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绪失控是指自身无法控制情绪,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容易发脾气,严重时还会打砸东西。引发小学生情绪失控的原因有多方面,主要为内部因素(自身性格)和外部因素(家庭、学校、社会等)。如果不及时发现、疏通、解决不良的情绪因子,对于家庭关系、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严重时甚至会产生无法挽回的后果。所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情绪管控,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生;情绪失控;原因分析;有效策略
情绪失控是指自身无法控制情绪,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容易发脾气,严重时还会打砸东西。引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为内部因素(自身性格)和外部因素(家庭、学校、社会等)。这种有害的情绪状态常常会影响人际交往。如,同学关系的疏远、师生关系的紧张、家庭关系的不和谐,若长期、持续的情绪失控会使人丧失理智,甚至做出极端行为或引发其他无可挽回的后果。所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情绪管控,尤为重要。本文试图通过研究实际教育过程中的案例,分析小学生情绪失控的成因,并提出解决对策,为今后类似的教育问题提供可参考之处。
一、案例详述
2018年6月18日,为掌握三(6)班学生在其他学科上的课堂表现,笔者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巡查。当日,学生在树荫下上羽毛球课,笔者发现有2名学生正在休息,就过去了解了有关情况。原来B学生是因为动作规范,体育老师奖励她休息,另一位L学生,却是因为做羽毛球操时不按要求开展训练,甩动球拍过程中与相邻同学的球拍发生碰撞,并引发语言冲突,体育老师经一番教育后L同學仍未改正动作,只得安排他在旁休息。
笔者即时与体育老师进行沟通,将L同学患有先天性缺氧、感统失调综合症的情况告知了体育老师,并达成一致,决定对他适量地放宽要求,并叮嘱他身边的同学,要热心帮助L同学。之后,笔者问L同学:“你可以按要求继续参与体育锻炼吗?”此时,他犹豫了。笔者耐心地跟他说:“锻炼身体可以提高免疫力,减少生病。另外,我们现在是长身体的时候,更需要锻炼身体,才能长高、长大。”在一番劝说下,他始终没有开口答应。
放学时间已经到了,笔者带L同学回到课室,始终坚持灌输“体育课要全体参与”这一原则,希望他能积极参加体育训练。说时迟,那时快,他抓着栏杆往外面的花草猛踩猛踢,大哭大喊:“都怪某某同学说我坏话,惹我生气了,我明天上学一定要拿块砖头来,砸他。”笔者试图跟他沟通是哪位同学,好开展调查。他言语显得有点语无伦次,使劲地拽着栏杆,敲击栏杆。安抚他情绪无果之后,笔者拨通了家长的电话,给家长描述了事情的经过,家长表示理解并决定跟孩子沟通,家长劝说道:“冷静冷静,你说说发生什么事情了……”孩子继续大喊大叫、乱踢乱踹。家长跟他沟通的方法行不通,只得把电话挂断。
一分钟,两分钟……时间悄悄地过去了,他的情绪似乎有所缓解,笔者微微蹲下,握住了他的双手,平和地跟他说:“L同学,你思路特别清晰,我相信你可以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详细跟我说清楚的,我一定会替你主持公道的。”他喘着气,慢慢地开始描述,笔者静静地倾听他的诉说。最后,笔者说:“来,我们一起去找这些同学,好吗?”
