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沿海野生鼠尾藻种群生态调查

来源 :水产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il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对大连沿海4个采样点潮间带野生鼠尾藻种群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了生态学调查。结果显示,鼠尾藻种质资源的生态分布受海域地貌特征、自然环境条件、人为干扰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藻体长度和质量增长受海水表面温度的影响最为显著,与盐度的季节变化无相关性。7—10月各种群生物量和长度达到最高值,5—7月出现气囊,6—7月出现侧枝,6—9月有生殖托生长。大长山种群依靠有性生殖和假根生殖相结合的方式来维持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稳定状态,而其他3个种群的繁殖方式由假根繁殖占据主导地位。
其他文献
根据GenBank上登录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s(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PPARs)基因序列设计2对引物,提取草鱼肝脏组织总RNA,经RT-PCR扩增获得了PPARα
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技术对Rhodococcus sp.SY095菌株进行诱变,通过排油圈法与表面张力测定筛选到2株高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突变株220-7与300-3。与野生型菌株相比,突变
通过Gewald反应合成噻吩衍生物,再由噻吩衍生物、对氟苯基异氰酸酯分别与甲醇、乙醇、正丙醇经串联aza-Wittig反应合成了3个新型的2-烷氧基-3-对氟苯基-5-甲基-6-(1 H-1,2,4-
由于石油炼化污水具有水质不稳定、可生化性差、污染物成分复杂等特点,导致生物处理系统容易遭到未知来水的冲击,急需开发生物强化技术以实现石油炼化污水稳定达标排放。从石油
海水养殖网笼上污损物防除是长期困扰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2009年列入大连市和长海县科技计划项目。一年多来,项目承担单位在长海县大、小长山岛、广鹿岛、海洋岛
采集不同产地来源的甘草样品的X-射线粉末衍射图谱,运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方法对其原始图谱进行潜在的差异信息判别。结果表明,PLSDA模型对不同产地来源的甘草药材鉴别正
测定缢蛏可食用部分的挥发性盐基氮、游离脂肪酸、盐溶性蛋白、巯基及感官评定等指标,研究缢蛏在-40℃冻藏过程中的质量变化。试验结果表明,缢蛏各部位的挥发性盐基氮含量随
用比色法测量4℃和-70℃下离体的罗氏沼虾和日本沼虾肝胰腺中的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酶活性在一周内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4℃条件下保存的日本沼虾与罗氏沼虾的离体组织中
采用单因子的方法,研究了生态因子温度、光照、盐度及pH对简单双眉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简单双眉藻生长的最适温度28~31℃,最适光照度4200~5200 lx,最适盐度15~20,最适pH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及PHPLC等手段对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内生真菌广布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disseminata)的发酵次级代谢产物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