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经》有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作为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代名词,包含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
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在“两个百年”目标中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将实现之际,中华民族期盼千年的小康梦也将圆梦。
为了真实记录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基层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从8月起,本刊将推出《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栏,围绕人民群众切身可及的获得感、幸福感,选取四明大地上几个温暖且具代表性的故事,致敬在这片土地上所有足音铿锵的奋斗。
手机里放着轻快的音乐,黄伦祥头也不抬地捯饬着花草,想让他这间开在湖边的民宿院子显得更诗情画意些。
30多年前,他卖掉了家里唯一的老房子,带着8000多元房款到河南洛阳做生意,后来又辗转到上海开酒店。2017年,57岁的他终于做了一个决定,离开繁华的大都市,回到大山深处的家乡,投资一家民宿。吸引他回来的,除了放不下的乡愁,更重要的原因是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早已不是他记忆中那个破旧的小山村。
黄伦祥的家乡位于象山县泗洲头镇墩岙村。这个地处小镇最南端的村庄四面环山,位置偏僻。但自从去年甬台温高速复线开通,现在从灵南枢纽下来,只要6分钟车程就能到达村庄。
步入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围湖公园,翡翠般的湖水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山水一色。湖边古树婆娑,回廊曲折,亭台错落,环境十分优美。正因为这一方山水,旁边各具特色的民宿鳞次栉比,和湖边星罗棋布的农家小院遥相呼应,相互衬托,共同成为美景的一部分。走进村里,柏油路面干净整洁,路边绿化古朴有趣,村民待人热情有礼, 颇有几分“村桥原树似吾乡”的意境。
如此欣欣向荣的景象让人很难想象20年前墩岙村曾是一个村情复杂、环境脏乱差的薄弱村、上访村。“‘前山后山山靠山,羊肠小道九曲弯’,是昔日墩岙村交通状况最真实的写照。”墩岙村党支部书记鲍英钱说,因为交通不便,村里很少有人走出去,到20世纪末,墩岙村200多户村民依然操持传统农事,人均年收入只有3600元,是泗洲头镇经济最落后的村庄。贫穷又导致村民对村委会的发展政策不信任、不理解、不支持,觉得村里分配不公。那几年墩岙村到外面上访的村民特别多,是当时有名的上访村。
变化从1998年开始。在随后的20多年里,鲍英钱将墩岙村的发展划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98年到2005年,是村里的稳定阶段。”鲍英钱说。这期间,村委会探索化解矛盾的有效途径,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2003年,他和村干部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到村小学礼堂定期开展“干群说事”,鼓励村民对村庄事务发表意见。对村民提出的意见,村里及时商量、马上办理。随着一桩桩小事落实,村民也越来越认可村委会工作,村里矛盾在有商有量中逐渐消弭。“可以说,墩岙村是‘村民说事’制度的发源地之一。”鲍英钱自豪地说道。
理顺了关系后,墩岙村开始在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大步向前。2005年到2011年间,墩岙村进入整治阶段,矛头主要对准了脏乱差。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村民们共同参与,一起努力。慢慢地,道路拓宽了,露天粪坑消失了,村口飘着各种垃圾的南湖水库干净了,家家户户都喝上了清洁干净的自来水,村里还成立了全县第一家党员服务中心……到2011年,村庄环境有了极大改观。
從2012年开始,墩岙村进入示范创建阶段,同时开展了整治南湖水库、兴建环湖休闲公园、改造民房外立面等重点工程,随后又进一步提升村庄绿化,进行围墙美化,并增设景观路灯。到2015年,整个墩岙村越变越美。以前的牛栏塘变成观景塘,曾经荒废的危旧房成了供村民晒太阳或乘凉的休闲场所,各种美丽的庭院、公园点缀村庄……“2012年,市领导到墩岙村调研时,连说了3个‘想不到’——想不到一个小山村1年时间投入了800万元资金搞村庄建设;想不到村班子这么团结,村民参与度这么高;想不到11个项目短短6个月时间就被拿下。”鲍英钱说。在短短4年时间里,墩岙村成功创建了“宁波市全面小康村”“宁波市环境提升村”,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在全市总结大会上发言。