他终于平静了,我们一起去学校食堂,笔者再试图帮他整理思绪,试看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到达食堂,三(6)班的孩子们看到L同学和笔者,热情地迎上来,七嘴八舌地关心起L同学,笔者把刚刚L同学提及的几位同学全都叫到一起,并询问他们是否有人欺负了L同学?他们纷纷喊道:“我们并没有欺负他,肯定是误会了。”面对他们的说法不一,该如何是好呢?犹豫了片刻后,笔者郑重地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今天现在这一刻开始,同学之间应该友好和睦共处。”他们纷纷点头说:“好,好,好,绝对没问题。”于是,他们拉起勾勾约定:“金勾勾,银勾勾,我们都是好朋友。” 接着说,“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L同学在这欢乐的陪伴下笑了起来,他们答应相互做好朋友。此时,相信他释然了,笔者也释然了。
借着这温馨和谐的氛围,笔者宣布了一件事情:“从明天起,L同学会与大家一起参加体育锻炼,但是每位同学必须谨记尊重他人、帮助他人。”他们激动地点头示意,并说道:“好。”他们那灿烂的笑容,让笔者久久不能忘怀。
之后,笔者陪L同学一起吃午饭。在吃饭的同时,笔者轻声细语地问:“L同学,如果时间可以重来,你觉得你会如何处理这件事情?”他红着脸低着头说:“我不应该乱发脾气。”笔者微笑着说:“是的,现在想明白就好,老师和同学们都会帮助你的。”他的眼睛泛着泪珠,点了点头。
下班时分,恰巧遇到L家长来接孩子放学,笔者跟家长再次沟通,并达成共识,会通过在家观看练习视频,多加训练,将勤补掘,锻炼协调性,从而让他重拾自信,身心健康地成长。
二、原因分析
1.先天因素
学生L为先天性缺氧儿童,婴儿阶段曾多处寻医,现仍有感统失调,即学习能力障碍。主要表现为好动不安、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容易违反课堂纪律、调皮任性、很难与其他人共处、不愿分享玩具和食物。视觉感不佳,还小时,就出现近视、远视、散光于一体的视力障碍,对于阅读,经常出现“跳读”或漏读,常常抄错题或漏题。在情绪上又存在容易焦虑,过分紧张,过分依恋父母等情况。动作协调不良、平衡能力差,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会翻滚、跳绳、打球等。
2.心理素质
学生L在整个事件中,由于运动能力的缺陷,他想逃避运动,不做任何运动,但班主任的要求下,他又不得不运动,内心的不自信,对周边同学的猜疑,心灵就像玻璃一般脆弱,同学稍微的一个举止,随时都会触碰到他那心灵。在多重情绪与自我压力的累加下,他忘我地抓栏杆、踢花草、捶打身边的一切物品,表现出烦躁不安,大哭大叫。表面上看是孩子的情绪管控能力较差,实际上孩子的内心深处存在极度的自卑、担忧等心理活动。
3.家庭影响
学生L的父母均为某公司的职工,工作稳定,较为重视孩子的教育。但由于孩子出身时的与众不同,母亲对孩子较为温柔与宽容,父亲对孩子则满怀期待,称孩子为“当代中国版的爱迪生”。不可否认,孩子在父母心目中都是优秀的,最棒的。然而,缺乏适时的情绪引导和纠正,这将不利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三、案例反思
1.莫以事小而不为
笔者本可以在办公室处理日常事务,大可不必去巡查;看到学生在树荫底下乘凉,也可以理解为正常的休息;了解学生情况后,可以让体育老师开展教育。但笔者深知:“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作为班主任,眼前的L学生是一位可树之才,如果此时此刻因惧怕他情绪失控,无法进行有效干预而退缩,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他可能会觉得老师对他漠不关心,日后仍任意妄为,也有可能自此失去了学习体育运动的兴趣,身体协调性更是得不到很好地提升,与同学相处更加困难。抱着对孩子负责的态度,笔者毅然决定用心引导,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为目标。
2.以“静”治“闹”
