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不搭理你?

来源 :莫愁·家教与成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in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父母经常抱怨说,最近自己的孩子不喜欢搭理人,甚至还不如小时候。有时父母带孩子上下楼,即使让孩子向邻居问好,孩子也带答不理的,或者干脆假装没听见,令父母感到很尴尬。孩子到底怎么了?这是不少父母心中的困扰。
  别愁,孩子不搭理人是有原因的
   心理学研究认为,在某些年龄阶段,儿童会表现出自我中心的倾向,此时他们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内心世界最关心的事情上,因而会忽视外部世界的存在。一般来说,只要经医院诊断,孩子没有患上注意力缺失症,或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或者对立违抗性障碍这类病症,父母就应该考虑孩子是否正处在某个特殊的发展阶段。处在这一发展阶段的儿童通过有目的地不搭理人,来表示他们有一种力量感或控制感。孩子故意不搭理你,假装没有听见你说的话,实际上是他们在心理上弯起胳膊显示自己的肌肉,仿佛在说:“瞧,我是大人了。我也有尊严,你不要再对我指手画脚了!”
   当然,也有些孩子是因为气质和性格原因,例如,比较内向和抑郁质的孩子从心理上是不愿意和人交往的,当他们不得不和别人说话时,其内心世界也充满了紧张和不安,生怕哪句话说错了,这会使他们觉得无地自容,《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就是典型的这种气质类型。有些父母脾气比较急躁,而孩子的性子比较慢,见到熟人,孩子还没有反应过来,父母就匆忙地让孩子赶紧叫叔叔、阿姨等。父母当着别人的面提醒,孩子觉得很没有面子,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他反而更不愿意搭理人了。
  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你就不愁了
   心理学的观点认为,我们应该学会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这就是共情,也可以翻译成移情或同理心。此时父母应考虑“我的孩子现在需要父母做什么”。他们不需要你的教训,更不需要你用强力使他们屈服。实际上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孩子还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他们希望父母允许自己单独待在一边,在自己内心世界的儿童乐园里玩耍。他们关心和接受的是自己内心世界的信息,对成人干扰他们的活动表现出发自内心的不满。轻则不搭理你,重则和父母大吵大闹。因此,如果不是有特别重要的事情,父母就不要过多地干预孩子,而是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当他们想要和父母交流时,就会主动和你沟通。对孩子主动作出的沟通行为,父母也要注意及时鼓励。父母要努力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寻找孩子心理活动的轨迹,和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
   如果家里来了客人,孩子不理不睬,父母需要事先打好预防针,提醒孩子当客人来时应遵守什么样的基本家庭规范。如果孩子仍然在客人面前表现出不搭理人的样子,在客人走后,父母再与孩子沟通,告诉他这种不礼貌的行为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例如,在24小时内禁止孩子看电视、打游戏等。如果孩子和你争辩或吵闹,父母可以说,“先别和我说这件事,等你冷静下来我们再谈”,然后走开即可。当然,对孩子的惩戒要求最好在事先就提出来,而且尽量少使用惩戒。
   另外,有研究认为,4—11岁是儿童社交退缩症发作的主要年龄段。其原因除了孩子气质和性格原因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和父母的教育态度、家庭及学校教育的环境等有关。例如,孩子以前曾有过主动和客人打招呼的行为,但父母有时嫌孩子“乱”,当着客人的面训斥孩子,或者把孩子打发走。对于一些性格特别敏感的孩子来说,以后就不愿意再和别人打招呼,生怕哪句话说错了,再遭到父母训斥,因为孩子也是很要面子的。有些父母对孩子采取过分保护的态度,认为现在外面的环境很不安全,无论孩子到哪里去,父母都会跟着并且不断地告诫孩子,导致孩子即使长大了也仍然过分依赖父母,一旦父母不在身边,就会产生不安全感。因此孩子更不喜欢和父母之外的其他人打交道,从而导致社交退缩。
  相互尊重,孩子会终身受益
   孩子不喜欢搭理人,有些父母会说,如果你再不搭理人,下次你有什么事要我们做,我们也不搭理你。这样说是否合适呢?答案是否定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以相互尊重为基础的。作为父母,平时不要老是对孩子用命令的口吻说话,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对父母没有好感。即使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也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同时提醒孩子要学会尊重父母和他人的感受。例如,当孩子戴着耳机时,父母最好不要和他说话,如果非要说话,建议孩子先把耳机取下来。即便他说自己戴着耳机也能听见你说话,你也一定要告诉他,这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最起码的尊重。当然,父母要以身作则,不要戴着墨镜或耳机和他人讲话。尤其是当孩子长大后,这种家庭生活中的相互尊重会使孩子在道德发展上终身受益。
