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玩好数学

来源 :现代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r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12月11日,我们在王校长的带领下,来到泰州,参加“江苏省小学数学有效专题研究暨名师精品课观摩活动”。能如此近距离的接触到几位数学大师,聆听他们的精彩课堂教学,我感到万分荣幸,也感谢校领导给我们这次机会。印象最深的要数全国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为我们带来的《分数再认识》这节课。
   课堂上华老师那招牌式的笑声、充满智慧、幽默的教学语言,与学生那水乳交融的交流沟通,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故事、电影等,让学生也让我重新认识了分数的意义。上课前,华老师首先出示了几个问题也是我们听课的数学老师着实值得思考的问题:1、“分数的再认识”到底要认识什么?单位“1”?单位?“1”?2、什么是分数?能否有个简单而又深刻的说法?3、怎样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单位?4、为什么生活中很少见到分数?师生问好交流后,华老师首先从帮助大头儿子解决难题引入,调动了学生探究和思考的热情,让学生感悟分数单位,整节课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大问题贯穿,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课堂上,华老师精心地捕捉,智慧地引发,师生心灵与心灵、智慧与智慧碰触了耀眼的“火花”。课从大头儿子和爸爸的谈话导入,小头爸爸去买凉席忘了尺寸,打电话给大头儿子,大头儿子找来找去没找到尺,聪明的大头想到了用爸爸的领带测量,从对折中引入分数,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认识了分数的必要性。先分后数,新知重新定位。“什么是分数?分数就是先分后数”听起来很格式化,但华老师分析的又是那么有道理。学生在理解了“单位”和“1”后,华老师不提单位“1”,但学生能自己创造单位,正如华老师所讲:“怎么做”更重要。
  课堂上,我听到了我从没听过的密位这个词,我知道了原来还有比度更小的单位。后来在讲座中华老师提到,这也是他从百度网上抖索出来的,然后通过观看一段《集结号》录像,截取出来的。没有付出,哪有收获?一个特级大师能如此,何况我们。反复专研,精益求精,这正是我们要像华老师学习的地方。做练习时,华老师让学生圈出苹果的3∕4,学生结果不一,有的说9个,有的说12个,学生们都坚持自己是对的,我也觉得很奇怪,怎么会有两个答案的?原来,是华老师有意设计了不一样的题目,一排是12个苹果,其他的是16个苹果,当然得出的结果就不一样了。华老师用自己看似错误的发错题让学生总结出,整体不一样,个数也不一样,却都能表示3∕4。从而让学生明白了:自己的结果与别人不同,不一定错,要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最后,华老师还请学生们听了一个关于池塘和水的故事,连大人们绞尽脑汁想不出的问题,一个小孩子却用分数轻而易举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整节课以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言“数起源于数,量起源于量”结束了这堂精彩的课。听完课后,我们又荣幸的听了他的讲座《走自己的路》,通过他的讲座,我了解到他能上好这节课,是因为他为此付出的努力和艰辛。原来成功不是随随便随便就能拥有的。
  整堂课他都是笑呵呵的,一句“好了,孩子们!”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亲切的笑容、风趣的语言让课堂充满了温馨的感觉。比如他介绍本来想这样介绍自己的:你认识华佗吗?你认识华罗庚吗?(这两个历史名人大家都认识)那你认识华应龙吗?好多学生肯定就会说不认识了,他会说那就是我。那大家去过北京吗?有说去过的,有说没去过的,说没去过的也没关系,大家知道天安门吧?知道天安门向西1000米是哪吗?(说实话,别说学生,在那听课的,没几个知道是中南海)中南海再往西1000米是哪?那就更不知道了(原来那就是他上班的地方。)多特别的自我介绍啊,由于学生状态较好,他就没用这样的开场白,这是讲座中提到的,可也让我觉得眼前一亮,原来介绍自己可以不用千篇一律的“我叫什么,我来自哪儿”,这样的介绍让我也记忆犹新,怎么可能会忘记他姓甚名谁,来自哪儿呢?华老师的教学风格让我感动,一个微笑的眼神,一句幽默的话语,几段诙谐的故事,营造了有力的“教学磁场”。哪个学生不喜欢这样的老师,不喜欢听他的数学课呢?华老师对课的研究不分时间、场合,他说他在做梦都会出题了,有道题就是他做梦的时候想到的,由于时间原因这节课没用到,题目是这样的:猪八戒吃一个西瓜的6∕7,用了1分钟,他吃完这个西瓜还要多长时间?这里的几分之几及时间他推敲了好几次才最终决定用这个6∕7和1分钟。这个题目一说完,听课的老师们立即思考起来,在我旁边的张华老师立刻就说,我回去要把这个题目还有前面池塘和桶的题目考考我儿子,连我们老师都这么感兴趣,可见华老师的课是多么的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大师的课也会让人有争议,但华老师的一句话却让我很是感动:“走自己的路,不是想小沈阳说的,让别人无路可走,而是让人走的更好!,我的课不一定完美,但一定会引起大家的思考,思考我们做出的选择,思考我们的价值判断,思考我们的功力提升,让学生觉得数学真的很好玩。!“让我们都以此共勉吧。
  
  收稿日期:2011-01-11
其他文献
1.夯实基础知识,扎扎实实打下写作基础  要想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掌握足够的词汇量是前提,准确理解词的涵义是基础,能写出语法正确,合乎表达习惯的句子是目的。基于这一理念,在训练学生写作的过程中,首先应从语言的要素的角度将写作与词汇、语法和句型结构的训练结合。多进行注重运用词类转换,习惯用法,句型转换,连词成句,完成句子,汉译英、根据关键词写句子等主观性、语言性较强的训练形式;对好词佳句进行背诵,熟
期刊
1.语感在英语教学中的理论依据  语感来自于语言实践,正如球类运动员要打好球必须熟悉球性,搞音乐的人要有良好的乐感一样,要学好、用好英语,就应该具备良好的语感。目前的英语教学越来越强调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但实际上,能开口流利地说英语的学生并不多,尤其对中学生来说,这一现象非常普遍。即使有少数能用英语来交流,多数语言说的也不地道。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学生语感的缺乏。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曾
