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日本,乃至在世界各国的教科教育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更为重要。良好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给学生带来最大的学习效果,还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考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在提出有效的思考问题和组织发挥多角度的思考活动的学习形态上下功夫。在日本佐藤佐敏老师的实践中可以看出积极推广和创造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环境的重要性。
【关键词】故乡 佐藤实践学习形态 无指名讨论 心情转换点
一、引言
在中国基础教育的教科教育中,语文教育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语文教育一直以来背负着一定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义务。而在日本语文教育的目标以及任务却与中国不慎相同。日本中学语文教育大纲中总的教学目标如下:“培养恰当地表达和正确理解语文的能力,在提高传达能力的同时,丰富和培养思考力和想像力,并且加深对语文的认识,培养尊重语文的态度。”根据这目标可以看出。日本与中国的语文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日本的教学大纲中没有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和体现。总的教学目标的不同。间接地也体现在了语文教学中的要求和方法的不同。
没有好的教学内容,就不能很好地达成知识的储备和认知,而在语文教学中更为值得重视和需要不断探究的应该是教学方法的问题。
二、日本佐藤佐敏氏的《故乡》实践
《故乡》一课的实践时间为2005年5月30日至2005年6月20日。实-践学年为日本新澙大学教育人间科学部附属新澙中学3年3班,总学生数为40名。单元名为“通过自己的讨论推敲主題。”以下为具体的教学过程。
第1节:5月30日(周一)9点20分~10点10分
1.介绍新作品《故乡》(5分钟)
讲解《故乡》在日本中学教材中的历史。
2.默读和查找不懂的字词意识。(43分钟)
①默读全文。在默读开始后的17分钟,有28位学生读完全文。也有35分钟读完的学生。
②吩咐学生查找学习用纸1上的单词的意思,查完的学生练习新的汉字。在学生默读期间,老师为每一位学生准备了词典。之后,巡视学生的学习情况。
3.听学生初读后的感想(2分钟)
觉得非常好的有0人,觉得不错的有15人,觉得一般的有15人,觉得不好的有1人。9位同学没有发表意见。
第2节:5月31日(周二)14点145分15点35分
4.听老师范读,给课文分段。(25分钟)
让学生听老师的范读给全文分7个段。在教科书上标第1~6段,并且告诉学生认真思考第7段应该在哪里分好,画上。作为标记。
5,发表第3、4、5段的分发。(14分钟)
园课堂上有发困的学生,所以临时安排发表第3、4、5段的分发。让学生起立发表。
6.音读最后部分,确认第7段。(5分钟)
老师音读最后部分,让学生用30秒的时间思考第7段应该分在哪里。并填写学习用纸2。之后,老师读第7段的开始部分,赞同的同学起立,老师确认人数。
“老屋离我愈远了” ——7人
“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7人
“我躺着……” ——11人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3人
“我在朦胧中……” ——4人
7.写出各自的分段理由。(6分钟)
让学生把分段的理由写在学习用纸2中。下课前,老师再次确认了分段方法后,告诉学生下坎课要开始讨论。
第3节:6月3日(周五)14点30分~15点20分
(课前把名贴贴在黑板上,明确自己的主张。)
8.对第7段的分法进行讨论。(35分钟)
老师首先把学习课题写在黑板上,并为讨论移动座椅。按u字型坐好。学生很快开始讨论。在激烈的讨论中,不断地有很多学生改变了自己的主张。到黑板前挪动名贴。参加讨论的学生有20人左右,这超过了班级一半的人数。讨论共用了32分钟,最后统一了答案。
9.读文章最后部分,对讨论活动加以总结。(10分钟)
