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时代网络与大学生生活的联系愈发紧密,而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和丰富性也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只有净化信息环境,大力建设校园网,完善网络德育课程内容,建立网上心理咨询平台并积极培养网络思想教育工作者,才能迎接挑战,促进高校思想道德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道德建设 网络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互联网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快速吸收新知识、新信息的当代大学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大学生经常上网人数的比例已达30%左右,曾经上过网的人数则达95%以上。可见,互联网已经逐渐融入大学生的生活,成为许多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与网络的亲密接触无疑提高了网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大学生对网络的不当利用所导致的不道德行为与违法行为的增多。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网络给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带来的影响,对症下药, 扬长避短,以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1网络给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带来的挑战
1.1 网络增加了思想道德建设客观环境的复杂性
互联网促进了信息快速、广泛的传播,同时也为西方国家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入侵开了方便之门。据有关资料统计,互联网在语言使用上,英语内容约占90%,法语内容占5%,其他语种的内容占5%;在信息流量上,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占95%以上,我国则不足1%。少数发达国家的语言、思想和文化主导了全球传播体系的发展方向。随之而来的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传播,对我国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形成新的冲击。一些大学生由于思想不够成熟,又缺乏正确的引导,极易被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性开放等西方腐朽思想所侵蚀。
与此同时,各种封建迷信、腐朽思想死灰复燃,大量宣扬色情、暴力、邪教等内容的网络垃圾也乘机在网上兴风作浪,污蔑党和政府,丑化中国传统,对抗现实社会。这些都可能误导大学生,造成他们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水准降低,身心健康受损。
1.2网络削弱了大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
在互联网这个无国界的虚拟空间里,人们可以抛弃现实生活中的身份,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无所顾忌地发表言论。缺乏道德的约束机制,一些大学生在虚拟世界中很容易陷入非理性的状态,失去正确的价值取向,无法正确地评判各种善恶信息,从而造成道德人格的缺失。如果长期沉迷于网络,大学生将很可能模糊网络与现实的界限,逐渐削减其对现实社会的责任感,钝化道德自我评价能力,导致在现实社会中道德取向的迷失,从而实施一些有违道德准则的行为。
1.3迷恋网络可能引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互聯网方便了人们的交流,但如果过分地沉迷于网络,则会减少人际交往的机会,弱化交际能力,引发心理疾病。事实上,大学生中已经出现了相当程度的“网络迷恋症”、“网络孤独症”等社会心理问题,并且患者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一些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难题时,不去积极寻找对策,而是沉迷网络,借助网络游戏、网络聊天中获得的良好感觉,麻醉自己,逃避现实。逃避往往会使现实问题因拖延而更加严重,又进一步加剧了他们对网络的依赖性,从而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可见,互联网带来的大学生发展性心理障碍等问题给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更为复杂的社会性课题。
1.4 网络给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深层次的变化
互联网是一个无域、无中心点的空间,人人都有可能在网络上通过自己的言行成为世界的中心点,成为信息的发源地。因此,网络文化也是多元化,多层次的,其内容的丰富性远远超过其他媒体,其信息的交互性更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网络的这些特点一方面迎合了80后、90后大学生希望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另一方面也对大学生的思想构成了强烈的冲击。他们在理解信息上更有主动性,不再被动地处于信息接收者的地位,而是将各种思想观点集合起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运用自己的判断力,选择自己认同的道德价值观,付诸行动,挑战传统的具有知识垄断地位的教育工作者的权威。德育工作者很难再象过去一样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的灌输。面对多元化的思想观点,德育工作者必须进行有效地引导,以帮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 网络环境下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
面对网络环境给大学生思想道德工作带来的挑战,我们必须寻求切实有效的解决对策,抢占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网络阵地,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2.1 净化网络信息环境
高校要开展思想道德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一方面要求高校的网络管理部门加强对信息网络的监控和管理,及时防堵有害信息,避免这些信息对大学生思想的侵蚀。另一方面,也要求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积极的措施,通过法律、行政、技术等手段去制止网络上的不道德行为,坚决打击利用网络传播黄色淫秽信息、实施诈骗、破坏安定团结的违法犯罪活动,加大对电影、游戏网站内容的管理力度,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从源头上杜绝不良信息的产生,为社会营造一个良好健康的信息环境。
2.2 大力开展校园网的建设
近些年来,各地高校纷纷建立起校园网,努力将其打造成大学生的精神家园,以满足大学生学习、休闲和交友等方面的需求,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荣誉感。高校应该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不断完善校园网的功能,设立诸如学习指导、考研帮助、就业技巧、心理咨询,娱乐休闲等板块,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校园文化活动,并通过“思想论坛”等板块给学生提供一个针砭时事,畅谈人生、理想的交流空间,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便于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高校校园网建设应该把传统的校园文化与虚拟社区的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