近几年,墩岙村立志讲好“墩岙故事”,紧紧抓住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的发展机遇,走出了一条农旅融合产业振兴路。目前墩岙村有乡村民宿、农村电商两大新兴产业,有杨梅、柑橘和水产养殖三大特色产品,还有游船垂钓、采摘烧烤、登山步道、军人之家四大体验游功能区块。“2018年,墩岙村集体经济收入就突破了200万元,近两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保守估计超过3.6万元,是20多年前的10倍。”鲍英钱说,“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截至2020年,墩岙村共获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省美丽宜居示范村、宁波市文明村等70余项荣誉,早已完成从上访村到小康村的幸福蜕变。
村庄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村民回巢。48岁的夏建品20多年前带着村干部帮他担保的2万元贷款到上海创业,但自从2012年回了一趟家乡后,他就再也不愿意出门了。“20多年前,我们一家子没收入、没房子,挤在村小学一间25平方米的宿舍里,愁了今天愁明天。如今一家人住进了300多平方米的独栋小楼,我还在村里承接美丽乡村建设的涂料工程,每年都有20多万元的收入,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夏建品笑着说,“而且随着墩岙村的发展,我相信好日子还在后头。”■
记者手记
薄弱村的逆袭,关键在人心
薄弱村要完成到小康村的逆袭,政府的“输血”扶持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要让村庄有“自我造血”的能力,找到一条因地制宜,能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和村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展道路。而这一切的起点,在于人心的转变。
综观墩岙村的发展之路,从一个镇里有名的薄弱村、上访村到头顶无数光环的“明星村”、小康村,发展的第一步是理顺了村里的矛盾关系。为了让村民放下过去的成见、争执,积极配合村里各项工作,墩岙村的村干部通过“干群说事”“村民说事”等形式,真正地为村民办实事,为村庄谋发展。这份真心最终感染了村民,让村民从不信任、不理解、不支持到越来越认可村委会的工作,然后才有了后面三个阶段的发力,才有大家一起跟着“领头羊”奔向共同新目标的局面。
人心齐,泰山移。当村干部和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时,村庄就多了凝心聚力的魂,美丽乡村建设就既有“主心骨”又有“大部队”,整个村庄才能在小康之路上阔步向前,一个都不落下。
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在“两个百年”目标中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将实现之际,中华民族期盼千年的小康梦也将圆梦。
为了真实记录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基层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从8月起,本刊将推出《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栏,围绕人民群众切身可及的获得感、幸福感,选取四明大地上几个温暖且具代表性的故事,致敬在这片土地上所有足音铿锵的奋斗。
手机里放着轻快的音乐,黄伦祥头也不抬地捯饬着花草,想让他这间开在湖边的民宿院子显得更诗情画意些。
30多年前,他卖掉了家里唯一的老房子,带着8000多元房款到河南洛阳做生意,后来又辗转到上海开酒店。2017年,57岁的他终于做了一个决定,离开繁华的大都市,回到大山深处的家乡,投资一家民宿。吸引他回来的,除了放不下的乡愁,更重要的原因是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早已不是他记忆中那个破旧的小山村。
黄伦祥的家乡位于象山县泗洲头镇墩岙村。这个地处小镇最南端的村庄四面环山,位置偏僻。但自从去年甬台温高速复线开通,现在从灵南枢纽下来,只要6分钟车程就能到达村庄。
步入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围湖公园,翡翠般的湖水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山水一色。湖边古树婆娑,回廊曲折,亭台错落,环境十分优美。正因为这一方山水,旁边各具特色的民宿鳞次栉比,和湖边星罗棋布的农家小院遥相呼应,相互衬托,共同成为美景的一部分。走进村里,柏油路面干净整洁,路边绿化古朴有趣,村民待人热情有礼, 颇有几分“村桥原树似吾乡”的意境。
如此欣欣向荣的景象让人很难想象20年前墩岙村曾是一个村情复杂、环境脏乱差的薄弱村、上访村。“‘前山后山山靠山,羊肠小道九曲弯’,是昔日墩岙村交通状况最真实的写照。”墩岙村党支部书记鲍英钱说,因为交通不便,村里很少有人走出去,到20世纪末,墩岙村200多户村民依然操持传统农事,人均年收入只有3600元,是泗洲头镇经济最落后的村庄。贫穷又导致村民对村委会的发展政策不信任、不理解、不支持,觉得村里分配不公。那几年墩岙村到外面上访的村民特别多,是当时有名的上访村。