就第7段的分发,学生们统一的答案与老师的分发有些不同,可是老师没有否定学生的分法,并说分段可以有很多解释。
10.给每段标上小题目。(5分钟)
老师讲述了写小标题的要求,写完的学生给老师检查。有5名同学在2分钟内完成。也有很多学生没能正确完成。
第4节:6月6日(周一)9点20分~10点10分
11.说明上节课小标题的问题。(10分钟)
①让学生回忆写小标题的活动。老师把每个段的小标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记下。
②老师根据板书给学生简洁地说明写小标题的技巧。老师举出饰品和耳环。项链的例子说明。
12.利用学习用纸3简单说明鲁迅的年谱和当时的社会背景。(3分钟)
老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学习用纸3发给学生,用3分钟简单说明。
13.把握文章的三要素。(7分钟)
让学生思考文章三要素。写在学习用纸3上。
14.把13中的自学,在小组内进行介绍和确认。(5分钟)
以5个人为一组进行讨论。
15.整体确认。(10分钟)
确认时间和地点。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边问理由边写板书。根据老师的板书,总结如下:(由笔者总结)
①学习语言的象征意义的阅读方法。老师给出了6个阅读语言象征意义的方法。
②开始老师举出两个象征词加以说明。之后让学生找出至少5个象征词,并加以说明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第5节:6月10日(周五)14点30分~15点加分
17.在学习用纸3上写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8分钟)
18.发表自己不理解的词语。(12分钟)
老师按照学生的发言——写板书。
19.选择6个词语在学习用纸上写出象征意义。(30分钟)
①老师让学生写出对理解文章有用的词语的象征意义。再次说明了“阅读象征意义的方法”。
②确认6种“阅读象征意义”的方法。
第6节:6月13日(周一)9点20分~10点10分
20.评价上节课的学习活动。(2分钟)
21.在学习用纸4上写出润土和杨二嫂的今昔变化。(18分钟)
22.让学生把自己写的写到黑板上。(20分钟)
老师根据学生的板书加以说明。
23.用13字简单概括润土和杨二嫂。(4分钟)
学生们大多从书上就找到了答案。
第7节:6月13日(周一)13点30分~14点20分
24.讲解把握主题的方法。(5分钟)
老师把“把握主题的方法”的学习用纸发给学生,说今天的任务是思考文章的主题。
25.以少年a日a思”出(一年级时所学的文学作品)为例,把握心情转换点和主题并提交。(45分钟)
①因这是一篇中学一年级时学过的文章,老师大概讲了概略。让学生们回忆,找出文章最大的心情转换点和中心题材并整理好。
②针对“中心题材”有学生提问。由于老师发觉这个班级过去没有学过有关“心情转换和中心题材”,所以急忙解释了中心题材的问题。做了如下的总结。
中心题材就是如果有相关的事或物。就先把它记下来。
或者什么是什么样的事,或什么是什么的等。 不要脱离事和物写。
③整体确认。
吩咐学生改变书桌方向,按讨论式坐好。
④合格的同学发表“中心题材”。
让合格的学生起立,发表。老师按照学生的发表写板书。之后老师根据学生的答案,一言概括了中心题材和主题。
第8節1:6月14日(周二)9点20分~lO点10分
26.介绍下节的公开课,并且对“词语的象征意义的解读”不足部分加以说明。(6分钟)
27.让学生发表用13字概括的“润土”“杨二嫂”还有“我”。(4分钟)
指名让3位同学发表。老师写板书。然后让全班起立,找出什么地方写了有关人物的形象,找到的同学可以坐下。
28.思考有关润土概括的根据,并把他写在学习用纸4上。(26分钟)
最初有很多学生没有理解老师的意思。直到有位同学向老师提问,老师做了解释,并找了一名同学发表,这才明白怎么写。并且让得到“oK”的8位学生到黑板上按顺序写好。
29.概括“杨二嫂”形象。(4分钟)
老师根据学生的概括简单说明。
30.找出对“我”的形象概括的根据。(10分)
在这一环节改变了以往的学习形态,写完的学生到老师那里检查。
第8节一2:6月14日(周二)14点20分~14点35分(为公开课追加了15分钟)
31.思考主人公的心情的转换点,写在学习用纸5上。(15分钟)
让学生们独立完成“我”的心情转换点的问题。写在学习用纸5上交给老师。
第9节:6月15日(周三)10点20分~11点10分
32.准备无指名讨论。(4分钟)
上课之前让学生在黑板上的贴好名贴。主张如下:
“老爷!……” ——20人