2.3 完善网络德育课程的内容
高校应重视网络德育课程建设,不断完善该课程的授课内容,使其紧密配合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贴近大学生的生活。教师在授课时既要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又要有生动的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提高他们的鉴别力和自控力。除了课堂上的交流,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特点,制作融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的网络德育多媒体课件,将其上传到网上,供学生在课余时间浏览,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或提出相关问题由教师解答。通过这样的方式,使网络德育教育从课堂内拓展到课堂外,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2.4 建立网上心理咨询的平台
网络的交互功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有利于双向沟通,并且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建立网上心理资讯室,开展网上对话,帮助大学生们及时解决心理问题。网络心理咨询室通过向大学生们提供各方面信息和多种选择方案,让他们在选择中学会独立思考。通过教育者的启发、指导,使得大学生们自主地选择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道德观与价值观。
2.5 培养网络思想教育工作者
信息时代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者既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养,又要有深厚的思想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同时还要具备与时俱进的科技创新意识。思想教育工作者只有充分认识网络的发展和潜能,不断研究信息网络的发展动向,熟练掌握网络操作技能,才能及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顺利开展工作,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工作深入、有效、持续地开展。
3 结束语
总之,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网络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沿阵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广大的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更新教育理念,充分利用网络这一传播手段,占据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导地位,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输送更多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峥.也谈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4):98.
[2] 张旭晨.因特网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初探[J].兰州大学学报,2000(28):27.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道德建设 网络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互联网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快速吸收新知识、新信息的当代大学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大学生经常上网人数的比例已达30%左右,曾经上过网的人数则达95%以上。可见,互联网已经逐渐融入大学生的生活,成为许多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与网络的亲密接触无疑提高了网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大学生对网络的不当利用所导致的不道德行为与违法行为的增多。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网络给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带来的影响,对症下药, 扬长避短,以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1网络给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带来的挑战
1.1 网络增加了思想道德建设客观环境的复杂性
互联网促进了信息快速、广泛的传播,同时也为西方国家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入侵开了方便之门。据有关资料统计,互联网在语言使用上,英语内容约占90%,法语内容占5%,其他语种的内容占5%;在信息流量上,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占95%以上,我国则不足1%。少数发达国家的语言、思想和文化主导了全球传播体系的发展方向。随之而来的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传播,对我国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形成新的冲击。一些大学生由于思想不够成熟,又缺乏正确的引导,极易被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性开放等西方腐朽思想所侵蚀。
与此同时,各种封建迷信、腐朽思想死灰复燃,大量宣扬色情、暴力、邪教等内容的网络垃圾也乘机在网上兴风作浪,污蔑党和政府,丑化中国传统,对抗现实社会。这些都可能误导大学生,造成他们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水准降低,身心健康受损。
1.2网络削弱了大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
在互联网这个无国界的虚拟空间里,人们可以抛弃现实生活中的身份,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无所顾忌地发表言论。缺乏道德的约束机制,一些大学生在虚拟世界中很容易陷入非理性的状态,失去正确的价值取向,无法正确地评判各种善恶信息,从而造成道德人格的缺失。如果长期沉迷于网络,大学生将很可能模糊网络与现实的界限,逐渐削减其对现实社会的责任感,钝化道德自我评价能力,导致在现实社会中道德取向的迷失,从而实施一些有违道德准则的行为。