变化从1998年开始。在随后的20多年里,鲍英钱将墩岙村的发展划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98年到2005年,是村里的稳定阶段。”鲍英钱说。这期间,村委会探索化解矛盾的有效途径,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2003年,他和村干部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到村小学礼堂定期开展“干群说事”,鼓励村民对村庄事务发表意见。对村民提出的意见,村里及时商量、马上办理。随着一桩桩小事落实,村民也越来越认可村委会工作,村里矛盾在有商有量中逐渐消弭。“可以说,墩岙村是‘村民说事’制度的发源地之一。”鲍英钱自豪地说道。
理顺了关系后,墩岙村开始在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大步向前。2005年到2011年间,墩岙村进入整治阶段,矛头主要对准了脏乱差。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村民们共同参与,一起努力。慢慢地,道路拓宽了,露天粪坑消失了,村口飘着各种垃圾的南湖水库干净了,家家户户都喝上了清洁干净的自来水,村里还成立了全县第一家党员服务中心……到2011年,村庄环境有了极大改观。
從2012年开始,墩岙村进入示范创建阶段,同时开展了整治南湖水库、兴建环湖休闲公园、改造民房外立面等重点工程,随后又进一步提升村庄绿化,进行围墙美化,并增设景观路灯。到2015年,整个墩岙村越变越美。以前的牛栏塘变成观景塘,曾经荒废的危旧房成了供村民晒太阳或乘凉的休闲场所,各种美丽的庭院、公园点缀村庄……“2012年,市领导到墩岙村调研时,连说了3个‘想不到’——想不到一个小山村1年时间投入了800万元资金搞村庄建设;想不到村班子这么团结,村民参与度这么高;想不到11个项目短短6个月时间就被拿下。”鲍英钱说。在短短4年时间里,墩岙村成功创建了“宁波市全面小康村”“宁波市环境提升村”,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在全市总结大会上发言。
近几年,墩岙村立志讲好“墩岙故事”,紧紧抓住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的发展机遇,走出了一条农旅融合产业振兴路。目前墩岙村有乡村民宿、农村电商两大新兴产业,有杨梅、柑橘和水产养殖三大特色产品,还有游船垂钓、采摘烧烤、登山步道、军人之家四大体验游功能区块。“2018年,墩岙村集体经济收入就突破了200万元,近两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保守估计超过3.6万元,是20多年前的10倍。”鲍英钱说,“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截至2020年,墩岙村共获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省美丽宜居示范村、宁波市文明村等70余项荣誉,早已完成从上访村到小康村的幸福蜕变。
村庄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村民回巢。48岁的夏建品20多年前带着村干部帮他担保的2万元贷款到上海创业,但自从2012年回了一趟家乡后,他就再也不愿意出门了。“20多年前,我们一家子没收入、没房子,挤在村小学一间25平方米的宿舍里,愁了今天愁明天。如今一家人住进了300多平方米的独栋小楼,我还在村里承接美丽乡村建设的涂料工程,每年都有20多万元的收入,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夏建品笑着说,“而且随着墩岙村的发展,我相信好日子还在后头。”■
记者手记
薄弱村的逆袭,关键在人心
薄弱村要完成到小康村的逆袭,政府的“输血”扶持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要让村庄有“自我造血”的能力,找到一条因地制宜,能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和村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展道路。而这一切的起点,在于人心的转变。
综观墩岙村的发展之路,从一个镇里有名的薄弱村、上访村到头顶无数光环的“明星村”、小康村,发展的第一步是理顺了村里的矛盾关系。为了让村民放下过去的成见、争执,积极配合村里各项工作,墩岙村的村干部通过“干群说事”“村民说事”等形式,真正地为村民办实事,为村庄谋发展。这份真心最终感染了村民,让村民从不信任、不理解、不支持到越来越认可村委会的工作,然后才有了后面三个阶段的发力,才有大家一起跟着“领头羊”奔向共同新目标的局面。
人心齐,泰山移。当村干部和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时,村庄就多了凝心聚力的魂,美丽乡村建设就既有“主心骨”又有“大部队”,整个村庄才能在小康之路上阔步向前,一个都不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