的表扬
作为今天的学生,是很幸运的,在语文课堂上不管你回答得怎样,听到的一律是“你答得真好”“你很有自己的想法”。有篇教学文摘报道:一次语文公开课上,有一位学生读了朱自清的《背影》后,一大“发现”竟然是:父亲穿铁道,爬月台严重违反了交通规则!对此,老师居然还鼓励他的发现是独特的,并热情洋溢地号召其他学生向这位同学学习。感人至深的散文名篇被“发现”成这个样子,还是在老师的深情的赞许中,我想,朱自清先生岂不是会很失落?
五、 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的众多优势,与新课改的目的不谋而合。它不仅从手段、形式上,更从观念、过程、方法及师生角色等多方面赋予语文课堂教学以深层含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教学情境。众所周知,多媒体可在瞬间展示大量突破时空的生动形象资料,更大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学生引入一个个崭新的教学情境,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它毕竟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必要的讲授、点拨,学生必要的质疑、讨论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多媒体之于语文课堂教学,运用得当就会如虎添翼,运用不得当则会误人子弟。视多媒体为法宝而每课必用,收到的效果只是事倍功半甚至事與愿违。不仅仅是让教师手忙脚乱、学生视觉疲劳;更为严重的是,长时间的媒体展示,会把学生读书、思考、交流的时间挤掉,长时间的音像刺激,会使学生的思考和想象能力退化。优秀的文学作品是需要用我们的心去研读,去品味,去咀嚼的。这绝非是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施所能替代的。
六、 课堂讨论风盛行
新课标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部分教师狭隘地认为:所谓合作学习,即是课堂讨论,将这二者简单地画上等号。由此,各种形式的讨论便纷纷呈现出来,似乎没有讨论,就没有真正落实课改。随着老师一声令下“讨论”,学生分组围成一团,讨论声响成一片。而我们听到的,往往仅是少数几个学生的侃侃而谈,多数学生或是插不上几句,或是干脆在一旁无所事事。讨论结果也只是几个优等生口若悬河的展示,其他学生只是在那里静静地当“看客”。这种只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不注重实际效果的空洞讨论,实在是有很多的弊端的。
语文永远和人生相伴。人生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人类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新课改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前进,为了我们中华的大语文。
(盐城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