1.3迷恋网络可能引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互聯网方便了人们的交流,但如果过分地沉迷于网络,则会减少人际交往的机会,弱化交际能力,引发心理疾病。事实上,大学生中已经出现了相当程度的“网络迷恋症”、“网络孤独症”等社会心理问题,并且患者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一些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难题时,不去积极寻找对策,而是沉迷网络,借助网络游戏、网络聊天中获得的良好感觉,麻醉自己,逃避现实。逃避往往会使现实问题因拖延而更加严重,又进一步加剧了他们对网络的依赖性,从而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可见,互联网带来的大学生发展性心理障碍等问题给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更为复杂的社会性课题。
1.4 网络给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深层次的变化
互联网是一个无域、无中心点的空间,人人都有可能在网络上通过自己的言行成为世界的中心点,成为信息的发源地。因此,网络文化也是多元化,多层次的,其内容的丰富性远远超过其他媒体,其信息的交互性更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网络的这些特点一方面迎合了80后、90后大学生希望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另一方面也对大学生的思想构成了强烈的冲击。他们在理解信息上更有主动性,不再被动地处于信息接收者的地位,而是将各种思想观点集合起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运用自己的判断力,选择自己认同的道德价值观,付诸行动,挑战传统的具有知识垄断地位的教育工作者的权威。德育工作者很难再象过去一样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的灌输。面对多元化的思想观点,德育工作者必须进行有效地引导,以帮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 网络环境下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
面对网络环境给大学生思想道德工作带来的挑战,我们必须寻求切实有效的解决对策,抢占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网络阵地,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2.1 净化网络信息环境
高校要开展思想道德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一方面要求高校的网络管理部门加强对信息网络的监控和管理,及时防堵有害信息,避免这些信息对大学生思想的侵蚀。另一方面,也要求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积极的措施,通过法律、行政、技术等手段去制止网络上的不道德行为,坚决打击利用网络传播黄色淫秽信息、实施诈骗、破坏安定团结的违法犯罪活动,加大对电影、游戏网站内容的管理力度,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从源头上杜绝不良信息的产生,为社会营造一个良好健康的信息环境。
2.2 大力开展校园网的建设
近些年来,各地高校纷纷建立起校园网,努力将其打造成大学生的精神家园,以满足大学生学习、休闲和交友等方面的需求,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荣誉感。高校应该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不断完善校园网的功能,设立诸如学习指导、考研帮助、就业技巧、心理咨询,娱乐休闲等板块,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校园文化活动,并通过“思想论坛”等板块给学生提供一个针砭时事,畅谈人生、理想的交流空间,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便于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高校校园网建设应该把传统的校园文化与虚拟社区的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
2.3 完善网络德育课程的内容
高校应重视网络德育课程建设,不断完善该课程的授课内容,使其紧密配合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贴近大学生的生活。教师在授课时既要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又要有生动的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提高他们的鉴别力和自控力。除了课堂上的交流,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特点,制作融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的网络德育多媒体课件,将其上传到网上,供学生在课余时间浏览,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或提出相关问题由教师解答。通过这样的方式,使网络德育教育从课堂内拓展到课堂外,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2.4 建立网上心理咨询的平台
网络的交互功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有利于双向沟通,并且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建立网上心理资讯室,开展网上对话,帮助大学生们及时解决心理问题。网络心理咨询室通过向大学生们提供各方面信息和多种选择方案,让他们在选择中学会独立思考。通过教育者的启发、指导,使得大学生们自主地选择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道德观与价值观。
2.5 培养网络思想教育工作者
信息时代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者既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养,又要有深厚的思想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同时还要具备与时俱进的科技创新意识。思想教育工作者只有充分认识网络的发展和潜能,不断研究信息网络的发展动向,熟练掌握网络操作技能,才能及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顺利开展工作,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工作深入、有效、持续地开展。
3 结束语
总之,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网络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沿阵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广大的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更新教育理念,充分利用网络这一传播手段,占据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导地位,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输送更多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峥.也谈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4):98.
[2] 张旭晨.因特网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初探[J].兰州大学学报,2000(2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