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阿恩海姆的儿童视觉发展观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piis6sq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视知觉概念是我们对事物特征以及性质的客观感受。视知觉的感知是一个过程,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它具有一定的主动性,不像一台数码相机一样将看到的东西全都复制下来,而是要求我们对看到的东西进行全方位的掌控。而儿童绘画的魅力主要是在于儿童的作品能够将事物原有的生命力表现出来,靠对事物的灵敏力对感性进行捕捉。
  【关键词】:视觉思维;视觉元素;儿童绘画
  “视觉思维”是怎么被人们提出的?在20世纪,大多数国家的学术界和教育界普遍存在着这样的一种尴尬现象:很多的艺术家、摄影家等感性艺术方面的工作者(其中以艺术家为代表),对于理性的东西呈现的是一种不信任的态度,甚至是敌对的态度,认为理性的事物只能够对艺术起到一种不好的影响;另外,理性的工作者对待感性的事物是以一种藐视甚至是蔑视的眼光,他们认为,理性的思维是高于一切事物的,超出了一切的认知范围。这样的两种完全分裂的思维,造成了艺术与科学间的裂缝并且存在着逐渐相离的现象。这种分裂的原因是艺术家把自己封闭在自己幻想出来的领域空间内,而科学家则一一种清高的眼光看着世界,忽视了艺术的存在。这种现象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因为这种现象的长期发展会给人们造成求知真理路上的障碍,会造成人们在学习知识时的偏差,人们阿恩海姆正是基于这种情况的发生,提出了“视觉思维”这一全新的概念。
  一、从阿恩海姆的角度解读儿童的绘画作品
  阿恩海姆的视觉发展理论从儿童画开始描述,对于儿童画为什么要这么开始画,他们是怎么开始思考的,是怎么将他们的思想通过画表现出来的等等,经过对这一系列的问题进行研究,寻找到儿童画的本质。在儿童画中,我们可以看见儿童画的风格以及形状比较简单,画起来很容易,这些不仅仅体现了儿童在画画方面的水平与兴趣,更是儿童对于一件事物的基本形态进行简单的描绘,能够概括出看到的事物的大致形态,甚至是将其进行简单的描绘。年龄的增长以及生活阅历的增加,儿童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找出并描绘,可以观察到事物间的细微变化,但是他们画出的画还是呈现出一些没有体现出具体细节的现象。儿童画的表现形式一般都是歪歪扭扭的,画得很随意,甚至是夸张。比如,让他们画一棵笔直的大树,可他们画到纸上的却可能是歪的。大部分的儿童都有着类似的情况,儿童画画的不是事物的外在部分,而是事物的形象部分,是抽象的。这是因为儿童在画画的时候虽然意识到了,但是在实际的画画过程中还是缺乏练习,以及没有过多的耐心来画画,缺乏画画的兴趣。
  儿童的涂鸦画作与大师的精品画作有着一些类似的地方,我们将其称之为艺术的媒介,就是将简单的东西复杂化、概括化,但也不是完全相同。在儿童画中,儿童首先是想通过物质媒介将事物的真实性表现出来,而这一画作概念对于艺术家也是同样重要的,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积累对艺术的经验,这些经验源于生活以及过去对于他们而言失败的画作。在这一过程中,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就出现了。而对于儿童来说,只有增加对于事物认识的正确性,才能够让他们的在画画方面的技巧增强。在儿童画中,儿童对于事物的轮廓观察以及轮廓线的大致上的把握和使用是很重要的,儿童以自己的形式将画通过对线的使用表现出来,将看到的事物画到纸上,虽说画得不太像,但可以用一些粗略的线条展现出他们对于事物的基本认识。圆圈形象,是儿童在创作画作中的艺术发展的视觉研究,从人们生理到心理上来分析,圆圈是人们从视觉角度上来说最想也是最容易把握的,人们认为圆圈的物体是接近完美的,是最靠近最能够解释自然奥秘的,儿童在绘画的时候,最想通过圆来表达思想。在儿童画画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无论是在画汽车还是在画房子的时候,差不多是以圆的形态表现出来,我们可以在电视上以及生活中看到,欧洲的房屋设计是一圆形屋顶为主。正是由于这些圆圈的积累,儿童在绘画的发展中有着质的变化,能够对更高级的画作认识区别。在儿童画中,刚刚学会画画的儿童对画的主题、结构不能进行大致的分析,画在纸上也用的是粗略的线条,生活阅历不断的增长,儿童画的表现力也变得越来越丰富,虽然对事物的抽象表现还不是很到位,但是在区别上已经起到了作用,对画的基本认识也有了变化。
  二、阿恩海姆儿童视觉发展观的涵义及本质
  我们现阶段所知道的,视觉思维是一种我们能够掌握的媒介,能够将知觉和意象联系起来,我们所说的视觉思维不再是过去的表现在心里的范围内,心理现象以及意象间的直接感性把握,都属于广义的知觉,所以视觉也拥有了一般思维活动的认识。