“宏儿问什么时候回来” ——8人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渐渐地……”
——1人
“我躺着……” ——9人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2人
刚开始老师吩咐学生浏览学习用纸1 3。并吩咐讨论中如改变意见----的话,将它记在学习用纸6上,以便了解意见是因什么而改变的。
33.围绕最大的心情转换点进行全体讨论。(16分钟)
34.进行小组讨论。(10分钟)
40.名学生分为8组每组5个人。进行小组内自由讨论,时间为5分钟。如有意见变化就挪动名贴。
35.全体讨论。(20分钟)
截至到这。黑板上的名贴的移动状况如下。
“老爷!……” ——9人
“宏儿问什么时候回来” ——28人
“我躺着……” ——3人
①再次挪动桌椅,进行全体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全体讨论更加活跃了。
②动摇认为最大的心情转换点是在“宏儿问什么时候回来”的同学。
③动摇认为最大的心情转换点是在“老爷!……”的同学。
④总结这次课吩咐学生填写学习用纸,交给老师。
第10节:6月17日(周五)11点20分~12点10分
36.找出最大的心情转换点。(38分钟)
①找出最大的心情转换点。
通过考虑文章的整合,把握最大的心情转换点。
②全体讨论。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表写板书。
为了提示学生最大的心情转换点是在“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老师多次地暗示学生。在讨论经过33分中时,老师提问: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能够回答这问题的同学可以坐下。大概有7-9名同学站了一会儿便坐下。
37.读有象征意义的词语。(12分钟)
让学生思考发表中出现的“金色的月亮”“海边的沙滩”“路”等词语的象征意义。
第11节:6月20日(周一)9点20分~10点10分
38.说明有关考试的事宜。(3分钟)
39.把握作品整合。(32分钟)
说明学习用纸7,有关“象征”“象征的背后”“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等问题,之后明确说对新生活加以总结就是“主题”了。
40.用两句话总结主题后提交。(15分钟)
最大的心情转换点,直到最后也没统一,让学生各自把主题写在学习用纸7上交给老师。
三、分析与考察
佐藤佐敏实践的主要教学过程略。
本单元名为“通过自己的讨论推敲主题”。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非常活跃的学习活动。而且,佐藤教师非常有效地组织了怎样才能促进学生动脑思考的问题和与其相应的学习形态,展开了“共同学习”的学习活动。本单元实践的一大特点是“无指名讨论”。佐藤实践中主要提问的思考问题有以下几个:
(1)第7段应该在分在哪里,请写出其理由。(第2、3节)
(2)请给每个段落标标题。(第3、4节)
(3)找出文章的三要素。(第4节)
(4)找出文中的象征性词语,解读象征意义。(第5节)
(5)思考润土和杨二嫂的今昔变化。(第6节)
(6)把握“少年时代的回忆”的最大的心情转换点和主题。(第7节)
(7)最大心情转换点在哪里。(第8、9、10节)
(8)主题是什么。(第11节)
在以上的提问中佐藤教师最下工夫的是“第7段应该在分在哪里,请写出其理由”和“最大心情转换点在哪里”。
佐藤老师在第8节中提问“最大的心情转换点在哪里”,进行了黑板冲浪和无指名讨论的学习指导。这个活动在第9、10课中相继进行。学生们相互阐述自己的意见,积极地检讨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展开活动。最大的心情转换点最终定在以下两点上。根据这个总结了主题。
认为是在“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
认为是在“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在讨论的最初和最后,虽然没有统一到一个答案上,却很成功地实现了“共同学习”的学习形态。佐藤实践中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
在此老师起了辅助学习和有效地领导、组织学生的作用。
