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与法制建设的思考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chbluea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建循环经济的法制体系、建立健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领域的法律法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对我国全面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通过国际上发达国家现有的关于循环经济的法制基础,并综合考虑了国内已有的相关循环经济法律法规,试图勾勒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制体系的基本框架,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循环经济;法制体系框架;可持续发展;制度完善
  中图分类号:D92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5)05-0132-02
  作者简介:徐子翔(1991-),男,汉族,山东日照人,武汉东湖学院文法学院法学专业。
  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意义重大,循环经济的建设是一项由复杂的法律法规构成的系统工程。这项工程的发展和完善能够实现经济增长的高效和平稳,同时也保证了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在国际上,很多的发达国家片面地注重经济的高速增长却忽视了经济增长所导致的环境问题和严重危害,循环经济尝试性的实践给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和社会危害带了福音,甚至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寻求循环经济的法制化和社会化建设,试图通过法律规范来规范和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循环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我国是一个依法治国的国家,依法治国的原则就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只有通过法律法规对循环型经济发展给以规范和制约才能真正做到在制度上肯定循环经济,这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足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意义
  我国的经济发展属于高度开采,大量生产,利用率低,排放量高的原始粗放型工业道路,高开采使我们的土地承载能力变弱,能源和资源也高度紧缺;过度消费和废弃的生产生活资料给自然环境带来隐患。我国的资源总量大,人均资源占有量极少,人口超出了环境容量的基本国情面对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模式压力巨大,片面追求社会经济的增长致使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专家预测,随着中国实施经济发展纲要的落实,同期中国可能无法成为国际上规模最大的经济体而是最大的全球环境的污染源。所以,中国经济、社會和环境的和谐发展乃至世界环境好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立即重视循环经济,发展高利用率、低污染率的工业化道路,形成以“资源-产品-废弃物-再资源”替代“资源-产品-废弃物”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资源的循环和优化配置。只有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同步进行才能够实现社会的稳步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国内循环经济的法建现状
  目前,循环经济是国内认可的、科学可持续的经济模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尤其政府也在普遍推广,目前已出台了一些提及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但并未形成主要的循环经济方面的基本法和专项的法律法规。其中,几项涉及循环经济的法律条款大致如下:
  我国首次将循环经济写入立法是在200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对政府合理规划本区经济、产业结构以及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规定,该项立法对我国循环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和指导意义。200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减少和防治进行了全面的规定,并提出了无害化处理的原则,促进了废物的循环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这项规定对固体废物的循环处理有着深远的可持续意义。2005年通过的《可再生能源法》则是对循环经济的深入,进一步促进了可再生能源的充分使用,缓解了资源和社会生活以及环境保护之间无法兼顾的难题,有助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体来讲,我国现有的关于经济循环发展,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的保护法律和法规体系虽未形成大的框架,但是已经开始高度重视和具体落实。当然,仅仅几条法律法规仍然无法保证循环经济的形成和有效发展,资源利用与环境协调的法律系统框架仍未形成雏形,距离可持续发展仍然有很大距离。这些法律法规在整体上讲是政策型的、引导性的,而不是规范性、制约性的,缺乏相对应的行政法规和执法细则,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局面,所以,循环经济的专项立法十分必要。
  三、关于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思考
  (一)对宪法、民法等立法领域进行修改和完善,把循环经济引入其他领域的法律和法规当中去,使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在国家基础法律的环境下形成一个有序的、交叉的完整法律框架,使国家基本法与专项法律法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而共同发展,全面发展来实现循环、可持续的和谐社会建设。
  (二)尝试地方性法规的全面细化,也就是要求地方人大及常委会、地方人民政府和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及其常委会也应当根据权限,在综合掌握了地方特殊情况和经济发展需要,以及掌握了自然环境的特殊性的条件制定或出台相关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法规、专项法规或者政策等等。
  (三)规范和制度上与循环经济齐头并进,尤其应着重在设备能效、取水定额、耗能节能、设计规范、能效标识等方面形成全面配合的规范和制度制约,为循环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支持。
  (四)政策的科学制定与高效实施,深化改革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制度支持,政府在科学合理的定制和落实循环经济的发展路线和政策之后,联合使用税收、信贷等引导性手段宏观调节市场主体的经济操作,有利于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
