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工大最有范儿的跨文化先生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cnbbz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同性相斥的原则,在一个男女比例7:1的工科大学,如果一个男老师,还能在一群黑压压的男性教授中杀出一匹黑马,不靠卖萌、不靠给高分、不靠讲段子、不靠让人“不明觉厉”的高级职称、也不靠长得像《来自星星的你》里边的长腿欧巴,还能赢得学生们跨性别(不论男生女生)、跨专业(不论工理文商)、跨年级(不论师兄学妹)、甚至跨文化(不论黄皮肤黑皮肤白皮肤)的集体点赞,那么这个男老师大概只有一种可能——一定是个男女通杀的奇葩。
  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邢爷就是这样一个理工院校文科学院的尴尬夹缝中,赢得无数男女学生翘掉约会去慕名蹭课的奇葩。上课铃响,邢爷乐呵地上他的英语和跨文化专业课,开始他神奇的“跨文化之旅”;下课铃响,邢爷从不多贫一句。下课啦,不耽误大家伙儿吃饭。还没人回过神儿来,邢爷已经夹着书,下楼开车——开他那辆拉风的山地车,驮着他那微胖的维尼身材 帅气的西装领带,消失在一群大小伙子为主的广阔校园里。
  所谓“爷”,主要是因为北工大85%以上都是北京生源,北京人儿眼中“爷”是一种对自己敬佩男士的尊称;而北工大的一群熊孩子们口中的“邢爷”,主要就是师生关系亲切又不敢乱打马虎眼的称呼啦。
  邢氏国学
  但凡理工类院校,理工男们都会在宿舍拉灯洗脚睡觉之前,都会感慨一个段子:男女N:1,取向看心态。
  我们入工大是2008年,那时候工大的外语学院还没破壳几年,是从经管学院分出去的,连工大自己人都不知道还有个“新开的外语学院”,还有这个“一群妹子的学院”,加上工大还不像北理工、北航那样的同病相怜的兄弟院校一样具有地域优势——伦家好歹也是在学院路,翻个墙遛个弯儿就能跑到邻家的北外、北师大来调剂一下“僧多肉少”的大学生活,工大地处北京东三环和东四环之间,再往东就是大通州国了——离传媒、二外这些有妹子的学校,隔着也不仅仅是一条北京地铁八通线的距离……外援没戏,那就只能内部解决、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吧。
  在这种僧多肉少 没有外援的大背景下,沦落到工大的姑娘们只有一个后果——容易被惯坏。用北京男生们的话说“毕竟是个姑娘,让着点儿应该的”。比如工大非常奇葩的“全校通识必修课”——无论啥专业,都要去修一整套的金工必修课(数控切割、电焊blablala),还要用一块活色生香的45号钢磨一个色香味俱全的金工锤子!
  当然,结果你懂的,只要你磨锤子那段时间,挑个风和日丽的日子,穿个漂亮的花裙子在金工楼那一帮机电男旁边溜达一圈,大概你的锤子……就有着落了。所以,至今觉得工大金工课,是历届工大校长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可是,邢爷绝不让。
  都觉得学外语的姑娘应该比较open,教跨文化先生应该也比较open,但是邢爷对班里姑娘,绝不允许“仗势欺人”。他是教英语的先生,但儒家文化的修养和国际化视野,让他融合出一种迷人而明亮的跨文化人生底色。
  “以色事君者,色衰而爱驰……”(以下省略N个我忘了的古文)
  “你看妙字的造字,‘少’‘女’为‘妙’,说明啥?说明中国男人自古喜欢小姑娘。”
  妈呀,你能想象一堂纯英文的跨文化授课,突然插播一段古文或邢氏国学歪理,然后无比自然地又回归英文?邢爷是真懂英文——因为他这个留洋多年在外办晃荡了多年的先生,但国文的底蕴也绝不逊色于他的英文。
  “不懂中文的人,学不好英文。说得再流利也是那层表皮儿英语——新东方暑期班就办到了,你干嘛还费那层劲念英文系?”
  所以,在英文系的第一个寒假,当我们都准备着啃美剧、啃英语名著的时候,邢爷给我们的第一项寒假作业是——好好补四书五经和经典国文。
  后来我的毕业论文研究的是“长生不老思想的中西方对比”,当我拿了一坨《道德经》、《中国哲学史》、费尔巴哈的西方宗教研究去烦他时,邢爷像个大仙儿一样,跟我讲这里边的门道儿。
  “英文专业的人,一定在于既懂英语文化,又懂中国文化——这才有价值。否则人家直接找个英语母语的老太太,英语说得比你溜,要你在中国干吗?跨文化交际,你两边文化都懂吗?中国文化这边是空的,你往哪里跨?”