  我们可以这样假设,思维是通过某种媒介才能运行的,那种媒介,并不是人们现在所拥有的任何一种语言能够解释的,而是视觉所产生的意象。阿恩海姆经过了大量的取证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每当人们在思考一个问题都会以某一种意象或者是思维活动作为思考的基础,这种意象是是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是通过知觉的选择作用生成的心理现象。当我们全神贯注的看着某一个具体事物的关键部位的时候,会将其他对于思考者来说无关紧要的部位舍弃掉,这种时候会出现一种在表面上不清晰、不具体甚至是模糊的视觉感受。例如,当我们看见一列火车的时候,但这是一列客车还是一列货车,我们是无法瞬间分清的;看见一枚硬币,但是却不知道这枚硬币的面额。从上述例子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种集抽象和具象为一体的意象。在阿恩海姆看来,这是一种“相互矛盾的意象”。这种视觉的意象不仅仅来源于视觉的本身,更来自于物体本身,并且能够将物体本身的抽象概念表现出来。通常来说,这种意象的构造可以通过相同的某种性质和品行来完成。可据我们以往的经验,这种形象是若隐若现,飘忽不定的,我们不能够对这种形象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正因为如此,才让心理意象与事物的本质完全的进行区分。总的来说,这种意象的形成,是心灵的产物,是心灵的感知,是心灵对感性事物的解释,这不是物理现象可以进行客观解释以及复制的,我们要从总体上对其进行把握、感受。
  儿童画作意象的形成可以看作是印象派画作或者是现代画作中看到的具体形象,这是一种视觉体验,甚至可以说是“视觉暗示”,这种意象着力于色彩与创作的方向,不是具体到线条、轮廓、构思等抽象性的细节。阿恩海姆认为,西方的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在印象派兴起之后,美学理论的产生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于美的理解,人们也才认识到画作的产生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产物,具有唯一性且不可复制性。这一理论的产生,成为了现代西方艺术的基石。现代的西方艺术的作品,从根本上来说是对作者思维活动的解释说明,而且作者给这些作品赋予了生命力,让它们像拥有血肉之躯一般。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看到這些优秀作品的影子,是美的序列。   所以,为了将感性与理性间的裂缝缝合,儿童的视觉发展观在感性与理性间构建起一座桥梁,在思维活动中,视觉发展观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因为“视觉思维”是一种以视觉意象为载体的,具有理性功能的知觉,这种以视觉意象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这对于感性的艺术与理性的科学都是必不可少的。
  三、儿童视觉发展观中的视觉意象与视觉思维
  3.1儿童视觉发展观中视觉意象的形成与作用
  视觉思维的发展对于儿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儿童的视觉发展观可以通过画画的形式加以表现,儿童的视觉发展与视觉思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其根本都是我们看到事物的详细发展进行感知“感知方式的不同会造就不一样的艺术美术史,造就我们审美观的改变。”哪怕是大师在刚开始学习画画的时候也会如此,儿童作为更基础的初学者也不能例外。儿童在掌握直线与角度构成的美感时,往往会尝试以一种不同于常人的复杂的倾斜关系,可以在画作中掌握画面的动态感。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进行融合,我们仍然以儿童画为例,随着儿童绘画经验的增加以及观察方式的改变,我们可以在儿童的画作中看见一些细微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正常的,儿童在认识以及表现的过程中会将自己的绘画思维丰富,向一个更高大的阶段进化;向画画的两个思维方式进行转变、怎么样才能够在一张纸上将看到的物体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如何将一个立体空间转化为三维空间。儿童思维的不断转换,让我们从根本上认识了儿童在画画方面的技巧,让儿童画的最基本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我们周遭的事物也告诉了我们,各种各样的绘画班出现了类似于创造性训练的课程,例如陶艺课、中国的剪纸、模型拼图、沙画等,这些都是需要儿童去实际动手操作才能学会的艺术门类,大大提高了儿童对于艺术的兴趣,让儿童知道艺术不仅仅只有平面画,还要这些立体的实物。儿童画作对于如何表现绘画形式向我们进行了大致的体现,让我们对于儿童绘画的发展变化这些认识是深刻的。
  儿童视觉的发展,不仅仅需要天赋,更是需要经验,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要让父母对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进行简单的启蒙教育,在这样的视觉发展中也会有着一种良性的循环模式,儿童的视觉发展也将会由初级的知觉过渡到中级甚至是高级的发展,至少能够通过画画让他们知道在纸上塑造的形象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换句话说,这些纸上的形象都是可见的,这种形象更加逼真,与我们的生活更加的切合。这一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视觉发展中是必然的。