  (五)在内容上确定循环经济基本法律制度,如政策规划制度,科技支持和引导制度,鼓励绿色消费制度,财政税收鼓励制度,信贷制约制度,项目责任制度和全民参与制度。真正做到在制度上实现构建循环经济法制系统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完善和补充。
  (六)独立进行《循环经济法》的制定和修正使其成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法,形成循环经济建立和发展的基本原则、方针、指导思想和具体的法律条款等等,尤其是制约性和规范性的责任惩戒条文,来指导和制约循环经济中的经济主体,做到无论主观还是客观方面都能提升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意识。
  (七)完善《环境保护法》,把循环经济当做一项规定写入总则,并把现行的中无法配合循环经济发展的条文修正,举例来说,三同时制度虽然是以往的先进污染防治制度,但这种末端治污已无法配合新型的节约型循环经济的需求,应作出适当调整鼓励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八)避免新旧法律法规间的原则冲突制定便于落实的法律法规,举例来说,循环经济的核心“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中减量化原则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中的减量化原则应做到一致,避免在现实的法律法规落实问题上出现分歧或者背离,尤其对于某项法律中已有相关类似原则的条件下避免分歧应合二为一。
  最后,循环经济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一项新法律来得到保障。放眼望去,世界上的各发达国家里,都是以法律作为基础来推动循环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的,单纯的道德制约无法实现节约型经济的科学发展。在自我规范能力偏弱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利用率提高和缓解经济增长与社会矛盾的最科学方法就是加强法制建设作为制约市场主体盲目性、自发性的弱点,重视资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构建法律法规体系框架和政策制度系统是循环经济形成和发展的最有效的保障。在国内现有的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立法,综合考虑国内的资源和环境的现状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建立我们自己的可实施的循环经济法律网络,依法发展循环经济,依法规范环境保护,依法促进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平衡共存,总之,依法治国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济起到了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金瑞林.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魏淑芬.环境法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3]俞金香.循环经济及其法律调整[J].甘肃社会科学,2013(6):129-131.
其他文献
导入    愁纲愁线愁情愁理愁眉苦脸愁断肝肠   苦思苦想苦恼苦闷苦心苦熬苦不堪言   横批:“难产”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模仿和借鉴”在作文写作中的意义和作用。2.在作文写作中的学会“模仿和借鉴”的技巧,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为什么要“抄”    我们很多同学怕上作文课,怕写作文。同学们怕写作文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材料贫乏。很多时候,同学们审完作文题意会发现
[摘要]本研究在回顾以往关于同伴反馈的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对比实验和问卷调查来探讨同伴反馈与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同伴反馈能增强学生间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对学生写作质量的提高大有帮助。同时,也改善了学生的写作态度,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写作成绩。充分发挥同伴反馈对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积极作用可以减轻教师的批阅负担,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整体写作水平。因此,同伴反馈和教师反馈应该互为补充,在
摘 要 随着近年来社会中见危不救行为频繁出现,法学界也越来越关心这一亟待解决的难题。有的学者建议通过刑事立法将见危不救行为入罪来扭转社会不良风气,但仅仅通过法律的强制手段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并不见得能够实现其预期效果。见危不救行为究竟能否入罪化,不仅涉及到法律问题,还涉及到道德问题,将道德行为进行法律化,这种做法国外一些国家也实践过,但实际操作难度之大导致最终的社会效果并不理想。若要彻底解决见危不救
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承担着向社会输出大批实用型人才的任务。随着社会发展对学前教育的师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
摘要:當今社会,司法公信力不足已成为司法实践中一个重要的薄弱环节,对司法的不信任,对法律的忽视,对执法人员权威的轻视,使得司法活动开展难度增大,判决得不到执行反过来又进一步削弱了法律在民众心目中的权威性,树立司法公信力已经成为迫不容缓的要求。但树立司法公信力并非一朝一夕,一环一节即可达到,涉及到整个司法程序静态与动态方方面面的问题,甚至与司法程序之外的行政等系统亦息息相关,下文我们将从静态结构与动
目的 探讨肺耐药蛋白 (lungresistanceprotein ,LRP)和DNA拓扑异构酶II (topoisomerase II ,TOPO II)在非小细胞肺癌 (non smallcelllungcancer,NSCLC)中的协同表达及其临
我院作为防震减灾类院校,要求全院学生必须掌握蛙泳泳姿及一定的救生知识。在教学中采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及综合素质。通过本文
马武开教授长期从事临床研究,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善于运用抗风湿对药、调理脾胃药、疏肝解郁药、补肾强筋骨药、藤类祛风通络药、活血化瘀药及辨病用药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特征,一种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各学科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要形成稳定持久的创新能力决非朝夕之功,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诱导创造意识,催发学生创新的胚芽    绝大部分少年儿童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常常会对一些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