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父亲母亲的诗

来源 :家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一辈子都在和我们分离。
  他在大跃进期间被打成右派,下放劳动时被同屋感染上了肺结核,虽然抢救及时,但左肺功能基本丧失。工作和身体的双重原因让他和我们分离了整整25年:1957年至1982年,父亲在湖南休养住院,逢春节才回家;母亲带着我和妹妹在梧州艰难生活,独自一人撑起养家重任。
  我对父亲是疏离的,最深刻的童年记忆是他带回的鸡蛋。每次从湖南回家,他的行李包里永远藏着两纸箱鸡蛋,里面填满了谷壳以防止蛋被摔坏。他小心翼翼地把煮好的鸡蛋递到我面前,我却总是羞涩地躲到母亲围裙后。因为见他的次数太少,我对父亲的陌生感远远大于了对鸡蛋的渴望。
  现在想来,承载父亲深情的何止是那两箱鸡蛋。作为一个病人,他每回一次家都需要从衡阳坐火车到广州,再转两次船到梧州苍梧,要经历几天几夜的长途跋涉。但他每次回来都是笑呵呵的,从不说一个累字。他知道,这是一个男人对家庭最基本的责任。
  我高中毕业那年,父母终于团聚在一起,但父子间的分离却比此前更甚。我考上外地的大学,独自一人去他乡求学,没有相处的时间,我对父亲的印象依然陌生。直至毕业、工作,两个独立的男人间似乎只有淡如水的亲情。
  这种“淡如水”的交集,一直持续到他生前最后几年。1998年底,退休后的父母从梧州老家搬到南宁与我同住。只是相聚不到半年,父亲就因为老毛病住进了医院。
  他的生命快结束,这成了我们朝夕相处的理由。那段相伴的经历,让我萌生了为父亲写诗的念头。
  白色的病床上,他瘦弱的身体发出艰难的呼吸声。我第一次如此认真地观察我的父亲:不过60多岁,头发却几乎全白;两眼凹陷得很深,瘦削的脸上满是疲惫,时不时地发出艰难的咳嗽声。
  母亲告诉我,这一次,父亲恐怕挺不过了。
  这是陪伴他的最后机会了,我告诉自己。“最后”两个字,一下就冲走了几十年的陌生隔阂,把血脉亲情变得热气腾腾又哀伤。一到周末,我就骑着自行车去医院看他,带着一些水果或者家里做好的汤。我和父亲都不擅长找话题,常常在几句例常对话后便遭遇沉默,气氛实在尴尬时,我就拿出随身带的书逃避。而父亲,也不由自主地戴上老花镜,翻阅床头的书籍。
  每到这一刻,我总忍不住想:终究父子天性,自己身上这点书生气多半是遗传父亲的,不然,我们怎么会如此默契。
  即便相对无言,这也是难得的全家相聚时光。病房里父亲母亲和我难得地坐在了一起,感恩的光线洒在地上。三个人,像三块无形的磁铁,搭建出家的磁场。
  遇到阳光明媚的好天气,我们就推着轮椅带着他去医院的花园散散步。在室外,我们会放松一些,父亲会主动问及我的工作,建筑师生涯总是伴随加班熬夜,为设计方案绞尽脑汁。每逢此时,他总以过来人的口吻教導我:“不要像我那样,累坏自己的身体。”但他显然以我的职业为傲,希望我能在这个挣钱的行当上专心干下去,“不要再半夜写诗了,现在谁还看那些啊,也挣不来钱。我是过够了苦日子,你可别再继续了。”
  我知道,他并不是瞧不起诗人这份工作,只是希望我至少能在物质上无忧。
  但我控制不住,不擅表达的人如果有太多情感要宣泄,文字永远是第一选择。我开始记录他在医院的每一个变化,每一个经历;打算等诗文积攒到一定数量时,就为他集结出书,我连书名都想好了:《祝爸爸平安》。
  但时间太紧迫,2001年6月,父亲的病情突然加重。那是他生命中最受罪的时光,因为无法排尿而全身浮肿,他的身体插满了管子,依靠氧气罩痛苦呼吸。
  面对亲人的痛苦,我只有深深的无力感。唯一能做的,就是把病房里的那张硬木长椅变成我的临时住所,在他病危的日子里不分昼夜地守着。
