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微课因其短小精悍、授课形式丰富多样等特点而成为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中较为重要的资源形式。随着互联网应用技术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线教育用户规模的不断增长,以微课等新一代在线教育形式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本文就当今互联网发展,微课及在线教育发展以及医学基本技能教育等进行了阐述与分析,对微课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微课 互联网+ 医学教育 展望
【基金项目】本文受内蒙古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金(编号NYJXGG2016071)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2.43;R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221-02
随着互联网应用技术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线教育用户规模不断增长[1],碎片时间利用以及移动学习越来越受到各层次学习者的青睐。本文将对当今互联网环境下微课及在线教育的发展与研究现状进行讨论与反思,并对微课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1.微课的概念与基本设计模式
如今最受认可的微课程(Micro-lecture)的概念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在2008年提出的[2]。Penrose认为微型的知识脉冲只要在相应的作业与讨论的支持下,能够与传统的长时间授课取得相同的效果。
Penrose主张微课建设应包含以下几个内容:1.课堂教学中核心概念;2.用15~30秒的介绍和总结为核心概念提供上下文背景;3.围绕核心概念录制1~3分钟的课程;4.设计课后任务,指导学生阅读或探索;5.上传。 同时微课平台也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知识挖掘的平台,它可以让学习者有更多的主动权来把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以达到最小的时间投入带来最大的学习回报。
在国内比较认可的微课概念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实现形式,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课程资源。
两种概念异曲同工,主要强调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的特点。由于微课程能有效利用碎片时间,与移动学习正好完美组合,比传统的网络课程更具优势,在最近的几年中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学习和翻转课堂逐步流行的形势下,微课更是“互联网+”时代我国医学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研究热点。
2.互联网与移动技术的普及为在线教育带来新机遇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年7月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1.7%,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中国网民手机上网使用率为92.5% [1]。由此可见,手机是中国网民最主要的上网方式。另一方面,家庭、工作场所、城市公共Wi?鄄Fi无线网络部署进程加快,进一步促进了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等无线终端使用率的不断增长。据调查,截至2016年6月,92.7%的网民最近半年曾通过Wi?鄄Fi无线网络接入互联网[1]。
互联网技术的腾飞、接入速度的不断提高,促使在线教育等对网络带宽、流量需求较大的互联网业务使用率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在线教育领域不断细化,用户边界不断扩大,服务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同时移动教育提供的个性化学习场景以及移动设备触感、语音输出等功能性优势,促使其成为在线教育主流。截至2016年6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11789万,使用率达16.6%,是2016年互联网增长的热点之一。
3.国内微课研究现状
对中国知网以“微课”为主题词进行检索,自2011年我国首次出现“微课”为题的论文以来,近几年微课相关论文数量呈指数级别增长(见图1),预计到2016年底相关论文发表量可能达到5346篇(估计值)。
由此可见,从研究数量的历史性发展看,我国微课研究起步较国外稍晚,自2011年逐步引入国内以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微课这种教学形式。特别是自2014年以来,研究数量激增,但对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后发现,虽然从小学到大学,从学校教育到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各个领域、各个专业的教育内容都有或多或少的涉及,但这其中基本理论和设计应用方面的文献数量占据了所有文献的很大一部分,缺乏深度的挖掘,大多停留在低水平的引入和应用阶段,至于更深层次的关于微课的评价标准方面的研究微乎其微[3]。由此可见,未来微课的研究方向,不但要考虑其专业领域的广度,更应加大其深度和内涵的挖掘,以及对微课相关技术和评价标准等研究方向方面来展开。
4.微课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中国知网中“医药卫生科技”类目下的微课相关文献近年来也数量明显增加,总数达到了400余篇,其中大部分内容集中在医学基础课程建设。
也有部分为毕业后教育的探索与尝试,如:齐玲与杨淑艳等人提出微课可以利用在全科医师的自主学习和继续教育中[4],菅志远与高义、李玲等人对微课教学在普通外科教学中的作用与效果进行了实践与评价[5],宗美子等人在护理技能教学与继续教育中进行了尝试与评价[6],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此可见,微课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临床医学素质的培养,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并对缓解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困难等起到积极的作用。
由于医学知识的庞杂性,医学生不可能在求学期间完成全部的技能培养,医学微课则能成为其工作后继续教育的良好工具,可以按需选择,更好地满足他们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是一种重要的补充和资源拓展。医学微课的实施必将给基层医务工作者的继续深造和学习起到良好地推动作用。