孩子出现大喊大叫,踩踏身边物品,语无伦次地说“要拿块砖头砸同学”时,笔者清楚地知道作为老师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再冷静,不能被孩子的情绪所影响,严厉的批评教育只会让孩子更失控。对此,笔者首先采取冷处理,把孩子单独一人并在视线范围之内,悄悄地拨通家长的电话,把事情经过告知家长。其次,让L同学给最亲密的家长诉说,慢慢打开孩子的心扉,通过安抚与鼓励,“我会替你做主”,让孩子慢慢走出脆弱的心灵世界,手牵手带L同学去寻找其他同学还原事实真相,逐渐引领孩子从“闹”走向“静”。
3.以心育心
当其他学生向我们迎来阳光、灿烂的笑容时,笔者和L同学被他们的欢乐所感染了,其实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当笔者开始严肃询问的时候,同学们一脸的无辜与不知情的时候,笔者心里清楚,L同学其实是基于同学的言行,心理上产生的猜测与想象而形成的,表述上略有夸大其词。该如何圆场呢?“解铃还需系铃人”,笔者郑重地进行集体教育“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现在这一刻起,同学之间应该友好和睦共处。”并要求大家拉勾勾承诺,在这欢乐的陪伴下,L同学笑了,他们答应相互做好朋友。其实,孩子的世界很简单,爱哭爱闹的显性行为背后,是一颗无比纯洁、简单与脆弱的心灵,对此,需要老师以爱为匙,解开心灵的枷锁,让孩子重拾快乐。
【关键词】小学生;情绪失控;原因分析;有效策略
情绪失控是指自身无法控制情绪,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容易发脾气,严重时还会打砸东西。引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为内部因素(自身性格)和外部因素(家庭、学校、社会等)。这种有害的情绪状态常常会影响人际交往。如,同学关系的疏远、师生关系的紧张、家庭关系的不和谐,若长期、持续的情绪失控会使人丧失理智,甚至做出极端行为或引发其他无可挽回的后果。所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情绪管控,尤为重要。本文试图通过研究实际教育过程中的案例,分析小学生情绪失控的成因,并提出解决对策,为今后类似的教育问题提供可参考之处。
一、案例详述
2018年6月18日,为掌握三(6)班学生在其他学科上的课堂表现,笔者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巡查。当日,学生在树荫下上羽毛球课,笔者发现有2名学生正在休息,就过去了解了有关情况。原来B学生是因为动作规范,体育老师奖励她休息,另一位L学生,却是因为做羽毛球操时不按要求开展训练,甩动球拍过程中与相邻同学的球拍发生碰撞,并引发语言冲突,体育老师经一番教育后L同學仍未改正动作,只得安排他在旁休息。
笔者即时与体育老师进行沟通,将L同学患有先天性缺氧、感统失调综合症的情况告知了体育老师,并达成一致,决定对他适量地放宽要求,并叮嘱他身边的同学,要热心帮助L同学。之后,笔者问L同学:“你可以按要求继续参与体育锻炼吗?”此时,他犹豫了。笔者耐心地跟他说:“锻炼身体可以提高免疫力,减少生病。另外,我们现在是长身体的时候,更需要锻炼身体,才能长高、长大。”在一番劝说下,他始终没有开口答应。
放学时间已经到了,笔者带L同学回到课室,始终坚持灌输“体育课要全体参与”这一原则,希望他能积极参加体育训练。说时迟,那时快,他抓着栏杆往外面的花草猛踩猛踢,大哭大喊:“都怪某某同学说我坏话,惹我生气了,我明天上学一定要拿块砖头来,砸他。”笔者试图跟他沟通是哪位同学,好开展调查。他言语显得有点语无伦次,使劲地拽着栏杆,敲击栏杆。安抚他情绪无果之后,笔者拨通了家长的电话,给家长描述了事情的经过,家长表示理解并决定跟孩子沟通,家长劝说道:“冷静冷静,你说说发生什么事情了……”孩子继续大喊大叫、乱踢乱踹。家长跟他沟通的方法行不通,只得把电话挂断。
一分钟,两分钟……时间悄悄地过去了,他的情绪似乎有所缓解,笔者微微蹲下,握住了他的双手,平和地跟他说:“L同学,你思路特别清晰,我相信你可以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详细跟我说清楚的,我一定会替你主持公道的。”他喘着气,慢慢地开始描述,笔者静静地倾听他的诉说。最后,笔者说:“来,我们一起去找这些同学,好吗?”