  在第三次接到医院的病危通知之后,我们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他愈加消瘦了,攒足力气说出的话,都是劝我们别忙活:“人总是要走的,我走了,你们也不要伤心。”到最后,他已经说不出话,终日闭着眼。我必须脸碰脸地靠近,才能听见父亲靠机器维持着的浅浅呼吸。
  11月23日下午,父亲安静地离开了。死亡是对生者的折磨,对病者的解脱。我按母亲的吩咐,将一枚银币放进他嘴里,帮他合上嘴,用棉花堵住他的耳朵和鼻孔,然后,为他擦身更衣……在告别仪式上,母亲几乎没掉一滴眼泪,只是躲在一旁,默不作声。
  对于父亲,我最大的遗憾是未能在他过世前将《祝爸爸平安》出版。他一走,诗歌的书写也被搁浅。只是怀念他时,会翻出这些诗,应母亲的要求,念给她听。
  这是我们共同的回忆。有的回忆让人大笑,有的回忆让人啜泣。到后来,我不仅为母亲念诗,也开始像记录父亲那样,用诗歌描绘母亲的生活。
  我的母亲其实非常胆小,但她早已把这个弱点一层层包裹进多舛的命运里。
  我出生时,因为新生儿溶血病差点夭折,通过及时换血才抢救过来。但我的哥哥没有那么幸运。因为溶血后遗症,他只活到1岁多。而我的弟弟也没有逃过劫难,原本我存活的先例给了他得救的希望,但在他即将出生的那年,正碰上广西“文革”非常厉害的武斗,梧州的医院都关门了。父亲要母亲带着还没出生的弟弟从梧州去南宁,但到达南宁后,现实给了母亲更大的打击:这里的医院没有换血的技术。
  那是一幅怎样凄凉的画景。在最冷的冬天,母亲挺着那么大的肚子,从梧州坐一天一夜的船、转一天的货运列车,历经千辛万苦到了南宁。去的时候满怀希望,回来的时候却两手空空,精神和肉体的打击可想而知。
  两次丧子,母亲却没有被生活击倒。这个家的所有男人都需要她,父亲远在他乡,存活下来的儿子那么年幼,她曾感谢上天:“它给予了我健康的孩子。”
  她如此珍惜一家人在一起的每分每秒。退休后,她以为终于可以和父亲团聚,可命运再次伤害了她。父亲弥留的最后时光,她整夜整夜地睡不着,总是目不转睛地望着父亲,心神随父亲昏迷而远离。我常常要在她耳边大声呼唤三四遍,才能唤醒她。
  看一眼,是一眼。这是她第三次送走生命里最爱的人。
  母亲同样不擅表达感情。她日渐衰老,对儿子的依赖一天胜过一天。一次次的恸,让她把小小的胆子埋得更深,包得更厚,让我以为她天生就是那样坚强,乐观。
  父亲走后,母亲的悲伤出人意料地短暂。“活着的人,总是得好好活着。”她反过来劝我。她的心思全放在子女身上,每天准时给我们做好饭菜,等我们回家;天冷了要我们注意穿衣,下雨出门前给我们备好雨具;会提醒我晚上不要熬夜,不要睡得太晚,工作不要太拼命,小心搞垮了身体……这些年,有时她看到我头上的白发,总是会伸手去摸一摸,然后免不了低声感叹。
  我竟渐渐有些明白古人为何有三从之说,“夫死从子”,因为还有母亲的身份,她才能转移注意力,走出悲伤。
  母亲能让自己过得很好,我想。
  但她终究老了,在我放下心后。这么精明的老太太,一次跌倒后竟然左手骨折和腰部压缩性骨折。那之后她的身体不再硬朗,走路不便,出门的次数也越来越少。她变得更加依赖我,见不到我时总会问东问西。我加班到深夜,她隔一会儿就一个电话;如果我在开车回家的路上,她就叮嘱我安心驾驶。当我走到楼下,一眼就能看到家里客厅永远明亮的灯,像黑暗中善良的萤火虫。
  偶尔,我看见她坐在屋里的藤椅上,一句话也不说。被她藏了几十年的软弱终于露出了头,一有意外和风吹草动,就会神经紧张。母亲那么热爱阳光,现在,她却喜欢一个人躲在黑暗里。
  一个周末的晚上,我加班到很晚才到家,母亲还坐在那里,她一定要和我说说她的梦——我的确已经记不清有多久没好好和她说话了。“我最近老梦见你父亲,”她有些兴奋也有些担忧地问我:“你爸爸是不是要来接我走了?”