  “既不懂莎士比亚,又不懂李白杜甫,只会说两层语言的皮儿,说得再溜也是高级文盲。”
  太没范儿的学生,免来上课
  刚上大学那会儿,大家都是被高中校服荼毒多年,姑娘小子们都不太会打扮自己。学化妆、学穿衣打扮,总要经历一段幼齿可笑的奇葩阶段。
  邢爷自己很有范儿,在教书之前一直在外办工作,确实是连男生都承认“穿西装真正好看的英文先生之一”。所以,他当然不允许底下听课的姑娘小子们“没范儿”。上他的跨文化交际课,大家还最好向lady和gentleman靠拢下,穿得太邋遢一定会被他非点名吐槽。
  “指甲油可以涂,但是别弄得太花里胡哨,单色、自然、这才是优雅。还有,决不许在任何公共场合剪指甲,那效果和流鼻涕没拿纸巾一样有碍观瞻。”后来,我们毕业了,才发现邢爷说的打理指甲的概念,就是刚开始大热的法式甲啊!
  “脸上可以擦粉,但注意两点,第一别太白,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才是跨文化中的东方美;第二别忘了脖子,黑白对比的美学别用在这儿。”
  西方文化礼仪是我们的必修课,从着装到用餐到言谈举止一网打尽,但是老邢管得很宽——中国姑娘在中国校园也要穿得像样。因为英语专业的每个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首先代表的一定的你的母语国度。
  “穿什么衣服就要有什么衣服的坐相。比如你穿旗袍,就不能往凳子上一窝跷二郎腿——前面的料子全都压褶了,有点小肚子全能看见。穿什么都得懂它相应的文化,坐凳子只能做个边儿啊……”
  总之,太没范儿的学生,还是慎重来上课。否则一定会引他一顿文化引申的吐槽。
  透出一股仙气儿
  上邢爷的跨文化交际,是一种享受。邢爷也很少照搬书本上的东西。知识二字,知是知道,识是见识。“知”的部分,书本上都写得明明白白,看完了记住了就算“知道”,不需要特别讲,答疑即可;“识”却是需要一个有阅历和底蕴的先生在课堂上把你领进门的。
  邢爷教英语,绝不要求死记硬背(但背下来是基本要求,Test不合格也是要惹邢爷叫嚣的)。在他这儿,英语的每个单词都能用鼻子嗅到、眼睛看到,都是有“味道”、有画面感的。
  比如邢爷讲“犬儒主义”,聊到“slum(贫民窟)”。他突然说,“slum这个词,第一反应是什么?”有同学说是脏乱差,有同学说是想起印度。邢爷像维尼熊一样一笑,“我一读到slum这个词儿,第一反应是,鼻子里感到一股酸味儿”。
  这就是单词的画面感和味道了。在邢爷的英语世界里,每个单词都是有温度的。
  所以,每当隔壁班在刻苦地背单词的时候,我们在探讨词根、手舞足蹈地用身体的各项感官去touch另一种文化——而不仅仅是知道它的释义。
  同样,邢爷也绝不允许我们用英汉字典——用他的话说,高中毕业的那点词汇量就足够用英语解释英语了,一个5岁的英国小孩学说话,爸妈不也是用简单词解释复杂词,一点点儿进入英语逻辑吗?学不会英语逻辑,英语就白学了。
  那个年代的卡西欧还没有那么高级,所以邢爷严禁我们用“英汉翻译小机器”。每个人都是抱一本砖头厚的英英字典,横扫工大图书馆。当然,英英字典开始用起来很麻烦,比如你不会“长颈鹿”这个英语单词,查英英字典,一看到解释“一种脖子很长的动物”就明白了。但如果是抽象概念呢?上课时候邢爷就开始培养我们这方面的能力——如果我不认识英语“井”这个单词,你怎么用英语解释什么是“井”?