他终于平静了,我们一起去学校食堂,笔者再试图帮他整理思绪,试看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到达食堂,三(6)班的孩子们看到L同学和笔者,热情地迎上来,七嘴八舌地关心起L同学,笔者把刚刚L同学提及的几位同学全都叫到一起,并询问他们是否有人欺负了L同学?他们纷纷喊道:“我们并没有欺负他,肯定是误会了。”面对他们的说法不一,该如何是好呢?犹豫了片刻后,笔者郑重地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今天现在这一刻开始,同学之间应该友好和睦共处。”他们纷纷点头说:“好,好,好,绝对没问题。”于是,他们拉起勾勾约定:“金勾勾,银勾勾,我们都是好朋友。” 接着说,“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L同学在这欢乐的陪伴下笑了起来,他们答应相互做好朋友。此时,相信他释然了,笔者也释然了。
借着这温馨和谐的氛围,笔者宣布了一件事情:“从明天起,L同学会与大家一起参加体育锻炼,但是每位同学必须谨记尊重他人、帮助他人。”他们激动地点头示意,并说道:“好。”他们那灿烂的笑容,让笔者久久不能忘怀。
之后,笔者陪L同学一起吃午饭。在吃饭的同时,笔者轻声细语地问:“L同学,如果时间可以重来,你觉得你会如何处理这件事情?”他红着脸低着头说:“我不应该乱发脾气。”笔者微笑着说:“是的,现在想明白就好,老师和同学们都会帮助你的。”他的眼睛泛着泪珠,点了点头。
下班时分,恰巧遇到L家长来接孩子放学,笔者跟家长再次沟通,并达成共识,会通过在家观看练习视频,多加训练,将勤补掘,锻炼协调性,从而让他重拾自信,身心健康地成长。
二、原因分析
1.先天因素
学生L为先天性缺氧儿童,婴儿阶段曾多处寻医,现仍有感统失调,即学习能力障碍。主要表现为好动不安、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容易违反课堂纪律、调皮任性、很难与其他人共处、不愿分享玩具和食物。视觉感不佳,还小时,就出现近视、远视、散光于一体的视力障碍,对于阅读,经常出现“跳读”或漏读,常常抄错题或漏题。在情绪上又存在容易焦虑,过分紧张,过分依恋父母等情况。动作协调不良、平衡能力差,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会翻滚、跳绳、打球等。
2.心理素质
学生L在整个事件中,由于运动能力的缺陷,他想逃避运动,不做任何运动,但班主任的要求下,他又不得不运动,内心的不自信,对周边同学的猜疑,心灵就像玻璃一般脆弱,同学稍微的一个举止,随时都会触碰到他那心灵。在多重情绪与自我压力的累加下,他忘我地抓栏杆、踢花草、捶打身边的一切物品,表现出烦躁不安,大哭大叫。表面上看是孩子的情绪管控能力较差,实际上孩子的内心深处存在极度的自卑、担忧等心理活动。
3.家庭影响
学生L的父母均为某公司的职工,工作稳定,较为重视孩子的教育。但由于孩子出身时的与众不同,母亲对孩子较为温柔与宽容,父亲对孩子则满怀期待,称孩子为“当代中国版的爱迪生”。不可否认,孩子在父母心目中都是优秀的,最棒的。然而,缺乏适时的情绪引导和纠正,这将不利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三、案例反思
1.莫以事小而不为
笔者本可以在办公室处理日常事务,大可不必去巡查;看到学生在树荫底下乘凉,也可以理解为正常的休息;了解学生情况后,可以让体育老师开展教育。但笔者深知:“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作为班主任,眼前的L学生是一位可树之才,如果此时此刻因惧怕他情绪失控,无法进行有效干预而退缩,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他可能会觉得老师对他漠不关心,日后仍任意妄为,也有可能自此失去了学习体育运动的兴趣,身体协调性更是得不到很好地提升,与同学相处更加困难。抱着对孩子负责的态度,笔者毅然决定用心引导,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为目标。
2.以“静”治“闹”
孩子出现大喊大叫,踩踏身边物品,语无伦次地说“要拿块砖头砸同学”时,笔者清楚地知道作为老师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再冷静,不能被孩子的情绪所影响,严厉的批评教育只会让孩子更失控。对此,笔者首先采取冷处理,把孩子单独一人并在视线范围之内,悄悄地拨通家长的电话,把事情经过告知家长。其次,让L同学给最亲密的家长诉说,慢慢打开孩子的心扉,通过安抚与鼓励,“我会替你做主”,让孩子慢慢走出脆弱的心灵世界,手牵手带L同学去寻找其他同学还原事实真相,逐渐引领孩子从“闹”走向“静”。
3.以心育心
当其他学生向我们迎来阳光、灿烂的笑容时,笔者和L同学被他们的欢乐所感染了,其实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当笔者开始严肃询问的时候,同学们一脸的无辜与不知情的时候,笔者心里清楚,L同学其实是基于同学的言行,心理上产生的猜测与想象而形成的,表述上略有夸大其词。该如何圆场呢?“解铃还需系铃人”,笔者郑重地进行集体教育“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现在这一刻起,同学之间应该友好和睦共处。”并要求大家拉勾勾承诺,在这欢乐的陪伴下,L同学笑了,他们答应相互做好朋友。其实,孩子的世界很简单,爱哭爱闹的显性行为背后,是一颗无比纯洁、简单与脆弱的心灵,对此,需要老师以爱为匙,解开心灵的枷锁,让孩子重拾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