综上所述,不论是在日本还是我国,在语文教学中不段探索怎样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调动所有同学都能非常活跃地参加到学习活动中的学习意识是极为重要的。并且,从提高学习效果和综合的语文能力的角度考虑,对提出有效的思考问题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形态的有效结合的探索与研究是未来语文教学的一大重要任务。
【关键词】故乡 佐藤实践学习形态 无指名讨论 心情转换点
一、引言
在中国基础教育的教科教育中,语文教育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语文教育一直以来背负着一定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义务。而在日本语文教育的目标以及任务却与中国不慎相同。日本中学语文教育大纲中总的教学目标如下:“培养恰当地表达和正确理解语文的能力,在提高传达能力的同时,丰富和培养思考力和想像力,并且加深对语文的认识,培养尊重语文的态度。”根据这目标可以看出。日本与中国的语文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日本的教学大纲中没有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和体现。总的教学目标的不同。间接地也体现在了语文教学中的要求和方法的不同。
没有好的教学内容,就不能很好地达成知识的储备和认知,而在语文教学中更为值得重视和需要不断探究的应该是教学方法的问题。
二、日本佐藤佐敏氏的《故乡》实践
《故乡》一课的实践时间为2005年5月30日至2005年6月20日。实-践学年为日本新澙大学教育人间科学部附属新澙中学3年3班,总学生数为40名。单元名为“通过自己的讨论推敲主題。”以下为具体的教学过程。
第1节:5月30日(周一)9点20分~10点10分
1.介绍新作品《故乡》(5分钟)
讲解《故乡》在日本中学教材中的历史。
2.默读和查找不懂的字词意识。(43分钟)
①默读全文。在默读开始后的17分钟,有28位学生读完全文。也有35分钟读完的学生。
②吩咐学生查找学习用纸1上的单词的意思,查完的学生练习新的汉字。在学生默读期间,老师为每一位学生准备了词典。之后,巡视学生的学习情况。
3.听学生初读后的感想(2分钟)
觉得非常好的有0人,觉得不错的有15人,觉得一般的有15人,觉得不好的有1人。9位同学没有发表意见。
第2节:5月31日(周二)14点145分15点35分
4.听老师范读,给课文分段。(25分钟)
让学生听老师的范读给全文分7个段。在教科书上标第1~6段,并且告诉学生认真思考第7段应该在哪里分好,画上。作为标记。
5,发表第3、4、5段的分发。(14分钟)
园课堂上有发困的学生,所以临时安排发表第3、4、5段的分发。让学生起立发表。
6.音读最后部分,确认第7段。(5分钟)
老师音读最后部分,让学生用30秒的时间思考第7段应该分在哪里。并填写学习用纸2。之后,老师读第7段的开始部分,赞同的同学起立,老师确认人数。
“老屋离我愈远了” ——7人
“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7人
“我躺着……” ——11人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3人
“我在朦胧中……” ——4人
7.写出各自的分段理由。(6分钟)
让学生把分段的理由写在学习用纸2中。下课前,老师再次确认了分段方法后,告诉学生下坎课要开始讨论。
第3节:6月3日(周五)14点30分~15点20分
(课前把名贴贴在黑板上,明确自己的主张。)
8.对第7段的分法进行讨论。(35分钟)
老师首先把学习课题写在黑板上,并为讨论移动座椅。按u字型坐好。学生很快开始讨论。在激烈的讨论中,不断地有很多学生改变了自己的主张。到黑板前挪动名贴。参加讨论的学生有20人左右,这超过了班级一半的人数。讨论共用了32分钟,最后统一了答案。
9.读文章最后部分,对讨论活动加以总结。(10分钟)
就第7段的分发,学生们统一的答案与老师的分发有些不同,可是老师没有否定学生的分法,并说分段可以有很多解释。
10.给每段标上小题目。(5分钟)
老师讲述了写小标题的要求,写完的学生给老师检查。有5名同学在2分钟内完成。也有很多学生没能正确完成。
第4节:6月6日(周一)9点20分~10点10分
11.说明上节课小标题的问题。(10分钟)
①让学生回忆写小标题的活动。老师把每个段的小标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记下。