  “在地上的一个洞,里边有水,人工挖掘,不是自然形成?”邢爷说,这么做绝不是没事儿找事儿,只是因为你看懂了一个单词的英文解释,你才能知道他的真正文化涵养,不会露怯。
  责任编辑:朴添勤
其他文献
这学期我最头疼的就是艳姐的课了,就像高中时担心上物理课一样。说实话,大学课堂里让我感觉有压力的课不多,硬着头皮走进教室,就看见艳姐迷人的微笑:“同学们假期玩得怎么样啊?”大家叽叽喳喳地说不怎么样,因为都把时间贡献给完成作业拍片子了。艳姐是个精明能干的老师,很注重实践,对我们的要求很严格,时不时在课堂上考试,或者模拟突发事件现场,我们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总觉得适应不了她那西化的课堂风格。  “现在正式上
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优化,高等学校分类体系的建立,势必涉及到高等学校的转型发展。  高校的转型既是为了服从和适应国家关于高等教育的新布局,更是为了找寻自身更大的发展空间。  同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和高校分类体系一样,高校的转型包括往哪转、怎么转,都应着眼于自身的长远发展,  而不是随风跟潮、急功近利,或者是有转型之名而无转型之实,或者是转来转去反而失去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往
斜刘海、蓝褶裙、彩丝袜、平跟黄皮鞋……活脱脱一个邻家小女孩的夏笳在写作中却有不少妙招。其中之一就是利用星座来写人物。   在创作过程中,从一个灵感走到一个完整的故事,再具体到每一个小说中的人物,都需要有大量的细节来填充,以支撑起文章的“真实感”和“深度”。初写人物时,很难塑造一种真实感,通常会写出一堆“大我”“小我”“男我”和“女我”。怎样让你的人物尽量显得真实呢?夏笳建议同学们多多参照星座的性格
张天一有些厌倦自己身上的诸多标签了。  比如,“北大卖米粉硕士”“90后”,还有新鲜出炉的“反互联网思维”。他在最近的文章中写道:“我想,我还是喜欢当个厨子。”  采访的那天,黑框眼镜,银色链子,穿着经常的那件黑T恤,这些已经成为他的标志。T恤正面写着“霸蛮”二字,他认为这两个字准确地概括了湖南人的性格,背面是他自己的粉店名字:伏牛。这件T恤也是伏牛堂员工的工作衫。正值上午,顾客不算太多。张天一在
满世界乱跑的人到了南大  今年勒·克莱奇奥先生第一次在南大进行为期六周的教学,给本科生教授“艺术与文化的多元阐释”的通识课。几周来,每周两天在逸夫楼B105的大教室里聆听勒·克莱奇奥先生的讲座已经成为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先生的课在南大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每次上课人数爆满不说,平时大家也对这门课津津乐道。选上的同学庆幸自己的明智和幸运,没选上的同学计划着哪节课去旁听。上课时经过教室门口的同学通
王超,男,中共党员,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矿山测量2010级专科生。  2012年5月10日,一场冰雹和强降雨引发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袭来,定西告急!岷县告急!  灾难发生时,王超和他的同学正在岷县茶埠镇进行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发证登记测量项目实习。凶猛的山洪排山倒海般从山间涌出,王超惊呆了,就在这时,大家看到一位老人被洪水冲了下来,在淤泥里挣扎。  危急时刻,王超不顾个人安危,率先冲向湍急的洪水中
摘 要:当代艺术的当下性、复合性和流动性等特征要求当代艺术档案收录与建设应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方法。电子数据库开放、动态的结构一方面与当代艺术的形态一致,另一方面也可以规避档案收录者对现有文献主观性处置所产生的话语霸权,成为收录当代艺术档案的主要手段。本文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当代艺术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为例,说明当代艺术的档案建设应以平均、客观、民主为原则,力求做到解构原有固化的知识结构
报告:《Global Talent 2021》  发布:Oxford Economics(《牛津经济》)  《世界人才2021》(Global Talent 2021)是《牛津经济》联合其他合作机构和大学发布的最新宏观人才研究报告。《牛津经济》成立于1981年,由牛津大学商学院发起,旨在为英国公司提供经济预测信息和模型。在2012年调查全球352名人力资源专家或主管,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的基础
遇到几位大学生朋友,很得意地告诉我他们现在是专业地参加大学生创业大赛,而且已经有好几次胜绩,但实际上他们现在几乎不思考真正的创业,他们思考的是怎么样掌握评委的思路以及让评委们欣赏他们的思路。  这已经非常像新东方针对托福和GRE考试开发出的应试技巧训练,他们的最终目的不再是创业而是拿创业大赛的奖金,实际上整明白了路子他们就发现拿奖金比创业容易多了。而我作为一个经常被邀请去做创业大赛评委的人士就变得
2014年,90后创业这词太火了,又被说得太滥了,一张口就暴露身份暴露年龄不说,还会被嫌弃不懂装懂。  从马佳佳说起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为啥呢,因为从这个女孩子身上可以360度无死角解读90后创业的方方面面。  马佳佳两年前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而后在学校旁边开了个情趣用品店,  而后又因上了《非诚勿扰》表现抢眼而红极一时,引来许多媒体关注,  当大家把“高考状元”“90后美女老板”“大胆毒舌”等等