5.微课发展的前景及问题 目前微课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但在微课迅猛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其中存在着各种问题:
第一,微课发展不成体系。微课的目标是微课程,形成一个课程体系,是有关一门课程的全部知识点的合集,这样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在微课热潮下,关于微课的各种比赛也层出不穷,例如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虽然进一步推动了更多的大学在积极的参与微课比赛,但很多学校都是为了参赛而专门制作微课。
第二,微课的标准尚待完善。杨满福等人认为:在微课开发的初始阶段,应当理智、科学地建立、完善评价标准,其对后续发展具有全局性的影响和导向作用[7]。因此微课评价应针对不同学科特点研制分门别类的评价标准,加大用户评价的权重,重视可重用资源的价值导向,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评价标准,才能为微课良好、健康、有序的发展保驾护航。
第三,微课的适用范畴也有待探讨。如汪滢[8]通过对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获奖作品的分析,对微课的内涵、特征与适用领域提出了其观点。同理在医学微课建设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如基本概念、简单知识点、操作技能等课程,无疑是适合通过微课程进行教育的;但对于综合实验等实践性强,持续时间长的复杂技术的教学,则不一定适用于微课这一教学方式。
6.结论
综上所述,微课虽为新兴教育方式,但是我们不能因其“热”而迷信和夸大其效果和适用范围,微课作为MOOCs的一种形式,在“互联网+”时代,有着其良好的发展前景,我们应当理性、正确的看待微课的定位和价值,合理的利用其优势,助力医学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6-08-03)[2016-9-1]. 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6/201608/t20160803_54389.htm.
[2]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17):14.
[3]罗天兰,王忠华.微课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综述[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4(07):90-93.
[4]齐玲, 杨淑艳,金宏,等.医学微课促进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6,36(1):26-27.
[5]李玲.微课在外科手术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 2016,34(12):28, 29.
[6]宗美子,丛日照,李凤娇,等.微课与翻转课堂在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03):198.
[7]杨满福,桑新民对MOOCs浪潮中微课的深度思考——基于首届高校微课大赛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13(23):1-5.
[8]汪滢.微课的内涵、特征与适用领域——基于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作品及其征文的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 2014(07):17-22.
作者简介:
田玮(1982-),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医学硕士,实验师,研究方向机能实验学教学与教育管理。
通讯作者:马尚寅(1986-),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系统分析师,主任,研究方向:管理技术与数据分析、挖掘。
【关键词】微课 互联网+ 医学教育 展望
【基金项目】本文受内蒙古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金(编号NYJXGG2016071)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2.43;R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221-02
随着互联网应用技术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线教育用户规模不断增长[1],碎片时间利用以及移动学习越来越受到各层次学习者的青睐。本文将对当今互联网环境下微课及在线教育的发展与研究现状进行讨论与反思,并对微课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1.微课的概念与基本设计模式
如今最受认可的微课程(Micro-lecture)的概念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在2008年提出的[2]。Penrose认为微型的知识脉冲只要在相应的作业与讨论的支持下,能够与传统的长时间授课取得相同的效果。
Penrose主张微课建设应包含以下几个内容:1.课堂教学中核心概念;2.用15~30秒的介绍和总结为核心概念提供上下文背景;3.围绕核心概念录制1~3分钟的课程;4.设计课后任务,指导学生阅读或探索;5.上传。 同时微课平台也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知识挖掘的平台,它可以让学习者有更多的主动权来把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以达到最小的时间投入带来最大的学习回报。
在国内比较认可的微课概念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实现形式,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课程资源。
两种概念异曲同工,主要强调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的特点。由于微课程能有效利用碎片时间,与移动学习正好完美组合,比传统的网络课程更具优势,在最近的几年中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学习和翻转课堂逐步流行的形势下,微课更是“互联网+”时代我国医学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研究热点。
2.互联网与移动技术的普及为在线教育带来新机遇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年7月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1.7%,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中国网民手机上网使用率为92.5% [1]。由此可见,手机是中国网民最主要的上网方式。另一方面,家庭、工作场所、城市公共Wi?鄄Fi无线网络部署进程加快,进一步促进了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等无线终端使用率的不断增长。据调查,截至2016年6月,92.7%的网民最近半年曾通过Wi?鄄Fi无线网络接入互联网[1]。