   在学校里我们也同样发现,小学生经常主动向老师打招呼或者敬礼,大多数老师也能积极回礼,但有些教师对学生的敬礼或打招呼也会不理不睬。当然,从教师的角度来讲,他们各有自己繁重的工作,进校门时还在想着很多事情,可能有时会忘记还礼,哪里考虑到孩子内心的感受。但在孩子看来,老师不搭理自己,是不是不喜欢自己,是不是自己哪些地方得罪了老师,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就会充满了困惑,以后很可能也不愿意搭理人了。
   (作者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心理学教授)
其他文献
女儿在4岁的时候,当她去动物园,看见庞然大物大象用鼻子来吸水后,问我这个问题。她充满了羡慕,并表示,大象并不需要动一下身子,就可以吃东西,喝水,她也期待成为一头大象……  不恰当的回答  因为大象的鼻子长,我们的鼻子短。  这样的回答真让人无语,没有解决本质的问题,还会让孩子产生错觉——哦,原来我们和大象是一类的,只是鼻子长短决定如何吃饭喝水。那是爸爸妈妈没有知识,还是小朋友没有听清呢?  因为你
期刊
朋友Perry在加拿大小镇一家会计事务所上班,是一个单身父亲,他有一个5岁的儿子Alan。  Perry是一个细心的父亲,无微不至地照顾Alan。在加拿大,冰球是冬季最有人气的体育活动,多数男孩都喜欢打冰球。但由于冰球场的费用很高,而白天使用冰球场的人较多,所以白天球场的费用相对更贵。为了降低费用,一般孩子打冰球的时间都安排在上午6点左右。Alan喜欢打冰球,Perry每周三次总得早早起床,为儿子
期刊
去年夏天,我特地飞到德国,去看望女儿女婿和外孙。  女儿一家住在法兰克福郊区的一个小镇上。我的外孙贝贝已经9岁了,从小在德国长大,他生活学习的环境如何,我这个当外婆的十分关心。  一下飞机,我就见到了女儿一家。贝贝高兴地说:“外婆,您好!您一路辛苦了!”完全是一副大人说话的腔调。我想起两年前,他就是这样的口气,那次他和他妈一起回国来看我,一进屋,他就问:“外婆,您有什么事需要我做的吗?”  这让我
期刊
《理解孩子的语言》是法国心理学家、《心理月刊》杂志特约作者伊莎贝拉·费利奥沙教授撰写的,她用一些鲜活的事例说明,要教育好孩子就要懂得孩子的语言,了解语言后面的真相,只有这样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  伊莎贝拉·费利奥沙认为要教育孩子,不能盲从于书店里的各种育儿经。她说:“女性一旦怀孕,各种各样的建议便会蜂拥而至,例如怎么给孩子喂奶,怎么哄孩子睡觉,以及如何让孩子适应环境。对于这些问题,大家都各执己见。
期刊
有些父母在教孩子学画时,通常会用一些固定的线条、模式去定义一种事物,并让孩子学着模仿。父母会认为,这是一种简单的游戏,对于这种“固定模式”,孩子不久就会忘记。  其实,幼儿对图形、线条的感知是极其敏感的,而且孩子一旦学会一种本领,就会反复模仿,这些“固定模式”势必会深入幼儿的心灵,形成一种固定的认知。这就像是给孩子的想象力套上了紧箍咒,在其以后学习绘画的过程中,其创造力和表现力必然会大打折扣。  
期刊
风干物燥,孩子娇嫩的嘴唇也容易起皮、干裂。不少父母贪图方便,拿自己使用的润唇膏来给孩子涂上去,这样做是不科学的。  成人润唇膏并不适用幼儿  成人润唇膏通常会添加很多化学成分,如香料等。而孩子的嘴唇皮肤薄嫩,血管丰富,皮肤容易损伤,因此涂这类润唇膏是不适合的。2岁以上的儿童应该选用婴幼儿专用润唇膏,其中的天然营养成分更适合儿童的需要;2岁以下的宝宝,可用少许麻油或维生素C胶丸中的油脂涂于嘴唇上,同
期刊
名人小档案:   朱永新: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兼家教专委会理事长。教育儿子于他而言就是相信,始终如一地相信。相信儿子的选择是成熟的,相信儿子的决定是明智的。他要做的,就是目送儿子远行,并在临行前,提醒儿子带上理想。   亲爱的儿子:   ……   其实,真正要读的是人生这一部大书,真正要带在身边的是人生的理想。   你的行囊里什么都可以少,就是不能少了理想
期刊
一   小年5岁半了,这个夏天,我们开始送她学游泳。都说学得越早越不怕水,大概我们还是送晚了。她每天在游泳馆大厅见到同学都欢天喜地,可是老师布置“在水里闷气5秒钟”,她回家一次也不肯做。我找出脸盆给她示范,她惊叹:“妈妈还会在水里吹泡泡。”但自己缩在沙发的边缘处,死活不肯过来。   第六节课的早晨,在通向游泳馆的路上,她说:“妈妈,我肚子疼。”   我一惊,立刻蹲下去给她揉,问她:“是吃胀了
期刊
焦晓骏,苏州工业园区第八中学校长,苏州市德育学科带头人,著有《教师的智慧》等。他多年致力于家庭教育研究,两个女儿是他最为自豪的“成果”。大女儿焦蒙是东南大学优秀毕业生,现在澳洲留学;小女儿焦苏园读初三,是老师和同学公认的品学兼优好少年。   作为一名教师,我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以“幸福的普通人”作为成长目标。因为从概率的角度来讲,绝大部分孩子都会成为普通人,所以,教会孩子如何做好一个普通人,并学会
期刊
兜兜上幼儿园中班时的一次家长会让我记忆犹新。   班里的一个孩子学号排得很靠后,却迫切希望可以当一天班长为小朋友服务,于是从学号为1号的孩子当班长的那天,就开始问老师“我什么时候才能当班长”,不曾想轮到他的那一天他却生病了没有上学。于是这个孩子就只能继续等,等到下一轮排到他学号的时候才如愿以偿。   我不知道这个足足等了60天的孩子是谁,但是听完后心中一阵酸楚,其他家长都只是一笑了之,对孩子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