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选修课教学方法的优化创新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a_xiang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带领学生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物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如何带领学生打破原有的知识框架,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小说知识,这是我们在教学《外国小说欣赏》时的一大难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说明:“学生要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方法方面作一些大胆的尝试和革新。
  一、对比体验,在比较阅读中促思考
  学生对文本的思考路径有时是单向的,要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思考体悟,可以从已有知识上进行迁移,也可以在新知识上进行扩展。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尝试“对比体验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性体验,使学生更近距离地感受选文的魅力。
  对比体验,可以站在相似的角度,结合已学过的文本加以深化,如在“叙述”话题中,在讲解“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时,可链接必修二中的课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来更深入地诠释二者之间的区别;在扩展话题“主题”的多元性时,可以链接莫泊桑的《项链》;在领悟话题“结构”中的“延迟”手法时,可以链接《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取经的九九八十一难;在讲解话题“情节”中的“摇摆”时,可以链接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等。这样既可以将学生对话题要素的理解推向纵深,也可以在对应文本的解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品悟。
  二、营造情景,在影视美学中创氛围
  在《外国小说欣赏》教学中,我们要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对作品的人物和主题有一个更直接的感受。
  《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明确表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电影欣赏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所以如何运用好影视素材,关键还是要立足于我们的教材,找到切入点,“以点带面”,让学生真正学会“看电影”与“读小说”。
  在《清卫兵与葫蘆》一文的结尾中,清卫兵的葫芦,辗转于校役、古董店、富豪之手,每次都以高价转出,这是在为最后的结局蓄势。在冯小刚的电影《天下无贼》中,也很好地体现了情节游戏化的特点。剧情中,火车上到处是贼,大家都聚焦在傻根的钱包上,可钱包穿梭于不同的人手中,到最后才发现一直争斗和抢夺的居然是一包“冥币”。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上演的不只是钱包的抢夺,更是对人性和贼性的斗争,而主角更是为复苏的良心搭上了性命。这种戏剧化的结尾也让整部电影的主题显得更加沉甸甸的。如果只是单调的分析文本,学生未必能真切地感受到文本的跌宕曲折,但是引入电影这种学生感兴趣的媒介之后,打通了文本与学生的自身体验,让枯燥的理论变得具体可感。
  三、强化体悟,在文本再生中激灵感
  阅读小说使学生收获了一种审美体验,而评论创作小说无疑是一次“生命摆渡”,通过创作收获一种深层体验。因此,在外国小说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是了解赏析小说,还应使学生的阅读能应用于实践,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欲望,鼓励学生阅读、思考、评论、创作。在外国小说教学中,我们运用“体悟创新法”教学模式,大胆地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改写、扩写、续写,甚至是创作,在外国小说阅读中填补文本的空白、缺失,让学生把心灵的激荡付诸实践,这也是学生文学阅读的第二次生命摆渡。
  如《清兵卫与葫芦》一文中的结尾构思独特,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让人意犹未尽。学生根据对文本主题的理解,对清兵卫的结局颇有争议。我们不防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课后作业: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和天赋被无情地扼杀了,你觉得故事到最后是否还有转机?他从葫芦收藏转投到热衷于绘画,这个新的爱好能守得住吗?请你根据文章主题,展开合理的想象,为小说续写一个结局。这样的续写不但让学生对文章的主题做了进一步的深化,还激发了学生学习外国小说的兴趣,甚至提高了学生对记叙文的写作,更能突显对记叙中细节部分的考究。
  《外国小说欣赏》教材中有很多的文本存在着再创作的空间,也有很多选文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文学形态,从小说文本演绎到影视剧本。比如《丹柯》中塑造的英雄形象非常有戏剧性,场景浪漫悲壮,族人之间的对话也很有探究空间,很适合学生将其改编为课本剧去表演,学生在积累了课内文本体验的基础上,对小说中人物有了更深刻的体悟,也会演绎出不同的风格。对这个剧本再创作的方式,学生的兴趣很浓,也带给我们不同的体验。