  第二天,南宁迎来冬日的太阳,母亲要我陪她出去走走。外面的温度并不高,我让她加件衣服。她手脚不太麻利,慢腾腾地从柜子里翻出一件毛衣,很艰难地举起双手,把毛衣套过头。因为关节炎和肌肉疼痛,两只手臂举起来时颤颤悠悠,显得特别笨重。
  那一刻,我看到我的妈妈站在卧室的门口,身体里写着我不愿意承认的苍老。
其他文献
在马年春晚上,  小彩旗化身“时间女”旋转4小时后一炮而红,  被众网友捧为“新一代女神”。  然而,她口无遮拦的那句  “我不喜欢李敏镐那种奶油小生”  引来众多MinHo粉联名讨伐,  处在舆论漩涡里的小彩旗有叛逆、乖张、委屈,  但在姨妈杨丽萍眼里,  她就是一个纯真懂事的邻家女孩。  马马年春晚上,小彩旗化身“时间女”旋转舞动整整4个小时,她1.3米的及腰长发,动人的舞姿,和惊人的旋转技巧
期刊
通过微博联系张琨维,他第一句话就开门见山:采访可以,但绝对不能提到我父母的公司。  态度生硬、决绝,原以为说这话的是个跷着二郎腿、爱耍大牌的贵公子,但刚见到张琨维便放弃了这一想法。  197cm的他微弓着腰打招呼,谦逊有礼都装在唇边漾起微笑的酒窝里,只是略显疲态,刚一落座便喝掉整杯橙汁。他已经没吃没喝忙碌了一整天,这是一个创业者的常态。他正经营自创品牌Kissmilan蛋糕,一提起就精气神十足,满
期刊
进入离婚时代,有一定物质基础的离婚男性更愿找一个年轻的女性,这导致我国离婚的中年女性再婚率远低于中年男性,且再婚周期也比男性长。这些被中国男人排除的“再婚困难户”,貌不惊人、风华已逝,却意外地成为外国人眼中的抢手新娘,洋老公为什么爱她们?她们嫁到国外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  洋婚的诱惑  跨国婚姻的比率正连年攀升,中年再婚女性中愿意选择洋婚的,已接近再婚总数的50%,今年44岁的于娟是其中之一。  
期刊
巨人小花的烦恼  今年24岁的梁天云昵称小花,出身于湖北武汉一个农民家庭,父亲175cm,母亲162cm,而她和弟弟却拥有着巨人一般的身高,分别是197cm和191cm。医生说,这种情况是健康的基因变异。  女孩子都希望自己有高挑的身材,但长得太高也是问题。小花从小就比同龄人高出一个头,座位和列队总是在最后一排。作为小伙伴们眼中的“傻大个”,她常常受到排挤,当别的孩子在享受童趣时,她却被撂在一旁,
期刊
因为公公生病,她和丈夫四处借钱。已经都借遍之后,丈夫提出跟她商量卖房,她坚决不同意。老公大发雷霆,说要离婚。  她说:把房卖掉我们住哪儿?老公说:租!  “难道我们租一辈子吗?我们也会老,我们老了怎么办?你想过没有?你把房卖了,我们可能再也没有能力买自己的房子了!”她反驳,却得到了他更加愤怒的吼叫:“房子重要还是我爸的命重要?”  她的耳边突然回想着医生的话:“这种病呢,就看家属想让他活多久了。想
期刊
婚姻法则:强强配,总得有一方要退  两年前,去谈广告代理的程宏走进客户公司时,第一次看见了给员工开会的沈灵。那英姿飒爽的劲儿一下将无比挑剔的他吸引住,一来二去,两人真的开始交往。  沈灵性格强势,处处喜欢做主。程宏的父母担心儿子以后吃亏,苦口婆心地劝他:这女孩你可驾驭不住,说风就是风,说雨就是雨的。可热恋中的他哪顾得了那么多,都说情人眼里出西施,程宏觉得自己这样力求完美的人就需要这种能和他一起进步
期刊
通十秒钟的电话,让张世凡弄丢了聋哑母亲张明芝。  2003年7月22日早8点,孙敬顺像往常一样,将写着“在巫溪县文峰镇下车”的纸条递到丈母娘手中,送她上了大巴车。10分钟后,在汽车离去的轰鸣声中,他给小舅子张世凡打去电话:“世凡啊,妈回来啰,中午11点下车。”  从云阳女儿家到奉节儿子家,老人已经走了近20年。如果一切顺利,转乘几次“节节车”,十小时后张世凡就能在奉节平安乡天台村的家门口接到母亲。
期刊
上个月,接到姐姐从国内打来的电话,除了简单的问候,重要内容只有一个:海海被确诊得了癌症。对于一条12岁的狗来说,这样的消息算不上晴天霹雳。但姐姐还是很难接受,在她心中,海海不是宠物,是家人。  姐姐遇到海海的时候,正处于人生的最低谷。当时,为了照顾生病的爸爸,她辞掉了工作,然而事与愿违,不久之后,爸爸还是离开了,姐姐成了“三无女人”——家庭、事业、爱情一个都没有。海海的情况也差不多,它的主人要出国
期刊
去年回老家时,正赶上爷爷奶奶结婚53周年纪念日。  和奶奶聊天,她说有婚纱摄影机构想让她和爷爷拍老年婚纱照,她回复别人:“不拍不拍,我孙女就是拍这个的。”她的语气里充满了骄傲,好像这是一件特别引以为荣的事情。  我有点惭愧,如此亲近的人,作为摄影师的我却没来得及去捕捉他们最美的瞬间。我立刻提出要为他们拍一组照片,奶奶的脸上立刻泛起红晕,然后小声地拒绝了我:“那是年轻人的事,咱都一把年纪还赶那时髦干
期刊
茅于轼继续在争议中前行。走过85载风雨,这位老人依然觉得自己有责任,让更多普通人了解经济这玩意儿到底是什么。为此他可以原谅很多人与事。比如那个因他提出取消经济适用房而朝他扔鞋子的人,在北京大学做报告时突然打断他并冲上台的几位中年男女,还有不停往家里打骚扰电话威胁他的陌生者。  然而一旦不谈经济回到生活里,他就有些无所适从。这位老当益壮的经济学家在生活领域形同“白痴”,就连飞机上简单的选餐也得依赖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