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化巨变之思(节选)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uto5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子:
  网络改变乃至侵蚀阅读是一个全球化的现象,很多有识之士甚至认为整个人类世界都再次陷入了“无物之阵”。其实,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都很重要,二者的融合将是今后的一个大趋势。真正有价值的阅读不在于用什么方式读,关键是在于读了什么和怎么读。我们完全不必“杞人忧天”,应该像雷达先生一样坚信它有美好的未来。
  当今时代,网络新媒体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自古形成的阅读规矩(阅读方式、阅读习惯、阅读内容)正面临解体,说到底,是阅读文化发生了巨变。对时下读者来说,“一册在手”早已不是唯一的阅读方式,而“读屏时代”也不再是一个空泛抽象的概念。人们通过网络可随时与世界保持连接,闪电般地获取最新的信息。然而,当电子阅读变得如此轻松、愉悦、便捷时,人们自然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忧虑:既然有如此直观方便的电子资料和网络讯息,还有多少人会钟情于纸质阅读?又有多少人在临睡前去品味书香?当人们习惯于在方寸间享受“悦读”,那我们神圣的文学阅读,何以安顿?它是否会成为明日黄花?
  于是,出现了“杞人忧天”式的恐慌,我曾经就如此。我也知道,国人并非不阅读,很多年轻人几乎每10分钟就刷一次微博或微信,很多年轻读者,密切跟踪诸如玄幻、盗墓、穿越等网络小说。也就是说,“中国阅读”的数量并没有减少,甚至在增加,只是阅读状态和内容有别。当下的“中国阅读”更多是跳跃化的、碎片化的、缩略化的。实用阅读在取代审美阅读,消遣阅读在压倒心灵阅读,人们追求更多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
  这当然值得忧虑,但忧虑是没有用的。冷静下来想,电子阅读并非没好处。首先,对阅读的概念应有所改变,不是抱着一本书看才叫阅读,手机阅读、网络阅读也应是阅读的一部分,且汲取方法简便,迅速,知识含量巨大。第二,当下纸质媒体的文章质量不令人满意。纸媒的文章,因为历来有一套严格的评审程序,就显得规范、严谨,但想象力不足;而个人空间、网络文学,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的文章,发表渠道便捷,就显得活泼,生动,接地气,当然也难免芜杂。读者可以在第一时间与作者互动,甚至直接影响下一步的写作,成为“再创作者”。比如一些走红的网络小说《裸婚时代》《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宦海沉浮》等,其中读者的力量不可小觑。网络文学、网络阅读正以其自身的优势冲击着纸媒的生存。
  所以,我们应积极地看待新媒体时代阅读方式的改变。因为从知识获得途径和比例来看,个体知识的获得,有70%来自于视觉,“看”是人类获得知识最主要的途径。对此我是乐观的,我认为,有着几千年发展史的图书,依然将居于阅读的高端地位,人类知识和文明的成果,在当下主要还是由纸质图书承传的。读屏和读书都很重要,二者的融合将会是今后的一个大趋势。
  但我们需要呼唤真正有价值的阅读。问题不在于使用哪种形式,而是触及怎样的内容。少了青灯黄卷和书香墨痕的阅读形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新兴的电子阅读在不经意间演化成“浅阅读”“泛阅读”“飘阅读”。难怪丹尼尔·贝尔喟叹:“当代文学正在蜕变为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如果流于了解故事,其阅读完全可以是快速的,概览式的,倘要去钻研、品咂一部真正的文学,那必然要细嚼慢咽。的确,凡读书者,都会有这样的读书经验: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阅读生活中,一直既有轻松易读的“兴趣书”,又有艰深繁难的“严肃书”;读内容艰深繁难的书不仅需要我们的审美判断力,更考验我们的智力和道德水平。尤其是在当下阅读文化中,人文阅读、经典阅读和严肃读物阅读日益萎缩,而“轻阅读”“飘阅读”“浅阅读”成为流行和时尚。读内容艰深沉重的书,读“费劲”的书,读“慢书”,便越发显得可贵了。应该警惕的是,我们过多依赖搜索引擎,就是在纵容大脑思考的惰性;当我们能很方便地从网络得到问题答案,也就不自觉地弱化了查找、探索知识的能力。来得容易忘得快!这才是真正可怕的。所以,在今天这个随处可以阅读的时代,我们要努力探索:既善于运用电子阅读,又要达到以往纸质阅读时的良好效果,即把读屏的便捷与读书的深度融合起来。
  网络改变乃至侵蚀阅读是一个全球化的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而真正的文学阅读应该是一段段无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体验。有长度有宽度的文学阅读虽面临读屏时代的挤压,甚至面临大众文化的重新选择,但其本身的经典性不会因此受到根本性威胁。就说小说吧,如果看过《百年孤独》《平凡的世界》《活着》等作品的读者,他们仍然会相信,这个时代优秀作品的意义远胜于大量碎片化、新闻性等“E时代”话语。尽管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悦读”体验,一时代有一时代的经典;但真正的杰出作品绝不是消费时代的信息碎片和快餐文化可以架空的。我坚信。