期刊
新课程教学观使得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这种过程主要体现在:师生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使得教学不只是忠实执行课程计划,更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对教学内容重新改编整合,以优化教学结构与过程;教师不仅是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还可以是课程的评价者,教师有权对已经设计并实施课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作出判断,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改要求教师确立学生
期刊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涉及的体裁广泛,题材新颖。其中包括了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风俗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内容,融思想性、知识性和真实性为一体。由于学生的时间、能力和活动范围有限,在限时阅读中掌握一些阅读技巧和技能,对提高阅读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背景知识是理解特定语篇所具备的外部世界知识,它影响着阅读理解的准确性。背景知识对理解的影响力大于语言知识,背景知识的缺乏会造成余毒理解的障碍。因此在课文阅读教
期刊
【摘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突破模式,摆脱框架思路的束缚,从不同角度灵活出题。学生对所给条件从不同角度分析、构想和重组,实现了思维的发散,学生的思路开阔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求新知识的能力逐步培养起来,学生的发散创新的意识也油然而生。  【关键词】发散思维;创新能力;思维定势;启发探究;创设情境  Divergent thinking how to develop math
期刊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英语课堂高质量教学的前提。教育首先应是温暖的、有人性味的,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使师生心灵相通,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亲师性”较强。如果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便会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并花功夫学这门课。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一位老师,产生逆反心理,也就不愿学这位老师的课。  英语一向是学生学习比较吃力的一
期刊
【摘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是当前教师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可以通过以下几法:抓好课前预习,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重视朗读的训练;培养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关键词】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one of the primary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期刊
1.激发求知欲望  即使是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总有些“前科学概念”其中包含了理解和误解。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介绍一个实验情景:实验装置是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几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由于学生总认为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那么准确界定一样,在这样错误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下,自然出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
期刊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信息技术(包括各种应用软件、多媒体、网络等)在社会上的广泛传播已经不可避免地对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从目前社会发展趋势不难看出,如何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建立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平台上,已成为当前形式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
期刊
1.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为了预定的结果,学生会主动弱化自己的实践能力。物理实验一般是2人组成的小组协作进行的,对于物理实验的好奇心驱使着学生们抢着去完成实验的每一个步骤,但一节课下来,学生们的实验出现了很多状况,用错仪器,称量不规范,打碎实验器材等等最后导致实验结果不理想。时间久了学生会默契地推举组内一名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来实现整个实验,直至得到教师预定的结果。   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能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