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说课的思路与方法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riginalmemo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课是教师在听众面前以高度概括的方式将一节课的精髓展现出来,是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探究活动,也是教师面向同行阐述自己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有益尝试与演讲。成功的说课不仅要层次清楚、逻辑严密地说明这节课“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而且要说准教材,说明教法、学法,说清教学程序。如何说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专业素养。那么,如何才能有效组织教学内容,实现成功说课呢?本文以《机器人走图形》一课为例,阐述说课的理念、思路与方法。
  
  一、体现课程理念,阐明说课之“理”
  
  说课要将隐藏在教案之内的思想表述出来。因此,说课的显著特点在于说理,即运用教育理论分析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
  首先,要体现课程观。要说清如何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确定教学的基本思路。要说清“教什么、怎么教”,还要说透如何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提高素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其次,要体现因材施教。即充分体现班级、学生的特点。学生的基础水平、认知能力和心理状况是有差异的,在说课中要体现全面和重点相结合,包括如何设计不同程度要求、不同阶梯难度的练习,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最后,要有创新意识。说课有章法,但不能拘泥于成规。应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创造出有效、实用、有特色的说课方法,不断丰富、充实说课活动。同时,听课者是同行或领导,而不是学生,要能使听者从你的说课中受到启发,走出陈规,开拓新路。
  
  二、说“教学需要分析”
  
  这是说课的起点。目的是通过对学习内容、学习者的分析,表述整节课的重点、难点及其理论设计依据,并为接下来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奠定基础。
  1.说学习内容
  讲清楚所说课时的基本内容、与前后几课的内在联系以及所在单元在整个学期中的地位。《机器人走图形》一课是教材第一单元第三课中的内容。这一单元总体是以“机器人走各种图形”为主线,分6个课时介绍机器人直行、转向等模块的使用方法及各模块的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了解了机器人的基本组成和结构等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学习机器人的执行器部分,让机器人走出各种各样的图形,为以后深入学习机器人的传感器等知识打下基础。
  2.说学习者
  学习者是课堂教学的另一要素,对其分析是说课必不可少的环节。说课时,可以简要对学习者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等一般特征进行分析,然后表述自己对学习者学习风格的分析,并进一步阐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如知识基础、兴趣和生活经验等。这些都是确定教学起点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
  《机器人走图形》一课面向的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对其简要分析如下:1.学生思维比较敏捷、灵活,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初步发展,并初步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对有关机器人的学习内容有浓厚的兴趣,所以考虑以自主学习方式进行学习。2.学生已经了解了机器人的组成、结构等基础知识。在社会生活中,他们也通过电视、网络了解了各种有关机器人的比赛等相关知识,所以学生对本课教学内容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基础,是带着好奇心进入课堂的。
  3.说教学重点、难点
  在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者进行分析后,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说出教学的重点、难点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会用“直行”和“转向”模块编写程序;教学难点:对“直行”和“转向”模块中参数的理解与应用。
  
  三、说“学习目标”
  
  在对教学内容和学习者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说出制定的三维目标,特别要明确讲出为什么制定这样的教学目标,并可以从学生、学科知识和社会需求这三个角度来阐释。应当指出,并不是每一节课都必须具备完整的三维目标,所以教师在说课中应该有所侧重,重点突出本节课教学目标中的亮点。
  《机器人走图形》一课的知识点并不多,因而我们根据教学重点制定知识性目标。站在社会需要的高度,使学生更加关注机器人给人们生活、学习等方面带来的益处,可作为情感性目标。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表述为:1.知识与技能:了解能力风暴VJC1.5仿真系统及其运行环境,学会用“直行”、“转向”两个模块编写程序。2.过程与方法: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直行”、“转向”模块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学会根据需要设置模块中的参数,学会在机器人仿真系统上实施机器人任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机器人给人们生活、工作带来的益处,产生对机器人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四、说“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这个环节主要是针对教学目标,表明说课者预备采取的教学方法、应用的教学媒体以及学生采用的学习方法。重点是讲清楚为什么采取这样的策略,其优点有哪些。由于学生之前已有认知基础,本节课一开始,教师就创设“让机器人模仿人的样子”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从自己的观察中自主学习,获得新的知识。为改变学生聆听者的身份,教师还让学生通过课堂讨论、交流,自己去思考机器人行走的速度是由机器人哪个参数来控制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学会收集、分析和总结信息,学会思考。
  
  五、说“教学过程”
  