②老师根据板书给学生简洁地说明写小标题的技巧。老师举出饰品和耳环。项链的例子说明。
12.利用学习用纸3简单说明鲁迅的年谱和当时的社会背景。(3分钟)
老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学习用纸3发给学生,用3分钟简单说明。
13.把握文章的三要素。(7分钟)
让学生思考文章三要素。写在学习用纸3上。
14.把13中的自学,在小组内进行介绍和确认。(5分钟)
以5个人为一组进行讨论。
15.整体确认。(10分钟)
确认时间和地点。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边问理由边写板书。根据老师的板书,总结如下:(由笔者总结)
①学习语言的象征意义的阅读方法。老师给出了6个阅读语言象征意义的方法。
②开始老师举出两个象征词加以说明。之后让学生找出至少5个象征词,并加以说明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第5节:6月10日(周五)14点30分~15点加分
17.在学习用纸3上写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8分钟)
18.发表自己不理解的词语。(12分钟)
老师按照学生的发言——写板书。
19.选择6个词语在学习用纸上写出象征意义。(30分钟)
①老师让学生写出对理解文章有用的词语的象征意义。再次说明了“阅读象征意义的方法”。
②确认6种“阅读象征意义”的方法。
第6节:6月13日(周一)9点20分~10点10分
20.评价上节课的学习活动。(2分钟)
21.在学习用纸4上写出润土和杨二嫂的今昔变化。(18分钟)
22.让学生把自己写的写到黑板上。(20分钟)
老师根据学生的板书加以说明。
23.用13字简单概括润土和杨二嫂。(4分钟)
学生们大多从书上就找到了答案。
第7节:6月13日(周一)13点30分~14点20分
24.讲解把握主题的方法。(5分钟)
老师把“把握主题的方法”的学习用纸发给学生,说今天的任务是思考文章的主题。
25.以少年a日a思”出(一年级时所学的文学作品)为例,把握心情转换点和主题并提交。(45分钟)
①因这是一篇中学一年级时学过的文章,老师大概讲了概略。让学生们回忆,找出文章最大的心情转换点和中心题材并整理好。
②针对“中心题材”有学生提问。由于老师发觉这个班级过去没有学过有关“心情转换和中心题材”,所以急忙解释了中心题材的问题。做了如下的总结。
中心题材就是如果有相关的事或物。就先把它记下来。
或者什么是什么样的事,或什么是什么的等。 不要脱离事和物写。
③整体确认。
吩咐学生改变书桌方向,按讨论式坐好。
④合格的同学发表“中心题材”。
让合格的学生起立,发表。老师按照学生的发表写板书。之后老师根据学生的答案,一言概括了中心题材和主题。
第8節1:6月14日(周二)9点20分~lO点10分
26.介绍下节的公开课,并且对“词语的象征意义的解读”不足部分加以说明。(6分钟)
27.让学生发表用13字概括的“润土”“杨二嫂”还有“我”。(4分钟)
指名让3位同学发表。老师写板书。然后让全班起立,找出什么地方写了有关人物的形象,找到的同学可以坐下。
28.思考有关润土概括的根据,并把他写在学习用纸4上。(26分钟)
最初有很多学生没有理解老师的意思。直到有位同学向老师提问,老师做了解释,并找了一名同学发表,这才明白怎么写。并且让得到“oK”的8位学生到黑板上按顺序写好。
29.概括“杨二嫂”形象。(4分钟)
老师根据学生的概括简单说明。
30.找出对“我”的形象概括的根据。(10分)
在这一环节改变了以往的学习形态,写完的学生到老师那里检查。
第8节一2:6月14日(周二)14点20分~14点35分(为公开课追加了15分钟)
31.思考主人公的心情的转换点,写在学习用纸5上。(15分钟)
让学生们独立完成“我”的心情转换点的问题。写在学习用纸5上交给老师。
第9节:6月15日(周三)10点20分~11点10分
32.准备无指名讨论。(4分钟)
上课之前让学生在黑板上的贴好名贴。主张如下:
“老爷!……” ——20人
“宏儿问什么时候回来” ——8人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渐渐地……”
——1人
“我躺着……” ——9人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2人
刚开始老师吩咐学生浏览学习用纸1 3。并吩咐讨论中如改变意见----的话,将它记在学习用纸6上,以便了解意见是因什么而改变的。
33.围绕最大的心情转换点进行全体讨论。(16分钟)
34.进行小组讨论。(10分钟)