  3.2儿童视觉发展观中视觉思维的创造性及表现
  视觉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主要表现为:1、以意象作为中心媒介的视觉思维具有直接感知的探究性;2、具有运用视觉意象为视觉运作单元的而有利于想象作用的灵活性;3、这种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的诱导性,有利于打通人们对于感性艺术与理性科学之间的障碍,能够让没有语言描述的感性艺术迅速转化为自觉意识并且能够加以利用的现实中的常用知识。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视觉思维之所以有创造性,主要是由于视觉意象的诱导,能够将我们脑中的智慧转化为我们言传身教、能够接受的知识,直觉也能通过这一转化的过程转化为一种较为现实的表达方式。视觉思维活动这一特征象征着人们感性艺术与理性科学的完美融合,为人类认识活动带来了思维上的创造性。
  在儿童视觉的发展观中,任何一个领域,真正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都是通过“视觉意象”来进行的,也就是说,心灵在艺术中的活动与其他领域的类似,创造性的思维,只有在被提出来的时候并且能够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契合,才能够获得真实性十足的材料。当感性的世界并不能够与现实世界融合并且从已有的固化模式中解脱出来,这时候的我们解决一个问题时,人们必须随时的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改变固有的关系、重心以及选择的方式。总之,要将视觉思维进行完美的表达,就需要将视觉意象作为中心媒介,突破知觉与思维的分界线,摆脱我们现有的知识体系的束缚,从认识主体出发,直接去感受思维活动中的视觉意象,充分的发挥视觉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四、阿恩海姆的儿童视觉发展观在当下的意义
  在儿童的人文教育日益匮乏、各个领域都在积极寻求创新之路的今天,阿恩海姆对我国的儿童教育内容和方式发展起到了革新的启发性作用。阿恩海姆不仅仅建立了知觉和思维之间的统一,而且还将视觉思维在教育上的重要作用向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说明。阿恩海姆认为,视知觉不仅仅是对某一事物、某一个体进行的信息搜集,更是对感性事物的性质做一个普遍的把握,这些对儿童的感性审美的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阿恩海姆还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视觉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并且要充分的运用视觉思维的创新功能,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和责任,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因为我们只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视觉思维训练,需要把视觉思维转化到我们能够切身理解的、能够思考的思维意象能力,这种能力的模式,我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从精神活动、身体活动、机器活动到社会和观念的活动,都有着对力的完美构思和体现,因此,在现代的教育中,要充分的把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进行融合,要在学习和生活中处处体现“力”的作用,这是我们的教育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之处。
  同样,要将学生的“技”的训练与“道”的感悟相结合,把艺术感受能力的培养与文化素养的提升形成一种鲜明的对立。要重视感性艺术的实践以及感受能力的培养,不能将感性的艺术与理性的科学强行分割,创造出新的审美思维方式。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都停滞于与鲜活的感性生活相脱离的抽象知识和概念的法杖,忽视了对学生的知觉能力的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各类事物都没有得到及时的开发与系统的训练,学生对于其身边发生的新鲜事物的最新感受都会被老师用书本上的老旧知识所替代,让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从本质上来说,我们的教育工作在很大的程度上扼制了广大学生在思维上的创造力。由此看来,认真的梳理和研究阿恩海姆儿童视觉发展观对我国的教育工作以及感性艺术的培养,起到了较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屿. 中日礼貌语言与其文化价值观比较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5.
  [2][美]列维.艺术教育:批评的教育性[M].成都.人民出版社,2016.
