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学生爱上音乐学习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yo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与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对各学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音乐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是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审美与欣赏能力的基础阶段。然而,在以往的音乐课教学中,教师将活泼生动的音乐课上成了单调的音乐知识的讲解课与学唱课,教学枯燥无味,单调呆板,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动力,使得音乐课成了“休息课”。要真正发挥音乐学科的作用,让学生真正爱上音乐课,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就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标准为我们的音乐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机遇。在教学中,我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认真钻研新教材,对小学音乐课教学进行了不断的实践与探索,收到了一定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树立教师良好形象,促进师生情感互动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如何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他所任教的学科的态度。如果教师深受学生的喜欢与爱戴,学生就会把对教师的喜爱转移到他所任教的学科上来。相反,如果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紧张,学生不喜欢甚至讨厌老师,那么这种消极的情绪就会蔓延到音乐学科上来。因此,要让学生喜爱音乐课必须要发挥教师的魅力,让学生喜爱教师,促进师生间积极的情感互动,以此来带动学生对音乐学科的喜爱。首先,教师要有爱。爱是教育的核心,也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将学生作为被加工的对象与接受知识的载体,习惯于用命令的语气来进行教学,这样的不平等所带来的只是学生对教师的畏惧。教师只有真心地爱学生,让学生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学生才会发自内心地想去学习。这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他们只有感受到如母爱般的师爱,才能激起内心深处对教师的爱,才能形成师生间的情感沟通。教师真心地爱学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与平等,才能从心理上与情感上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才能为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才能激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强烈动机。其次,教师要具有扎实的音乐基础。音乐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言行举止要散发艺术魅力,充满艺术激情,要朝气蓬勃、富有活力,这样才能向学生传达音乐的魅力,引发学生对音乐的关注,使学生真正爱上音乐。
  二、发挥语言魅力,营造愉悦氛围
  教学的重要内容是通过语言来传达的,通过语言来与学生产生互动,使学生进入学习音乐的最佳状态,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与技能,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深入研究语言艺术,发挥语言的魅力,为学生营造愉悦的氛围,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一)讲究教学语言艺术
  语言是教师与学生用来沟通的主要途径,是教师进行教学,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语言的艺术性。第一,要准确。对于基本的乐理知识的讲解要准确,这样才能让学生准确把握。如果教师在讲解时,语言含糊,模棱两可,那么学生本身也就会对知识产生模糊性,不利于学生对乐理知识的掌握。第二,要富有文学美。音乐本身有着较强的表现力,枯燥单调的语言是无法充分展现音乐的魅力的,因此,教师要注重语言的文学美,要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再现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能够深入到音乐作品中。
  (二)肢体语言的运用
  区别于教学语言,肢体语言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但却具有语言所不能达到的效果。一是表达情感性。音乐具有较强的情感性,它传达着某种情感,而这些是语言所不能描述的,教师配合音乐的手势、眼神、表情等可以起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效果,使学生获得心灵震撼,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二是表现节奏性。音乐教育强调以自己的身体为乐器去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肢体模仿等等将自己融入到音乐作品中来,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接受。三是舞蹈的运用。音乐与舞蹈密不可分,现行教材中融入了民族、民间舞蹈,这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用音乐与舞蹈来表现,同时又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往的音乐教学以唱为主,基本上是教师范唱,学生跟唱,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是被加工的学习对象,没有主动性与积极性可言,这不符合音乐学习的规律。音乐是一门艺术,是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感悟的,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领会到音乐的真谛,从而喜欢上音乐,形成对音乐学习持久的学习动力。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唱为主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舞台,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用心去倾听、去表演、去感悟、去体验。我采用唱动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动中表现,在唱中感知。在学习歌曲时,我让学生在唱中加入自己的动作与表情,这些各具特色、富有个性的动作既是学生对音乐的独特感受,更是他们主动创造的结果,这里面包含着学生对作品诸多要素的感受与理解,更利于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音乐,更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享受美、感受美与创造美。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学氛围更加活跃,教学更加富有活力,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点燃学生内心对音乐求知的火种,使学生爱上音乐学习,得到音乐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
  四、改革评价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科学合理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音乐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是调剂教学氛围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科学合理地运用评价,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作用,使评价成为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支点。我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标准与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真正实现了评价的多元化,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如在学完歌曲时,我并没有简单地以唱得好与不好来评判,而是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评判中来,引导学生从歌曲的音准、速度、力度、情感等等方面来进行,让学生积极发表个人意见。这样的评价,使得学生既是被评者,又是评价者。学生在评价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一个评价,这样更利于学生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学习,更利于学生在评价与被评中提高音乐水平,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提高。
  总之,我们要对音乐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用心思考,用心探索,用心实践,为学生构建活跃的音乐教学模式,使音乐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与成长的乐园,使学生真正爱上音乐学习。
  (责编 张亚欣)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互相沟通的一个过程,对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抓好课堂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笔者现就在教学中所涉及的课堂教学的问题和大家一起交流。  一、营造课堂教学的良好氛围  教师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教师要注意
我国的技巧啦啦队起步较晚,与美国等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促进该项目的飞速发展,研究技巧啦啦队运动员技术水平影响因素迫在眉睫,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对啦啦队
“乐教乐学”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教育思想,始于孔子,代代传承,不断发展。这些古代教育家在“教”和“学”之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辩论证,用简洁精炼、内涵丰富的语言,从兴趣、心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逐步推进,小学语文教学对教师有了新的要求。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已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两个方面入手,着重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学生出发,创设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课堂。笔者结合自己的多年教学经验,对小学语文教学做了些微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效率  新课程标准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今的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要求我们分析各方面的原因,包括教
时代在发展,新生的事物也在不断变化,包括我们面对的儿童也较之以前截然不同了.纵观这些满口流行歌曲、不时蹦出网络用语,穿着亮丽、时尚的孩子,我们也不难发现,他们的个性更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全球的华人都在庆祝自己的传统节日,而“冬至”便是其中之一。可又有谁知道,冬至的起源是来自一个都城计划呢?
摘要:要使学生喜欢学习自己所教的科目,老师首先要和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然后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方式的新课导入,其次要在学习方法上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给予指导,在课堂上与学生多进行互动,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亦师亦友 新课导入 课堂互动  只要我们对某些事情感兴趣,自然而然就会对该事物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更是如此,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奇心
【摘 要】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项羽在势穷之时,在末路之际,他人性中的善良仁厚、重情重义等美好的一面熠熠生辉、照耀千古,所以尽管最后落得乌江自刎的悲剧结局,但人们仍然认为他是一个真正英雄。刘邦尽管最后获得了胜利,但他势穷之时暴露出的残忍狠毒、无情无义等本性,让人鄙弃不屑甚至唾弃,因而难以成为广大民众心目中伟大的英雄。  【关键词】项羽 刘邦 英雄 英雄观    项羽与刘邦都是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
【摘 要】诗歌鉴赏题是高考的重要题型,也是高考语文的一个难点。本文论述了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在诗歌鉴赏题的解答过程中,留心从五个方面关注题目信息,即标题、作者、注释、诗眼和内容,只要抓準了这五个方面的信息,就可以很好地理解和鉴赏诗歌。  【关键词】标题 作者 注释 诗眼 内容    诗歌鉴赏题一直都是高考必考题型之一,但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直偏低。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
人的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自人类社会启动现代化以来,社会的进步与人的发展日新月异,然而人的异化以及人不成其人的状况也如影随形。本文从人的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