  作者单位:浙江永嘉县上塘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逆向思维就是我们作文创新的一条捷径,是人们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对于我们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表现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在写作中怎样运用逆向思维呢?第一、在文章立意上运用逆向思维;第二、在文章的选材上运用逆向思维;第三、在文章的构思上运用逆向思维。  【关键词】逆向思维 作文创新 捷径  喜新厌旧、见异思迁是人们的普遍心态,而对文学而言,更忌平淡无奇,陈陈相因。文学必须要创新,作文必须
“再一次为平凡人喝彩”系高二段考原创材料作文题。针对此次作文最突出的主题不明确,中心不突出的问题,笔者拟从审题分析,规范片段作文思路两方面进行作文评改和升格训练。  一、审题分析  1.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①生活没有彩排/人生也没有裁判/总会有些时候满心期待换来的是失望/或者是不体谅……然而,每当这个时候/你都能在心中听到一个声音/清晰而坚定/再来一
《礼记·乐记》中有一个音乐审美的例子:“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钱钟书先生认为这是一段“美妙的文章,把听觉和视觉连通。”歌唱应是一种听觉,但作者在表现歌声的变化时却并用了视觉:歌声上扬时给人激昂慷慨的感觉,歌声下探时给人低沉压抑的感觉,歌声转折时给人有似折断的感觉,歌声停止时如同枯槁的树木断然矗立,戛然而止,歌声婉转变化时都符合乐理规律,歌声连续
【背景描述】  在《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片断中,作家主要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刻画了一个活蹦乱跳的、争强好胜的、富于心计的小嘎子和敦厚老实、以实力取胜的胖墩儿。怎样“取其一点”,凸显人物形象呢?经过不断思考,我决定把人物的动作描写作为阅读教学的语言训练“点”,通过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引导学生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从中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片断回放】  (捕捉战机,招法有趣)  
朱耷(1626—约1705年),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字雪个,号八大山人,明宁王朱权后裔。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擅书画,花鸟以水墨写意为宗,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山水画,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  作为大明遗老,八大山人由于他的特殊身世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使他的画作不能像其它画家那样直抒胸臆,而是通过他那晦涩难解的题画诗和那种奇怪的变形画来表现。例如他所画
2013年4月,我十分幸运地在“中语会2013年全国中学语文教学艺术观摩研讨会”上执教《清塘荷韵》一课。专家评课时给了我许多鼓励,认为这节语文课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品味、在交流中探讨,动静结合、驾驭自如,课堂灵动而富有语文味。然而作为执教者本人,我十分清楚地知道本课的不足之处,也由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清塘荷韵》是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散文。他通过平实、质朴的语言赞美了荷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平静地面
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语文的本性、灵魂、最高境界皆是诗意。语文教学在诗意光辉的笼罩下,可以令人流连忘返,品味无穷;可以使人心灵净化,意会情蕴;还可以唤起情感,引发审美体验,怡情冶性。  一、诗意课堂和其特征  什么是诗意?诗意指诗的意境,它给人以美感,给人以强烈的抒情意味。诗人用一种艺术的方式,来描述现实或想象,借以表达自我的感受。诗意的课堂,即是建立在诗意基础上的课堂,它在传递知识培养能力的
一、创新从模仿起步?摇模仿可激发创新  一个作家在未成为“家”之前,几乎都是从模仿起步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文学的继承和发展中,曾经有很多通过模仿创新写诗作文的典范。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脱胎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借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毛泽东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
作文是语文考试成败的关键,因此,如何写好考场作文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以一次考试的作文题为例,结合自身教学、命题、阅卷的一些经验,针对考场作文如何从表现主题角度脱颖而出谈一些浅显的认识与看法。  上学期高一语文一次考试的作文题目叫《别了,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学生补出的后半部分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与母校或者故乡的离别;  2.与某个关系密切的人物的离别;  3.与某个时代(例如童年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名篇《礼拜二午睡时刻》出现在《外国小说欣赏》中,让人眼睛一亮的同时,也给讲授者带来了挑战。外国小说的讲解很容易隐于沉闷,让学生觉得枯燥,这样一篇内涵丰富的名作,如何勾起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究文本、分析细节、体会情感,这是个问题。  日本电影天皇黑泽明的名作《罗生门》给了我启示,影片由一个武士被强盗所杀之事入手,运用电影中特有的“闪回”手法,以法官审案的形式,让杀人的强盗、武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