互联网技术的腾飞、接入速度的不断提高,促使在线教育等对网络带宽、流量需求较大的互联网业务使用率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在线教育领域不断细化,用户边界不断扩大,服务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同时移动教育提供的个性化学习场景以及移动设备触感、语音输出等功能性优势,促使其成为在线教育主流。截至2016年6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11789万,使用率达16.6%,是2016年互联网增长的热点之一。
3.国内微课研究现状
对中国知网以“微课”为主题词进行检索,自2011年我国首次出现“微课”为题的论文以来,近几年微课相关论文数量呈指数级别增长(见图1),预计到2016年底相关论文发表量可能达到5346篇(估计值)。
由此可见,从研究数量的历史性发展看,我国微课研究起步较国外稍晚,自2011年逐步引入国内以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微课这种教学形式。特别是自2014年以来,研究数量激增,但对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后发现,虽然从小学到大学,从学校教育到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各个领域、各个专业的教育内容都有或多或少的涉及,但这其中基本理论和设计应用方面的文献数量占据了所有文献的很大一部分,缺乏深度的挖掘,大多停留在低水平的引入和应用阶段,至于更深层次的关于微课的评价标准方面的研究微乎其微[3]。由此可见,未来微课的研究方向,不但要考虑其专业领域的广度,更应加大其深度和内涵的挖掘,以及对微课相关技术和评价标准等研究方向方面来展开。
4.微课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中国知网中“医药卫生科技”类目下的微课相关文献近年来也数量明显增加,总数达到了400余篇,其中大部分内容集中在医学基础课程建设。
也有部分为毕业后教育的探索与尝试,如:齐玲与杨淑艳等人提出微课可以利用在全科医师的自主学习和继续教育中[4],菅志远与高义、李玲等人对微课教学在普通外科教学中的作用与效果进行了实践与评价[5],宗美子等人在护理技能教学与继续教育中进行了尝试与评价[6],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此可见,微课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临床医学素质的培养,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并对缓解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困难等起到积极的作用。
由于医学知识的庞杂性,医学生不可能在求学期间完成全部的技能培养,医学微课则能成为其工作后继续教育的良好工具,可以按需选择,更好地满足他们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是一种重要的补充和资源拓展。医学微课的实施必将给基层医务工作者的继续深造和学习起到良好地推动作用。
5.微课发展的前景及问题 目前微课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但在微课迅猛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其中存在着各种问题:
第一,微课发展不成体系。微课的目标是微课程,形成一个课程体系,是有关一门课程的全部知识点的合集,这样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在微课热潮下,关于微课的各种比赛也层出不穷,例如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虽然进一步推动了更多的大学在积极的参与微课比赛,但很多学校都是为了参赛而专门制作微课。
第二,微课的标准尚待完善。杨满福等人认为:在微课开发的初始阶段,应当理智、科学地建立、完善评价标准,其对后续发展具有全局性的影响和导向作用[7]。因此微课评价应针对不同学科特点研制分门别类的评价标准,加大用户评价的权重,重视可重用资源的价值导向,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评价标准,才能为微课良好、健康、有序的发展保驾护航。
第三,微课的适用范畴也有待探讨。如汪滢[8]通过对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获奖作品的分析,对微课的内涵、特征与适用领域提出了其观点。同理在医学微课建设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如基本概念、简单知识点、操作技能等课程,无疑是适合通过微课程进行教育的;但对于综合实验等实践性强,持续时间长的复杂技术的教学,则不一定适用于微课这一教学方式。
6.结论
综上所述,微课虽为新兴教育方式,但是我们不能因其“热”而迷信和夸大其效果和适用范围,微课作为MOOCs的一种形式,在“互联网+”时代,有着其良好的发展前景,我们应当理性、正确的看待微课的定位和价值,合理的利用其优势,助力医学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6-08-03)[2016-9-1]. 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6/201608/t20160803_54389.htm.
[2]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17):14.
[3]罗天兰,王忠华.微课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综述[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4(07):90-93.
[4]齐玲, 杨淑艳,金宏,等.医学微课促进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6,36(1):26-27.
[5]李玲.微课在外科手术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 2016,34(12):28, 29.
[6]宗美子,丛日照,李凤娇,等.微课与翻转课堂在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03):198.
[7]杨满福,桑新民对MOOCs浪潮中微课的深度思考——基于首届高校微课大赛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13(23):1-5.
[8]汪滢.微课的内涵、特征与适用领域——基于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作品及其征文的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 2014(07):17-22.
作者简介:
田玮(1982-),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医学硕士,实验师,研究方向机能实验学教学与教育管理。
通讯作者:马尚寅(1986-),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系统分析师,主任,研究方向:管理技术与数据分析、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