  (选自《河南日报》2015年3月26日)
其他文献
夏威夷是世界上最热门的观光胜地,但鼠患成灾,给人们造成很大的麻烦,最糟的是它们严重破坏了夏威夷的制糖工业。这些老鼠都是跟着各种货物偷渡进来的。因为没有天敌,老鼠数量有增无减。  贾斯麻博士所领导的小组可能是夏威夷的救星。今天他向政府当局说:“我们过去采取的灭鼠方法,花钱多,效果差,现在应该换个方式,对自然的问题,应该用自然的方法。”  “什么方法呢,博士?”有人问。  “问对了问题就会找到答案。我
期刊
我站在病房外久久不敢走近。  重症监护室好像比别的病房显得更加阴森恐怖。我坐在走廊的椅子上,等待着父母买来鲜花。我的双腿不知道往哪里放,眼睛不知道往哪里看,我的耳边不时传来病人的呻吟声,那声音像是被冰冻过似的,让我不住地发抖。我不敢想象我的爷爷就躺在这其中的一张病床上。  我脑海里不停地闪现爷爷的面孔:去年爷爷为了来看我们,搭错了车,硬是等了一下午,却喝着冰水,笑嘻嘻地说:“武汉的交通,真是搞不懂
期刊
不知何时,我又想起了那只猫,因为它曾触动过我心灵中最柔软的部分,曾让我潸然泪下。  我家住在一个不大不小的四合院里,很安静。就在那个夜深人静的晚上,家家户户都关了灯,就连平日里吵吵闹闹的小孩,都入睡了。就在这时,我听到了异样的声音,那声音从屋外传来,忽隐忽现的,刚听到,心头一颤,竟然和小孩子的哭声一模一样。刚开始缓慢而深沉,最后竟变成了大吼。我心里还纳闷了,哪家小孩大半夜不睡觉地哭啊。奶奶说:“是
期刊
印象派的绘画,大家都知道是近代艺术史上一朵最华美的花。毕莎诃、莫奈等仿佛是一群天真的儿童,睁着好奇的慧眼,对于自然界的神奇幻变感到无限的惊讶,于是靠了光与色的灌溉滋养,培植成这个繁荣富丽的艺术之园。然而更使我们诧异的,却是在这群园丁中,忽然有个中途倚铲怅惘的人,满怀着不安的情绪,对着园中鲜艳的群花,渐渐地怀疑起来。经过了长久的徘徊和踌躇之后,决然和毕莎诃们分离了。独自在园外的荒芜的土中,播着一颗由
期刊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当牧羊人要把羊群赶到另一块草地上时,如果途中遇到障碍,他就會找一头山羊来带路。山羊会勇往直前,率先跳越障碍,后来的羊也就一只只乖乖地跟着跳过去。有趣的是,即使把障碍除去,后面的羊群还是会照跳不误,就像障碍依然存在一样。  读了以上文字,你有何感想?要求选择一个角度、一個侧面构思作文,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
期刊
头羊领路,跨过障碍,令人惊奇的是,即使牧羊人把障碍移除,后面的羊仍会像之前的山羊一样跳着过去。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死板,不知变通!  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在大雪封山的冬天,猎人去深山打猎,有经验的猎人是较容易打到猎物的。因为有经验的猎人知道像小兔子这样的动物,出来觅食时,它总会沿着出去的路线回到藏身之处。所以,猎人可以在路上设置陷阱,这样就可以轻松捕到兔子。我们可以设想一
期刊
【话题导入】  辩证是老子哲学中的“祸福相依”,是孙子兵法中的“以柔克刚”,是古代医学中的“同病异治”,是传统艺术中的“以少胜多”。辩证思维是现代科学的主要理论工具,是解开宇宙之谜的一把金钥匙。写作议论文,当然也不能缺少辩证分析。在议论过程中,辩证分析,就是要从事物的两方面入手,或一分为二认识事物,或比较异同,或从侧面与正面、个别与整体的关系思考。辩证分析有助于全面认识,揭示事物特征,提出准确的观
期刊
一个人的人格成长,受家庭影响最大,而家庭的观念又被社会上的风习和制度所支配。这里仅从家庭与个人这个关系面来看中国人为什么“不生气”。  中国人常说“自己”叫“自家”,研究中国社会的学者也认为中国是一个以“家”为中心的家族社会,所以家族的观念左右着个人的行为,家族长辈根深蒂固的想法自然成了个人立身行事的不二目标。如此一代传一代,反复实施,才造就了今天这种“不会生气”的性格。这种性格相袭传衍太久远了,
期刊
世界是你的,也是我的,但是我们眼中的世界终究会有所不同。掬一捧西湖烟雨,放逐心事在小船流水中,我眼中的风景,你可曾看到?放下尘缘纷扰,品一壶清茗,溯游而上,笑看蒹葭苍苍,霜露茫茫。那最后一滴秋雨,洗尽了满身的尘埃,将枯与荣沉淀在心里。  花开有时,花落有时,这是自然法则,谁也无法改变。一朝花开,一夕花落,花开花落之间不是天涯永隔,那只是西窗夜话里一段温暖的相遇。你可以悲伤,但不可以不微笑,所有的花
期刊
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书写着,台下同学们看似聚精会神地听着,可真正认真听的恐怕没有几个。这是一节语文课,老师讲得很用心,她时而微笑,时而长叹,时而抒情,这样生动的课堂令我着迷。但她看不见:多少学生的课本下垫着摘抄本,本应该认真听课的同学们悄悄写着摘抄。唉,恍惚间,合作课变成了自由课。从什么时候开始,为促进阅读而发起的摘录也成为了一种负担、一种形式?“下课后向老师反映一下吧。”这样的念头在我脑海一闪而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