  这是说课的核心环节。要清晰地呈现出一节课的整体设计思路,就必须说清楚以下问题:导入课的方式、本节课的重点怎样突出和难点如何突破、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说“教学过程”应该思路清晰、重点突出,不仅要说怎样教,还要说为什么要这样教。
  《机器人走图形》这节课是以学生的研究活动为主体,以研究机器人走图形为主线,在课上设计了四个环节的研究任务。
  环节一:导入新课,让机器人走直线。让学生学会用“执行器模块库”中的“直行”模块编写程序,通过调整该模块的速度和时间参数,让机器人走得再远一些。
  环节二:知识迁移,让机器人会转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和方法进行上机尝试,并学会使用“执行器模块库”中的“转向”模块编写程序,让机器人转向自如。
  环节三:巩固练习,让机器人走正方形。由教师出示教学课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巩固前面学过的知识,进一步体会调整两个模块参数的方法,理解程序的顺序结构,让机器人行走更自如,突破教学难点。
  环节四:拓展任务,自主创新。在能力强的学生完成了机器人走正方形后,给他们一些自主创新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探究,让机器人走出更多的图形。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新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本节课,通过让机器人“走直线”、“学转弯”、“走正方形”等不同层次的任务,完成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与表达的能力。在环节一中,教师在鼓励学生探究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设置“直行”模块的参数。在环节二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和方法自主上机尝试,进而学会“转向”模块的参数设置。通过调试两个模块的参数,让学生体会运用两分法解决问题的好处,充分体验编写程序的乐趣,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李兴良,马爱玲.教学智慧的生成与表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0.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学校教育在课程、教学、管理、文化建设、人际关系、家校联系等众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我国“校校通”工程的全面启动,很多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建设已经初具规模,接受过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培训的教师也越来越多,如何将这些人力、物力的投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育效益,真正发挥信息技术提高教学和管理质量的作用,是每所学校的领导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对于引领学校发展方向的校长而言,具
“策展人”一词源于英文“curator”,通常指从事于博物馆、美术馆等非营利性机构,专门负责藏品保管、研究和陈列,又或担任组织与策划艺术展览的专职人员。这一概念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艺术行业,20世纪90年代,策展人行业在我国迅猛发展。策展人通过自身的艺术理念和文化意识对艺术作品进行描述、阐释与塑造,经过精心的策划与展览的视觉呈现,艺术品能够成为一个更完整、能承载更多理念与价值的形象。在鲁迅
校本培训是以中小学教师任教学校为主要基地,以教师和学校的发展为要义,以实践与合作为主线,由校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直接服务于学校、教师、教学的教师在职培训活动,追求的是校内人力资源开发的最大化,注重教师能力建设,着重探讨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受学校自身建设的制约和影响,加之现有的教师培训机构大多居于城市,远离学校的培训就成为目前农村教师培训的首选。然而,农村教师外
本课选取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中的“酸与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为教学内容,包括中和反应的实质以及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多重表征是化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方法,能帮助学生通过化学概念的各种表征形式进行有意义的学习[1],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突破学习化学的困难,减轻记忆负担,便于知识的储存与提取,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应用,提高问题解决能力[2]。图形是最佳教学媒体[3]。本教学设计运用“四重
如何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当代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除了国家层面的政策扶持外,作为县一级教育部门更应从大教育的视角出发,通过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通过对近年来山西省太谷县教育发展状况的回顾和研究,我认为,加快农村地区的教育信息化脚步,是带动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  太谷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城乡教育的发展落差较大,县域内不同区域的发展也极不平衡。从教育
一本好書就像一处久盼乃得一见的风景,读之有趣,思之有味,品读之中还会闪现出五柳先生的一句诗:“其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刘惠萍教授的《图像与神话:日月神话研究》就是代表。该书以日月神话这个重要类型为研究对象,借助图像对中国日月神话的分析大处着眼,细处入手,条分缕析时鞭辟入里,点题归纳时纲举目张,谋篇布局让读者有一种柳暗花明曲径通幽之感。  作者在绪论中把日月神话的概念、产生和文化背景娓娓道来,并对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青岛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课内容,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选择了学生容易接受又感兴趣的故事性教学方式,使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更具有人文性:借用《西游记》故事中的人物,设计合理的故事情节,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学习,达到在故事中自主寻求问题解决方案的教学效果,变“外在的任务驱动”为“内在的解决问题的需求”,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其特点之一是有些教学内容总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操作演示。由于教师演示时的随意,在语言和操作动作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规范现象,即使在一些大型的公开课上类似情况也未能幸免。殊不知教师不规范的一个操作、一句措辞可能会影响大部分学生的正确理解,进而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笔者通过对公开课中一些细节问题的观察,归纳总结出以下课堂教学细节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
我支教的学校位于骆马湖畔,离市中心虽然只有10多公里,但这里的村民大多是渔民,他们的生活水平很低。这里的孩子一般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养大,他们父母大多出外打工了,单亲家庭也比较多,有的孩子甚至从未见过自己的爸爸或妈妈。    用心呵护  开学两个月了,由于缺少资金,学校的电脑教室仍然是空的。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只好在教室里勉强上了两节理论课,接下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就给学生读益智故事、美
三垂线定理是立体几何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高考的热点问题,它是解决空间异面垂直的重要途径。然而,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存在很大问题:第一,学生认为学习内容枯燥,因此兴趣不高。课堂气氛沉闷。第二,空间立体几何难度较大,学生受思维定式的影响,想象不出位置改变后图形的形态,难以理解定理的本质内涵。第三,学生受思维方法的局限,习惯就题论题,缺少概括总结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为有效解决以上问题,我巧借三组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