40.名学生分为8组每组5个人。进行小组内自由讨论,时间为5分钟。如有意见变化就挪动名贴。
35.全体讨论。(20分钟)
截至到这。黑板上的名贴的移动状况如下。
“老爷!……” ——9人
“宏儿问什么时候回来” ——28人
“我躺着……” ——3人
①再次挪动桌椅,进行全体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全体讨论更加活跃了。
②动摇认为最大的心情转换点是在“宏儿问什么时候回来”的同学。
③动摇认为最大的心情转换点是在“老爷!……”的同学。
④总结这次课吩咐学生填写学习用纸,交给老师。
第10节:6月17日(周五)11点20分~12点10分
36.找出最大的心情转换点。(38分钟)
①找出最大的心情转换点。
通过考虑文章的整合,把握最大的心情转换点。
②全体讨论。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表写板书。
为了提示学生最大的心情转换点是在“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老师多次地暗示学生。在讨论经过33分中时,老师提问: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能够回答这问题的同学可以坐下。大概有7-9名同学站了一会儿便坐下。
37.读有象征意义的词语。(12分钟)
让学生思考发表中出现的“金色的月亮”“海边的沙滩”“路”等词语的象征意义。
第11节:6月20日(周一)9点20分~10点10分
38.说明有关考试的事宜。(3分钟)
39.把握作品整合。(32分钟)
说明学习用纸7,有关“象征”“象征的背后”“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等问题,之后明确说对新生活加以总结就是“主题”了。
40.用两句话总结主题后提交。(15分钟)
最大的心情转换点,直到最后也没统一,让学生各自把主题写在学习用纸7上交给老师。
三、分析与考察
佐藤佐敏实践的主要教学过程略。
本单元名为“通过自己的讨论推敲主题”。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非常活跃的学习活动。而且,佐藤教师非常有效地组织了怎样才能促进学生动脑思考的问题和与其相应的学习形态,展开了“共同学习”的学习活动。本单元实践的一大特点是“无指名讨论”。佐藤实践中主要提问的思考问题有以下几个:
(1)第7段应该在分在哪里,请写出其理由。(第2、3节)
(2)请给每个段落标标题。(第3、4节)
(3)找出文章的三要素。(第4节)
(4)找出文中的象征性词语,解读象征意义。(第5节)
(5)思考润土和杨二嫂的今昔变化。(第6节)
(6)把握“少年时代的回忆”的最大的心情转换点和主题。(第7节)
(7)最大心情转换点在哪里。(第8、9、10节)
(8)主题是什么。(第11节)
在以上的提问中佐藤教师最下工夫的是“第7段应该在分在哪里,请写出其理由”和“最大心情转换点在哪里”。
佐藤老师在第8节中提问“最大的心情转换点在哪里”,进行了黑板冲浪和无指名讨论的学习指导。这个活动在第9、10课中相继进行。学生们相互阐述自己的意见,积极地检讨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展开活动。最大的心情转换点最终定在以下两点上。根据这个总结了主题。
认为是在“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
认为是在“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在讨论的最初和最后,虽然没有统一到一个答案上,却很成功地实现了“共同学习”的学习形态。佐藤实践中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
在此老师起了辅助学习和有效地领导、组织学生的作用。
综上所述,不论是在日本还是我国,在语文教学中不段探索怎样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调动所有同学都能非常活跃地参加到学习活动中的学习意识是极为重要的。并且,从提高学习效果和综合的语文能力的角度考虑,对提出有效的思考问题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形态的有效结合的探索与研究是未来语文教学的一大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