  [3]亚里斯多德.论灵魂[A].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
  [4]鲁道夫著,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知覺[M].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
其他文献
【摘要】:杨朱学说中,最为重要的是“贵己重生”的人生哲学,其实质在于提倡个体的生命价值与尊严,体现了战国时代主体意识的初步觉醒,对之后中国社会以及中国社会思想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杨朱;贵己;重生;个体生命  杨朱是先秦时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的学派思想在春秋末战国前期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据《孟子·滕文公》载:“ 圣王不作,诸侯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学
期刊
【摘要】:《纯真年代》是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以老纽约上流社会为背景,围绕几个主要家庭之间发生的故事。故事以三个主人公的爱情为主线,反映当时的社会特点。而其中的主人公都反映出内心极大的矛盾冲突,那便是他们在“本我”与“超我”之间挣扎的表现。本文主要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从自身与环境两方面分析爱情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纯真年代》;人格理论;社会传统  前言  弗洛伊德
期刊
我的窗口面向宽敞的街道,上面来来往往的车水马龙,和日夜不息的灯影,以及循着视野远眺朦胧的远山,他们很远,又仿佛很近。  隔着31层的楼高,我经常静静的伫立看窗外的风景,仿佛一个山顶的老人,遥望人间的悲喜离合。天亮了,透过玻璃想象着远方和天空;天黑了,就在梦中仰望星光闪闪的夜空。  很多时候,我只身于商海的漂泊,年少时美好的梦境从我的脑海中消逝,我从不去想有一天会漂到哪里,多远,只求一丝可以继续漂泊
期刊
【摘要】:从我国文学发展的走向来看,我国的现代文学自产生以来就有着明显的价值情态,一方面是与我国的社会结构紧密相连,另一方面融合在国民的思想意识当中,不同的文学家选择不同的文学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想,突出于社会价值的展现。鲁迅先生作为我国近代伟大的革命文学家,其作品多选择于社会底层的百姓生活,鲁迅先生立足于社会的性质,将自己对社会的批判和讽刺架构到文学框架中,寻求最大化的思想启示。鉴于此,本文
期刊
青春。我们心里都装着一个美好的自己,不是吗?  丁香花开的季节,春意盎然,万物圆梦了!  (一)最熟悉,最亲切  长长的主干道,两排国槐,隽秀挺拔,阳光透过浓浓的树荫洒下暖意,春光尚好,這应该是属于百年师大的气质。  踮脚远眺,哦不,用心聆听——匆匆的脚步声,轻快,弥漫的花香,嘴角不经意的上扬,神清气爽。又是一节思想畅游的课,沉醉不知归路。  (二)我们的考研自习室  怀旧的人,喜欢怀旧的教学楼。
期刊
【摘要】:中国画是世界画坛艺术之林中一座自成体系的艺术高峰,浓缩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与哲理思考的內涵,从而构成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特征和美学价值,而这一切又都是通过中国画独特的外在形式——“笔墨”呈现和完成的。中国画笔墨语言作为中国画的外在“形式”与它的内在“内容”的概念变得日益难分。  【关键词】:中国画;笔墨;浅谈  一、中国画笔墨的发展  中国画是以笔墨为中心的,换言之,没有笔墨便没有传统的中国
期刊
【摘要】:嗓音保健对每一位歌唱者都非常重要,了解嗓音保护常识和保护好自己的嗓音对歌唱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从良好的声乐学習习惯、良好的身体、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行了论述,希望歌唱者每次在歌唱时都有好的声音表现。  【关键词】:歌唱;嗓音保健;科学用嗓  歌唱活动是以人体自身为乐器的。因此,嗓音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歌唱的质量与寿命。下面我们就仅从嗓音保健的重要性、重要方法、重要基础、重要环节等方面
期刊
【摘要】:钢琴表演艺术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不仅要求表演者具有深厚的钢琴演奏功底,同时还要求演奏者对于所演奏的作品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钢琴表演本质意义是演奏者将所演奏作品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演奏者既要服从与作品本身演奏又要融入个人对作品的理解。本文通过对钢琴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和其创作本质的认识和在钢琴表演艺术中所存在的心理因素的表现和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旨在演奏者在演奏过程
期刊
【摘要】:民族声乐唱法是我国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而在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延长的过程中时刻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韵味。本文在论述的过程中就对民族声乐长发中的审美特征以及标准进行了品鉴,希望对相关歌曲演唱人员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民族声乐唱法;韵味;审美准则;  一、引言  民族声乐艺术是我国传统音乐当中一个十分有特色的组成部分,其是将传统的艺术形式和现代文化有效的结合在了一起,
期刊
【摘要】:人们在文化生活上的需求在不断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在满足于简单的歌唱形式,而是越来越追求更加具有难度的歌曲表现手法。因此,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也增加了出现了一批歌手,他们利用西方音乐的表现手法来演绎中国的传统歌曲,最终表演出来的效果十分的显著,受到了观众的好评。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就以这个方面为切入点,对声乐演唱过程中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融会贯通进行了阐述,希望对相关歌唱人员能够起到一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